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受八關齋戒法▪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持齋,這八條戒律的一個法則,叫做受八關齋戒法。換句話簡單說,就是接受八種戒律,關閉惡業、持午的八條戒法,就是這個意思。

  【受八關齋戒法(依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錄出)】,這是有依據的。

  【(請師如常儀】,古時候的叢林請一次師,諸位,要半個鍾頭,要半個鍾頭,要敲鍾打鼓然後要香爐,這個很繁瑣。我們要看場面,人多,好幾千人,這樣子很好,威儀、莊嚴,也可以度衆生,但是如果只有一、二百個人,二、叁百個人,這樣子的話,就可以節省一點時間,這個請師的時間稍微短一點,或者是師父一開始要上香,就站在中間,象我們禮拜天歸依,法無師就問說:師父,要不要請師?我說:不用。不用請我就自己來。一開始我就站中間,香贊唱完了我就上來。爲什麼?因爲這種繁瑣的儀式要大場面的,象師父在林口體育館演講的時候就好幾萬人,好幾萬人,不能一開始我就站中間,這怎麼能看,是不是?好幾萬人那儀式就撞鍾、擊鼓、要請師,好幾萬人那麼壯觀的場面,就要用大禮來,對不對?我們禮拜天辦歸依,可能也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因爲還不知道,簡簡單單就可以了,節省時間,現在是工商業時代。因此請師如常儀,就是要端個盤子上面有香爐,用一塊布,前面有戒定真香,走到戒師前面,然後再禀白,然後再請師,師父再跟著後面來,就是要上香,維那師就講:上香。你們就要開始唱。這樣就半個鍾頭了。這樣就半個鍾頭了。

  【拈香禮佛升座畢,引禮】,引禮就是引禮師,男衆叫做引禮師,女衆叫做引贊師,引禮師--

  【呼上香,】,這個上香還要用唱的,還不能這樣念――上香――這不行的,叢林連上香這兩個字都是一大學問,要這樣念的:上香。還要:合掌。都是要這樣念。我的個性不適合,太久了,很慢、很慢這樣子。有一次我到埔裏的大道場,他們請師父在那邊吃飯,唱爐香贊,你知道嗎,唱多久?爐香贊那個爐的起腔,爐…飯都涼了,菜都涼了,沒辦法,那個香贊唱完了,蒼蠅已經飛過來要吃了,對不對?飯要熱熱的吃,是不是?所以在那邊唱個香贊,那個飯菜統統涼了,統統涼了,這個就要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站在威儀供佛的角度,是應當這樣子,站在健康的角度,飯要熱熱的吃,是不是?但是爐香贊也不能念得太快,所以說中道比較好。太快的時候像趕經忏的,這個香贊,趕經忏的:爐香…就這樣子唱,尤其是臺語的,我第一次在李炳南老居士那邊上過大專佛學講座,讀大學的時候參加素食團,參加素食團的時候,那個師姑是臺灣人,她唱那個香贊很特別,香贊的時候,我第一次去聽,剛好她唱到哪裏,唱到香雲蓋,她怎麼唱呢?她唱:香雲蓋菩…薩…我跟她講,說:佛跑光了,你唱這個能聽嗎?我說:你爲什麼要重複呢?她說:七星要踩回來,七星要踩回來,我說:哪有這種調子,我說:誰教你的?她說:我聽收音機的。聽收音機然後亂學還踩回來,還要重複說是七星調,很難聽。我跟她講,說:師姑,師姑,你這樣唱佛不會來。真的,一點莊嚴性都沒有。所以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中道。學佛法要中道,威儀、莊嚴,是不是?

  上香【複位。】

  【善男子等,聞磬聲至誠作禮叁拜,】,叁拜。

  【問訊長跪合掌,歸依請師之語、汝合自陳】,合就是應該,你應當自己講,自陳就是自己講,陳就是陳述。

  【恐汝未能,】就是怕你不懂、你不清楚。

  【請師教汝】,請師父來教你。

  【發願】

  【歸命一切佛,惟願一切佛菩薩衆,攝受于我。(一說)】,修

  行要靠兩種力量,一個是自力,一個是他力,所謂自力就是自己要開發出這份覺性,在還沒有開發出覺性的時候,我們要靠十方諸佛加被,十方諸佛菩薩、大菩薩加被,我們才能夠成就,所以在《楞伽經》講,還有《華嚴經》講,十地菩薩沒有十方諸佛的加持,欲成就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不可能,何況凡夫,何況凡夫。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在他最後一品的生相無明將破未破之際,如果沒有十方諸佛的加被,授手灌頂,不可能成佛,沒有辦法,所以求諸佛菩薩加被,是我們佛弟子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除了自己要覺悟,還要祈求十方諸佛菩薩加被。甲、發願,歸命,歸命就是用生命投注,沒有任何的疑慮叫做歸命,把命都投入進去叫做歸命,就是用生命信佛,用生命給佛叫做歸命,歸命一切佛,因爲十方法界盡是佛。惟願一切佛菩薩衆,攝受于我,希望,願一切佛菩薩衆攝受我,就是我今天要受八關齋戒,希望佛菩薩加被我。

  【我今歸命勝菩提】,勝菩提有兩種角度解釋,它叫作殊勝的菩提,站在自覺的角度,就是要開發我們的清淨自性,叫我今歸命,一心一意,直趣自己的無上菩提覺性,受八關齋戒能開悟,持戒能修行,能成就菩提之道,所以往內說,往內,我今歸命,自己清淨自性的殊勝菩提,對外說勝菩提就是佛,就是佛。我今歸命,包括生命都交出去,勝菩提就是諸佛,這是對外說,自覺也叫做勝菩提,十方諸佛已經成就佛道,也叫做勝菩提,兩個角度都可以。

  【最上清淨佛法衆】佛法【(衆即僧也)】衆就是僧,就是叁寶,不但歸依自己的清淨自性,也歸命了最上清淨,爲什麼叫最上呢?佛法講無相,爲什麼?有相的東西就不叫最上了,佛法爲什麼稱最上呢?因爲它是空無一物究竟的菩提,所以它叫做最上,因爲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最上清淨,最上清淨就是絕對清淨的意思,因爲佛悟到畢竟空,那個一塵不染,一絲不挂,最極清淨佛法衆,佛就是十方諸佛,法就是諸佛所講的真理,衆就是僧,帶領我們受八關齋戒的僧寶,這叁寶叁歸依,諸位,所有的八關齋戒要先叁歸依,所有的五戒要先叁歸依,乃至你受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統統要先受叁歸依,所以不管你在八關齋戒,不管你是傳授五戒,任何一個都必須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以最上清淨的叁寶,佛法衆,叁寶又分事相叁寶,還有理體叁寶,所謂事相叁寶,就是你眼睛看得到的,譬如說後面是佛像,擺在桌子上那個叫做大藏經,擺在書櫃上面這個叫大藏經,這個叫法寶,我們披上袈裟這個叫做僧寶,但是這個事相叁寶,另外一個叫做理體叁寶,所謂理體叁寶,就是自性具足有叁寶,自性具足有叁寶就是自性覺性,本自的覺性就是佛,覺性所開采出來的真理,就是法寶,內心和合無诤就是僧寶,自性本自具足叁寶莫向外求。

  【我發廣大菩提心】,廣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沒有止境的叫做廣大,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自覺覺他的心叫做菩提心。

  【自他利益皆成就】,自己成就,受八關齋戒不但自己成就,而且也不會…他要斷惡要修善,誓度一切衆生,當然衆生也會受益,所以叫做自他利益皆成就,意思就是受八關齋戒的人,不但自己能夠成就,而且一切衆生,也因爲你受八關齋戒法,因爲你受不殺生,所以衆生看到你不會恐懼,是不是?所以叫做自他利益皆成就。

  【忏除一切不善業】,忏就是忏悔,除就是除滅。所以在《阿含經》講兩種白老虎,有力的白老虎能成就一切菩提,第一個就是起忏悔的心,第二起大慚愧心,在《阿含經》講的,大忏悔心、大慚愧心能成就菩提,一個人沒有慚愧心,就跟畜生沒有甚麼兩樣,一個人沒有忏悔心,就很難成就菩提之道。除就是除滅,忏悔而且除滅一切不善,不善就是惡業,也就是你今天受八關齋戒,你要發願要除掉一切惡業。

  【隨喜無邊衆福蘊】,這個隨喜是心中的喜悅,這個隨喜有很重大的含意,這個隨喜就是恒順衆生,才有辦法隨喜,你不恒順衆生就會起嗔恨心,隨喜後面就會加功德,隨喜功德,隨喜功德,一天到晚跟衆生對立,你哪有功德,自己不高興,搞得這個團體烏煙瘴氣,大家都不快樂,怎麼會有功德呢?恒順衆生,隨喜功德,諸位,這個喜字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裏面很重要的,喜悅的心能夠成就菩提之道,怎麼樣能夠讓自己喜悅?怎麼樣能夠讓一切衆生喜悅?就是恒順衆生,不跟衆生産生對立,隨喜無邊衆福蘊,蘊就是收集的意思,集合的意思,我們說五蘊身,五蘊,色、受、想、行、識,古時候人的翻譯,翻譯成五陰是不恰當的,世尊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說五陰皆空,《阿含經》真正的意思,要翻譯成五蘊皆空才正確,這個蘊就是集合的意思,集合五蘊身,集合色、受、想、行、識,多數叫做蘊,集合色、受、想、行、識就是五,一就是單,二就是雙,五就是衆,衆多,衆就是蘊,集合衆多的意思,色、受、想、行、識,所以要翻譯成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就是正確的翻譯,你要說照見五陰皆空,這個陰就是這五種會遮蔽我們的清淨自性,但是並不符合佛的本意,佛的本意是說:我們這個身心是五種元素集合起來的,這樣翻譯是符合佛的本意,翻譯成五陰皆空是說,它會遮蔽我們的清淨自性,就像陰天,陰天會遮蔽陽光,翻譯成五陰是這個意思。隨喜無邊衆福蘊,蘊就是集合,我們一顆隨喜的心,就能夠得到無邊衆福蘊,集合一切的福德。

  【先當不食一日中(案即一日夜中過午不食也。)】,把筆放下來,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時鍾,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時鍾,他們如何來判斷我現在持八關齋戒,今天過中午十二點了,你明天早上幾點可以吃早餐,他怎麼判斷?他們沒有時鍾,他們就是看屋檐,屋檐,下雨的時候屋檐滴水,要是第二天早上,你看到了屋檐這個影相,清清楚楚的可以看到屋檐,就可以吃早餐,如果你很餓還沒看到屋檐,自己點燈那個不算,自己點個燈照著屋檐,看到屋檐自己就吃了,這個不算,所以佛在世有善巧方便的,過午,然後第二天看到屋檐,就可以吃早餐。所以說實在話,我們有時候八關齋戒也是很不得已的,像冬天早課下來,天還沒有亮就吃了,要完全如法的話要等,早課做完了也不曉得要做什麼,等到天亮,要如法就要這樣子,諸位,…

《受八關齋戒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