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定要这样低下去,急急忙忙走过去,他若旁边有路,绝对不敢走过师父的前面,若要走过去时,一定低头低到。。。,表示说很不好意思,说:师父!对不起!我非从这里过不行。赶快,他表现得很谦虚,头低、低(师父学居士头低貌),他也很行,都不会撞到柱子,低头而过,低头而过,噢!泰国对师父的那个尊师重道,唉!很吓人,他才不像我们大乘佛法,师父!师父!好像在叫卖冰棒,喊来喊去,有一个多可爱,一个人:师父!来!来!我跟你讲一些事情,他自己不会跑到我面前报告,竟向我招手,师父!来、来。。。,人家“来”的意思是说长辈向晚辈招手,你这么懒惰,师父在这边,竟向我招手要我过去,他用右手向我招手,我说:来、来,我用(手指)勾的,后来他自己来,不懂,不懂,所以说我们这个礼貌不建立也是不行,不尊师也不重道。你们到泰国去,今生今世佛教徒一定要到泰国去的,去看看那个小乘的,噢!那对师父的恭敬,师父坐在这里,旁边的白衣背这个僧袋绝对跪在旁边,他不敢站着,不敢比师父还高,像我们到仁德法师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泰国对师父也是非常、非常的恭敬,我们号称一个大乘的法门竟然不尊重师父,其实不是不尊重,不懂,因为我们中国不是佛教国家嘛!不像泰国这样,出家人很普遍,所以他对三宝的尊重,包括国王都一样。我们这讲堂不用像泰国这样,至少最基本上对师父的礼敬要注意,不然人家会笑。【顶礼佛足者、以己上顶。礼佛足下。敬之至也。】尊重到最高,【上皆身业。】顶礼是身业,【白佛言者。】拿佛来说,【上示曰告、下启曰白、】就是说佛长辈对晚辈,在上的人告诉底下叫做告,底下,下就是晚辈对长辈叫做白,上示就佛告阿难,阿难就白佛,不一样,佛告阿难,长辈对晚辈叫做告,晚辈对长辈叫做白,白就是晚辈恭敬长辈,这在《金刚经》就看得很清楚,【是口业也。身口恭敬、意业可知。】
【钞】【梵语下、释人名也。先势至中、初约行、】第二是就愿来讲,第三是就悲来讲,所以初就行,【中修自行也。由有智】慧,智德跟【断】德,智德就是先天性的智慧,断德就是后天性的加行跟用功,【威势、故能震动一切。】【亦名下、次约愿、上求佛道也。由有想念势力、】动一个念头念这个势力,【故能取证净土。】我们现在也都从这个念头开始,愿求这个极乐净土,也是都从这个念头,所以由有想念势力,我们想,我们这样愿,念力所造成的,就能够取证这个净土,【亦名下、三约悲、下度众生也。由有化导势力、故能救拔三途。】【上二、自利。】就行跟愿来讲,【此一、利他。】悲就是利他。【依本文者、上通诸经释名、此局】指限于本经,【当经】是指限于本经的【释也。】【能念三句、亦约上求、】上求当中【中修、下度、】上求是什么意思呢?能念大势佛,大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往上求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被我们,怜愍我们;中修就是能摄六根妄,我们能够摄受六根的虚妄,专精念佛,归真;下度就是能接念佛人,能接引学佛的人。能念这三句就是上求、中修跟下度。【三义】,三种道理【以释。】【大势佛者、指弥陀言。十方三世佛中、弥陀为第一故。】所以下面说【能念、非如众生不求大势佛、及断苦法故。】众生不求阿弥陀佛,那么他也不断苦,不断苦就是这个苦因,恶业继续去做,他不断,所以不能离开痛苦。【能摄、非如众生六根、攀缘六尘故。】不是像众生的六根攀缘这个六尘,阿弥陀佛不是这样,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所以阿弥陀佛能念、能摄、能接,我们众生没有一样有办法,不能念、不能摄,六根每天都乱七八糟,也不能接引众生。【非如众生自利、不耐他荣故。】噢!这一句讲得太好了,不是像众生这样,耐不住别人一点点好处,这个“荣”就是光耀、光荣、优点,耐就是按捺不住,受不了,忍耐不了,他比我还好,好像我比较差,就没有那种随喜功德的念头,他就是不会随喜,一个团体会大乱,就是这个不耐他荣,师父若每次叫这个(人),就说师父比较疼这个,偶尔有一次若叫另外那个,“你叫他就好了,你不要找我,你叫他就好了”,我们人这个心病很严重的,其实师父没有那个意思,一个团体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人的内在里面充满着烦恼,困惑,这个要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出家也是一样,出家剃度还是凡夫,不是圣人,那个不耐他荣,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不能太炫耀,这就是众生,人家佛祖能接引众生,佛祖每天都在度众生,他才不管你比谁强谁弱,也没有对立法的观念,在我今天我也是这样子,我的徒弟我也没有说哪一个强哪一个弱,都一样,你不要犯到这里的戒规都没关系,我画一个圆圈让你跳,怎么跳都没关系,就不要踩到圆圈,画一个规矩给你走,对不对?所以【有此三大德、威势之至也。菩萨名实相称、众生无势可知。于法下、次法王子。自在为王者、王以自在为义故。】王,谁敢管他,这一国之君,王是最自由,他一出口就是皇帝的命令,说斩就斩。【次补佛者、彼土弥陀佛后、次当观音补位。观音之后、次乃势至补位。】当然这还得很久、很久。。。,【犹如储君、】备用的君王就是太子,储君就是太子,太子【暂居东宫。】暂时住在东宫。【后必南面、】南面就是继承王位的意思,【绍王位也。】【与下、三与同伦。易曰。】易这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曰声气相应。若依华严、有八十四同(始从念、慧、趣、觉。终至不虚、出离)。故名同类。如七十三、】卷讲得很清楚,【兹不繁录。】因为太多了,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道若不同,就不相为谋,【同心言、其臭如兰。】这个“兰”在还没有成长以前根部是很臭的,等它开了以后,哇!那就是万里香,到处都香,成长以后非常、非常香。【故云与同伦也。五下四、五十二。】现在讲这怎么“行”,五十二位菩萨的行,甲,【信佛是心、】信佛就是我们的心在信,【信心作佛、即摄十信法行。】信心来作佛,你就能够摄十信位。乙:安【住在三昧、观佛实相、即摄十住法行。】观佛的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丙:【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摄十行法行。】丁:【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摄十向法行。】回念佛心就是转回来向佛心当下,向佛心住就是,佛心就是当体就是,本来的面目,这就是十回向。戊:【心地观佛、地如佛地、即摄十地法行。】这文字都很简单,没什么好解释的。【忆佛念佛、去佛不远、】我们忆佛念佛,离佛就不远,【即摄等觉法行。】【心想佛时、是心即佛、即摄妙觉法行。则知超凡入圣、唯有念佛为妙矣。】【菩下、五菩萨。初义约心、】23页的倒数第6行,就是2、4、6底下,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肇云,肇公说:菩提,佛道名也。“菩下”就是从一段开始,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心,【谓能如是忆佛、即成大道心众生、名为菩萨。】初就是这个道理,【次义约境。】就这个境界。【谓能以念佛心、上求佛觉、下化有情、故名菩萨。从座下、释敬礼也。意可知者、】意思是可以容易知道的,【谓意若不恭敬、】就是三业,身、口、意中的意业,三业里面若不恭敬,【则身不避席、】他就不会避开那个位子起来顶礼,【口不发言、以身口礼白、】口不发言就是静默,用这色身,色身是顶礼,口敬白,【随意主故。】这很容易搞错,随意主就是随三业的意业为主,引导,意业若清净,身口自然就清净的意思,意业若清净,随着意业清净为主,所以身跟口,心就恭敬,口就恭敬白佛,【所以三业皆修敬者、表显念佛、乃是一切世间希有难信之法也。】
(丁)二正陈所证(分二) 初详引古佛教诏 二略述自己修行
(戊)初详引古佛教诏(分二) 先总明佛出 次别示教道
(己)先总明佛出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我回想起来这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疏】【我者、即自指法身、不同情计】不同于一般众生的情执的我,不同情计【我也。】就是不同于凡夫的情执的我,错觉的我,【明记不忘、为忆。】明记不忘为记忆的忆。【过去、称为往昔。恒河沙劫者、约恒河中之沙】一粒沙当作【以数劫、】那么多,所以是【显其久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人之不觉也。】佛是先知先觉,觉人之不觉,【略开三义、】三种道理,【一自觉我空、拣异凡外。】凡夫跟外道不会自我觉悟,不了解这个我是空性的。【二觉他法空、拣异二乘。】二乘只是我空而已,法没有空。【三觉满俱空、】觉行圆满,【拣异菩萨。】不同于菩萨,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不圆满,还没有圆满的境界,表示佛是最圆满。【出世者、无机不兴、根熟则现也。】那么出世就是说无机,没有合这个众生的机就不兴,根若熟,他就现。【如来者、从真如起、】真就是不假,如就是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而来随缘而不变,所以【来成正觉也。】【十二者、大弥陀经云。】第一、【无量光佛。】第二、【无边光佛。】第三、【无碍光佛。】第四、【无对光佛。】第五、【炎王光佛。】第六、【清净光佛。】第七、【欢喜光佛。】第八、【智慧光佛。】第九、【不断光佛。】第十、【难思光佛。】十一、【无称光佛。】十二、【超日月光佛。】那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光”字,十二佛都有一个“光”字,我叫你们写起来编号,把十二编号写下来,这会讲到的,【无量者、实智照理、无限量故。】实智就是空的道理,照理就无限量故。【无边者、权智照事、无边际故。】入一切法所以叫无边际故。【无碍者、慈光与乐、无障碍故。】【无对者、悲光拔苦、无敌对故。】大悲的意思,没有人像他这么慈悲的意思。【炎王者、光音应化。得自在故。】叫做炎王,像火焰一样的光。【清净者、离垢清净、发光明故。】清净者,这是指法身。【欢喜…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