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如来藏之本性。以如来藏性本自寂灭。我们现在的五阴身当体即空,我们有尊贵的佛性在里面。你一定要好好的善待自己,为什么?你这个五阴身就是佛身。你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佛的身体健康;你要拥有一个庄严的貌相,佛行人要对自己的貌相负责;要对自己的威仪负责;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为什么?因为即五蕴身就是佛身,你面相庄严,大家看了欢喜。不要放着邋里邋遢的,不修边幅,学佛也不应当学到这样子!
以如来藏性本自寂灭,[澄清],指众生修行、净业识,三昧现前,心得开悟,狂心顿歇,为什么讲顿歇?顿歇就是完全超越表相才能顿歇。渐渐歇是因果相,顿歇就无相,就是等于顿悟一样,发现一切相不可得,空相。七识止息,心水澄明之时,此时即复得本心,以始觉智会于本觉。若众生行阴狂乱之性即是本觉如来藏性,则当狂心歇时,心得澄明,狂乱之性已止,此时岂非反而失去了本心本性?[空非有外]:虚空没有内外之分,因此暴流不是离于空之外而有。此句之义即是:暴流非离于空而存在。[水外无流]:[水外],即是离于水。离于水外,即无暴流可得。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急[暴]之[流]之水,其[波浪相续]不断,[前际]与[后际不相踰越],一个接一个。一切众生之[行阴当知亦复如是]无有间歇,然念念生灭,相似相续。而我们就是在生灭法迷失了,我们现在不知道,宇宙万物皆是生生灭灭,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体悟,才对这个假相拼了死命执着。[阿难,如是]暴[流]之[性]为:一、[不因空生];二、[不因水]而[有];三、[亦非]即[水]之本[性];四、亦[非]能[离]于[空]与[水]而存在。
[如是,阿难],析而言之:一、[若]此暴流为[因空]而[生](空为能生,暴流为所生),虚空既然能生暴流,而虚空无尽,暴流亦应是无尽,如是[则诸十方无尽虚空](一真法界),即变[成]为[无尽]之暴[流](法界之中成为唯凡无圣),就没有圣人了。十方[世界自然俱受]凡夫狂乱暴流之[沦溺](然而实际不然,法界之中,既有众生暴流,亦有三贤十圣之澄水,故非尽法界皆是暴流。)二、[若]此暴流为[因水]而[有](水为能生,流为所生——如来藏为能生,七识为所生),[则此暴流]之体[性应非]与[水]合成一体,应暴流与水各有其体,如此则能[有]与[所有]之[相](能生与所生之二相差别)[今应]呈[现在]目前。(然而暴流之体与水之体,并无二致,非有两体,故可知暴流非是从水而生(而有)。)
三、[若]此暴流之性[即]是[水]之本[性,则]一旦暴流寂止而现出[澄清]之相[时],此时[应非]仍有[水]之[体]性存在。(而事实上,不论暴流在狂奔时或暴流停止时,其水性不失,故知暴流狂乱相之有无与水性无关;听了这一句话,有什么最重要的理解?也就是你今天怎么造作,跟无为法无关。人家说:师父,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错!没有度众生,也没有说法。师父在弘宗演教,轮大*轮,渡无量众生,错!法性本空,没有这个东西,讲这些都是心灵的负担,今天只是缘起方便说,方便说就是没有能说、所说,体悟涅槃、品尝到涅槃气息的人,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没有弘宗、没有演教,为什么?法法本空,相相何状,我什么时候说过一句法?如是体悟,诸法本空、本寂,没有能所,佛道就现前。
因此,暴流之相非即水性——行阴狂乱之相非即是如来藏之性,否则众生狂心歇息,心水澄清之时,应失去如来藏本性。然而事实不然,故知行阴狂乱之相非即如来藏之本性。四、[若]此暴流之性为[离]于[空、水]而有,然而虚[空非有外],以一切法皆在虚空之中,故暴流非能离空而有。又,于[水]之[外]亦[无]暴[流]之体可得,无水即无暴流,故暴流不得离水而存在。
经文,[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行阴]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由其他能造[因缘]之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乃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妄现之相,相妄性真)。所以,只有佛法讲得最究竟,其他宗教就讲上帝创造的,就无因而生,就是因为上帝而来;上帝从哪里来?上帝就是无因而生。只有佛法、只有正法讲的,才是人生、宇宙的最究竟处,佛法是非常理性的。
5.识阴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人。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注释:[譬如有人]:喻众生。[频伽瓶”:[频伽]为迦陵频伽之略。迦陵频伽为一种鸟,译为美音鸟、好声鸟、妙音鸟。此鸟原产于雪山中,此鸟当其犹在卵壳中,未出壳时,即已能鸣,其声美妙,胜过一切鸟,故称美音鸟。印度人常以此鸟之形作成瓶,称为迦陵频伽瓶。在此为比喻众生之妄业或妄业所成之根身。[塞其两孔]:[两孔],比喻理与事。理不通达,事也不造作,事也不通,理了不通。[塞其两孔],比喻隔断理与事,修学佛道,这二个字是很重要的,理跟事要兼备的。你说修行要拼,就是事修,理就像眼睛,理如目,事如足,这个道理你不懂,就等于你没有眼睛,没有眼睛,你要走路,能走吗?理如目,事如足。好!你有眼睛,可是你要到达目的地,你要实修啊,不是只有听经闻法、要好好念佛啊,好好的用功。比喻隔断理跟事,令起我、法二执,而成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是对人生观的迷茫;所知阳是对宇宙观的迷茫。所知障有多重解释,我们后天所学习的知识,就是所知障,所知道的,障碍自己的清净自性。所知障也可以说我们所知道的种种的法,却障碍了我们的本性。为什么?执法以为实嘛!因此形成内外隔断之局。
[满中擎空]:[满中],整个瓶子中。[擎],携带。[空],喻第八识,以八识本是空性,故以虚空比喻第八识。此言,此人将瓶子的两个孔塞起来,使内外隔开来,他便以为已把整个瓶子都装满了一瓶子的虚空(凡夫以色身隔绝外界,便以为色身中之藏识为我所有之内法,有别于外一切法)。所以,执着就变成隔开内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统统出来,就是执着。[千里远行,用饷他国]:[饷],馈也、遗也、食也;亦即当作礼品来馈赠,令他人得以享用、受用、食用。这里是指让自己受用。此即言,此人将瓶子装好满满一瓶的虚空之后(有如整理行装一样),便准备到千里外远地去旅行,而且便想用这瓶虚空到他国去好好受用一番。[他国],指众生展转于六道受生时之另外一道。因为第八识为总报主,众生自无始来即执此为我,故前往受生前即是依此本识而往;因此[用饷他国]之义,亦是指来世到其他道去受报。
[如是虚空非彼方来]:[彼方],原舍身处。[非此方入]:[此方],指再受生处;比喻藏识不是在原舍身处就已经入于根身而带来此处的;亦非到了此处才入于根身之中。并没有来去。[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如果说瓶中的虚空是从原瓶地带来的,则既在本瓶地装满了虚空,本瓶地便应少了一瓶之量的虚空。(然而虚空之性遍满,不增不减,不可触摩捉持,更不可携来擎去,而是众生自生妄想,这句话就是重点,我们从心中产生我法二执,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把这个执放掉,第二月没有,真月就现前。所以,修学佛道不是奇特事,但于相上莫执着就得!以为将瓶孔塞起来,便可把虚空装着,带着到处跑,到处去受用。比喻众生以为把理、事两个孔,用[我、法]二执的塞子把它们塞起来,便可令内外隔断,而安安稳稳地永保第八识藏为己有,不会漏失,并可一直带着这个[业识的瓶子],在三界六道中到处跑。)[开孔倒瓶应见空出]:[开孔],打开二孔之瓶塞,比喻二障拔除时。[应见空出],应看得见有漏的业识跑出来。
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取]迦陵[频伽]鸟形的[瓶]子(取自妄业所生根身),[塞其两孔](更妄起我法二执,生二障)令内外隔断,便以为可将[满]瓶[中擎]装着虚[空](将有漏之身包裹本识),我们现在身上就第八意识了。而欲至[千里]外[远行,用]以馈[饷]于[他国](至他道中受用)。一切众生[识阴]之成就[当知亦复如是](诚由众生贪取自业报根身,执着人法,隔断内外空性,而兀,[兀]就是继续,而继续还是自至各道中受用此有限之空性——如取大海之一浮沤)!一浮沤就是小水泡,这个很容易了解的,我们宇宙有多少的四大?山河大地尽是四大,我们摄取宇宙当中少许的元素,误为自我。而这个执着没有办法打开,不晓得内跟外其实是平等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是不可得的,自心分别,自心产生烦恼,自心自己受报。一切都是很冤枉的!
[阿难,如是]已抵达他国之瓶内[虚空],实[非]从瓶本处之[彼方来],亦[非]于[此方入](以识性周遍,本无来去)。[如是,阿难,若]瓶内之虚空为从[彼方来,则本瓶]地[中,既]已被[贮]一瓶之虚[空]而[去],故[于本瓶]原来所在之[地]便[应少]掉一瓶量之[虚空]!(然而虚空实无增减,不可称量,亦不可捉持,擎装、携来持往。)真如藏性从来不是缘起就是这个道理,你看,然而虚空实无增减,所以,真空法性如虚空。因此我们就了解,真妄不能和合,真如果来随缘,那就来到缘起了;缘起是生灭的东西,就是把真如的实相、真如的智慧化作生灭,永远是在生灭。所以,真如并没有什么增减,如同虚空一样,它没有来到缘起,但是,缘起也不能离开虚空,这个好好的体会,就是重点。[若]瓶内虚空为于[此方入],则打[开]二[孔](拔除二执)[倒瓶](消二障尽,得净法身)时,[应]可[见]虚[空]从瓶中[出]!
然证果时,亦不见有漏识出,证果只是但除执,法并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心灵除执,并没有什么东西增跟减。亦不见无垢识入,故知识性本无来去、出入,只是二执之有无。诸位,只是二执之有无,你修学佛道要抓住重点修,就是这个。所有问题就是出在这个:我执跟法执;把这两个执除掉,也没有增加什么啊,就是不执而已啊!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就是为了破除你的执着,就是这样子。及内外之有隔无隔而已;二执既除,二障顿消,就是烦恼障、所知障就顿消了。内外无隔,即得圆通,诸位,要内外无隔,即得圆通,就一定要见性,这个[圆通]是见性的代名词,意思就是说:见性的人,才见到圆通、圆满的法性、无障碍的法性,叫做圆通。换句话说:没有见性的人,不了解圆通法门,喔!原来我们见性的人,才是圆满的人格,才能圆满成就佛道,因此见性有多么的重要,才能理解佛的境界。实非识性之有出入、来去、增减。
经文,[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识阴]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任何能造之[因缘]之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乃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佛法,学佛在找到那一颗不生不灭的真心。
接下来讲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根入,你也可以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你也可以说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六根入,有简称六根,也可以叫做六入。为什么讲眼[根]?是眼所依靠的地方,所以称为[根],眼根,有所依靠。为什么讲[入]呢?因为有能所,站在执着的角度,能见,见到外面的所见,变成入于心中的污染。能、所有互相对立的,眼根也是能、也是所,眼根能缘外境,但是被外境所污染;站在眼根能执取外境,这个时候,眼根是能,尘境是所;站在会污染的角度,尘是能污染,眼根则是所,尘能入,眼根为所入。所以,站在二个角度不同,都可以为能、所;眼根不一定是能,也是所,也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被污染的角度是所污染。能、所,佛法它就是这么圆满!
愿以此功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