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二,第一個是小小舟,第二只船是什麼?念這個色像佛,無論用觀想的也好,或是看佛像這樣念,【修行禅善、】修行禅定和十善業,將來能【越于四】大部【洲、生下品蓮、名爲天乘。其猶舠】念舠dao一聲,【船、】舠船,船形如刀,能【出小河港。】它就不是在溪澗走,是在小河港,這小船雖然小,但能像渡船坐四個、五個、十個;
C:如果是【念應化佛、】應化佛就是佛的這個應化身,【觀四真谛、】就是苦、集、滅、道,這樣能夠【越于叁界、】能往【生中品蓮、名聲聞乘。其猶艨艦。】艨就是戰艦,能夠在戰爭裏用的,【過于大湖。】這個更大,能過大湖,船只大嘛!
D:【念受用佛、了悟因緣、】空性法,【證二涅槃、】證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叫做證二涅槃,【生上品蓮、名緣覺乘。其猶蝊艞、】蝊,頂禮的頂音,艞,光耀的耀音。蝊艞,把筆拿起來,這叫做江中大船,【過于大江。】
E:【念法性佛、】念法性佛,念當下。。。,當下圓頓教,當下就是我們本性的佛,【智悲並運、】因爲慈悲,就會産生智慧,運用慈悲,通過智慧並運,【萬行繁興、】萬行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般人都是念個結緣的,念,念,煩惱照常生起,照常大呼小叫,嗓門很大,念歸念,做歸做,所以我們都是知易而行難,道理很簡單知道,做起來卻很難。你說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現在哪有辦法?沒辦法,自己一個就亂七八糟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要斷什麼煩惱?我們有辦法嗎?稍微一點小事就翻攪好幾個月,擺不平,哪有辦法,煩惱又重。【成無上道、超凡小界、上上品生、名菩薩乘。其猶(舟+良)(舟+芻)、】(舟+良)(舟+芻)就是海船,像現在軍艦,大只軍艦在海上行駛,航空母艦那種,【直過大海。】
甲:【又持名念佛如特舟、】特別的舟,【聲聞乘也。】
乙:【觀像念佛如方舟、】四方形的船,【辟支佛也。】
丙:【觀想念佛如維舟、】這個如果不講就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把筆拿起來,維舟,就是諸侯所乘之舟,連接四個舟爲一個大舟,古時候諸侯(皇帝下來就是諸侯),像美國聯邦,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聯邦政府每一個州有一個州長,就是這個諸侯,每一個省的省主席,就是諸侯,維舟就是【菩薩乘也。】
丁:【實相念佛如造舟、佛乘也。】像造舟般,造舟決定成就,造舟,佛乘,就是佛,【聖凡、即所化人。舟楫、】就是比【喻能化法。】
【故言句、次總結。】
(甲)二開章釋文(分二) 初略標 二詳解
(乙)初略標
【將解此經、五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教攝。叁宗趣旨歸。四略釋題名。五詳解文義。】
【將解此經,】現在要解釋這個經典,【五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教攝。叁宗趣旨歸。四略釋題名。五詳解文義。】這個就是用華嚴的思想把它。。。,《華嚴經》華嚴賢首宗的十門,把它略取五門。
初二句、總敘。一下、別列。此例般若疏意、略開五章。前叁義門、後二正釋。
(乙)二詳解(分五) 初教興 二藏攝 叁宗趣 四釋題 五解文
(丙)初教興
第一,【初教起因緣者。】一部教有一部教的因緣,那麼這部教是有什麼因緣呢?【智度論雲。如須彌山、非無因緣、非少因緣、令得振動。】像須彌山,不可以說沒有因緣,也不可以說少因緣,能夠令須彌山得振動,同樣,【念佛】法門這種【教】若要【興、】旺,【亦複如是。】所以念佛教興,這個不是這樣念的,是念佛法門這個教法如果要興盛,也必須有因緣,很多人看這個字句,就看得太短了,四個字,所以就誤解意思,說念佛這個法門,這種教化會興盛,也必須要種種的因緣。【具多因緣。】【一指出捷徑修行門路故。】指出就是標示出,捷徑就是什麼最近,修行,什麼最近呢?就是念佛這條路最近。【二直示】直示,直接開示,【當人念自心佛故。】直接開示說我們要念我們心中的佛,即心即佛。【叁欲令悟入佛之心性故。】你念佛有什麼目的?念佛就是要悟入我們佛的本性,那麼爲什麼有這種念佛的因緣,有這種教化?【四爲顯生佛心無差別故。】第四種因緣,所以開發這個念佛的法門。第【五】念佛的法門以何因緣而起?因爲要【度脫凡】夫,要度這個【外】道,【橫超】直接超越【叁界故。】超越這個叁界,所以有這個念佛的教起因緣。再來,念佛的教起因緣還有什麼呢?【六接引權】教的菩薩,【小】乘的根機,將來能夠【圓成佛果故。】因爲權跟小,權就是權教菩薩,小就是小乘,那麼圓成就是將來會圓滿成就佛果,這個圓不是圓教的意思,是圓滿成就佛果。【七充足】充足就是具足,念佛它可以具足上、中、下【叁輩無有疑悔故。】不會懷疑,也不會後悔,決定往生淨土。第【八】念佛的因緣是因爲要【利益今後周遍無盡故。】周遍法界無盡,所以我在這裏也要勸告我的徒弟,無論如何徒弟們今生今世一定要弘揚淨土爲主,才能夠報佛的恩。【九頓攝六根】就是圓頓來都攝這個六根,【證圓通境故。】因爲我們當下這一念佛號提起,眼、耳、鼻、舌、身、意當下就空,以攝心來念佛六根就圓通。【十疾空障惱定生佛土故。】這個疾就是速,空就是除,很快的可以除掉你這些障礙跟煩惱,那麼你將來必定得生彌陀佛的淨土叫做疾空障惱定生佛土。
【初句、標牒。】就是記載,【智下、釋義、二。先引證。如須彌下、喻也。念佛下、合也。一下、次正釋。楞嚴雲。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倫就是輩,不同等,就是說我們一開始用功念佛要入這個叁昧,有這個定力,有的很快,有的很慢,悟性大的人一下子就進入,悟性慢的人就比較困難,所以遲速不同倫,遲就是要很久,速就是很快,不同倫就是不同等,等級不同,速度不同。【故知余門學道、】除了淨土法門叫做余門,【纡回險難、猶如蟻山。】蟻山就是如同螞蟻上山,就像螞蟻在上山要走很久、很久,螞蟻爬山要很久。【念佛一門、古稱徑路、】自古至今都稱作直接的路,像什麼呢?【好似風水。】把筆拿起來,如船借風行于水叫做風水。這若外行的人看——噢!那不就是在講地理嘛,嗯!這念佛法門,古時候叫做直路,就好像地理風水——完了,完蛋了!所以這個經典沒有善知識,沒有師父解釋,他就往往會把這個字、義完全弄錯了,所以師父才告訴你,不要離開,不要自己用功,用功實在不行,那我們在這裏聽得懂不懂,最起碼你一天、一天熏習,一天、一天熏習,你在外面看十年、二十年,有時候不夠師父講一句話,所以還是不能離開,要安住身心,好好的用功。【善導雲。唯有徑路修行、】你只有直路修行,你【但念阿彌陀佛。況今持名、徑而又徑者也。若欲一生】想要成就,【取辦、】就是今生就要成辦,成就,【當于是法留心。】必須在念佛法門好好、好好的注意,意思是說你若這輩子不想成就就不用管,你若想要這輩子就成就,並不困難。【二下、觀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就是說諸佛的正遍知海,你心若起心動念,佛就來到你心中,【是故教人念佛、即念自心佛也。】【叁下、佛心性者。楞嚴雲。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簡單講就是如來藏當下就是不生不滅,【而如來藏、唯妙覺明、】這個妙就是不可思議,這不可思議的覺悟,不可思議的光明,【圓照法界。】圓滿照著法界。【無差別論雲。此心性】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清淨光明,是【明潔、與法界同體。如來依此心、說不思議法。則知佛以如來藏淨法性、爲心也。令悟入者。】覺悟的人,【起信雲。真如自體相者、凡夫諸佛、無有增減。】就是說凡夫也是這樣,諸佛也是這樣,就悟到什麼?悟到不增不減,所以【楞嚴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說“我”,就是富樓那自己這樣講,我跟佛祖寶覺,因爲很可貴,這個覺加上一個寶就是太不可思議,微妙的意思,最尊、最貴的覺性是圓明的,所以是真實不可思議的微妙清淨心是沒有兩樣的,所以【觀經雲。汝等心想佛時、】你的心在想佛的時候,【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故衆生念心佛時、即能悟入佛心性也。】第四,下面第四段,【四下、無差別論雲。衆生界不異法身、法身即是衆生界。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諸佛如來當下就是法界,【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下雲。若衆生心憶佛、現前必定見佛。則此法門、能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也。】叁無差別。【五下、凡夫外道、由見思惑、起業】因爲見思惑很重,所以起惑,就【感】應這個業【報、】所以【輪轉不休。依余法修、】直接到這個迷惑無明去除,【直至惑盡、】就是一直達到煩惱除盡,【始得出離。】就是說其他的法門你就要把這個煩惱全部去掉,這樣你才有辦法離開跳脫這個叁界,【名爲豎出叁界。唯念佛門、帶惑往生、】惑就是業,【名爲橫出叁界。如蟲在竹、】在竹子裏面,【豎則曆節難通、】是從這個竹子的前端一直吃、吃、。。。,吃到竹子末端,噢!一層經過一層,一層經過一層,很難;【橫則一時透脫。】橫超就是在竹子旁邊挖個洞,咬個洞牠就出來了,所以【桐江法師雲。豎出者、】意思就是說,【依】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曆涉地位。】一步一步一直修行,【如取科第、】考試,以前要考試,【須有才學。】你才能考得上,【如曆任轉官、】這樣換、這樣換,這官從小官換到大官,到後來就換得很大,大肝(官)到最後換到長庚不收爲止,這樣就出來,換大肝(官),【須有功塆。】功效。【橫出者、念佛法門、如入蔭】蔭,就是祖先的恩澤,【敘、】比如說有人【功由祖父】、阿媽的【他力、不論學問有無。】不論有學問還是沒學問,【又如覃】qin二聲,覃就等于談話的談,就是延長…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