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聽過,是人生的大不幸;但是,聽聞了正法以後,跟錯了師父,跟到了惡知見、邪見、壞佛的正見的師父,那是一輩子大大的不幸!爲什麼?知見錯誤,走偏了!講經說法一定有功德嗎?不一定,看你怎麼講?
你是要把衆生帶進去佛的涅槃境界、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還是把無量無邊的衆生帶到“我”的知見?如果把無量無邊的衆生帶到佛陀的正知正見,以大無我的精神弘法,心如宇宙,量周沙界,平等,進入佛的領域,一切法無我,那麼,你這個弘法功德無量!(衆鼓掌)但是,話講回來,今天的講經說法是雕塑個人主義、英雄的崇拜主義,還有造神的思想——大家只要崇拜我就好,其他的法師都不對,其他都不正見,其他的法師都沒修行,你只要擁護我就好!帶入自己的知見裏面,那是我執的知見,叫大家都掉進他的執著的坑道裏面,而沒有辦法掙脫,那你這個弘法是魔說、是罪過無量!(衆鼓掌)佛法沒有個人主義,沒有英雄主義,佛教是大格局的,是要拯救全人類的;佛教是全人類的宗教,不是屬于某一個人的,依法不依人,我們不可以做思想的奴隸,我們要做理性的主人,先看我們自己;還有,重要的是善知識。所以,剛剛學佛,沒有碰到大善知識,路走起來會很辛苦!十年、二十年,從小親近,二十歲、叁十歲到四十,現在五十歲,當爺爺、奶奶了,對佛法的體悟只有一點點!爲什麼?沒有碰到大善知識啊;沒有碰到正知、正見、正念、正覺、正受──佛陀的正法,浪費、虛度了很多的光陰,還自己覺得很知足、很滿足。
所以,剛剛舉這個例子就是說:講經說法一定有功德嗎?不一定,要看你怎麼講?剛剛舉那個例子,慢慢體悟。佛陀說:擁有真理的人,比擁有金錢的人更幸福,換句話說:金錢不是絕對的快樂;真理是永恒的快樂,擁有真理;真理,它不被創造,也不可以創造,真理是永遠存在的,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不是創造真理,是發現真理,發現真理。(衆鼓掌)
釋迦牟尼佛不是一般講的神,可以創造真理;佛陀是發現真理者,發現什麼真理呢?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發現緣起性空的道理,原來萬法不可得,緣起就是假相,我們在虛幻的世間裏面迷失了,迷失了!所以,沒有擁有真理的人,是很不幸的;但是,擁有真理,就必須依法,而不可以依人。
我們佛弟子,大部分崇拜形象大于真理,看到這個法師長得高又帥,又莊嚴,長得矮的不聽,很奇怪喔!他是看那個相的,不是看真理的。喔!這個法師書讀得很多,博士,就很快要親近了,這個都是不明白道理的人。解脫跟學曆無關、跟博士無關;跟宿世的善根有關,宿世的善根有關。
佛陀告訴我們:沒有智慧的人,是人生最可怕的貧窮;世間人千言萬語,不如見性大悟人一句話!爲什麼?世間人千言萬語,就是雜、煩惱:親戚朋友發生什麼事情;今天哪一個政治怎麼樣;今天發生什麼事情;我看了新聞報導,我就關起來,我說:唉!衆生要的就是這個,很辛苦,也很可憐!
爲什麼?這些衆生喜歡的,政治啊、經濟啊、教育啊,這些衆生喜歡;這些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啊,因爲息息相關。可是,還有更重要的一層,是佛陀解脫的真理,沒有因緣碰到;碰到也進不來!今天就在這一刻,在座諸位!我們將佛陀的正法傳出去,諸位開始向大解脫、無煩惱、大自在、究竟平等的菩提之道前進。
首先贊歎大家今天的參與,並恭喜大家,心中將開佛的大般若智慧,本自具足的大慈悲心、大喜舍心就要啓動。世間人結婚是大日子;諸位!聽經聞法,比結婚的日子更重要!(衆鼓掌)結婚,生一個、兩個,每天吵架,年年生産,每天又吵,又生;一個、兩個、叁個、四個、五個、六個……後面還有好多stand by一直生,一直吵架,一直生,到最後死亡了,躺在棺材裏面,發現說兒女並不一定可以依靠。所以,佛陀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要依據佛陀的正法,就是自依止,就是依據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的智慧,自依止。依據佛陀的正法,法依止;莫異依止,千萬不可以依靠任何其他的東西。要解脫,就是要依靠這個:自依止,依據自己的智慧,因爲每一個人都是佛,都是未來佛;法依止,必須依據佛陀的正法;莫異依止,千萬不要依靠其他的。
我們先說“正信的佛教”,再談“解脫”。
“正信的佛教”的定義是什麼?以佛陀的正知、正見、正念、正覺、正受,來作爲自己修行的依歸,方向非常清楚,就是依佛、依法、依僧,依自性本自具足的智慧,來作爲自己修行的依歸方向,能直達究竟菩提的正確信仰,就是正信的佛教。換句話說:必須以佛陀的思想來修正自己。什麼是修行?修正錯誤的觀念,修正錯誤的行爲,就是修行,這才是修行。佛的正知、正見、正念、正覺、正受,諸位!破邪顯正的時候,說有邪知邪見、有正知正見,這是破邪顯正的時候才講的。
再進一步來講:真正的正知正見是什麼?就是無知無見,知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意識型態,觀念、強烈的意識型態。因爲佛教的術語、名詞很難懂的,對初學佛法來講,這個佛教的名詞是很艱澀的,就像小學生讀書一樣,很困難去理解的,剛初學佛法就是很辛苦!爲什麼呢?小學生,有一次,有一個老師出了一個題目,作文題目,叫做“陸陸續續”。這小學生剛剛讀書,老師叫他寫作文,他就寫了一段,說:下班了,我的爸爸陸陸續續地回家。不知道爸爸到底幾個?就是一個一個進來,“我的爸爸陸陸續續地回家。”這很嚴重了,一個回家就不得了了,還陸陸續續地回家,這怎麼得了?是不是?這就是小學生對這個“陸陸續續”還不是很清楚。有一個老師,隔壁班的老師,出一個題目,叫做“欣欣向榮”。有一個小學生寫作文,因爲他不曉得“欣欣向榮”是什麼意思,他就寫了:我的哥哥長得快又壯,長得欣欣向榮!非常嚴重,欣欣向榮是指樹木啊!有一次我去新加坡,跟新加坡人談話,談到一半,我跟新加坡人講:事過境遷,不要再談了!他說:啊?事過幾千啊?幾千?喔!阿彌陀佛!事過境遷,他問:事過幾千啊?
這個就是說:小學生對這個名詞、名相、成語不會用;初學佛法的就是這樣,會很困難;不過,慢慢薰習。我們說:破邪顯正,才講正知、正見、正念、正覺、正受;要慢慢進入了修行的階段,叫做無知、無見、無念、無覺、無受。無知就是沒有能知,沒有所知;無見就是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無念就是沒有能念,也沒有所念;無覺就是沒有能覺,也沒有所覺,諸法畢竟空寂,沒有能受,也沒有所受,叫做正受。講到這個是第叁個層次,再進一步的功夫,就不是這樣子了,初地以上的功夫,它就不是這樣子,叫做如是知、如是見、如是念、如是覺、如是受。這功夫還不夠,再進一步叫做知如、見如、念如、覺如、受如;這樣還體會不夠,叫做知不可得,畢竟空;見不可得,畢竟空;念不可得,畢竟空;覺不可得,畢竟空;受不可得,畢竟空。
這個功夫還不夠,再進去,沒有任何言說,連話都不能講,無聲勝有聲,無言勝有言。一動不如一靜、有爲不如無爲、生滅不如不生滅,直下空性,不可說,心裏領會,但是不能說,說就是語言、就是文字,會落入觀念。所以,禅宗講: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佛性是什麼,就錯,開口就錯!所以,法是不能講的,法是體悟的,佛法是覺性的教育,在覺性沒有開采出來要先教育,教育要開采覺性;但是,了悟了覺性,並沒有任何的對立,全部都是絕對。
什麼是佛?絕對的大智慧。什麼是佛?絕對的大解脫者。什麼是佛?絕對的大自在者。什麼是佛?絕對的大平等,平等心。什麼是佛?絕對的大慈悲心。什麼是佛?絕對的喜舍心,沒有一樣不是喜悅的心,不管這個世間如何地動蕩,他對衆生依然如如不動,完全大慈悲心的布施,什麼都不爲自己,這是佛陀的境界,雖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可度,也沒有衆生可度。何以故?四大本空,五陰無我,諸法畢竟不可得,我們借相慢慢地去體悟。這是講比較深入一點的,有人聽到這個地方,兩眼發直,一直看師父:到底在講什麼?早知道就不來!早知道就不想來。辛苦,解脫是需要代價的,就是聽經聞法。信仰是理智的延續,不是感情作用,爲了真理,佛陀允許弟子懷疑,佛陀說:你千萬不要相信那一些權威,權威有時候也會錯誤的。
正知、正見、正念、正覺、正受,就像大海的指南針,茫茫的大海的燈塔,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衛星定位,飛機的導航系統。一個人沒有正知正見,修行沒有導航系統的話,怎麼樣?飛機起飛,沒有衛星定位、沒有導航系統,達不到目的地的,飛機起飛以後,你飛往哪裏啊?佛法是很難,全世界最難搞定的就是佛法,它是不可思議的心境,不生不滅的涅槃心性,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它不是世間的學問,把佛法當學問來研究,只能造就幾個學者,不能造就祖師大德,跟解脫無關的。佛法,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這可以厘清一些觀念,也不錯;但是,跟解脫是兩碼事情,大學教授研究佛法,跟祖師大德那個真參實學、生死自在,是兩碼事情。一個是學問,那是紙上談兵;一個是真正地入佛…
《正信的佛教(馬來西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