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诤;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地寬恕衆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你忍不下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1991年6月16日高雄文殊講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今天是我們換一個課程的開始,今天講的這本經典是淨土五經的第四本經典,淨土五經我們已經講過《阿彌陀經》,講過《無量壽經》,講過這個《觀無量壽經》,叁經一論都講完了,那麼如果加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第四本經,所以這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章是《楞嚴經》裏面其中的一個章,其中的一部,一個章,所以是節錄自《楞嚴經》的,節錄自《楞嚴經》,教我們怎麼念佛,雖然短短的一段文章,卻是教我們如何修行才能感應到佛,講得很詳細,這大勢至就是我們阿彌陀佛右邊這一尊,據說這個印光大師,在這個大陸裏面那個印光大師的這個記載,就是全集記載,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示現的,所以印光大師一輩子都教人家念佛,教人家念佛。
翻開書,序文我們不看,序文我們不看,這個序文我們不看。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續法法師著
目錄
引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日誦式
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上
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
刻勢至疏鈔緣起
引
念東高先生、千裏柬余。自謂年來一味淨土。娑婆境風浩浩。真如□。草堂青、皆不免蹉跌。勉余留心此件。余偶舉示百亭法師。而法師先有勢至念佛章疏鈔、在余案頭。二人取卷重閱。盡然興歎。謂高先生以身踐、爲救時之藥語也。遂命兒子募資刻之。刻既竣。法師複謂余弁其首。余惟華嚴大經、德雲首宣念佛法門。馬鳴菩薩立論之祖。念佛與止觀並重。而楞嚴爲譚性之書、然勢至念佛一章、列在圓通。禅宗下、不能抑蓮宗爲非歸源見性之途也、明矣。今彌陀疏鈔、龍舒淨土等文、布在禅林。惟勢至章、僅附本經、而未有專行之疏。法師诠文釋義、勒成一書。爲震旦人、添一重往生舟筏。不可謂非淨土之功臣也、又明矣。遂以此意複高先生而繼之以臆說雲。蓮師雲。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于念外、別得菩提。又雲。執持名號、至于一心、則複還空寂之體。又雲。當知淨土唯心、更無外境。自性還歸本體、是願生彼國義。如是則蓮師雖極力主張西方淨土、而不遺宗門見性之旨、彰彰如是矣。則謂見性爲淨土指歸而淨土爲見性入路、未相違也。見性則掉臂皆淨土、而蓮臺自不消說。不見性則淨土非了手。而種因要自不退。然則見性與不見性、而念佛修淨土、皆不可忽也。此義似本章所未及言。既以複于高、遂筆之此。以質諸真能念佛人、爲何如也。
康熙庚申長至錢唐戴京曾書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刺密帝譯】
《大佛頂首楞嚴經》就是《楞嚴經》整部經典的總稱,《楞嚴經》是簡稱,整部經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經》,其實比這個還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怎樣來修行,怎樣來念佛會達到圓通,圓通就是一切法圓融,通達無礙,所以這個阿彌陀佛,左邊這個觀世音菩薩跟右邊這尊大勢至菩薩,這兩尊大菩薩都是在娑婆世界修行,修行到後來被阿彌陀佛看重,結果現在都站在阿彌陀佛的左右兩邊,所以我們娑婆世界出這兩尊很偉大,很偉大,別的世界,他方世界沒有,獨獨娑婆世界這兩尊,這個菩薩(大菩薩)都是娑婆世界修行去的,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産生這兩尊算很有面子,算很有面子,因爲他方世界都沒有這樣,這經典都有記載,觀世音菩薩也是娑婆世界修行,大勢至菩薩也是在娑婆世界修行,現在都站在阿彌陀佛的旁邊,簡單講就是娑婆世界雖然是五濁惡世,不過根機很利,都可以補佛的位,這不簡單,所以我們若到極樂世界,遇到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我們就說:唉呀!我們都是娑婆世界,我們都是娑婆世界,算是同鄉,同鄉。
下面看這個翻譯的,這個“唐”,唐朝,“天竺”就是印度,印度的“沙門”就是這出家人叫做“般剌密帝”,般剌密帝他翻“譯”的,就是他翻譯這個《楞嚴經》,他翻譯這個《楞嚴經》。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全忘記了,一人專憶就是佛思念我們,一人專忘就是衆生常常忘記,那麼這二個人,【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我現在將這部經簡單解釋一下,說:
大勢至法王子,法王子就是繼承佛的位,與其同倫,同倫就是同樣菩薩的階位,平輩叫做同倫,同倫是怎麼樣呢?五十二菩薩,這五十二菩薩表示五十二個階位,叫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五十了,等覺、等等,這個叫做妙覺,就是五十二菩薩,就是五十二個階位,表示不是只有五十二個人,不是這個意思,是五十二個階位,即從座起,就從座站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對佛這麼說:我憶往昔,當然菩薩他有宿命通,他知道往昔,恒河沙劫。這個菩薩會知道過去無量無邊的劫數,說:有佛出世,名,叫做無量光。這個無量光出世之後,有十二尊如來、佛,相繼在一劫。裏面來出世來度衆生,那麼其最後的佛、名叫做超日月光。佛,彼佛這個超日月光佛就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一人、一專爲憶、佛專門在想衆生,說:衆生回來啊、回來啊,常常在倚門相望,念及衆生六道輪回痛苦,五欲六塵是生死法,不要被染汙到,要趕快回來,我們衆生不是,我們衆生趕快回來是唱她先生趕快回來,不然就唱他太太,所以所有的歌曲在編都是什麼,唱她先生,等、等……,等她先生,所以我們都忘記佛,佛都在想我們,所以一人專憶就是佛,一人專忘就是衆生,佛常常在想我們,而我們老是忘記,像這兩種人雖然有遇到或是沒有遇到,或是看到,或是沒有看到,這二人若相憶,若能互相思念,像佛在念衆生的心,衆生的心在念佛,這兩種人來相憶,他(佛)想我們,我們衆生也在想佛,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就是生生世世,同于形影,像我們的身體跟影子般,同于形影就是說像身體……,有看到身體,就有看到影子,就是說你有看到衆生,佛就在那裏,佛隨時在思念衆生,像身體跟影子不相乘異,不相乘異,就是不互相分離。下面:十方的如來,憐念衆生,這句話很重要哦!十方如來他絕對不會去計較衆生的缺點,你若聽到佛法趕快去惡從善,因爲衆生嘛!會造惡嘛!所以我們自己不要拒佛于千裏之外,不要太過于自卑感,說:我罪業深重,我不夠資格做佛的弟子,不要這樣想,佛是一直憐愍我們,一直思念我們,叫我們要回去極樂世界這個故鄉,這才是我們永久的地方,所以十方如來就憐念衆生像母親在想兒子,這母親在想兒子,這心情只有身爲母親的人知道,身爲母親的人知道,你若看這個《望海的母親》,《望海的母親》:她兒子出去跑船沒消息,生死未蔔,都沒有消息,那麼她每天都到海邊等,是陸小芬演的,那支片子我有看,每天都在那邊等、等……,他母親今天若有信佛,她就不會每天站在港邊,她就會站在佛祖面前等,等佛來,等兒子,她不知道,生死不明,他跑船出去,所以這跑船實在是很危險,生死不明嘛!因爲衆生沒有學佛,所以她就一直等她兒子,等到後來……,從幾歲等,等到頭發都泛白,還是還在等她兒子,她也認爲她兒子還沒有死,所以我們衆生的感情,母親在憶這個兒子,這種親情之深,實在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母子的感情難斷,若子逃逝,如果是兒子逃離開這母親,雖憶何爲,母親雖然想他,哪裏有什麼作用呢?就像衆生逃離開佛,雖然佛想我們,這樣也沒有用,因爲你沒有在想佛,所以我們這個子若憶母,就是說佛的弟子想佛,像母憶時,就像佛在想兒子般,若母子曆生,不相違遠,母子經過生生世世,也是永遠存在,不相違遠就是不會離開太遠,母子就是表示佛跟衆生,你若是有在念佛、想佛,生生世世他也都會在我們的身邊,下面說若衆生的心,若衆生用這種心來想佛、來念佛,現前就是當下,當來就是未來,無論這個時候或是將來一定會見到佛,所以去佛不遠就是離佛不會很遙遠,不假方便,不用借著其他的方便法,自得心開,自得心開,你自然就開大智慧,明心見性見到本來的面目叫做自得心開。如染香的人,這個染香就是說這衣服拿去薰香,這個衣服就有香味,身體若塗香就有香氣,這叫做香光莊嚴,既香很香,又光明而莊嚴,所以大勢至菩薩說:我本因地,就是我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以這個念佛的心來入這個無生法忍,現在在娑婆世界,可見大勢至菩薩也是娑婆世界的衆生,我現在在娑婆世界來攝受念佛的衆生,歸于淨土,趕緊往生淨土。佛問說:何謂圓滿通達的?最快的,我沒有什麼選擇,沒有更好的辦法叫做我沒有什麼選擇,沒有更好的辦法,說:淨念相繼,淨念,都攝六根,六根就是說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放下,全都放下,單提佛號,單提佛號叫做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說無論你有空、沒空,都盡量保持這個念佛的心,淨念…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