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口念這個叫做佛稱,心就會顯出來,清淨心(本性)就顯出來,【佛即是心故。】所以無爲心憶想,【無爲心憶、心外無佛故。無爲佛稱、佛外無心故。】無爲就是空,用空一切法的心來想佛,心外就無佛,因爲心跟佛都是無相的嘛!合而爲一嘛!用無爲空一切法的佛來念的話,那麼這佛外就沒有另外一個心,【華嚴回向品雲。無有智外如、爲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于如。】這句話要注意聽,這句的意思就是智就是如,如就是智,因爲智通達了空,空當下就是如,也不能把智跟如分開,你爲什麼能夠如如不動?因爲你有智慧,你爲什麼有智慧?因爲你如如不動,就是這個意思,不能相離開,比如我這只手翻過來就是反面(師舉己手爲例),翻過來就是正面,正面、反面是同一只手翻來翻去,你覺得我不要反面,不要反面,我若拿刀削起來就沒有正面,對不對?你注意看!比如說這邊是智,師父的正面(師指手心)是智,這邊(師指手背)叫做如,智背面就是如,如當下就是智,你說我不要見到智,我不要見到正面,把手削掉,你反面也看不到,知道意思嗎?你這個如,你不要見到如,那你也沒有智,有智,智就是如,如就是智,同一個手翻來翻去的,名相不同而已,所以說無有智外如,簡單講如就是智,智就是如,簡單講智慧能夠讓你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因爲你有智慧,就這麼簡單,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保持如如不動,你爲什麼能夠如如不動?就是因爲你有智慧,才如如不動,不能離開二分法來把它分開來解釋,圓融無礙嘛!爲智所入,亦無如外智,如的外面沒有智慧,沒有另外一個智,能證于如,因爲只有智慧能夠證于如嘛!所以【正此義也。】
所以【衆生下、】是心、佛、衆生,【後叁無差別。】沒什麼差別。【謂心佛生、】心、佛、生就是心、佛跟衆生,【叁無別也。初四句、正明無別。】沒有分別。好!這個【衆生念佛者、】把它畫個框框,然後你們看第9頁第6個字,佛念衆生者,也把它畫一個框框,這樣就分成二個大段來討論,衆生念佛者,這是因門,那麼佛念衆生是就果門來說的,慢慢來解釋,衆生念佛者,【諸佛心內衆生、】這中間加一個:的,意思才會清楚,諸佛心內的衆生,【念衆生心中諸佛也。】下面說【佛在生心內者、衆生心外、更無別佛。以佛真心、即衆生真心故。】所以有時候有的人念到這句,念來念去卻無法領會,因爲詞句翻來覆去都給搞昏了,所以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我再讀一遍,說諸佛心內的衆生,我們就是諸佛心內的衆生,衆生念佛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就是諸佛心內的衆生,若念我們衆生心中的諸佛這個叫做衆生念佛,佛在生心裏面,意思就是說你起心動念,佛才會出現,意思是說衆生的心以外沒有另外一個佛,你起心動念就是佛,佛在生心內者就是說,佛永遠在那個肯憶想他、肯念他的人的心中出現,那麼衆生的心以外沒有另外一個佛,這樣講就比較清楚,所以以佛的真心就是衆生的真心,佛的真心跟衆生的真心,佛的真心就是最究竟,衆生的究竟也是佛,當然是相通的,【此明因門】,就因地的角度來講,【攝法無遺也。故雲衆生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因爲你心中有佛嘛!佛就來嘛!【華嚴亦雲。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應該知道自己的心,念念常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諸佛如來怎麼可以離開這顆心而能夠成正覺,所以念念常有佛成正覺,簡單講就是觀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念觀照一念覺,念念覺悟念念佛,起心動念都觀照,每一個觀照合這個覺性,每一個覺性就是我們的佛。下面【佛念衆生者、】這就是第二個階段了,第一段是說衆生念佛,現在是說佛念衆生者,【衆生心內諸佛、】衆生心內的諸佛,【念諸佛心中衆生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衆生心內的諸佛,我們是衆生,我們心內有佛,念什麼呢?念諸佛心中的衆生,因爲我們是諸佛心中的衆生,所以念念到後來變成佛,所以【生在佛心中者、】衆生來到佛的心中,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佛真心外、更無衆生。以衆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所以修行人就是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既然佛都做得到,大慈大悲來寬恕衆生,那麼我們今天也不應該因爲衆生來煩惱,因爲我們是佛嘛!所以我們要學佛的什麼?佛的真心,佛的真心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此明果門攝法無遺也。故雲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佛性論雲。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如就是不動,來叫做隨緣,不動隨緣,隨緣不動名叫做如來,衆生是隨緣就變,隨緣就動,如來,【以一切衆生、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因爲佛就是如如境者,所以一切衆生是生滅法你逃不過佛的如如境,他的心清清楚楚,你怎麼可以逃過他?就像明鏡一樣嘛!照得清清楚楚嘛!【並爲如來之所攝持。】【據清涼疏、】這個疏【開成四句。一諸佛心外、無別衆生。】沒有另外衆生,諸佛的心外沒衆生就是說諸佛的心中就是衆生,衆生的究竟也就是佛,所以說諸佛的心外,也沒有另外衆生,【二衆生心外、更無別佛。】這是第二,【叁佛心、生心。兩存齊現。四生心、佛心。互奪雙亡。】因爲這個都是名相嘛!進入絕對的狀態。【今且約前二句明也。是心下四句、】是按照前面反過來更加的顯示,更加強烈的顯示,【蹑前反顯。】就根據前面反過來顯示,【心本是佛、】爲什麼我們現在不是佛呢?【由】就是因爲,因爲我們【不覺而佛隱。】因爲我們今天,不覺悟,所以佛就被掩蓋起來。【若欲作佛、須當念心。】念與覺悟意思是相同的,須要念你這個心,察明觀照清楚叫做念心,我們現在叫做妄想迷糊,我們從來不念我們的心是什麼東西,從來不觀照我們的心,這個念心就是清清楚楚的了解得透徹,那麼當然就是佛了,佛就最了解心的嘛!【故】這個《起信論》,【起信】就是《起信論》,所以這個《起信論》這麼說,【謂衆生本覺、】本覺就是本來具足的,【與佛本覺、】是同樣一體,【無有二體。】我們的本性跟佛的本性同樣同一體,【若不念心、】念我們的心,【難成佛矣。】所以禅宗講一句話,若能觀心即是佛道,什麼是佛道?很簡單觀照你的心就是學佛道,若不觀心,成佛遠矣,如果你不觀照你這個起心動念,那麼你要成佛那就離得很遠了,所以我們衆生他不會觀心是什麼,念佛,著相念佛,拼命的念佛,可是執著性很重。【佛本是心、因無明而心暗。若欲顯心、須當念佛。故華嚴謂佛智廣大。】佛的智慧廣大,【遍衆生心。】每一個衆生,佛都以大智慧看得清清楚楚,若這樣我們就很安慰了,比如說我們半夜起來洗廁所,隔天怕別人不知道,一大早起來他就會吹噓:我昨晚爬起來洗廁所,你們知道嗎?他現在就要吹噓一下,邀功,所以這個與心不相應,心既然是離相的,離相就是說我爲了佛教,我包括別人不知道,我就一樣在做,我爲什麼一定要讓衆生知道我在做呢?你跟著相有什麼兩樣呢?但是我們人只能做到第二,第一就是說他都不做,你若有拜托他,他才要做,第二種人就是說他很發心,不過很會吹噓,他怕別人不了解他,他做功德,他很想讓人知道,他常常問人家說:你了解我多少,你知道我晚上叁點起來拜佛,他修行很怕人家不知道,你想想看!修行是靠炫耀的嗎?有沒有說成佛一天到晚在炫耀自己的,成就難道靠炫耀而來嗎?炫耀等同幼稚,真正人家大修行人像無底深淵,你連看他都看不清楚的,大修行人你怎麼看他看得出來,你怎麼看得出來,你隨便看外表,他怎麼樣你也看不出,他不會去告訴你他很有修行,他也不會去告訴你他二、叁點起來拜佛,他也不會去告訴你他有多用功,對不對?其實佛在心中,他要怎麼修行你怎麼知道,所以我們凡夫只能做到第二,就是肯發心、肯幫忙,叫他做,不過他怕人家不知道,他若拿錢來,功德箱投一萬元,沒因緣可以吹噓,投一萬元在功德箱裏面,比如說:喂!菩薩!來捐款一下。這個若是大修行人,他若是修行離相的人,他投一萬元他不會去講,平時愛吹噓的,他就講:你知道嗎?我昨天才投一萬元,順便講給你知道,他本來就因爲別人不知道就很痛苦了,你又找機會讓他這樣講,所以我們無法做到離相,離相就是說我就是要這樣做,我應該這樣做,我出家了我的責任就是這樣做,我是佛教徒,我本來就是離相才能成佛,也不是爲了成佛才要離相,本來就如此,如如不動,人家看到也好,沒有看到也好,我就是透過我的本性,就應該這樣做,我應該護法的嘛!師父這裏是修行道場,弘法道場,我本來就應該做的,這個哪裏值得一提呢?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我們不同,我們若稍微施舍一下就**叫,國語不知如何形容,所以用臺語這樣講,我們人就是這樣,這是在講我,不是在講你們,是在講我,好吹噓,好誇大,因爲有人說我很會誇大其詞,很會吹噓,你們可不要學我這樣,只是師父的壞處,你們學我的優點,不要學我的缺點,這不要學,下面說若不念心,難成佛矣,哎呀!我們若不念我們這個心就是觀照,那麼我們無法成佛,佛本來就是我們的心,因爲無明所以我們心就暗昧不明,所以若是要顯示我們的心要當念佛,所以《華嚴經》說,佛的智慧是廣大,遍衆生的心,【衆生語言、皆悉不離如來*輪。】衆生的語言,皆不離如來的*輪,這是什麼意思呢?說衆生所講的語言就是當下就是法,不離如來的*輪,你所有的語言就是法,佛會藉著衆生的語言來對你說法,破除你的煩惱,你若是美國人佛就講英文,中國人,他就講中國話,所以佛就藉著你的語言轉你心中的煩惱變大智慧,所以說衆生的語言都離不開如來的*輪,就你的根器,就你的語言度化你,【若不稱佛、難明心矣。】我們若不念佛,所以很難了解我們的心,【則知下。次結。】下面說【彌陀、即是自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淨土、全唯一心。】唯一的心。【離心性外、毫無可得。】這句…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