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P7

  ..续本文上一页也能够【成功、亦生彼国。】

  【次二句、法也。事理、约行。】把笔拿起来,事在旁边再加一个修,理的上面要加一个悟,就让你觉悟的,就是说道理是要叫你悟的,而事相是要叫你修的,而我们现在的人认为研究经典的人就忘记修行,弘法的人就不是叫做修行,一定要跑到深山林中才说那是修行人,这个错了,错了,你要弘法利生,你自己一定要了解经典,你教学相长,今天我要讲经,我就要自己先准备,所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也是讲经的人,所以说这个理是属于悟,事相是属于修,所以理事是圆融的,简单讲你要弘法,你要利他,事实上你已经自利了,因此大家,无论出家、在家要发大心,将我们所懂的佛法尽量讲给别人听,有机会讲课,或是说有机会度众生,那么我们就当仁不让,为什么?因为你讲课一定要准备,你准备你就会有所获,一定的道理,所以道理是叫你来悟的,是开智慧的,事相是让你来磨练的,道理你觉悟没有用的,道理觉悟,你还得要事相,事相就是说你实在。。。,你去试试看,比如说你悟到无生了,你知道一切缘起性空,唉!事相磨磨看,在大众中受一点辱,忍不住,你道理悟照样没用,那不是真悟,那是假悟,比如说你大彻大悟,对众生一点忍辱都没有,一点慈悲都没有,你虽然悟,跟没悟是一样,因为你在事相上发挥不出来,所以有的人告诉你说大彻大悟,你嗔恨心很重,恨,脾气都很暴躁,那你说他开悟吗?就算你开悟好了,有什么作用,你不是跟凡夫一样吗?为什么?事相上你做不到嘛!你讲你悟,他也可以讲他悟,也许人家不悟的修养还比你好,既然讲到悟的道理,当然他就是彻彻底底能够受益才能够讲悟,彻底的受益才能叫做悟,你不是,道理知道,你习气一大堆,没有用的,不得力量的,没有经过火烧出来的那个杯子一下雨就烂掉的,比如说你们做很多模型,做很多这个泥土,还没有经过这个窑洞的烧就放在外面,经过窑洞几千度这火窑把它烧出来,你拿出来,下雨,没有作用啊!因为它经过火烧过,一个雏型就是道理知道,你模型出来了,你在事相上要磨得光亮,你经得起众生这样侮辱,经得起这样磨练,经得起吃苦,那才是你真正的东西,所以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所以我们世间的人大部分都悟理,觉悟这个道理,可惜在事相上不肯修行,不肯修行,这个就是众生的弊病,最大的弊病,道理都知道,他就不肯磨练,忍辱,他也在讲啊!可是一碰到事情忍不下来,忍不下来,虽悟也没有用,事理不圆融嘛!所以就修行来讲一定要事相,就是要磨,要磨,一定要磨的,没有磨,你道理知道没有用的,所以修事,然后要悟理,悟理当下就要修事相,就行,就是要磨练,所以我们讲堂的功课为什么订得这么紧?没有暑假,没有寒假,没有什么事情不要请假,早课、晚课、八十八佛,一天自修四个钟头,何必订这么硬做什么?道理跟你讲一讲,自己去悟,自己去参,不行啊!众生懈怠、懒惰,所以来到我这个讲堂就不准你懒惰,否则你就走路(离开),所以说众生只知道道理,我知道,道理要从哪里去行?要从事相,你不要说我悟道了,懒惰得要命,早课也不做,晚课也不做,八十八佛也不拜,你说你悟道,笑死人了,你悟道,何妨事相?注意师父讲这句话,你既然悟道的人你怎么会妨碍到这个事相上呢?悟道不碍事相嘛!叫你早课、晚课、拜八十八佛,当然这个就没碍到你的本性,你又不能随俗,又不能和群,那叫你开悟什么,哪有一个开悟的圣者不合群的,你听过吗?下面【性相、约谛。】性就是我们的真谛,相就是我们的俗谛,真就是我们的本性,俗,俗谛就是立一切法,性就是空一切法,相就是立一切法,随立随破,随破随立,立、破同时名叫做性相圆融,下面是就真谛、俗谛来讲这个谛理,再来【圆融无碍者、下愚著事而迷理。】著事,就是说我认真拜佛,道理不懂就拜佛,拜佛、拜佛。。。,烦恼也一直生起,他就著事,他认为这叫做修行,著这个事相,著这个外境,著迷这个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然后迷这个道理,迷这个真理,完全搞不清楚什么是生死的事情都不知道。【小智执理而遗事。】小智就是说我们人有小聪明,得到一点点消息了,咦!我开悟了,遗事就是说不修行而增长自己的习气,以为这个叫做洒脱,哎呀!你开悟的人你怎么发大脾气呢?唉!发脾气不妨碍开悟嘛!意思就是说他开悟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然后他所表现出来就是天真的一面,这个就是落入这个小智执理,你应该说内外要配合得好,你既然是个大彻悟的人,那么外在就是一片安详嘛!内外一如这才是真功夫,所以说小智叫做执理废事,执理,懂得一点道理就到处吹嘘,像我就是这样,小就是一点点小智慧,像我就是这样,到处吹嘘,很惭愧,所以你可不要学师父这样,你们是大智慧的人,不要执理废事,认真修行道理要懂,所以说众生差不多都是这一类的,一点点小聪明就以为是圣人了,嗯!我可能跟观世音菩萨差不多,老是这样自言自语,无缘无故。。。,他若在打坐一起座,嗯!释迦牟尼佛也不过如此,这个就是众生相,你对这些没有救的众生也没有办法,是不是?【今则通乎理事。】现在通达道理,觉悟,事相耐得了苦,耐得了烦,大慈大悲又平等忍辱,所以说这个修行不是用嘴巴讲的,真正有修行的人,你光是看他处理事情,你就会赞叹不已,大慈、大悲、忍耐,在他身上都可以发现得到。【依理修、则证真谛、】按照,这个理就是空理,按照无我的道理去修行你就可以证到空性的道理,其实你不在无我里面下手,你再修到死,修到百千万劫,你都不能见自性的弥陀,你这个自私自利,你什么都站在你的角度看,不能修无常观,不能修因缘观,不能入空理,你想你怎么修行,不能入空,你的烦恼还是存在,一边修行,一边念佛,一边烦恼,一边修行,一边烦恼,不就摇摆不定,像舞狮般,对不对?所以说诸法不相到,当体即空,也不来也不去嘛!不生也不灭嘛!【而见自性弥陀。】当处就是空性的,所以我们要修这个当下皆空,那么如果不能的话,修无常观,修无常观先舍掉得失、善恶、男女,先舍掉二元分法,二元分法叫做对立法,如果说你不能够证入空性要先观无常,为什么要观无常呢?因为无常里面没有纷争,你纷争就是增加痛苦,既然这世间是无常,你还在这无常法里面争执,那么不是增加困扰吗?所以不能悟到空性,你先观照无常,先观因缘性空,慢慢、慢慢。。。,就入到这个绝对的空性,这是有次第性的,所以【依事修、则证俗谛。】事相修【而生极乐相土。】极乐世界之土,所以依理修,则证真谛,则见自性弥陀,见到自性的阿弥陀佛,那么依事相修就证俗谛,就生极乐世界相土。

  【即下、二别显不二中。先心佛不二。】别显,这个不二,下面当中先就心跟佛不二来解释,心跟佛,这个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内佛还是心外佛,将这个心跟佛,【初四句约性起。心佛、开五句。】【一心外佛、佛外心。】这个在旁边写两个字叫做小教,小乘教,小乘教承认为我们心外有佛,噢!他是释迦牟尼佛,我不是佛,只有他是佛,心外还有一尊佛,这个叫做众生相,凡夫相,小乘教,都是这个心外有佛,都是承认心外有佛,佛外还另外有一个心,【二心内佛、】这叫做大乘的始教,大乘都是讲心内佛,心中有佛,【佛唯心。】这就是大乘的始教,【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就是大乘的终,终就是始终的终,大乘的终教,大乘最后所讲的心即是佛,佛就是心。【四心非是佛、佛非是心。】这就是顿教,禅宗所讲的,心也不是佛,佛也不是心,为什么?因为一切法了不可得,顿悟的人,心、佛。。。,连这个心佛都是名相,你要说即心即佛也对,你要说非心非佛也对,为什么?一切都是名相嘛!所以,第四叫做顿教,大彻大悟的那个刹那之间,所谓顿就是用空性,否认法,什么叫否认呢?比如说否认,没有心,没有佛也没有所谓的众生,否认法,没有六根,没有六尘,也没有六识,没有色法,没有受、想、行、识,也没有六根也没有六尘,也没有十八界,用否认法的叫做否认法的修行,否认法就是空一切法,马上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一切法了不可得,所以心非是佛,佛也不是我们的心,为什么呢?我们的心真如离相,无一切名相,没有一切名相。【五心佛圆融、】圆教,什么叫做心佛圆融呢?你要讲即心即佛也对,讲非心非佛也对,讲这个当下就是也对,讲一切都是心也对,讲一切都是佛也对,反正你讲什么统统对,都是中道的,心佛圆融就是一切都是空有无碍,空中有有的思想,有又有空的思想,你要说空也对,要说有也对,圆融无碍,【无障无碍。五教、如次配知。】五教就是华严宗,天台是讲藏、通、别、圆,那么华严是讲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所以五教如次配知就是华严的思想。【今明第三句义也。此之心佛、全体遍收、】心跟佛全体遍收,【如金与器。】金跟这个器具的比喻,【以金收器、器无所遗。】是什么意思呢?用这个金来说明一切器具,那么一切器具就是都是金,无所遗,都是金,这是就这个金来收这个器,金来收器就是就金来论断一切的器具,所有的器具统统是金做的,一个都不遗留,就是这个意思。再来【以器摄金、】就拿这个器具来说明这个金的话,那么所有的金都是器具,【金无不尽。】就是这个意思,金无不尽,就是没有一个例外,不尽就是例外,无不尽就是没有一个例外,就是全部都是金,所有的金都是器,所有的器都是金,就是这种意思。

  【心一下八句、约修显。】修行来显示,【心忆佛、佛称心、】这个称就是合,合我们的心,这是说明怎样修行,心想佛,佛就会合我们的心,来到我们的心,合我们的心,【皆明修也。】心若想佛,【心忆佛彰、心即是佛故。】所以【佛称心显、】这个称就是念的意思,佛如果称,你只要念佛,心…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