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四▪P4

  ..續本文上一頁是如來藏之本性。以如來藏性本自寂滅。我們現在的五陰身當體即空,我們有尊貴的佛性在裏面。你一定要好好的善待自己,爲什麼?你這個五陰身就是佛身。你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佛的身體健康;你要擁有一個莊嚴的貌相,佛行人要對自己的貌相負責;要對自己的威儀負責;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爲什麼?因爲即五蘊身就是佛身,你面相莊嚴,大家看了歡喜。不要放著邋裏邋遢的,不修邊幅,學佛也不應當學到這樣子!

  以如來藏性本自寂滅,[澄清],指衆生修行、淨業識,叁昧現前,心得開悟,狂心頓歇,爲什麼講頓歇?頓歇就是完全超越表相才能頓歇。漸漸歇是因果相,頓歇就無相,就是等于頓悟一樣,發現一切相不可得,空相。七識止息,心水澄明之時,此時即複得本心,以始覺智會于本覺。若衆生行陰狂亂之性即是本覺如來藏性,則當狂心歇時,心得澄明,狂亂之性已止,此時豈非反而失去了本心本性?[空非有外]:虛空沒有內外之分,因此暴流不是離于空之外而有。此句之義即是:暴流非離于空而存在。[水外無流]:[水外],即是離于水。離于水外,即無暴流可得。

  義貫,佛言:[阿難,譬如]急[暴]之[流]之水,其[波浪相續]不斷,[前際]與[後際不相踰越],一個接一個。一切衆生之[行陰當知亦複如是]無有間歇,然念念生滅,相似相續。而我們就是在生滅法迷失了,我們現在不知道,宇宙萬物皆是生生滅滅,我們沒有辦法理解、體悟,才對這個假相拼了死命執著。[阿難,如是]暴[流]之[性]爲:一、[不因空生];二、[不因水]而[有];叁、[亦非]即[水]之本[性];四、亦[非]能[離]于[空]與[水]而存在。

  [如是,阿難],析而言之:一、[若]此暴流爲[因空]而[生](空爲能生,暴流爲所生),虛空既然能生暴流,而虛空無盡,暴流亦應是無盡,如是[則諸十方無盡虛空](一真法界),即變[成]爲[無盡]之暴[流](法界之中成爲唯凡無聖),就沒有聖人了。十方[世界自然俱受]凡夫狂亂暴流之[淪溺](然而實際不然,法界之中,既有衆生暴流,亦有叁賢十聖之澄水,故非盡法界皆是暴流。)二、[若]此暴流爲[因水]而[有](水爲能生,流爲所生——如來藏爲能生,七識爲所生),[則此暴流]之體[性應非]與[水]合成一體,應暴流與水各有其體,如此則能[有]與[所有]之[相](能生與所生之二相差別)[今應]呈[現在]目前。(然而暴流之體與水之體,並無二致,非有兩體,故可知暴流非是從水而生(而有)。)

  叁、[若]此暴流之性[即]是[水]之本[性,則]一旦暴流寂止而現出[澄清]之相[時],此時[應非]仍有[水]之[體]性存在。(而事實上,不論暴流在狂奔時或暴流停止時,其水性不失,故知暴流狂亂相之有無與水性無關;聽了這一句話,有什麼最重要的理解?也就是你今天怎麼造作,跟無爲法無關。人家說:師父,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錯!沒有度衆生,也沒有說法。師父在弘宗演教,輪大*輪,渡無量衆生,錯!法性本空,沒有這個東西,講這些都是心靈的負擔,今天只是緣起方便說,方便說就是沒有能說、所說,體悟涅槃、品嘗到涅槃氣息的人,雖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可度,沒有弘宗、沒有演教,爲什麼?法法本空,相相何狀,我什麼時候說過一句法?如是體悟,諸法本空、本寂,沒有能所,佛道就現前。

  因此,暴流之相非即水性——行陰狂亂之相非即是如來藏之性,否則衆生狂心歇息,心水澄清之時,應失去如來藏本性。然而事實不然,故知行陰狂亂之相非即如來藏之本性。四、[若]此暴流之性爲[離]于[空、水]而有,然而虛[空非有外],以一切法皆在虛空之中,故暴流非能離空而有。又,于[水]之[外]亦[無]暴[流]之體可得,無水即無暴流,故暴流不得離水而存在。

  經文,[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一切衆生之[行陰]體本[虛]寂,循業[妄]現,[本非]由其他能造[因緣]之所造,[亦非]屬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而妄現之相,相妄性真)。所以,只有佛法講得最究竟,其他宗教就講上帝創造的,就無因而生,就是因爲上帝而來;上帝從哪裏來?上帝就是無因而生。只有佛法、只有正法講的,才是人生、宇宙的最究竟處,佛法是非常理性的。

  5.識陰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裏遠行,用饷他國;識陰當知亦複如是。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人。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注釋:[譬如有人]:喻衆生。[頻伽瓶”:[頻伽]爲迦陵頻伽之略。迦陵頻伽爲一種鳥,譯爲美音鳥、好聲鳥、妙音鳥。此鳥原産于雪山中,此鳥當其猶在卵殼中,未出殼時,即已能鳴,其聲美妙,勝過一切鳥,故稱美音鳥。印度人常以此鳥之形作成瓶,稱爲迦陵頻伽瓶。在此爲比喻衆生之妄業或妄業所成之根身。[塞其兩孔]:[兩孔],比喻理與事。理不通達,事也不造作,事也不通,理了不通。[塞其兩孔],比喻隔斷理與事,修學佛道,這二個字是很重要的,理跟事要兼備的。你說修行要拼,就是事修,理就像眼睛,理如目,事如足,這個道理你不懂,就等于你沒有眼睛,沒有眼睛,你要走路,能走嗎?理如目,事如足。好!你有眼睛,可是你要到達目的地,你要實修啊,不是只有聽經聞法、要好好念佛啊,好好的用功。比喻隔斷理跟事,令起我、法二執,而成二障(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是對人生觀的迷茫;所知陽是對宇宙觀的迷茫。所知障有多重解釋,我們後天所學習的知識,就是所知障,所知道的,障礙自己的清淨自性。所知障也可以說我們所知道的種種的法,卻障礙了我們的本性。爲什麼?執法以爲實嘛!因此形成內外隔斷之局。

  [滿中擎空]:[滿中],整個瓶子中。[擎],攜帶。[空],喻第八識,以八識本是空性,故以虛空比喻第八識。此言,此人將瓶子的兩個孔塞起來,使內外隔開來,他便以爲已把整個瓶子都裝滿了一瓶子的虛空(凡夫以色身隔絕外界,便以爲色身中之藏識爲我所有之內法,有別于外一切法)。所以,執著就變成隔開內外,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統統出來,就是執著。[千裏遠行,用饷他國]:[饷],饋也、遺也、食也;亦即當作禮品來饋贈,令他人得以享用、受用、食用。這裏是指讓自己受用。此即言,此人將瓶子裝好滿滿一瓶的虛空之後(有如整理行裝一樣),便准備到千裏外遠地去旅行,而且便想用這瓶虛空到他國去好好受用一番。[他國],指衆生展轉于六道受生時之另外一道。因爲第八識爲總報主,衆生自無始來即執此爲我,故前往受生前即是依此本識而往;因此[用饷他國]之義,亦是指來世到其他道去受報。

  [如是虛空非彼方來]:[彼方],原舍身處。[非此方入]:[此方],指再受生處;比喻藏識不是在原舍身處就已經入于根身而帶來此處的;亦非到了此處才入于根身之中。並沒有來去。[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如果說瓶中的虛空是從原瓶地帶來的,則既在本瓶地裝滿了虛空,本瓶地便應少了一瓶之量的虛空。(然而虛空之性遍滿,不增不減,不可觸摩捉持,更不可攜來擎去,而是衆生自生妄想,這句話就是重點,我們從心中産生我法二執,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把這個執放掉,第二月沒有,真月就現前。所以,修學佛道不是奇特事,但于相上莫執著就得!以爲將瓶孔塞起來,便可把虛空裝著,帶著到處跑,到處去受用。比喻衆生以爲把理、事兩個孔,用[我、法]二執的塞子把它們塞起來,便可令內外隔斷,而安安穩穩地永保第八識藏爲己有,不會漏失,並可一直帶著這個[業識的瓶子],在叁界六道中到處跑。)[開孔倒瓶應見空出]:[開孔],打開二孔之瓶塞,比喻二障拔除時。[應見空出],應看得見有漏的業識跑出來。

  義貫,佛言:[阿難,譬如有人取]迦陵[頻伽]鳥形的[瓶]子(取自妄業所生根身),[塞其兩孔](更妄起我法二執,生二障)令內外隔斷,便以爲可將[滿]瓶[中擎]裝著虛[空](將有漏之身包裹本識),我們現在身上就第八意識了。而欲至[千裏]外[遠行,用]以饋[饷]于[他國](至他道中受用)。一切衆生[識陰]之成就[當知亦複如是](誠由衆生貪取自業報根身,執著人法,隔斷內外空性,而兀,[兀]就是繼續,而繼續還是自至各道中受用此有限之空性——如取大海之一浮漚)!一浮漚就是小水泡,這個很容易了解的,我們宇宙有多少的四大?山河大地盡是四大,我們攝取宇宙當中少許的元素,誤爲自我。而這個執著沒有辦法打開,不曉得內跟外其實是平等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其實是不可得的,自心分別,自心産生煩惱,自心自己受報。一切都是很冤枉的!

  [阿難,如是]已抵達他國之瓶內[虛空],實[非]從瓶本處之[彼方來],亦[非]于[此方入](以識性周遍,本無來去)。[如是,阿難,若]瓶內之虛空爲從[彼方來,則本瓶]地[中,既]已被[貯]一瓶之虛[空]而[去],故[于本瓶]原來所在之[地]便[應少]掉一瓶量之[虛空]!(然而虛空實無增減,不可稱量,亦不可捉持,擎裝、攜來持往。)真如藏性從來不是緣起就是這個道理,你看,然而虛空實無增減,所以,真空法性如虛空。因此我們就了解,真妄不能和合,真如果來隨緣,那就來到緣起了;緣起是生滅的東西,就是把真如的實相、真如的智慧化作生滅,永遠是在生滅。所以,真如並沒有什麼增減,如同虛空一樣,它沒有來到緣起,但是,緣起也不能離開虛空,這個好好的體會,就是重點。[若]瓶內虛空爲于[此方入],則打[開]二[孔](拔除二執)[倒瓶](消二障盡,得淨法身)時,[應]可[見]虛[空]從瓶中[出]!

  然證果時,亦不見有漏識出,證果只是但除執,法並沒有什麼來去生滅,心靈除執,並沒有什麼東西增跟減。亦不見無垢識入,故知識性本無來去、出入,只是二執之有無。諸位,只是二執之有無,你修學佛道要抓住重點修,就是這個。所有問題就是出在這個:我執跟法執;把這兩個執除掉,也沒有增加什麼啊,就是不執而已啊!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就是爲了破除你的執著,就是這樣子。及內外之有隔無隔而已;二執既除,二障頓消,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就頓消了。內外無隔,即得圓通,諸位,要內外無隔,即得圓通,就一定要見性,這個[圓通]是見性的代名詞,意思就是說:見性的人,才見到圓通、圓滿的法性、無障礙的法性,叫做圓通。換句話說:沒有見性的人,不了解圓通法門,喔!原來我們見性的人,才是圓滿的人格,才能圓滿成就佛道,因此見性有多麼的重要,才能理解佛的境界。實非識性之有出入、來去、增減。

  經文,[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一切衆生之[識陰]體本[虛]寂,循業[妄]現,[本非]任何能造之[因緣]之所造,亦[非]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而幻現之相,相妄性真。)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佛法,學佛在找到那一顆不生不滅的真心。

  接下來講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根入,你也可以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你也可以說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六根入,有簡稱六根,也可以叫做六入。爲什麼講眼[根]?是眼所依靠的地方,所以稱爲[根],眼根,有所依靠。爲什麼講[入]呢?因爲有能所,站在執著的角度,能見,見到外面的所見,變成入于心中的汙染。能、所有互相對立的,眼根也是能、也是所,眼根能緣外境,但是被外境所汙染;站在眼根能執取外境,這個時候,眼根是能,塵境是所;站在會汙染的角度,塵是能汙染,眼根則是所,塵能入,眼根爲所入。所以,站在二個角度不同,都可以爲能、所;眼根不一定是能,也是所,也可以站在另外一個角度,被汙染的角度是所汙染。能、所,佛法它就是這麼圓滿!

  願以此功德,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爲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