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思,又如覃【恩普轉、】這個恩一直延續下去,【功由國王、】都是因爲國王的恩,【不論曆任淺深。】曆任就是經驗,無論你經過做過幾次官,淺深,國王若賜你大官可做,你就有大官可做,一句話而已。比如說國王去打獵,噢!剛好老虎出來,要咬皇帝,你在旁邊一箭,咦!射死這只老虎,這樣馬上你就因爲保衛皇上有功,被接進皇宮裏面做侍衛長,一下子有官可做了,那個時候就不簡單了,所以說我們就是藉著佛的恩德,不管你有修、沒修,只要你信心具足,不退轉決定往生。【六下、菩薩六心、】就是六度心,【墮落聲聞、塵劫不回。】會退道心,說一開始大家都發心發很大,那麼到後來看到衆生難度他就不度,所以落入小乘的這個心裏面,經過塵劫不回,因爲度衆生困難、痛苦,【猶庵羅華、魚子】庵羅華就是花開得很多,結的果很少;魚子就是生了很多,而真正成魚很少。這意思是發心的人很多,而繼續堅持下去的,到成就的很少,魚子像魚的卵一樣,一出來就很多、很多卵,可惜還沒有變成魚之前就被別種魚吃光光了,【一般。】就是這樣,像庵羅華、魚子,就是開多結果少,生多成少,【因中雖多、結果者少。若能念佛、圓發叁心。】圓發直心、深心、菩提心,【自然轉權成實、回小向大。】轉權巧的菩薩成實教的菩薩,回小乘向大乘。【如彼白衣驟貴、】驟念zhou四聲。比如說平民突然高貴起來,驟就是突然的意思,突然高貴,平民本來是沒什麼身份,別人也瞧不起他,一下子突然高貴起來,【平地升仙者然。】我們人沒什麼了不起,咦!突然間變成仙,大家就很稀奇,很尊重,【故大本雲。菩薩欲令衆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聽這個法門。【又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圓教登地尚爾、況權小初心人耶。】意思是說圓教登地的菩薩照常要念佛,不離念佛,何況說權小初心人——權就是權教菩薩,小是小乘,初心就是凡夫,意思就是不能離開念佛。【七下、上品利根、聞小教則悔。】悔就是說教得不透徹,則悔,聽了這個不受益。【下品鈍根、】下品的衆生這個鈍根,根機差的人,【聞大教則疑。】“真的這樣嗎?真的這樣嗎?有那麼偉大?”就懷疑,【所以華嚴會上、】小乘的【聲聞絕分。】絕分就是說不通,聽不懂,就是沒有聲聞這個資格,這個聲聞不夠資格,聽華嚴會,就是《華嚴經》,聲聞絕分。【阿含時中。菩薩不被。】若講小乘《四阿含》的時候,這個菩薩不被就是說不合菩薩的根機,因爲講的都是小乘的。【今此念佛一法、如萬應膏、】這個萬應膏,頭痛、耳朵痛、肚子痛,萬應止痛膏。這次我們去新加坡,像綠油精,這差不多什麼病都能抹。這是個比喻,效果沒有說很好,因爲我腸炎抹了沒效,只是抹涼的而已,沒有效,真正在抽痛,那沒效。那是用這個比喻,念佛是很偉大,像萬應膏【毒病皆愈。】病都會好。【似及時雨。】來得剛剛好,【藥木並茂。】下著適當的雨,使這藥草或者是大的木並茂。你看現在的雨,久旱不雨,開始在限電限水,現在不下則已,一下雨卻鬧水災,今天電視報導的,每輛車都泡在水中,臺北市的車不知足足幾千臺都泡在水裏。藥木並茂,藥草和大的樹木並茂,【故得利鈍】利根的、鈍根的【盡攝、上下均收也。】【八下、利今、即佛在機宜。】佛在這個衆生合時機,利今,佛在這個根機上要合,【利後、即滅後】就是說佛滅度後,衆生只要聽到這個念佛法門叫做滅後【聞見。】利今就是佛在世的時候的衆生,利後就是佛滅度後的衆生若聽到這個念佛法門,像我們現在就是佛滅度之後聽到這個念佛法門。【下雲。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觀經雲。如來今者、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故如如意珠、】像如意珠,要讀“如,如意珠”,像如意珠這樣,【利濟無盡也。】【九下、一切衆生、迷常住心。】迷就是不知道有一顆永恒的清淨心,用什麼呢?【用諸妄想。】迷常住心就是迷而不知道(無知),而不了解有一個永恒的清淨心(如來藏心),所以我們用的是錯用心(妄想),所以【循諸色聲、】這個境界,【違圓通境。】違背這個圓通的境界。【今念佛也、六根都攝、守于真常。】六根都念,守于真常,就是常住心,【常光現前、圓通境發。】常光就是我們永恒的光明,你就刹那現前,圓通境界就發。【雖不欲證、不可得也。故華嚴解脫長者雲。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水清而靜、月現全體。】水清就靜,月現全體。【又偈雲。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這句要注意聽,菩薩就像這個月亮,這清涼月就表示解脫的意思,像月亮當空這樣清涼,常遊畢竟空,因爲所行無礙叫做常遊畢竟空,常遊就是永遠入于畢竟空,畢竟空就是“無挂礙故,無有恐怖”就“遠離顛倒”,爲什麼?一切法了不可得嘛!所以菩薩就像清涼的月高挂在天空,遊什麼?因爲遊畢竟空,如遊戲叁昧,遊就是入于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衆生的煩惱若是清淨,【菩薩影現中。則知衆生淨念彌陀、定放光明。心水不淨、菩薩圓通月境、亦不現矣。】【十下、末法修行、多諸障難。】我們現在在修行就種種的障礙,【邪魔娆亂、佛道難成。】邪魔外道太多了,佛道難成。【今修念佛叁昧、承佛願力威神。疾除煩惱、頓破無明。】所以【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個【魔】,有色陰魔等的《楞嚴經》最後講的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色有十種陰魔,受有十種陰魔,想有十種陰魔,行有十種陰魔,識有十種陰魔,五陰總共有五十種陰魔。五蘊魔【銷、叁身佛現。】就是法身、報身、應身。【當生極樂佛土、成真應二果矣。】真應二果,真就是報身,應就是應化身,這二種果報。【如大明燈、然于室中。不唯破千年暗、而且見種種物。然此十因、生起有序。】哪十個因呢?生起有序呢?【初以入道多門、難易各別。出念佛法、最爲徑捷。】這就是第一個原因,念佛就是因爲入道太多,難跟易差別很大,但是念佛最爲直接,最爲簡單,【二所以】所以什麼?所以【徑捷者、】徑就是直截了當,【爲念自心佛故。】直接,念佛就是念我們自心的佛。【叁由念心佛、方能成佛心故、四佛心若契、】契就是合,這樣【生佛同體、無有二故。五既無二別、豈有凡外不度脫故。六豈獨凡外、亦接權】巧的菩薩,【小人故。】就是小乘,【七豈唯五乘、亦充足一切善惡衆生故。】豈唯就是不只是五乘,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叫做五乘,也是充足了一切善惡,念佛也包括一切善的衆生跟惡的衆生都要念佛。【八豈但現今。亦普利未來、無有盡故。九濟度如是廣大者、爲圓通故。】你看!光是一個念佛的法門,就能幫助多少、多少的衆生解脫,這樣是不是很廣大?很圓通呢?【十有作之修、終成敗壞。】有作就是說有所造作的修行,到最後一定會敗壞,就是退道。【現既圓通、當必見佛歸淨土故。又由定生佛土、所以指出捷徑門路。令預修行、疾成佛故。如此終始連環、猶同鈎鎖。】比如說我教這個徒弟,將來我往生之後,我的徒弟他照樣承著師志,師父的志向,他繼續弘法,他知道這世間唯有淨土這個法門,其他比如說禅、天臺、華嚴、律宗,這些也是要研究,所以就廣學多聞,一門深入,修行人一定要這八個字,要廣學多聞,但是一定要一門深入,所以【此教之興、非無因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丙)二藏攝
【二藏乘教攝者。謂叁藏之中、契經藏攝。二藏之內、菩薩藏攝。叁乘之中、大乘所攝。五教之內、後叁教攝。】
【二藏乘教攝者。】就是說到底是小乘,聲聞乘還是菩薩乘呢?【謂叁藏之中、契經藏攝。】契經就是經典,經、律、論叁藏裏面,經藏、律藏、論藏裏面的經藏,【二藏之內、菩薩藏攝。】二藏是聲聞藏跟菩薩藏,那麼這裏是屬于菩薩藏,所以【叁乘之中、大乘所攝。】叁乘是小乘、中乘、大乘,這是大乘所攝,【五教之內、】就是小、始、終、頓、圓,是【後叁教攝。】後叁就是終教、頓教、圓教,叫做後叁教攝,五教之內,五教就是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它是終、頓、圓叁個教攝。
【二句、標章。謂下、釋相。叁藏者、一修多羅。】現在是解釋,修多羅【此雲契經。即經藏、诠于定學。二毗奈耶。此雲調伏。即律藏、诠于戒學。叁阿毗達磨、】阿毗達磨翻譯成中文叫做無比法,【此雲對法。】對治,論藏都是對治煩惱的,【即論藏、诠于慧學。】對這個智慧的解釋,所以戒、定、慧。【今此經者、屬于經藏。】這個是屬于經藏,經、律、論的經藏。【自始至終、】從開始, 始到最後,【專說念佛叁昧故。二藏者、一菩薩藏、】菩薩藏裏面都解釋菩薩的教行,這個理還有行跟果,菩薩的道理,菩薩的修持,菩薩的果報,叫做【诠示菩薩理行果故。】那麼【二聲聞藏、诠示】就是解釋,【聲聞】的道【理】聲聞的【行】持,聲聞的【果故。今此經者、屬菩薩藏。此經演說菩薩念佛圓通法故。叁乘者。一小乘聲聞、謂四谛法門、】四谛法門是【運載衆生、出于叁界、到涅槃城、成阿羅漢、猶如羊車。】羊車就比較小只。【二中乘緣覺、謂因緣法門、運載衆生、過于四空、】我查佛光大辭典,就是“有”也空,“無”也空,“自法”也空,“他法”也空,名叫做四空法,佛光大辭典寫得比較複雜,而我把它簡化,“有”,在這個世間一切“有”都是空,包括你那個“無”也要空掉,不能有那個“無”的觀念,“自法”也空,“他法”也必須空,所以【居寂滅舍、】住在這個寂靜法裏面,【成辟支佛、猶如鹿車。】就像鹿車這樣,就比較大一點,鹿比羊還大只。【叁大乘菩薩、謂六度法門、運載衆生、超凡】超越凡夫,超越【小】乘的【境、】界,【直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成于佛果、猶如牛車。】牛車就比較大,【今此經者、屬于大乘。以如來憐念衆生、勢至攝念佛人、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