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P7

  ..續本文上一頁也能夠【成功、亦生彼國。】

  【次二句、法也。事理、約行。】把筆拿起來,事在旁邊再加一個修,理的上面要加一個悟,就讓你覺悟的,就是說道理是要叫你悟的,而事相是要叫你修的,而我們現在的人認爲研究經典的人就忘記修行,弘法的人就不是叫做修行,一定要跑到深山林中才說那是修行人,這個錯了,錯了,你要弘法利生,你自己一定要了解經典,你教學相長,今天我要講經,我就要自己先准備,所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也是講經的人,所以說這個理是屬于悟,事相是屬于修,所以理事是圓融的,簡單講你要弘法,你要利他,事實上你已經自利了,因此大家,無論出家、在家要發大心,將我們所懂的佛法盡量講給別人聽,有機會講課,或是說有機會度衆生,那麼我們就當仁不讓,爲什麼?因爲你講課一定要准備,你准備你就會有所獲,一定的道理,所以道理是叫你來悟的,是開智慧的,事相是讓你來磨練的,道理你覺悟沒有用的,道理覺悟,你還得要事相,事相就是說你實在。。。,你去試試看,比如說你悟到無生了,你知道一切緣起性空,唉!事相磨磨看,在大衆中受一點辱,忍不住,你道理悟照樣沒用,那不是真悟,那是假悟,比如說你大徹大悟,對衆生一點忍辱都沒有,一點慈悲都沒有,你雖然悟,跟沒悟是一樣,因爲你在事相上發揮不出來,所以有的人告訴你說大徹大悟,你嗔恨心很重,恨,脾氣都很暴躁,那你說他開悟嗎?就算你開悟好了,有什麼作用,你不是跟凡夫一樣嗎?爲什麼?事相上你做不到嘛!你講你悟,他也可以講他悟,也許人家不悟的修養還比你好,既然講到悟的道理,當然他就是徹徹底底能夠受益才能夠講悟,徹底的受益才能叫做悟,你不是,道理知道,你習氣一大堆,沒有用的,不得力量的,沒有經過火燒出來的那個杯子一下雨就爛掉的,比如說你們做很多模型,做很多這個泥土,還沒有經過這個窯洞的燒就放在外面,經過窯洞幾千度這火窯把它燒出來,你拿出來,下雨,沒有作用啊!因爲它經過火燒過,一個雛型就是道理知道,你模型出來了,你在事相上要磨得光亮,你經得起衆生這樣侮辱,經得起這樣磨練,經得起吃苦,那才是你真正的東西,所以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所以我們世間的人大部分都悟理,覺悟這個道理,可惜在事相上不肯修行,不肯修行,這個就是衆生的弊病,最大的弊病,道理都知道,他就不肯磨練,忍辱,他也在講啊!可是一碰到事情忍不下來,忍不下來,雖悟也沒有用,事理不圓融嘛!所以就修行來講一定要事相,就是要磨,要磨,一定要磨的,沒有磨,你道理知道沒有用的,所以修事,然後要悟理,悟理當下就要修事相,就行,就是要磨練,所以我們講堂的功課爲什麼訂得這麼緊?沒有暑假,沒有寒假,沒有什麼事情不要請假,早課、晚課、八十八佛,一天自修四個鍾頭,何必訂這麼硬做什麼?道理跟你講一講,自己去悟,自己去參,不行啊!衆生懈怠、懶惰,所以來到我這個講堂就不准你懶惰,否則你就走路(離開),所以說衆生只知道道理,我知道,道理要從哪裏去行?要從事相,你不要說我悟道了,懶惰得要命,早課也不做,晚課也不做,八十八佛也不拜,你說你悟道,笑死人了,你悟道,何妨事相?注意師父講這句話,你既然悟道的人你怎麼會妨礙到這個事相上呢?悟道不礙事相嘛!叫你早課、晚課、拜八十八佛,當然這個就沒礙到你的本性,你又不能隨俗,又不能和群,那叫你開悟什麼,哪有一個開悟的聖者不合群的,你聽過嗎?下面【性相、約谛。】性就是我們的真谛,相就是我們的俗谛,真就是我們的本性,俗,俗谛就是立一切法,性就是空一切法,相就是立一切法,隨立隨破,隨破隨立,立、破同時名叫做性相圓融,下面是就真谛、俗谛來講這個谛理,再來【圓融無礙者、下愚著事而迷理。】著事,就是說我認真拜佛,道理不懂就拜佛,拜佛、拜佛。。。,煩惱也一直生起,他就著事,他認爲這叫做修行,著這個事相,著這個外境,著迷這個世間的財、色、名、食、睡,然後迷這個道理,迷這個真理,完全搞不清楚什麼是生死的事情都不知道。【小智執理而遺事。】小智就是說我們人有小聰明,得到一點點消息了,咦!我開悟了,遺事就是說不修行而增長自己的習氣,以爲這個叫做灑脫,哎呀!你開悟的人你怎麼發大脾氣呢?唉!發脾氣不妨礙開悟嘛!意思就是說他開悟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然後他所表現出來就是天真的一面,這個就是落入這個小智執理,你應該說內外要配合得好,你既然是個大徹悟的人,那麼外在就是一片安詳嘛!內外一如這才是真功夫,所以說小智叫做執理廢事,執理,懂得一點道理就到處吹噓,像我就是這樣,小就是一點點小智慧,像我就是這樣,到處吹噓,很慚愧,所以你可不要學師父這樣,你們是大智慧的人,不要執理廢事,認真修行道理要懂,所以說衆生差不多都是這一類的,一點點小聰明就以爲是聖人了,嗯!我可能跟觀世音菩薩差不多,老是這樣自言自語,無緣無故。。。,他若在打坐一起座,嗯!釋迦牟尼佛也不過如此,這個就是衆生相,你對這些沒有救的衆生也沒有辦法,是不是?【今則通乎理事。】現在通達道理,覺悟,事相耐得了苦,耐得了煩,大慈大悲又平等忍辱,所以說這個修行不是用嘴巴講的,真正有修行的人,你光是看他處理事情,你就會贊歎不已,大慈、大悲、忍耐,在他身上都可以發現得到。【依理修、則證真谛、】按照,這個理就是空理,按照無我的道理去修行你就可以證到空性的道理,其實你不在無我裏面下手,你再修到死,修到百千萬劫,你都不能見自性的彌陀,你這個自私自利,你什麼都站在你的角度看,不能修無常觀,不能修因緣觀,不能入空理,你想你怎麼修行,不能入空,你的煩惱還是存在,一邊修行,一邊念佛,一邊煩惱,一邊修行,一邊煩惱,不就搖擺不定,像舞獅般,對不對?所以說諸法不相到,當體即空,也不來也不去嘛!不生也不滅嘛!【而見自性彌陀。】當處就是空性的,所以我們要修這個當下皆空,那麼如果不能的話,修無常觀,修無常觀先舍掉得失、善惡、男女,先舍掉二元分法,二元分法叫做對立法,如果說你不能夠證入空性要先觀無常,爲什麼要觀無常呢?因爲無常裏面沒有紛爭,你紛爭就是增加痛苦,既然這世間是無常,你還在這無常法裏面爭執,那麼不是增加困擾嗎?所以不能悟到空性,你先觀照無常,先觀因緣性空,慢慢、慢慢。。。,就入到這個絕對的空性,這是有次第性的,所以【依事修、則證俗谛。】事相修【而生極樂相土。】極樂世界之土,所以依理修,則證真谛,則見自性彌陀,見到自性的阿彌陀佛,那麼依事相修就證俗谛,就生極樂世界相土。

  【即下、二別顯不二中。先心佛不二。】別顯,這個不二,下面當中先就心跟佛不二來解釋,心跟佛,這個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內佛還是心外佛,將這個心跟佛,【初四句約性起。心佛、開五句。】【一心外佛、佛外心。】這個在旁邊寫兩個字叫做小教,小乘教,小乘教承認爲我們心外有佛,噢!他是釋迦牟尼佛,我不是佛,只有他是佛,心外還有一尊佛,這個叫做衆生相,凡夫相,小乘教,都是這個心外有佛,都是承認心外有佛,佛外還另外有一個心,【二心內佛、】這叫做大乘的始教,大乘都是講心內佛,心中有佛,【佛唯心。】這就是大乘的始教,【叁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就是大乘的終,終就是始終的終,大乘的終教,大乘最後所講的心即是佛,佛就是心。【四心非是佛、佛非是心。】這就是頓教,禅宗所講的,心也不是佛,佛也不是心,爲什麼?因爲一切法了不可得,頓悟的人,心、佛。。。,連這個心佛都是名相,你要說即心即佛也對,你要說非心非佛也對,爲什麼?一切都是名相嘛!所以,第四叫做頓教,大徹大悟的那個刹那之間,所謂頓就是用空性,否認法,什麼叫否認呢?比如說否認,沒有心,沒有佛也沒有所謂的衆生,否認法,沒有六根,沒有六塵,也沒有六識,沒有色法,沒有受、想、行、識,也沒有六根也沒有六塵,也沒有十八界,用否認法的叫做否認法的修行,否認法就是空一切法,馬上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一切法了不可得,所以心非是佛,佛也不是我們的心,爲什麼呢?我們的心真如離相,無一切名相,沒有一切名相。【五心佛圓融、】圓教,什麼叫做心佛圓融呢?你要講即心即佛也對,講非心非佛也對,講這個當下就是也對,講一切都是心也對,講一切都是佛也對,反正你講什麼統統對,都是中道的,心佛圓融就是一切都是空有無礙,空中有有的思想,有又有空的思想,你要說空也對,要說有也對,圓融無礙,【無障無礙。五教、如次配知。】五教就是華嚴宗,天臺是講藏、通、別、圓,那麼華嚴是講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所以五教如次配知就是華嚴的思想。【今明第叁句義也。此之心佛、全體遍收、】心跟佛全體遍收,【如金與器。】金跟這個器具的比喻,【以金收器、器無所遺。】是什麼意思呢?用這個金來說明一切器具,那麼一切器具就是都是金,無所遺,都是金,這是就這個金來收這個器,金來收器就是就金來論斷一切的器具,所有的器具統統是金做的,一個都不遺留,就是這個意思。再來【以器攝金、】就拿這個器具來說明這個金的話,那麼所有的金都是器具,【金無不盡。】就是這個意思,金無不盡,就是沒有一個例外,不盡就是例外,無不盡就是沒有一個例外,就是全部都是金,所有的金都是器,所有的器都是金,就是這種意思。

  【心一下八句、約修顯。】修行來顯示,【心憶佛、佛稱心、】這個稱就是合,合我們的心,這是說明怎樣修行,心想佛,佛就會合我們的心,來到我們的心,合我們的心,【皆明修也。】心若想佛,【心憶佛彰、心即是佛故。】所以【佛稱心顯、】這個稱就是念的意思,佛如果稱,你只要念佛,心…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