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慣嗎?所以,我都跟那個要准備出家的女衆,講了一句很中肯的話說:你不要問很多,你先到那個道場去住了兩年,看看能不能適應?你看得習慣你上人的作風嗎?你能不能適應你這些師兄弟的作風?那個叁教九流的、龍蛇混雜的,每一個人都有各人的個性啊,誰都不鳥誰啊!諸位!團體的生活可不是那麼容易的,相愛容易相處難啊;這是南部的國語啦,相愛容易相處難。兩個人,夫妻恩愛很容易的,很快地寶寶就生一堆了;可是,要相處……It”s very difficult,no easy. 很難啊!這你就知道,夫妻相處,兩個人都很難,那麼多的法師,各人有各人的個性,除非這個僧團誦戒,這個僧團每半月半月都誦戒,有佛陀的戒律的教化,就比較容易掌控。這個不誦戒的僧團,很容易就亂,很容易就亂了,因爲沒有佛陀的教化跟戒律。男衆出家出是這樣子。所以因爲這個,男衆或女衆,很多人在問這個問題,我都是這樣中肯地告訴他:如果你有心要出家,去,千萬不要說你就馬上剃度,去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就馬上剃度。
就像我們到戒壇上去,也是……因爲有一個嬸嬸,她年歲大了,兒女都成長了,她就說:我就是要出家!結果一個禮拜前,人家這個禮拜要受戒,她一個禮拜前:人家不剃,好了!我就自己……這個大嬸很有個性:沒有人肯剃,我自己一來!就剃了,剃了以後,隨便就找一個法師,這個法師看:哎呀!這個大嬸啊,你怎麼頭發都剃了呢?剃了就來不及了,那就好了,法師就跟她簽名了,讓你去剃度了,就簽名了,就開始受戒。你知道嗎?受戒那幾十天,從第一天跟人家戰到叁十六天結束,那個大嬸,因爲在家就當姥姥了,對不對?統統在管孫子管習慣了!是不是?所以,這個愈老來出家,她就是愈麻煩,因爲管別人習慣了,突然去受戒,人家要管她,她受不了!那現在麻煩大了,頭又剃光光的,一看,又是大嬸,這個大嬸也沒頭發,也不能穿在家衣服,個性又跟人家合不來,又被僧團驅擯,後來出家變成一個人。這些媽媽就來問我:師父!那這怎麼辦呢?我說:我早就告訴你們了,不要這麼爭著這樣子剃度,人類的習氣,它很難去斷除,很難去斷除。
有一個幹警察的,幹了六十幾歲退休,幹起來幹退休以後,到六十幾歲也去受戒。也去受戒,那個戒師很凶的,那個戒師,戒會上很多都是藤條伺候的,雖然不是滿清十大酷刑,那個藤條都伺候的!哇!過來打、過去也打,對不對?稍微頭低一下也打,合掌合不好也打。打到……因爲他是警察,以前是叱咤風雲(chì zhà fēng yún:叱咤:怒喝聲。一聲呼喊、怒喝,可以使風雲翻騰起來。形容威力極大。),都是抓犯人的,對不對?後來這個袈裟……哇!有一次那個戒師又打,打到那二十天還沒受戒完,戒師一打,他就發火了,袈裟脫下來:老子和尚不幹了,我宰了你!(師父笑)老子和尚不幹了啦,我宰了你!所以,這個習氣太重了,所以,愈老出家,他就很難很難去把他雕塑起來。所以,這個出家還是年輕人,說實在話的,是比較好。那老年人當然也有很善良的,像我們來這裏拜佛的這些老菩薩,其實都是很善良,對不對?很善良。但是如果你是真的年紀很大了,有的人很執著一定要現這個僧相,一定要現這個僧相,認爲說現一個僧相有很大的功德;但是,想想看,所有的出家衆,第一句話要問自己:你對常住貢獻多少?你今年幾歲,我能給常住剩下幾年?這個是重要。我今年幾歲?我能夠貢獻給整個佛教,能夠貢獻幾年?對不對?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講堂,有一個六十五歲的來,六十五歲的來,來跟師父談說:師父!我要出家!我說:你今年幾歲?六十五。六十五看起來怎麼那麼成熟?說老就很不好聽,怎麼會那麼成熟?爲什麼?皮膚都沒有光澤,六十五歲,牙齒都差不多掉光了,然後呢……不知道該怎麼說?六十五歲!他說:師父!您要平等啊!我說:六十五歲,栽培兩年,在講堂住兩年,六十七;再剃度沙彌,六十九;再栽培十一年准備講經,就要bye-bye!感冒頭痛不再來(廣告詞。師父笑),八十,八十歲的老人家,不行啦!還有一個,送他的兒子叁歲,來到講堂:師父!我這個兒子跟您出家。我說:那今年幾歲啊?叁歲!有沒有搞錯?我要先做他的侍者做十七年啊!是不是?還要給他包尿布,還要買電動玩具給他玩,這個怎麼剃度啊?他說:以後做您侍者呢!我說:不是做侍者,是我要做他的侍者。所以,這個也不能太小來,太早來也不行,太老的來真的也不行。
所以,千萬不要等到明天,或者是未來才學佛,或者是如果你有出家的因緣。手中一只鳥,用過空中兩只鳥。
學佛的人,對未來不是去展望,而是去開創。
學佛的人,對未來不是去展望,而是去開創。佛陀開示我們:無常,它就如同無形的劊子手。這一句話你要注意聽:無常,它就像無形的劊子手(劊guì:〈動〉割斷,砍斷。如:劊子(執行死刑的人);劊伍(劊子手之輩)。劊子手guì zi shǒu(a.舊稱處決死刑罪犯的人;b.喻殺害人民的人)。),千萬不能等到大刀落下,人頭落地了,那來不及了!大刀落下就是說:你什麼時候死亡,你不知道,無常隨時在催促著我們,因此我們隨時要有死亡的准備。學佛的人不能說:我要展望未來;要說:我要開創未來。開創從現在做起,展望是抱著一個希望,那你怎麼知道,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你不知道!所以我們只能掌握此時此刻、當下,這個是學佛人正確的人生觀,對明天、未來不要想太多,我們要認真地掌握今天。無常如同無形的劊子手,我們睡一覺起來,我們的生命又少一天了,這個世間人,說:我們今年多一歲。其實是錯的,很嚴重的錯誤的!要說:啊!我們今天又少一歲了!爲什麼?又接近死亡了!所以,世間人顛倒,要顛倒講,他才聽得懂。說:我今年又我一歲了。其實是錯的,是我們今年又少一歲了,又少一歲了,又更接近死亡了。所以,我們今天講說:我們要去賺錢!其實這個也是錯的,我們要去給錢賺,這樣才對的。爲什麼?錢賺走了你的青春,錢賺走了你的時間,錢賺走了你的一切,賺走了你一生一世,占滿你整個,爲了賺錢,你付出多少的時間跟空間跟心血?所以,講來講去,說我們賺錢,是一般人聽得懂;但是,正確地講,是應該說我們是給錢賺了,錢賺走了我們的青春、賺走了我們的時空。
心不馳求,不打妄想,不緣諸境,即使活在塵勞,亦得解脫。
接下來。怎麼樣能夠得當下的解脫呢?諸位!心不馳求,心不打妄想,不緣諸境,不攀緣種種的境界,不緣諸境,即使活在塵勞,亦得解脫。
解釋一下:心不馳求,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了悟一切相,都是假相、都是緣起相、都是生滅相,體性本來就空寂,不可得,沒有一種法、沒有一種相,能夠究竟地永恒的存在。那麼,我們今天馳求,奔馳、追求這個外境,其實是錯誤的,把錯覺當作快樂,把刺激當作是一種享受,那不是真正的生命。所以,心不馳求、不打妄想,心不打妄想,也不緣諸境,因爲境本空。所以,萬法既然唯心所造,那麼,不緣諸境,因爲一緣諸境就有能所,就會有高低、是非、對立的東西。所以,不緣諸境,境空,能緣的妄想心也歇,歇既是菩提,即使活在塵勞,亦得解脫。這個學佛跟不學佛的心境,有天壤之別,在我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小時候的時候,因爲國慶日它就放這個煙火,放這個煙火,放這個煙火。還有,淡水河開這個戰鬥機,戰鬥機表演,飛行表演,戰鬥機的飛行表演。喔!就排……在十四水門那個地方,淡水河那個地方,就一直在那邊看,一直等……這沒有學佛,他就一直在找有什麼刺激的。中秋節,就看看……看看有沒有男女的情侶在嘴對嘴?對不對?去偷看人家接吻,小時候。找來找去都沒找到,到了晚上十一點;以前民情比較保守,哪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左右開弓!以前很傳統的,現在的年輕人,到機場上摟在一起了,哪管你那麼多的,高鐵什麼……是不是?在電影院啦,不管這一些了;以前的是比較傳統一點,比較傳統一點。接下來學佛以後,你看,就知道,這個完全就如夢幻泡影的東西,完全不實在的東西,現在的心境,你看什麼,答案都一樣。不見一物,名爲見道,因爲自性本來就空,你看了以後,又覺得怎麼樣?你去爬黃山,爬回來了,看到種種的松樹啊、霧啊。再回來,再回來,又怎麼樣呢?對不對?逛完了千島湖,逛完了,那接著呢?船坐完了。再來就日月潭、阿裏山,那接下來呢?你就知道,我們人生多麼地悲哀、多麼地可憐,每天都在奔馳、依靠,求什麼……有的人就喝酒、酗酒,所以,這個要小心一點。諸位!再念一遍: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即使活在塵勞,亦得解脫。
想成佛,要四種勇氣:一、要不怕苦,二、要不怕死,叁、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勇氣。第四點,要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這樣的空性的思想的勇氣。
諸位!想成佛,早上已經講過了,要四種勇氣:一、要不怕苦,世間人吃苦沒有目的,每天,結婚以後,從早忙到晚,爲了小孩子、家庭,這是責任,它這個苦,對家庭有個交代,可是,對佛性呢?我們追求財色名食睡,也很辛苦啊,有的人到淩晨叁、四點才回來睡覺,不是像我們這個,九點多就准備要就寢了,八點、九點就差不多了,在“哈耳”了;“哈耳”就是打哈欠,就准備要去休息了,准備要休息了,你看,我們的生活多麼地正常。你看有的人酗酒,到淩晨叁、四點,他們生活也很辛苦,他們這個辛苦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世間人賺錢、養兒育女,對自己家庭一個交代;但是,這種苦沒有特殊的意義,就是這種苦不值得,就是吃這種苦,只是一種業、業報。可是,佛法不一樣,在座諸位!今天你初一、初二、初叁來這裏拜佛,我看了很多人的腳都貼了藥膏,走路有一點發…
《邁向生命的圓滿(2012年新春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