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口念这个叫做佛称,心就会显出来,清净心(本性)就显出来,【佛即是心故。】所以无为心忆想,【无为心忆、心外无佛故。无为佛称、佛外无心故。】无为就是空,用空一切法的心来想佛,心外就无佛,因为心跟佛都是无相的嘛!合而为一嘛!用无为空一切法的佛来念的话,那么这佛外就没有另外一个心,【华严回向品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这句话要注意听,这句的意思就是智就是如,如就是智,因为智通达了空,空当下就是如,也不能把智跟如分开,你为什么能够如如不动?因为你有智慧,你为什么有智慧?因为你如如不动,就是这个意思,不能相离开,比如我这只手翻过来就是反面(师举己手为例),翻过来就是正面,正面、反面是同一只手翻来翻去,你觉得我不要反面,不要反面,我若拿刀削起来就没有正面,对不对?你注意看!比如说这边是智,师父的正面(师指手心)是智,这边(师指手背)叫做如,智背面就是如,如当下就是智,你说我不要见到智,我不要见到正面,把手削掉,你反面也看不到,知道意思吗?你这个如,你不要见到如,那你也没有智,有智,智就是如,如就是智,同一个手翻来翻去的,名相不同而已,所以说无有智外如,简单讲如就是智,智就是如,简单讲智慧能够让你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因为你有智慧,就这么简单,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保持如如不动,你为什么能够如如不动?就是因为你有智慧,才如如不动,不能离开二分法来把它分开来解释,圆融无碍嘛!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如的外面没有智慧,没有另外一个智,能证于如,因为只有智慧能够证于如嘛!所以【正此义也。】
所以【众生下、】是心、佛、众生,【后三无差别。】没什么差别。【谓心佛生、】心、佛、生就是心、佛跟众生,【三无别也。初四句、正明无别。】没有分别。好!这个【众生念佛者、】把它画个框框,然后你们看第9页第6个字,佛念众生者,也把它画一个框框,这样就分成二个大段来讨论,众生念佛者,这是因门,那么佛念众生是就果门来说的,慢慢来解释,众生念佛者,【诸佛心内众生、】这中间加一个:的,意思才会清楚,诸佛心内的众生,【念众生心中诸佛也。】下面说【佛在生心内者、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所以有时候有的人念到这句,念来念去却无法领会,因为词句翻来覆去都给搞昏了,所以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我再读一遍,说诸佛心内的众生,我们就是诸佛心内的众生,众生念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就是诸佛心内的众生,若念我们众生心中的诸佛这个叫做众生念佛,佛在生心里面,意思就是说你起心动念,佛才会出现,意思是说众生的心以外没有另外一个佛,你起心动念就是佛,佛在生心内者就是说,佛永远在那个肯忆想他、肯念他的人的心中出现,那么众生的心以外没有另外一个佛,这样讲就比较清楚,所以以佛的真心就是众生的真心,佛的真心跟众生的真心,佛的真心就是最究竟,众生的究竟也是佛,当然是相通的,【此明因门】,就因地的角度来讲,【摄法无遗也。故云众生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你心中有佛嘛!佛就来嘛!【华严亦云。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应该知道自己的心,念念常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诸佛如来怎么可以离开这颗心而能够成正觉,所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简单讲就是观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念观照一念觉,念念觉悟念念佛,起心动念都观照,每一个观照合这个觉性,每一个觉性就是我们的佛。下面【佛念众生者、】这就是第二个阶段了,第一段是说众生念佛,现在是说佛念众生者,【众生心内诸佛、】众生心内的诸佛,【念诸佛心中众生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众生心内的诸佛,我们是众生,我们心内有佛,念什么呢?念诸佛心中的众生,因为我们是诸佛心中的众生,所以念念到后来变成佛,所以【生在佛心中者、】众生来到佛的心中,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佛真心外、更无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所以修行人就是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既然佛都做得到,大慈大悲来宽恕众生,那么我们今天也不应该因为众生来烦恼,因为我们是佛嘛!所以我们要学佛的什么?佛的真心,佛的真心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此明果门摄法无遗也。故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佛性论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如就是不动,来叫做随缘,不动随缘,随缘不动名叫做如来,众生是随缘就变,随缘就动,如来,【以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因为佛就是如如境者,所以一切众生是生灭法你逃不过佛的如如境,他的心清清楚楚,你怎么可以逃过他?就像明镜一样嘛!照得清清楚楚嘛!【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据清凉疏、】这个疏【开成四句。一诸佛心外、无别众生。】没有另外众生,诸佛的心外没众生就是说诸佛的心中就是众生,众生的究竟也就是佛,所以说诸佛的心外,也没有另外众生,【二众生心外、更无别佛。】这是第二,【三佛心、生心。两存齐现。四生心、佛心。互夺双亡。】因为这个都是名相嘛!进入绝对的状态。【今且约前二句明也。是心下四句、】是按照前面反过来更加的显示,更加强烈的显示,【蹑前反显。】就根据前面反过来显示,【心本是佛、】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呢?【由】就是因为,因为我们【不觉而佛隐。】因为我们今天,不觉悟,所以佛就被掩盖起来。【若欲作佛、须当念心。】念与觉悟意思是相同的,须要念你这个心,察明观照清楚叫做念心,我们现在叫做妄想迷糊,我们从来不念我们的心是什么东西,从来不观照我们的心,这个念心就是清清楚楚的了解得透彻,那么当然就是佛了,佛就最了解心的嘛!【故】这个《起信论》,【起信】就是《起信论》,所以这个《起信论》这么说,【谓众生本觉、】本觉就是本来具足的,【与佛本觉、】是同样一体,【无有二体。】我们的本性跟佛的本性同样同一体,【若不念心、】念我们的心,【难成佛矣。】所以禅宗讲一句话,若能观心即是佛道,什么是佛道?很简单观照你的心就是学佛道,若不观心,成佛远矣,如果你不观照你这个起心动念,那么你要成佛那就离得很远了,所以我们众生他不会观心是什么,念佛,著相念佛,拼命的念佛,可是执着性很重。【佛本是心、因无明而心暗。若欲显心、须当念佛。故华严谓佛智广大。】佛的智慧广大,【遍众生心。】每一个众生,佛都以大智慧看得清清楚楚,若这样我们就很安慰了,比如说我们半夜起来洗厕所,隔天怕别人不知道,一大早起来他就会吹嘘:我昨晚爬起来洗厕所,你们知道吗?他现在就要吹嘘一下,邀功,所以这个与心不相应,心既然是离相的,离相就是说我为了佛教,我包括别人不知道,我就一样在做,我为什么一定要让众生知道我在做呢?你跟著相有什么两样呢?但是我们人只能做到第二,第一就是说他都不做,你若有拜托他,他才要做,第二种人就是说他很发心,不过很会吹嘘,他怕别人不了解他,他做功德,他很想让人知道,他常常问人家说:你了解我多少,你知道我晚上三点起来拜佛,他修行很怕人家不知道,你想想看!修行是靠炫耀的吗?有没有说成佛一天到晚在炫耀自己的,成就难道靠炫耀而来吗?炫耀等同幼稚,真正人家大修行人像无底深渊,你连看他都看不清楚的,大修行人你怎么看他看得出来,你怎么看得出来,你随便看外表,他怎么样你也看不出,他不会去告诉你他很有修行,他也不会去告诉你他二、三点起来拜佛,他也不会去告诉你他有多用功,对不对?其实佛在心中,他要怎么修行你怎么知道,所以我们凡夫只能做到第二,就是肯发心、肯帮忙,叫他做,不过他怕人家不知道,他若拿钱来,功德箱投一万元,没因缘可以吹嘘,投一万元在功德箱里面,比如说:喂!菩萨!来捐款一下。这个若是大修行人,他若是修行离相的人,他投一万元他不会去讲,平时爱吹嘘的,他就讲:你知道吗?我昨天才投一万元,顺便讲给你知道,他本来就因为别人不知道就很痛苦了,你又找机会让他这样讲,所以我们无法做到离相,离相就是说我就是要这样做,我应该这样做,我出家了我的责任就是这样做,我是佛教徒,我本来就是离相才能成佛,也不是为了成佛才要离相,本来就如此,如如不动,人家看到也好,没有看到也好,我就是透过我的本性,就应该这样做,我应该护法的嘛!师父这里是修行道场,弘法道场,我本来就应该做的,这个哪里值得一提呢?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我们不同,我们若稍微施舍一下就**叫,国语不知如何形容,所以用台语这样讲,我们人就是这样,这是在讲我,不是在讲你们,是在讲我,好吹嘘,好夸大,因为有人说我很会夸大其词,很会吹嘘,你们可不要学我这样,只是师父的坏处,你们学我的优点,不要学我的缺点,这不要学,下面说若不念心,难成佛矣,哎呀!我们若不念我们这个心就是观照,那么我们无法成佛,佛本来就是我们的心,因为无明所以我们心就暗昧不明,所以若是要显示我们的心要当念佛,所以《华严经》说,佛的智慧是广大,遍众生的心,【众生语言、皆悉不离如来*轮。】众生的语言,皆不离如来的*轮,这是什么意思呢?说众生所讲的语言就是当下就是法,不离如来的*轮,你所有的语言就是法,佛会藉着众生的语言来对你说法,破除你的烦恼,你若是美国人佛就讲英文,中国人,他就讲中国话,所以佛就藉着你的语言转你心中的烦恼变大智慧,所以说众生的语言都离不开如来的*轮,就你的根器,就你的语言度化你,【若不称佛、难明心矣。】我们若不念佛,所以很难了解我们的心,【则知下。次结。】下面说【弥陀、即是自性。】就是我们的本性。【净土、全唯一心。】唯一的心。【离心性外、毫无可得。】这句…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