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P11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楞嚴經》的總名。【圓通者、】這是二十五位聖者,這個【聖性】是說,在《楞嚴經》講的有二十五位的聖者,來講他們因地修行達到圓通的階段,這叫做聖性【法門、】就是有二十五位,有的用眼睛,有的用耳朵修行,有的用觸來修行,所以這個聖性的法門也就是通達這個聖者、圓通這個聖者的法門,從凡夫到聖人,他用各種法門都可以通達叫做聖性法門,【無不通也。是一章之別目。勢至者、啓教之人也。】因爲這部經典是啓示我們教化念佛的法門。【念佛者、修行之法也。文雖一十二行、義括淨土諸典。有教有機。】有教是說他有種種方便權巧的教化,教你怎樣修持,有機是說哪一種來接受這個念佛法門的根機,【有法】有種種教你念佛的辦法,【有喻。】比如說母子形影不離,比如說你身上染香,有香味的人,比喻,所以有教有機,有法有喻,【生佛感應以遍含。自他因果而該徹。】說衆生跟佛感應互相遍含,遍含就是說衆生的心就是佛的心,以衆生的心來念這個究竟的佛,以佛的慈悲心來憐愍衆生的心,所以衆生跟佛他就會感應,遍含就是互相融合。自他因果而該徹,自就是我們念佛的心,他就是佛陀果位,阿彌陀佛果位的力量,所以我們用這個因地心,當下念佛就通徹阿彌陀佛的果位,阿彌陀佛的果位也就是因地念佛的心,所以叫做自力的念佛,直接就通到這個他力的果位叫做自他因果而該徹,該就是包的意思,互相這個通達。所以【作心境之月燈。】作我們的心中。。。,月跟燈就是表示目標跟方向,有月亮,晚上我們就看得清楚,若沒有月亮的地方,就藉著燈光,所以這心境的月亮跟燈光能夠照破無明,【爲聖凡之舟楫。】楫是船上劃水的槳,你若要從此岸到彼岸你一定要像劃船,船要怎樣才會動?必須要有槳,比如說端午節龍舟大賽,就很多人劃槳,要轉凡成聖必須有助緣。【故言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這是整部經的經題,是出自《楞嚴經》裏面的一章——《勢至念佛圓通章》。

  【楞下、先釋名。】就是楞嚴者,【一切事、叁科七大也。】叁科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在《楞嚴經》講得很清楚。七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空,根,六根的根;識,意識的識;地、水、火、風是四大,加上空、見、識是七大,將來我們講《楞嚴經》會講到,【究竟、空也。】一切法若要達到涅槃一定要空,所以我一直教諸位說一定要修這個空觀,空觀就是念緣起法,刹那間、刹那間生滅,無一實體可得,當處即空,五蘊空、十二因緣空,六度也空,空一切法,這樣你就能夠究竟,再來就能夠堅固,因爲你空一切法,所以你就可以入一切法,【堅固、】一切法【不空也。】也就是從自性顯現出來的一切法,這就是不空,妙用的意思,不空也就是妙用,所以空叫做真如,不空叫做隨緣,這個緣就不空嘛!但是【合二、】叫做【空不空也。】空就是真如,不空就是隨緣,所以說真如而令隨緣,隨緣當下就是真如,【蘊處界】這是叁科,叁【大、】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叁科,【本如來藏。】就是當體就與如來藏和合,五蘊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十二處就是我們如來藏的清淨心,十八界也是我們如來藏的清淨心。【故事事究竟堅固、】每一樣事情,事事,每一法,究竟堅固,【名楞嚴定。既住法位、世相常住。】住這個法位就是說因緣和合當相即空,所以空不壞一切法,住法位就是立一切法而當體即空;世相常住是說于一切業力所造成的緣起法裏面,你不要動到那個念頭,當處就安住在(空性)位置裏,無論善惡、對錯、高下、左右,一切都是這樣安住的,隨著因緣,隨著業力,而當相即空,于一切法刹那間、刹那間變化,一切當處就是空性,都不要去起心,不要去動念,這樣生死與你是了不相關,若能于緣起法當體即空,生死與汝了不相幹,你就沒有生、老、病、死。所以說既住法位,法位就是一切法,不是事就是理嘛!安住在事相也是空,安住在理也是空,所以說來說去就是這顆心的運用。你看這世間大家都行善,我們歡喜心,看世間大家行惡,我們很痛心,其實歡喜心也空,很傷心、可憐,憐愍心也是空,佛就住在這個法位,世間相就常住。世相常住就是不壞事相而悟入空性,衆生是隨業而住,福德、業力這個題材所産生的這個世間,諸佛菩薩是無一切法不可住,所以叫做既住法位,世相常住,這世相常住不是永恒的住,而是就這樣住,你不要動念,就是這樣住下來,破壞也是法,成就也是法,就這樣住下來,不須要起心,不須要動念,與你生死了不相幹,你就會發現心境一如,叁千大千世界與你本來的面目就是同一體性,【故此亦名健相叁昧。】把筆拿起來,健相叁昧叫做首楞嚴叁昧,就是大定叁昧,就是說入此叁昧能得定慧均等,是非常深的定,不是普通的定,叫做健相叁昧,就是首楞嚴大定,也是首楞嚴叁昧,同樣的名詞,那麼【聖性、】就是講這個道理,凡是從事相修到這個無生,【舉理。】這都是道理,聖性,聖人都了解這個無生的理體。【法門、約教。】化衆生的法門,【影略行果、】影略就是簡單的來說這修行的最後的果,【可知。】

  【正顯四法、】四法就是理法、教法、因法、果法,理、教、因、果【互相圓遍該通也。】理當下就是具足教因,理教、理因、理果;教當下就是教理、教因、教果;因當下就是因理、因教、因果;果就是果理、果教、果因(果上的因);所以理、教、因、果這四法互相圓遍該通,【依止成定、名爲楞嚴。】按照這種方法,止,就能停止妄想,能修行而成就定,所以名叫做楞嚴,【依觀成慧、號作圓通。】按照觀,觀照成大智慧,號作圓通,圓通就是圓滿,這是別名,【別目者、】若是按照觀照所以能夠成這個智慧,按照止能成定,有定就變成有慧,若定,叫做楞嚴,若慧,叫做圓通。你注意看哦!上下對著看,依止成定名楞嚴,依觀成慧號圓通,注意看!定那是以楞嚴來解釋,有慧那就圓通,簡單講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都可以圓滿,你有智慧,什麼事情都做得圓滿,【以勢至念佛圓通乃修道二十五圓通中一也。】二十五圓通裏面其中的一個圓通方法,就是說二十五種的修行法都可以達到圓通,念佛也是一種辦法,【勢至下、亦影略義具。應雲能啓能修、】大勢至菩薩能啓發我們念佛法門,能修,能教我們怎樣修行,這是【勢至人也、】大勢至菩薩,【所啓所修、念佛法也。】能啓發、能修行的人,這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修行,他已經修行到極樂世界,這位等覺菩薩站在阿彌陀佛右邊在幫忙,所以他是能修行的人,而且是能啓發的人,所啓發的是什麼?就是念佛法門。

  【文下、後結歎。二。先別歎。】個別贊歎說【彼佛教我念佛、機教也。】機就是衆生的根機,教就是佛能夠教化衆生,教是對佛來講,機是對衆生來講的。說【母子】,你若念佛虔誠就像母子一樣,母親會想念兒子,兒子會想母親,或說像我們的【形】體跟我們的【影】子,你若念佛,佛就常常來到我們的身邊,就像我們的色身走到哪裏都有影子,影子不離色身,色身不離影子,比如說【染香、】的人,染到香的人,色身就有香味,這是一種【法喻也。】【如來憐念衆生、衆生一心憶佛、生佛感應也。】大勢至菩薩就這麼說了,【我】大勢至,【因念佛】而【入】無生法【忍、】忍就是無生的意思。佛教界對忍有好幾種解釋,忍是無生,印證的意思,證悟的意思,悟入的意思,忍就是肯定他,決定他,不可改變,【今攝念人歸淨、自他因果也。】我們自己的修行是因,跟這個佛的果都是光光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海,【心境月燈者、依我自心、念彼佛境、則佛境可彰。托彼佛境、念我自心則自心易顯。此之彰顯、皆憑月燈教法、】月就是頓教,燈就是大乘的始教,在後面有比喻,【以照見也。】月就是小、始、終、頓、圓的頓教,燈就是小、始、終、頓、圓的始教,那麼大乘有始教,有大乘的終教,所以月跟燈是一種頓教,大乘的教法,以照見也。

  【心外有境、小教也。】就是小乘教,心外有這個境界,是小乘在講的,【境唯是心、始教也。】比如說唯識學講的萬法唯心造就是這個境,境沒有真實的,唯心而已,這是大乘的始教。當下【即心即境、終也。】是終教。【非境非心、頓也。】是禅宗所講的一切一法不立。【心境無盡、圓也。】心跟境無盡這就是圓滿,圓教,【即所诠法、月燈、喻能诠教。】能解釋的教,诠是解釋,能解釋教,用月、燈來比喻。

  【聲名句義門、】聲就是音聲,用音聲做佛事,名就是透過音聲所描述出來的東西,就是名相。比如音聲講出來的,拿筆記載起來就變成名,很長的名就是句,一句一句的,後來連成大篇文章的,義就是道理,所以聲名句義。【如螢燈、】螢火蟲的燈太【小也。】就是說執著這個音聲、執著這個名相,執著這個句,這都是小乘教的。若【攝境唯心門、】你若體悟到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都是唯心所造,那麼就【如火燈、】像大乘的【始也。】大乘的始教;再來說你若通達到【理事無礙門、】理上跟事相上無礙,就像星星,【如星、】這是大乘的【終也。】大乘的終教;第四個說【會相歸性門、】一切事相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就【如月、頓也。】是頓教;到最後就【普融無盡門、】藉著無量無邊的一切事理圓融,【如日、圓也。】

  【今約中二以說。聖凡舟楫者、】在底下寫個:A,聖凡舟楫就是說聖人船跟凡夫的船有幾種,下面,

  A:【念名號佛、】若念佛的名號的人,好比平常的人若接受佛教,他會【受持皈戒、越于叁途、】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下下品生、名爲人乘。】人乘,只有念佛號受叁皈依,【其猶艇船、】艇,小舟,【才過溪澗。】才過,只能通過。溪澗就是說兩山之間很小的溪,流水比較湍流,只能坐一個人而已。就是說念佛號,受叁皈依的人念佛就比較差,發心不大;

  B:【念色像佛、】這是…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