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P18

  ..续本文上一页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故。】【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诸惑故。】【不断者、常光不断绝故。】【难思者、本光不思议故。】难思,不思议,不可思议。【无称者、涌百宝光、不可称故。】无称者,当然就是无法赞叹,太伟大了。【超日月者、放一切光、超日月故。】【俱名光者、】全部都有一个“光”,【因中念本觉佛、发明心光。】发明这个本性的光明。【果上成妙觉佛、现起身光故。】所以【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者、】一劫当中一直出现,【一约能念。】【表行者、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中国就是以十二时辰为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嘛!西洋是二十四个小时,印度是六时,昼夜六时嘛!十二时中,那么是中国,所以十二时中就是二十四个小时的意思,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自性佛意思是空一切相,入一切相,当下佛号清清楚楚,当相即道,道即是佛,打成一片。【不得弹指顷、】在一刹那之间,就不会去【念世间五欲。】六尘,【则无量性光、自然发明也。】发明出来,我们是二十四个小时里面,很少有那种间断去念这个自性佛,我们都停下来,想这个五欲六尘,【二约所得。则转十二类生、而成十二圣位。】转十二类成十二圣位,意思是说【转十二处】就是六根跟六尘,虚【妄】、妄【想、而成十二处佛德也。然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而其名号同者、】其名号同者,下面解释一下,【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过去到现在全都一样,【如释迦观音之类。】下面都有解释。

  【钞】【我下、释我等二句。我有四。一执见邪我、】众生都这样,【二自他慢我、】自己伟大,很我慢,觉得别人比我们还差,叫做自他慢我,第一、“执见邪我”就是执着自己是有一个真我,一个伟大的我,第二、有一个我慢,我,【三名字假我、】名字的名这是假的,【四法身真我。世人具邪慢。】因为邪见而产生我慢叫做邪慢,以不正见当作自己永恒的自我思想为中心的引导,名叫做邪慢,所以有学之人且我慢执假身,【学人且慢假。】就是有修行的人,我们现在大家都有想要修行,有学佛,有修行的人,而且我慢这个假身,出家之后若在生气:你也不探听我以前没有出家是什么(身份),这叫我慢,讲起话来就狂妄自负,出家还是这样子的,没有办法,没有破我执嘛!在家人就更不用讲了。圣人是知假悟真,假真,【圣人是假真。】就是说知道是假的,而悟到是真的,悟到真的我。【今势至乃法身大士、不同三乘、】小乘、中乘跟大乘,【故唯真我。恒河、亦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河从高处来故。乃是无热恼池流出。】从这个无热恼池流出。【广四十里、】恒河【沙】很微【细】,微细【如面。佛在祇园说法。河近讲堂、故凡言多、取以为喻。】用这比喻。【梵语劫波、】我们现在讲劫波就是讲劫,劫波简称劫,梵语讲劫,【此云分别时分。】就是季节的长短,【俱舍云。时之极少、名刹那。时之极长、名为劫。今取沙喻劫、】所以很久、很久。。。,就可想而知,【多久】你就【可】想而【知。】【梵下、释有等六句。始本合一、名为觉满。我法空尽、名为俱空。大弥陀下、引经。无量下、释义。诸佛名号、取证不同。或因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或愿行。此十二佛、皆以光分名者。盖光有二。一智光。二身光。复有二义。一常光。】一种是常光,常光就是跟在佛陀的旁边,【二放光。】就是要讲经说法碰到因缘的时候就放光,常光,释迦牟尼佛常光一丈,放光就是佛要讲经时放大光明,所以【又有二因。一是功德庄严。二是本愿成就。】【今释佛名、亦约此六义也。】我刚才叫你标号起来,那个十二尊佛对着看,【初】佛,第一跟第【二、】比如说第一:无量光佛,无边光佛,这两位是【约二智。】来解释,就智慧的角度,智慧无量、智慧无边,【三四、约二心、】就二种心,【摄二因也。】无碍光、无对光,【五六七八、约四身。】四种身。第【五】炎王光【是化身。】如同化身。清净光【六是法身。】是清净。欢喜是要令众生欢喜的,所以【七是他受用身。】欢喜光佛。第【八】是智慧光,【是自受用身。】就是卢舍那佛,就是智慧身,智慧的报身。【即楞伽中、应化佛。如如佛。功德佛。智慧佛也。】这是《楞伽经》讲的。再来,【九十、常光。】第九叫做不断,第十叫做难思,不断就常光不断嘛!那么常光难思,【十一二、】就无称光、超日月光,这个【放光。】所放出去的光无称就是没有办法赞叹,超过日月,放光。所以这十二尊佛都是就某一种角度这样来解释,【自性佛者、谓念自性佛也。不得念五欲者、观经云、夫念佛者、不得一弹指间、】弹指就是弹一下,连一刹那之间【念世五欲。】都没有,当然这是何等的境界。【是谓系念、】系念就是好好的专注,三时系念就是这个意思,三时,三个时间好好的念佛,系念,做三时系念,【果能如此、一无间杂。】一点都不间杂,你若是能够这样,丝毫都不间断,那么就无杂念。【无量自性佛光、终得发明、】开发出来,【超于日月也。】【十二类生者。】这个是出自《金刚经》,【谓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也。】这十二种众生,那么这将来我们《金刚经》会讲到,在这里不多谈。【十二圣位者。】十二圣位就是【谓干、】慧地,干慧地就是智慧,还是属于干燥的,不是很满的,叫做干慧地,再来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再来就是四加行,【煖、顶、忍、世、】叫做四加行,在小乘来讲四加行是初果罗汉以前,在大乘是排在十回向跟初地的中间,要记住,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再来就煖、顶、忍、世第一,再来就进入初果罗汉,是小乘的判法。大乘的不一样,大乘的是把这个煖、顶、忍、世第一,夹在初地菩萨以前,十回向以后,所以煖、顶、世第一叫做四加行,加一点力量去修行叫做四加行。再来就十【地、】【等、】就是等觉,【妙也。】就是妙觉,所以十二圣位就是干、信、住、行、向、煖、顶、忍、世、地、等、妙十二个阶位。【无渐位者。经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故。详如楞严七八卷明。十二妄想者。谓六根六尘妄想也。经云。六乱妄想、成业性故。】所以我们若造业,造业就变成一种力量,成业性,业性就是我们所讲的业力,变成业力形成一一种力量,这个性就变成定,这个也就要报,一定要报,成业性就变成习惯性,贪、嗔、痴、淫、怒、恚就变成习惯性,那么业已经形成这个性,就是一种定的力量,那你就随这个力量被牵引,牵你去六道轮回。所以【十二区分由此轮转。】十二妄想,【是故世间声香味触、】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旋复就是一个周期,变来变去,六根六尘,所以【十二佛德者。谓六根六尘功德也。】十二佛德就是说你能够用六根、六尘去造业,你也能够用六根、六尘去造功德,同样的意思,反过来的意思,那么这个《楞严经》会讲,在这里不多讲。【经云。总括始终。】总而言之,【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有一千二百,【详如楞严四七卷明。】都有谈到这个角度的问题,六根、六尘里面是怎么修行,多少的功德,为什么耳根比较圆通?它具足了多少个功德,分成几个方向,那这个方向,比如说我们的眼睛,《楞严经》就是这样讲,它只能看前面而已,不能看后面,所以用眼睛来修行比较不容易圆通,若耳朵,你从后面叫我,我也是有听到,所以耳朵能够遍听圆周,听四方,功德就大,意思是说力量就大,所以这娑婆世界用耳根去修行是最容易成就,耳根念佛圆通,观音耳根圆通,这才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而不是清海所讲的那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胡说八道,都不怕因果,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所以说总括始终,始终:开始到最后,六根之中,各各功德不一样,所以眼根就比不上耳根,这是这个意思,所以有千二百个功德,详如《楞严经》,以后会讲到,今天没有那么多时间。【然下、通妨。】通就是解释,妨就是问难,然底下就通妨,疏通这个问难的人叫做通妨,妨就是妨碍、问难,哪一种【难云。】问:【据大本意十二佛名、乃无量寿佛别号、唯一佛身。此何说言、】你现在怎么能说【有十二佛相继出耶。】十二佛就变成十二尊佛,大本经是说十二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简单讲就是等于一佛,阿弥陀佛,十二佛的名号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你现在是说十二佛相继来出生,一劫来出现,这样变成十二尊佛。底下是答,这问答要写下来,据大本,在旁边写个:问,【故此通云。】旁边写个:答,故此通云,所以在这里要把它解释一下,【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意思是说过去的佛是十二佛同名,但是不是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所成的佛。底下再写一个:问,【若尔。】如果是这样,【何以今名、滥古号耶。】那么就《起信论》而言,说这十二佛是古佛,不是现在阿弥陀佛成佛,那么若是这样,为什么用现在的名号,跟过去的名号混在一起,变成混乱不清呢?底下又写一个:答,【故又释云。】所以现在又解释说。(你不晓得我这一段看很久,我这一段真的看很久,不晓得在讲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问、答,问、答,就要写出这四个字,我刚好看一天一夜,因为这意义不通嘛!)噢!你若写个:问,若尔,如果是这样子,何以今名,滥古佛号,跟这个古时候的古佛的佛号混在一起,答,故又释云,所以在这个地方又有一个解释,【详】就是记载,过去有记载阿【弥陀】佛跟大【势至、】菩萨,【同时发心。】所尊的佛,【所师】就是所拜【之佛、亦同无异。而今弥陀、十二别号、同古佛者。】这就是【表显师资即心即佛】过去佛号这样,现在佛号也同样是如此,就是…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