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P10

  ..續本文上一頁你心中有佛才叫做念佛,【無想無語、是名念佛。】這妄想破除了,語言講不出來,所以這句無想無語就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思就無想嘛!無語,不可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就是無語嘛!心行處滅就無想嘛!是名念佛。【摩诃般若雲。菩薩摩诃薩念佛、不以色念、】不能用色法念佛,【不以受想行識念、】那麼以什麼念佛呢?【以諸法自性空故。】這句很重要,以諸法自性空來念佛,這個就是我們這一句要討論的地方,什麼叫做諸法自性空?用這個理念來念佛,簡單講就是既然諸法(一切法),自性空了不可得,全盤放下,單提一句佛號,這叫做不以色,不以受想行識念佛,以什麼?以諸法自性空,既然諸法自性空,一切法不可得,單提佛號,佛號就是自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諸法自性空念佛就是以無所執著的(來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就是本來面目,【今兼顯此。故頓實者、宜應學也。】應該學也。

  【(丙)叁引取勝益勸修】

  引取勝益勸修就是很殊勝,念佛的法門是非常、非常的殊勝,勸告我們衆生要修行念佛的法門。

  【聞說佛名、威光證入于無盡。憶想佛境、德雲解脫于多門。有此勝益、應當信行。何得自暴自棄、不願不修耶。】

  聽到這個佛的名,【聞說佛名、威光證入于無盡。】就是這個菩薩證入于無盡,無盡就是說法界嘛!直接,他聞到佛的名就馬上進入法界,通達法界,【憶想佛境、德雲】比丘,德雲是一個比丘,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裏面的一參,德雲比丘。憶想佛境界的時候,德雲比丘馬上就得到解脫門,【解脫于多門。】因爲聽到佛號想佛的境界就得到這麼大的利益,【有此勝益、應當信行。】應當深心,好好的來念佛修行。【何得自暴自棄、不願不修耶。】

  【聞說四句、初引明。說佛名者、華嚴雲。勝雲佛現時。】勝雲佛出現的時候,【寶華林中、】寶華林中就是樹林裏面有很多花,【出說叁世一切諸佛名號音聲。時彼如來、于衆會中、說普集一切叁世佛自在法修多羅。】修多羅就是經典,我們所講的經典,就是經典,就是講經,普集一切叁世佛自在這個法的經典。【入無盡者、華嚴雲。勝雲佛所、證得一切諸佛功德輪叁昧、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了知一切佛決定解莊嚴成就海。】這個海表示同時具足,這個佛教《華嚴經》講的海,裏面講的海印叁昧論,就是一切法同時具足,無前無後同時具足,【了知無邊佛現一切衆生前神通海。了知一切佛力無畏法。】這樣你看這勝雲佛一下子就講這麼多法出來,不可思議。【于善眼佛所、即得念佛叁昧、名無邊海藏門。如是等十千法門、皆得通達。】前面我們所講的法門都通達。【憶佛境者、】是怎麼憶呢?憶就是想,【華嚴雲。】說:善德!這個【德雲】,這個比丘、善知識,【告善財言。】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到這個德雲,【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多解脫者。華嚴雲。所謂智光】說我們智慧的光,【普照念佛門、乃至住虛空念佛門等、二十一種。】總共有二十一種,很繁,不寫出來,【有此下、二結勸、】那麼二種結勸,再來就是【二。初正勸。諸余法門、】其他的法門,【淺則】根機,講淺的時候【上根】的人【不被、】不受益,不被就是不受益,意思是說到(把)念佛法門比較淺,比較利根的人他覺得不滿足,太少、太淺;而這個法若講得比較【深則下根絕分。】下根人就聽不懂,像我們現在講的《百法明門論》,講到唯識學的觀念,很多人聽不懂,坐在那裏托著腮,不知所雲,我說:你怎麼老是托著腮?他就說:師父!人家說托著腮聽經也有功德,比看電視好,我就老是托著腮。聽不懂,沒辦法,聽不懂就托著腮。【唯此一法、利鈍兼收。】全都收,唯此念佛的法門,利根的也收,鈍根的也都收。【如水清珠、】像水中清淨的珠就是令水澄清之珠,摩尼寶珠,這摩尼寶珠若放下去,這水馬上會澄清,【到處便益。】所到之處全都可以利益。【故當信受行持。】所以要好好來信受來受持。【念佛如種谷、自心如家田。】我們自家的田裏種五谷的種子,念佛就像五谷的種子,那麼我們自己的心就像家裏的田園,至于【信】呢?信這個淨土法門的信,這個法呢?【如信栽此種、定得成谷。】一定可以成谷,成谷就是一定有收成,【願】呢?願【如知此佳種、一心】的願,如知道這是佳種,是很好的種子,一心【求谷。】【行】就是說行【如欣求得谷、】所以【作耕耨事。】就是耕耘的意思。【何得下、二結責。】結勸我們,【十界因果、皆唯心現。】下面你可要注意聽,【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獄界。】怕你下地獄,再來,你若【悭貪不施、】你這輩子悭貪不施舍,【即餓鬼界。】下輩子投生餓鬼。【愚癡暗蔽、】蔽就是遮蓋的意思,迷迷糊糊,【即畜生界。我慢貢高、】這大家都有犯到,【即修羅界。】因爲我慢嘛!他貢高,阿修羅界,那麼你【堅持五戒、】下輩子出世可以爲人,【即人法界。精修十善、即天法界。證悟人空、即聲聞界。知緣性離、】知緣,這緣就是一切法,知道一切緣起法,性離就是無自性,就是緣起性空,知道一切緣起性空,這個【即緣覺界。】那麼利他【六度齊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同時修,【即菩薩界。真慈平等、即佛法界。今此教念佛者、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自己的佛,【雲何舍自心佛。】來辜負佛的教化,【孤佛教耶。】孤就是辜負,負,辜負佛的教化,【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所造,唯心【量。】所以【得隨順忍。】隨順忍,這句話你要注意聽,很重要,什麼叫隨順忍?就是隨順一切境界,不動念而且能夠忍辱,因爲本性沒有對立、順逆二境,順境、逆境跟本性扯不上關系,簡單講就是在因緣性空法裏面跟本性都沒有關系,扯不了關系,也不離開緣起,當下也不因爲緣起法而煩惱,爲什麼?一切順境、惡境統統隨順它,簡單講順一切境界而不起心不動念,叫做得隨順忍,你若要說這個隨順忍就是跟普賢菩薩所講的恒順衆生(一樣),我恒順衆生,我就保持如如不動,看衆生你要怎麼辦,看你怎麼樣,這個就是真的功夫了,下面說【舍身】若能有這種功夫,所以我老是說我們光是想求生極樂世界,但不知道要學忍辱,每個人都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不會想學忍辱你就忍耐不住,所以說舍身【速生極樂淨土。】爲什麼?你注意看!舍身速生極樂淨土,你可要看前面那句,因爲得隨順忍,能夠順一切境界而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生死就灑脫,你就自在,簡單講馬上往生極樂世界唯一的條件就是隨順忍,【照律師問。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是佛、何須念他佛耶。】說你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然是佛,你念他佛做什麼,【答。只由心本是佛、故令專念彼佛。梵網戒雲。】《梵網經》這個菩薩戒本這樣說,【信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所以我們的心。。。,【汝心佛者、未成佛也。】未成佛,說我們心的佛是還沒有成佛,【彌陀佛者、己成佛也。未成佛者、久沈】入【欲】望的【海、】裏面,所以他【具足】一切【煩惱、】所以【杳無出期。】所以杳杳,遙遠的,沒有這個出的機會,所以【己成佛者、】就是已經【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爲物護。】就是能爲衆生的保護,能夠保護一切衆生。【是故諸佛、勸令念佛。】勸告我們念佛。【即是以我未成之佛、求他已成之佛、而爲救護耳。衆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處就是住,長處【輪回、】永遠就住在輪回的這個地方,【去佛遠矣。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普賢等諸菩薩、皆願念佛往生、況我凡愚人耶。又彼螟蛉、】螟蛉就是蛾的幼蟲,顔色淡綠,喜歡吃有害的植物,俗名叫做青蟲,那麼這是出自《楞嚴經》,這螟蛉不是生自己的兒子,牠去咬別人的幼蟲,跟這個幼蟲幾乎相同,這螟蛉就守在幼蟲的旁邊,像我,像我。。。,牠都咬一只蟲在旁邊,每天都念:像我、像我。。。,咦!就變成螟蛉,就像牠,本來不是牠的孩子,它只是咬別人的來放在牠旁邊,每天就念:像我、像我。。。,念久了,因爲心電感應,後來就變螟蛉,就成牠自己,所以說螟蛉【尚聽教成。】這樣教牠、這樣念牠,念久了,牠就會變成跟我們一樣。我們人環境很重要,學佛成道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可以人而不如蟲乎。】這螟蛉牠有那種願力,這樣念、念。。。念到後來(幼蟲)就像牠,何況我們念久了不會成佛,不如一只蟲,就是這樣,所以人家說救蟲懂感恩,救人沒功勞,這是比喻我們人不如一只蟲,蟲有辦法念、念久就像牠,而我們念久不會成佛?所以說【不願自棄。迷也甚矣。】不願,不願學佛,不願相信,不願往生,這是你自己放棄的,迷也甚矣,非常、非常的迷惑,十念可以往生,你不修行是多麼的迷惑。

  

  【(乙)二略釋經題】

  這一段是解釋這個經題,就是《念佛圓通章》這個題目。

  【楞嚴者、一切事究竟堅固也。乃大部之總名。圓通者、聖性法門、無不通也。是一章之別目。勢至者、啓教之人也。念佛者、修行之法也。文雖一十二行、義括淨土諸典。有教有機。有法有喻。生佛感應以遍含。自他因果而該徹。作心境之月燈。爲聖凡之舟楫。故言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

  【楞嚴者、】就是《楞嚴經》這個經題的名,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也。】那麼一切事達到究竟堅固,我們(指衆生)一切事都隨緣在改變、變動,我們沒辦法究竟堅固,因爲迷在事相,迷在理體,所以一切事都不能究竟也不能堅固,堅固就是不動,不受到一切事相(影響),不受到一切理的無明,不通達,所以我們要達到一切事,究竟就是通達空性,堅固就是因爲具足了一切的這個法門,所以大開般若智慧,不動搖,那麼我們衆生沒辦法,所以楞嚴的意思就是說一切事究竟堅固。【乃大部之總名…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