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要注意聽,離開我們的心性一切法了不可得,簡單講心性當下才是我們的最究竟處,若要了解我們的心性,你就要了解一切無所得,一切無所失,本來自如如,【若能憶念、即顯本性佛矣。】所以我們修行若用本性去修行,我們早上念這個楞嚴咒,不曆僧祇獲法身,就是這個意思,不曆僧祇獲法身,不用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來修行你就得到佛的法身,爲什麼?用本性修行,那一日一夜勝過你百千萬億劫,你若不懂得本性,你怎麼修你就是不會成佛,因爲這個沙不是飯之本,比如說煮飯,或者是煮沙,你想吃飯,但是你煮的是沙,你要煮多久才會成飯,這不可能,因爲飯的因是米,你要吃飯你一定要煮米才會變成飯,因爲米是因,飯是果,你煮沙怎麼會成飯,你用意識心、分別心、執著心、傷害心、汙染心要成佛,哪有可能,我們錯用心永遠不能成佛,這樣這句話就表示說不是精進就正確,有時候愈精進愈糟糕,不是精進就叫做好,就是說第一要正知正見,理論清楚,用本性平等,這個叫做正確的修行法,我們不是,我們用的叫做生滅法,生滅法就是今天情緒好多念一點,昨天情緒不好不念了,生生滅滅,好好壞壞,顛倒,我們衆生都是用這種法,所以人家爲什麼不曆僧祇就可以獲法身,一刹那之間就進入佛的階段,他用本性修行,他當然一下子就成佛了,你就是不能夠明心見性,用這個本性修行,要往生那易如反掌,一切相無所著嘛!不執著,那麼心中朗然一念就是彌陀,心中沒雜念,你說那是何等境界,衆生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就多念佛嘛!
所以阿婆若來問:師父!什麼是本性?
我說:無念。
無念,我都不要想它。
我說:這樣不是,這樣還有念,有念還有妄想。
師父!那到底什麼是本性?
我說:若能跟你用講的就不是本性。
若不講那怎麼辦?
我說:就念佛,不然怎麼辦。你一直跟我討論這個本性,這是心境上的東西,我怎麼搬給你,對不對?我不就剖心肝,挖我這顆心肝裝在你身上,噢!本性是這樣,先借我看一下,我再拿起來裝回去,能夠這樣嗎?這種悟境的東西,你對本性不了解,你講有念、無念,你都是妄想,若大徹大悟,有念、無念他全都解脫,他就知道大徹大悟的人講有念當下就是無念,講無念就具足一切念,爲什麼?所有念都是妙有,那你如果是大徹大悟的人沒有念不就跟死人一樣嗎?念沒有罪過。
師父!你不是說念是妄想?
我是說念是妄想是指衆生,聖人也有念,可是念念會歸自性,等于沒有念,沒有念,念念都起妙用,所有念也等于沒有念一樣,雖有念就是妙有,就是這個東西嘛!本來面目嘛!等到有一天你就會知道明心見性是很簡單的,不困難,很簡單。
所以則知底下,次結,彌陀就是自性,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性,淨土全部就是我們的一心,離心性以外一點都不可得,若能憶念就顯我們的本性佛,我若能夠憶念,好好的來觀照就能顯示我們本性的佛。【起信雲。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哇!這句講得太棒了,太棒了,法界一相就是如來平等法身,現在我就要分開來講了,用一個空的思想,《楞嚴經》裏面分叁科,叁科就是五陰六入,這個十二處、十八界,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比如說色法,《心經》裏面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都是虛妄的,用什麼來連接,用空,用空性,六根、六塵、六識也是空,菩薩無智亦無得也是空,所以法界一相就是什麼相?就是空相,這個空相並不一定要壞這個相叫做空相,而是透視它,不執著它,使色法跟心法當下一如,回歸絕待,心不要排斥這個色法,色法也不要排斥這個心法,不會障礙這個心法,然後心、色二法融通進入智跟如,進入智跟如,這就是我們法界一相,法界一相就是絕對的平等,那就是如來平等法身,所以我們說外道不究竟就是不懂得一切法平等,沒有辦法,他就一定要製造一個上帝,那你有開始,一就是一切數目的累計,你有一個上帝衍生出來的統統不是平等法,佛講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教是講平等法,所以你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那上帝怎麼辦?這問題很大了,上帝在哪裏?他創造天地萬物,他站在哪裏創造?他又是誰創造的,他媽媽是誰?他沒有媽媽也沒有爸爸,怎麼來的?不知道,突然跑出來的,那麼宇宙間可以突然跑出一個上帝,怎麼不會突然跑出一個衆生,因爲每一個衆生都有因緣果報的,所以你研究這個外道就格格不入,你怎麼樣看怎麼樣矛盾,怎麼樣看怎麼樣不通,你再怎麼看都不通,有的人是很信,很信就是根器不夠,認知力不夠,智慧不夠,因緣不具足,這也沒有辦法,不是我不救他,是他沒有辦法,是不是?【性佛一顯、果佛自證。】本性的佛一顯示出來,果地的佛自然就證悟到,唯證相應,【故圭山】禅師,這是一個禅師,很了不起,【雲。今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現在才認識心就是佛心,我們的心就是佛的心,所以我們就可以作佛,爲什麼?我們的心本來就是無所著,你爲什麼會有所著?被錯覺所困擾,你今天爲什麼不能成佛?被我們眼前所呈現出來的一切錯覺所困擾,擺不平,因爲你困擾,你不能破除一切這些妄想,當然你就困擾,所以如果在大徹大悟的人就一切法不可得,所以空中沒有一切法,沒有色法,沒有聲、香、味、觸、法,沒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他都沒有,他當然不會迷惑在這個錯覺當中,所以佛說人之所以痛苦,在追求錯誤的東西,佛說:一切衆生皆名可憐,一切衆生就是用這兩個字來講就是可憐,自己講起話來還自以爲是老大,老大,因爲他認爲他很偉大,其實是愚癡的衆生,看到人家出家:那個都是腦袋壞掉,那是不能娶太太才會去出家,可能不會生育。說我們不會生育,所以說衆生相,學佛的人多知足、多快樂,所以唯一的滿足就是知足,人類唯一的滿足就是知足,你不懂得知足你就什麼都沒有,你精神領域得不到知足,物質再多呈現在你的眼前,你也是煩惱得無量,所以世間上誰是最快樂的人,就是大家,是修行人,知道人生的目標宗旨,【不其然乎。】難道不是這樣嗎?【設離念佛門外、而欲速見性成佛者。是舍其近易、以求諸遠難也。】就是說你若是離開這念佛法門,你想要明心見性,那麼你就是舍開這簡單的方法,愈求愈難,所以諸位多多念佛,多多念佛。
我們休息一下。
【(丙)二別顯此章所诠】
【所以十二如來、號曰叁昧。勢至菩薩、標爲圓通。叁昧、則總攝諸禅。圓通、則具足萬行。一心頓實、不亦宜乎。】
【所以十二如來、】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十二如來,【號曰叁昧。】叁昧就是說這十二如來都是定慧圓融,進入最高超定慧的解脫。【勢至菩薩、標爲圓通。叁昧、】就是一切諸禅,【則總攝諸禅。】就是說所有的修禅都是要令心定,所以叁昧是總攝諸禅,禅定、禅定嘛!【圓通、則具足萬行。一心頓實、】頓實就是全部具足,就以心來講全部都具足,【不亦宜乎。】這樣不就是如此嗎?
【所以下、分爲叁。初正顯。所以者、承前起後之辭。十二如來號念佛爲叁昧者、凡夫垢心、混若黃河。】就是說我們衆生的心貪、嗔、癡染汙的心,混濁若黃河。【外道妄想、逸如奔馬。故說叁昧、】菩薩叁昧,所以佛說這個定【欲令返染成淨。】返這個汙染變成清淨的心。【舍散入寂也。】寂就是靜的意思,定的意思,滅的意思,這個寂就是靜、非常靜的意思,用現在話的名詞叫做安詳,非常、非常的安詳,安詳裏面略帶有歡喜,有著知足感、幸福,所以學佛的人二十四個小時都覺得他很幸福、很幸福,這個世間莫大的觀念就是覺得自己很幸福,所以【勢至菩薩標念佛爲圓通者。小乘七生】就是七次的生死,小乘的要經過七番的生死,這是證入初果之後,證悟到初果才這樣子的哦!不證初果不是這樣子的哦!要證初果然後經過七番的生死,才會【斷惑證真、】意思是說很難,很難,【權教】菩薩,【叁祇】,叁祇就是叁大阿僧祇劫,哇!一大阿僧祇劫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叁大阿僧祇劫就是叁乘以十的四十七次方年,噢!那怎麼能算,那要什麼時候才算得完,【具因滿果。】權教菩薩就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才具足一切的因,才滿這個果位。【故說圓通、】就不必這樣,圓通就是【欲令速證疾成、圓超直入也。】你光是念佛這樣就包括一切了。【叁昧下、二重揀。】就是二種不同,揀就是差別,叁昧底下有兩種的不同。【謂此叁昧、總攝世出世間一切禅定、揀非余叁昧也。如一】大熔爐,這個【巨冶、】就是一個火爐很大,【鑄成千器。】它能夠做很多、很多不同的器具。所以說【圓通具足八萬四千一切觀行。揀非余圓通也。】是念佛的圓通。【猶阿伽陀、】阿伽陀藥翻譯成中文叫做萬病總持,一切病都會好,阿伽陀藥【總愈萬病。末二句、叁勸誡。叁昧、實教所诠。圓通、頓教所诠。學頓實教者、是其所宜也。】是我們所應該適合的。【又上顯圓義、此兼顯頓實。衆生念佛定當成佛、實也。起信雲。專念阿彌、修善回向、願生彼界、終得見佛。華嚴雲。臨命終時、諸根散壞。】諸根,比如說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散壞,【唯此願王、】唯此願王就是我們往生的願,發菩提心的願,自利利他的願,【引導其前。即得往生、見彌陀佛。蒙佛授記、不久當坐菩提道場、】就是成佛,【成等正覺。衆生憶佛、現前即見、頓也。】頓,馬上見到,【佛藏經雲。無覺無觀、名爲念佛。】這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做無覺無觀呢?連那個覺悟的念頭也沒有,連那個觀照的念頭一切自如本來如此,連那個覺的觀念也不可以有,連那個觀照的觀念也不可以有,意思就是連覺悟的能、所觀念都不可以有,有能覺、有所覺也不對,有能觀、所觀也不對,所以無覺就是能、所去掉,無觀就是能、所去掉,沒有能、所,這個才是真正的念佛,這才是與佛相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