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P9

  ..续本文上一页可要注意听,离开我们的心性一切法了不可得,简单讲心性当下才是我们的最究竟处,若要了解我们的心性,你就要了解一切无所得,一切无所失,本来自如如,【若能忆念、即显本性佛矣。】所以我们修行若用本性去修行,我们早上念这个楞严咒,不历僧祇获法身,就是这个意思,不历僧祇获法身,不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你就得到佛的法身,为什么?用本性修行,那一日一夜胜过你百千万亿劫,你若不懂得本性,你怎么修你就是不会成佛,因为这个沙不是饭之本,比如说煮饭,或者是煮沙,你想吃饭,但是你煮的是沙,你要煮多久才会成饭,这不可能,因为饭的因是米,你要吃饭你一定要煮米才会变成饭,因为米是因,饭是果,你煮沙怎么会成饭,你用意识心、分别心、执着心、伤害心、污染心要成佛,哪有可能,我们错用心永远不能成佛,这样这句话就表示说不是精进就正确,有时候愈精进愈糟糕,不是精进就叫做好,就是说第一要正知正见,理论清楚,用本性平等,这个叫做正确的修行法,我们不是,我们用的叫做生灭法,生灭法就是今天情绪好多念一点,昨天情绪不好不念了,生生灭灭,好好坏坏,颠倒,我们众生都是用这种法,所以人家为什么不历僧祇就可以获法身,一刹那之间就进入佛的阶段,他用本性修行,他当然一下子就成佛了,你就是不能够明心见性,用这个本性修行,要往生那易如反掌,一切相无所著嘛!不执着,那么心中朗然一念就是弥陀,心中没杂念,你说那是何等境界,众生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就多念佛嘛!

  所以阿婆若来问:师父!什么是本性?

  我说:无念。

  无念,我都不要想它。

  我说:这样不是,这样还有念,有念还有妄想。

  师父!那到底什么是本性?

  我说:若能跟你用讲的就不是本性。

  若不讲那怎么办?

  我说:就念佛,不然怎么办。你一直跟我讨论这个本性,这是心境上的东西,我怎么搬给你,对不对?我不就剖心肝,挖我这颗心肝装在你身上,噢!本性是这样,先借我看一下,我再拿起来装回去,能够这样吗?这种悟境的东西,你对本性不了解,你讲有念、无念,你都是妄想,若大彻大悟,有念、无念他全都解脱,他就知道大彻大悟的人讲有念当下就是无念,讲无念就具足一切念,为什么?所有念都是妙有,那你如果是大彻大悟的人没有念不就跟死人一样吗?念没有罪过。

  师父!你不是说念是妄想?

  我是说念是妄想是指众生,圣人也有念,可是念念会归自性,等于没有念,没有念,念念都起妙用,所有念也等于没有念一样,虽有念就是妙有,就是这个东西嘛!本来面目嘛!等到有一天你就会知道明心见性是很简单的,不困难,很简单。

  所以则知底下,次结,弥陀就是自性,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性,净土全部就是我们的一心,离心性以外一点都不可得,若能忆念就显我们的本性佛,我若能够忆念,好好的来观照就能显示我们本性的佛。【起信云。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哇!这句讲得太棒了,太棒了,法界一相就是如来平等法身,现在我就要分开来讲了,用一个空的思想,《楞严经》里面分三科,三科就是五阴六入,这个十二处、十八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比如说色法,《心经》里面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都是虚妄的,用什么来连接,用空,用空性,六根、六尘、六识也是空,菩萨无智亦无得也是空,所以法界一相就是什么相?就是空相,这个空相并不一定要坏这个相叫做空相,而是透视它,不执着它,使色法跟心法当下一如,回归绝待,心不要排斥这个色法,色法也不要排斥这个心法,不会障碍这个心法,然后心、色二法融通进入智跟如,进入智跟如,这就是我们法界一相,法界一相就是绝对的平等,那就是如来平等法身,所以我们说外道不究竟就是不懂得一切法平等,没有办法,他就一定要制造一个上帝,那你有开始,一就是一切数目的累计,你有一个上帝衍生出来的统统不是平等法,佛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教是讲平等法,所以你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上帝怎么办?这问题很大了,上帝在哪里?他创造天地万物,他站在哪里创造?他又是谁创造的,他妈妈是谁?他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怎么来的?不知道,突然跑出来的,那么宇宙间可以突然跑出一个上帝,怎么不会突然跑出一个众生,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因缘果报的,所以你研究这个外道就格格不入,你怎么样看怎么样矛盾,怎么样看怎么样不通,你再怎么看都不通,有的人是很信,很信就是根器不够,认知力不够,智慧不够,因缘不具足,这也没有办法,不是我不救他,是他没有办法,是不是?【性佛一显、果佛自证。】本性的佛一显示出来,果地的佛自然就证悟到,唯证相应,【故圭山】禅师,这是一个禅师,很了不起,【云。今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现在才认识心就是佛心,我们的心就是佛的心,所以我们就可以作佛,为什么?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无所着,你为什么会有所着?被错觉所困扰,你今天为什么不能成佛?被我们眼前所呈现出来的一切错觉所困扰,摆不平,因为你困扰,你不能破除一切这些妄想,当然你就困扰,所以如果在大彻大悟的人就一切法不可得,所以空中没有一切法,没有色法,没有声、香、味、触、法,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他都没有,他当然不会迷惑在这个错觉当中,所以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追求错误的东西,佛说:一切众生皆名可怜,一切众生就是用这两个字来讲就是可怜,自己讲起话来还自以为是老大,老大,因为他认为他很伟大,其实是愚痴的众生,看到人家出家:那个都是脑袋坏掉,那是不能娶太太才会去出家,可能不会生育。说我们不会生育,所以说众生相,学佛的人多知足、多快乐,所以唯一的满足就是知足,人类唯一的满足就是知足,你不懂得知足你就什么都没有,你精神领域得不到知足,物质再多呈现在你的眼前,你也是烦恼得无量,所以世间上谁是最快乐的人,就是大家,是修行人,知道人生的目标宗旨,【不其然乎。】难道不是这样吗?【设离念佛门外、而欲速见性成佛者。是舍其近易、以求诸远难也。】就是说你若是离开这念佛法门,你想要明心见性,那么你就是舍开这简单的方法,愈求愈难,所以诸位多多念佛,多多念佛。

  我们休息一下。

  

  【(丙)二别显此章所诠】

  【所以十二如来、号曰三昧。势至菩萨、标为圆通。三昧、则总摄诸禅。圆通、则具足万行。一心顿实、不亦宜乎。】

  【所以十二如来、】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十二如来,【号曰三昧。】三昧就是说这十二如来都是定慧圆融,进入最高超定慧的解脱。【势至菩萨、标为圆通。三昧、】就是一切诸禅,【则总摄诸禅。】就是说所有的修禅都是要令心定,所以三昧是总摄诸禅,禅定、禅定嘛!【圆通、则具足万行。一心顿实、】顿实就是全部具足,就以心来讲全部都具足,【不亦宜乎。】这样不就是如此吗?

  【所以下、分为三。初正显。所以者、承前起后之辞。十二如来号念佛为三昧者、凡夫垢心、混若黄河。】就是说我们众生的心贪、嗔、痴染污的心,混浊若黄河。【外道妄想、逸如奔马。故说三昧、】菩萨三昧,所以佛说这个定【欲令返染成净。】返这个污染变成清净的心。【舍散入寂也。】寂就是静的意思,定的意思,灭的意思,这个寂就是静、非常静的意思,用现在话的名词叫做安详,非常、非常的安详,安详里面略带有欢喜,有着知足感、幸福,所以学佛的人二十四个小时都觉得他很幸福、很幸福,这个世间莫大的观念就是觉得自己很幸福,所以【势至菩萨标念佛为圆通者。小乘七生】就是七次的生死,小乘的要经过七番的生死,这是证入初果之后,证悟到初果才这样子的哦!不证初果不是这样子的哦!要证初果然后经过七番的生死,才会【断惑证真、】意思是说很难,很难,【权教】菩萨,【三祇】,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哇!一大阿僧祇劫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乘以十的四十七次方年,噢!那怎么能算,那要什么时候才算得完,【具因满果。】权教菩萨就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具足一切的因,才满这个果位。【故说圆通、】就不必这样,圆通就是【欲令速证疾成、圆超直入也。】你光是念佛这样就包括一切了。【三昧下、二重揀。】就是二种不同,揀就是差别,三昧底下有两种的不同。【谓此三昧、总摄世出世间一切禅定、揀非余三昧也。如一】大熔炉,这个【巨冶、】就是一个火炉很大,【铸成千器。】它能够做很多、很多不同的器具。所以说【圆通具足八万四千一切观行。揀非余圆通也。】是念佛的圆通。【犹阿伽陀、】阿伽陀药翻译成中文叫做万病总持,一切病都会好,阿伽陀药【总愈万病。末二句、三劝诫。三昧、实教所诠。圆通、顿教所诠。学顿实教者、是其所宜也。】是我们所应该适合的。【又上显圆义、此兼显顿实。众生念佛定当成佛、实也。起信云。专念阿弥、修善回向、愿生彼界、终得见佛。华严云。临命终时、诸根散坏。】诸根,比如说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散坏,【唯此愿王、】唯此愿王就是我们往生的愿,发菩提心的愿,自利利他的愿,【引导其前。即得往生、见弥陀佛。蒙佛授记、不久当坐菩提道场、】就是成佛,【成等正觉。众生忆佛、现前即见、顿也。】顿,马上见到,【佛藏经云。无觉无观、名为念佛。】这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无觉无观呢?连那个觉悟的念头也没有,连那个观照的念头一切自如本来如此,连那个觉的观念也不可以有,连那个观照的观念也不可以有,意思就是连觉悟的能、所观念都不可以有,有能觉、有所觉也不对,有能观、所观也不对,所以无觉就是能、所去掉,无观就是能、所去掉,没有能、所,这个才是真正的念佛,这才是与佛相应,…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