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故。】【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諸惑故。】【不斷者、常光不斷絕故。】【難思者、本光不思議故。】難思,不思議,不可思議。【無稱者、湧百寶光、不可稱故。】無稱者,當然就是無法贊歎,太偉大了。【超日月者、放一切光、超日月故。】【俱名光者、】全部都有一個“光”,【因中念本覺佛、發明心光。】發明這個本性的光明。【果上成妙覺佛、現起身光故。】所以【十二如來、相繼一劫者、】一劫當中一直出現,【一約能念。】【表行者、十二時中、于自性佛、淨念相繼、打成一片。】中國就是以十二時辰爲主,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嘛!西洋是二十四個小時,印度是六時,晝夜六時嘛!十二時中,那麼是中國,所以十二時中就是二十四個小時的意思,十二時中于自性佛淨念相繼,自性佛意思是空一切相,入一切相,當下佛號清清楚楚,當相即道,道即是佛,打成一片。【不得彈指頃、】在一刹那之間,就不會去【念世間五欲。】六塵,【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也。】發明出來,我們是二十四個小時裏面,很少有那種間斷去念這個自性佛,我們都停下來,想這個五欲六塵,【二約所得。則轉十二類生、而成十二聖位。】轉十二類成十二聖位,意思是說【轉十二處】就是六根跟六塵,虛【妄】、妄【想、而成十二處佛德也。然十二佛、乃古如來、非今彌陀。而其名號同者、】其名號同者,下面解釋一下,【以師資一道、古今不異。】過去到現在全都一樣,【如釋迦觀音之類。】下面都有解釋。
【鈔】【我下、釋我等二句。我有四。一執見邪我、】衆生都這樣,【二自他慢我、】自己偉大,很我慢,覺得別人比我們還差,叫做自他慢我,第一、“執見邪我”就是執著自己是有一個真我,一個偉大的我,第二、有一個我慢,我,【叁名字假我、】名字的名這是假的,【四法身真我。世人具邪慢。】因爲邪見而産生我慢叫做邪慢,以不正見當作自己永恒的自我思想爲中心的引導,名叫做邪慢,所以有學之人且我慢執假身,【學人且慢假。】就是有修行的人,我們現在大家都有想要修行,有學佛,有修行的人,而且我慢這個假身,出家之後若在生氣:你也不探聽我以前沒有出家是什麼(身份),這叫我慢,講起話來就狂妄自負,出家還是這樣子的,沒有辦法,沒有破我執嘛!在家人就更不用講了。聖人是知假悟真,假真,【聖人是假真。】就是說知道是假的,而悟到是真的,悟到真的我。【今勢至乃法身大士、不同叁乘、】小乘、中乘跟大乘,【故唯真我。恒河、亦雲殑伽河、此雲天堂來。河從高處來故。乃是無熱惱池流出。】從這個無熱惱池流出。【廣四十裏、】恒河【沙】很微【細】,微細【如面。佛在祇園說法。河近講堂、故凡言多、取以爲喻。】用這比喻。【梵語劫波、】我們現在講劫波就是講劫,劫波簡稱劫,梵語講劫,【此雲分別時分。】就是季節的長短,【俱舍雲。時之極少、名刹那。時之極長、名爲劫。今取沙喻劫、】所以很久、很久。。。,就可想而知,【多久】你就【可】想而【知。】【梵下、釋有等六句。始本合一、名爲覺滿。我法空盡、名爲俱空。大彌陀下、引經。無量下、釋義。諸佛名號、取證不同。或因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或願行。此十二佛、皆以光分名者。蓋光有二。一智光。二身光。複有二義。一常光。】一種是常光,常光就是跟在佛陀的旁邊,【二放光。】就是要講經說法碰到因緣的時候就放光,常光,釋迦牟尼佛常光一丈,放光就是佛要講經時放大光明,所以【又有二因。一是功德莊嚴。二是本願成就。】【今釋佛名、亦約此六義也。】我剛才叫你標號起來,那個十二尊佛對著看,【初】佛,第一跟第【二、】比如說第一:無量光佛,無邊光佛,這兩位是【約二智。】來解釋,就智慧的角度,智慧無量、智慧無邊,【叁四、約二心、】就二種心,【攝二因也。】無礙光、無對光,【五六七八、約四身。】四種身。第【五】炎王光【是化身。】如同化身。清淨光【六是法身。】是清淨。歡喜是要令衆生歡喜的,所以【七是他受用身。】歡喜光佛。第【八】是智慧光,【是自受用身。】就是盧舍那佛,就是智慧身,智慧的報身。【即楞伽中、應化佛。如如佛。功德佛。智慧佛也。】這是《楞伽經》講的。再來,【九十、常光。】第九叫做不斷,第十叫做難思,不斷就常光不斷嘛!那麼常光難思,【十一二、】就無稱光、超日月光,這個【放光。】所放出去的光無稱就是沒有辦法贊歎,超過日月,放光。所以這十二尊佛都是就某一種角度這樣來解釋,【自性佛者、謂念自性佛也。不得念五欲者、觀經雲、夫念佛者、不得一彈指間、】彈指就是彈一下,連一刹那之間【念世五欲。】都沒有,當然這是何等的境界。【是謂系念、】系念就是好好的專注,叁時系念就是這個意思,叁時,叁個時間好好的念佛,系念,做叁時系念,【果能如此、一無間雜。】一點都不間雜,你若是能夠這樣,絲毫都不間斷,那麼就無雜念。【無量自性佛光、終得發明、】開發出來,【超于日月也。】【十二類生者。】這個是出自《金剛經》,【謂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也。】這十二種衆生,那麼這將來我們《金剛經》會講到,在這裏不多談。【十二聖位者。】十二聖位就是【謂幹、】慧地,幹慧地就是智慧,還是屬于幹燥的,不是很滿的,叫做幹慧地,再來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再來就是四加行,【煖、頂、忍、世、】叫做四加行,在小乘來講四加行是初果羅漢以前,在大乘是排在十回向跟初地的中間,要記住,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再來就煖、頂、忍、世第一,再來就進入初果羅漢,是小乘的判法。大乘的不一樣,大乘的是把這個煖、頂、忍、世第一,夾在初地菩薩以前,十回向以後,所以煖、頂、世第一叫做四加行,加一點力量去修行叫做四加行。再來就十【地、】【等、】就是等覺,【妙也。】就是妙覺,所以十二聖位就是幹、信、住、行、向、煖、頂、忍、世、地、等、妙十二個階位。【無漸位者。經雲。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故。詳如楞嚴七八卷明。十二妄想者。謂六根六塵妄想也。經雲。六亂妄想、成業性故。】所以我們若造業,造業就變成一種力量,成業性,業性就是我們所講的業力,變成業力形成一一種力量,這個性就變成定,這個也就要報,一定要報,成業性就變成習慣性,貪、嗔、癡、淫、怒、恚就變成習慣性,那麼業已經形成這個性,就是一種定的力量,那你就隨這個力量被牽引,牽你去六道輪回。所以【十二區分由此輪轉。】十二妄想,【是故世間聲香味觸、】這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爲一旋複。】旋複就是一個周期,變來變去,六根六塵,所以【十二佛德者。謂六根六塵功德也。】十二佛德就是說你能夠用六根、六塵去造業,你也能夠用六根、六塵去造功德,同樣的意思,反過來的意思,那麼這個《楞嚴經》會講,在這裏不多講。【經雲。總括始終。】總而言之,【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有一千二百,【詳如楞嚴四七卷明。】都有談到這個角度的問題,六根、六塵裏面是怎麼修行,多少的功德,爲什麼耳根比較圓通?它具足了多少個功德,分成幾個方向,那這個方向,比如說我們的眼睛,《楞嚴經》就是這樣講,它只能看前面而已,不能看後面,所以用眼睛來修行比較不容易圓通,若耳朵,你從後面叫我,我也是有聽到,所以耳朵能夠遍聽圓周,聽四方,功德就大,意思是說力量就大,所以這娑婆世界用耳根去修行是最容易成就,耳根念佛圓通,觀音耳根圓通,這才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而不是清海所講的那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胡說八道,都不怕因果,在《楞嚴經》講得很清楚,所以說總括始終,始終:開始到最後,六根之中,各各功德不一樣,所以眼根就比不上耳根,這是這個意思,所以有千二百個功德,詳如《楞嚴經》,以後會講到,今天沒有那麼多時間。【然下、通妨。】通就是解釋,妨就是問難,然底下就通妨,疏通這個問難的人叫做通妨,妨就是妨礙、問難,哪一種【難雲。】問:【據大本意十二佛名、乃無量壽佛別號、唯一佛身。此何說言、】你現在怎麼能說【有十二佛相繼出耶。】十二佛就變成十二尊佛,大本經是說十二佛都是阿彌陀佛的別號,簡單講就是等于一佛,阿彌陀佛,十二佛的名號都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你現在是說十二佛相繼來出生,一劫來出現,這樣變成十二尊佛。底下是答,這問答要寫下來,據大本,在旁邊寫個:問,【故此通雲。】旁邊寫個:答,故此通雲,所以在這裏要把它解釋一下,【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意思是說過去的佛是十二佛同名,但是不是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所成的佛。底下再寫一個:問,【若爾。】如果是這樣,【何以今名、濫古號耶。】那麼就《起信論》而言,說這十二佛是古佛,不是現在阿彌陀佛成佛,那麼若是這樣,爲什麼用現在的名號,跟過去的名號混在一起,變成混亂不清呢?底下又寫一個:答,【故又釋雲。】所以現在又解釋說。(你不曉得我這一段看很久,我這一段真的看很久,不曉得在講什麼東西,後來才知道問、答,問、答,就要寫出這四個字,我剛好看一天一夜,因爲這意義不通嘛!)噢!你若寫個:問,若爾,如果是這樣子,何以今名,濫古佛號,跟這個古時候的古佛的佛號混在一起,答,故又釋雲,所以在這個地方又有一個解釋,【詳】就是記載,過去有記載阿【彌陀】佛跟大【勢至、】菩薩,【同時發心。】所尊的佛,【所師】就是所拜【之佛、亦同無異。而今彌陀、十二別號、同古佛者。】這就是【表顯師資即心即佛】過去佛號這樣,現在佛號也同樣是如此,就是…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