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起這個正念。【如偏風失語。】偏風就是中風,中風他就。。。,失語就是不能講話,講話講不清楚,【狂亂失心。】到臨命終會發瘋。【水火雷擊。蟲獸】這禽獸【鬼啖。】鬼,惡鬼來,我們人看不到,惡鬼來作弄,【毒藥陣亡。】毒藥或是戰爭陣亡。【怨賊王難。亦應預忏、】預忏就是說,唉!我現在要參加戰爭了,我怕我要被抓去砍頭了,怨賊王難,王難就是要抓去砍頭了,怨賊就是在半路遇到,無緣無故就要殺我們,我們遇到急難,我們就要先向佛求忏悔,業障現前了,一心求佛加被我們,【必蒙佛護。】一定會得到佛的護佑。
【蓋念佛者。有六勝益。】念佛不但能往生極樂世界,有六種利益,【一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加被。【二惡鬼毒藥、皆不能害。】那些都不能害。【叁災八難、鹹悉消除。】叁災八難全都消除,叁災就是火災、水災、風災,八難,我們以前就講過了,十四講表的佛前、佛後,盲聾瘖啞,長壽天等等這些北俱蘆洲,這個鹹悉消除,全都消除,【叁宿障冰清、】宿世的障礙就消除不見了,【怨命解脫。】怨命解脫就是要害你的,要討你命的,這點很重要,因爲你業障深重,你臨命終都是這些冤親債主要來找你,所以平常就拼命念佛,念佛,一切放下,你的冤親債主要來向你討命的,過去你打死螞蟻的、老鼠的,殺死那些有的沒有的,怨命會解脫,這樣你業障就消了,所以多念佛不但對自己好,又對我們過去所殺的衆生能夠超度,【四氣力充滿、無諸橫病。五睡夢吉祥、見佛色像。無有非人、奪其精氣。】非人就是鬼神妖魅魍魉,非人就是無形的,魍魉就是(鬼+離)魅、鬼等等,奪其精氣。【六現爲一切禮敬、臨終叁聖接引。】
【故知日常一意念佛。即爲預備不虞法矣。】不虞就是不憂慮,臨命終你沒有憂慮,等到有一天你就不必憂慮,不用愁,【如人入城幹事、】在都市做事情,【必先覓下安處。】下安處就是晚上要睡覺的地方,你若不先找好旅社,你要跑到哪裏睡,像我們要出國,房間hotel都要先訂好,不然你到時候去,你要睡在哪裏,一定是這樣的,【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你才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先覓下處者、】就是說先找休息的地方,【預修淨業也。】你若要修這個清淨業,預修淨業,修這個清淨業,就是你要先找這個下處,休息的地方就是你要趕快修這個淨土,要趕快念佛。【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也。】到臨命終時,你才【有投宿地者。生蓮華中不遭障難也。人若依此用心、臨終定得往生。此又爲修淨土者之至囑也。】就是最重要的交代。所以一句佛號念到死,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慈雲香嚴行者續法述勸】就是說慈雲,一個慈雲灌頂,這是人家對他的尊號,慈雲,然後香嚴行者,香嚴表示無量的莊嚴這個世界,叫做香嚴行者,續法,就是慈雲灌頂的這個法號;這個續法法師,述勸,著述然後勸導衆生,好好來勸告衆生,這叫做肺腑之言,我們若是根機利的人,我們一聽就知道生死重要,生死不是在開玩笑的事,一定要趕快預備這個資糧。
【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上】
這是《楞嚴經》裏面,《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特別開出一章,那麼是《楞嚴經》裏面節錄出來的,這個“疏”就是通的意思,解釋這個圓通章,“鈔”就是根據這個疏,將這個意思講得更詳細,這叫做鈔。卷上,這分作卷上跟卷下。
【清浙水慈雲灌頂沙門續法集】
【清】就是清朝,【浙水】是一個地方,【慈雲灌頂】這是人家給他的尊號,【沙門】就是出家人,【續法】就是他的法號,【集】就是有一點參考古人的,然後有一點用自己的意思叫做集。
【釋此一章大分爲叁
初通序大意 二開章釋文 叁皈命回向
(甲)初通序大意(分二) 初詳申旨趣 二略釋經題
(乙)初詳申旨趣(分叁) 初通序念佛宗致 二別顯此章所诠 叁引取勝益勸修
(丙)初通序念佛宗致】
【大矣哉、】大矣哉的意思就是:唉!太偉大了,【念佛之爲法門也。】太偉大了,這就是念佛的法門,非常的偉大,所以第一句話是很贊歎,大矣哉,太不可思議了,太殊勝了,【大小並收。】大乘、小乘的根機全都收,【利鈍均攝。】前面的是大乘跟小乘,現在是利根跟鈍根,說淨土法門是【事理圓融。】的法門,【性相無礙。】的法門,【即佛是心、】佛就是我們的心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無一心而非心佛。】沒有一種心不是我們心中的佛,簡單講所有的心就是我們的佛,所以正面來講,說:即佛是心,反面來講,說:無一心而不是心佛,【即心是佛、無一佛而非佛心。】所以的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的意思,【心一憶也、】若憶念這個佛,【佛佛全彰。】彰就是顯示出來,很明顯的,我們的心若一想佛,佛佛他就映現出來,就顯示出來。【佛一稱也、心心頓顯。】我們若一念佛,這個稱就是用念的,用心去念,若佛號一提起,我們的心(自性清淨心),心心就一直映現、頓現、顯示出來。【無有心外佛、爲心所憶。】我們心中當然當下就是佛,沒有心外面還有一個佛,心若外面還有一個佛那就是外道、凡夫,要不然就是小乘的思想,凡夫、外道、小乘的都有心外佛,是爲心所憶,沒有一個心外有佛被我們的心所記憶、所回想、所觀照,所以這個憶不能代表是一種回憶,這個憶就是密密的心念的作用,這個憶你若解釋作回想、記憶這不太貼切,這個憶就是深入我們內在的不可抹滅的念頭,深入我們內心很深的地方讓你無法去抹滅它,這叫做憶。【亦無佛外心、】佛的外面就沒有另外一個心,因爲佛當下就是心,所以【爲佛所稱。】就是爲佛所念,就是說佛所念的也是我們這顆心,心所念的也是當下這個佛,既沒有佛外有心,或是心外有佛被佛所念,全都沒有,所以說【衆生念佛、佛在衆生心內。】衆生念佛,今天我們就是這樣,衆生念佛每天。。。每一個人都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麼佛就是在我們衆生的心裏,【佛念衆生、衆生在佛心中。】所以光光相攝,到後來變成佛、衆生跟心叁無差別,所以下面說【是心作佛、】我們的心當下就是佛,所以【心不念而佛不作。】心若不起心動念佛就。。。,不作就是不能來到心中,不能見到你這個自性的佛,佛不作,佛不感應,就是說你心不念這個佛,佛也就不會來到你的心中應你之心中之念,因爲你不念他嘛!他就不來。【即佛顯心、佛不稱而心不顯。】佛號若不念,不稱就是不念他,要念這個佛號,你佛號不念它,你心(自性清淨心)佛性就顯現不出來,【則知念佛一門、誠爲見性成佛之妙法矣。】
【大下分二。】大矣哉底下分二個大段,先解釋【先釋又叁。初總明該攝。】初就是一開始,一開始這叁字就是【大矣哉者、】大矣哉這什麼意思呢?【能贊詞、】非常的贊歎,像我們現在講的,唉!太偉大!下面再講話,太偉大了,【亦是發語之端也。念下、】就是說念佛之爲法門這句話,念下就是這一個字的底下,包括念佛之爲法門這幾個字叫做念下,念的底下這幾個字,是【所贊法。】所贊歎的法,所以【初句標體。】標這個體,太偉大了,再來【念佛、別也。】別就是說只有這個地方念佛法門,只有在這個地方是討論念佛法門,法門有八萬四千,這個時候是講念佛,所以這念佛是別,別就是不同于其他,所以在這個地方是講念佛,【法門、通也。】禅宗有禅宗的法門,密宗有密宗的法門,天臺有天臺的法門,華嚴有華嚴的法門,所以法門是通一切,那麼大小並收,利鈍均攝,那麼事理圓融,性相無礙,這四句,所以說【大等四句、釋相。】
【初二句、】初二句就是大小並收,利鈍均攝,全都攝。初二句、【人也。】【大小、約乘。】來講,大乘跟小乘,無論你大乘,發大心的人,念佛也能往生,或是你小乘的人也能往生,【約根。】機來講,【利】根的人也能往生,【鈍、】根的人也能往生,【並收均攝者、】全都攝受,【化導小乘、回小向大。】回這個小乘的心向這個大菩薩的心,那麼回這個小乘向這個大乘有一個要訣,要閱讀《華嚴經》,我們若閱讀《華嚴經》,就會非常的慚愧,這個《華嚴經十回向品》裏面這樣講,說:若有衆生,拿棍棒來,拿刀來,經過長衹劫,會罵辱人,罵,惡口這樣罵,侮辱,拿棍棒這樣打我們,打得我們遍體鱗傷,包括拿刀殺我們、割我們,現在是在講十回向的菩薩,菩薩不能動到一個念頭去嗔恨衆生,你應該感謝衆生讓我們有這種因緣修這個忍辱,乃至百千萬劫,菩薩也沒動到這個念頭,堅固他的忍辱,《華嚴經》裏面的《十回向品》,我隨意翻一段,看到就非常、非常慚愧,非常慚愧就是說我們今天是修行人,爲了一點小事互相誹謗、攻擊,互相傷害,互相講壞話、誹謗,一點小事,包括有時候根本就沒事,若跟這個菩薩,人家拿棍子來,拿刀來,對菩薩非禮,他(菩薩)還得感謝他,因爲衆生造無間地獄的罪過而來成就這位菩薩,所以我們若是想要堅固道心,那麼一定要看《華嚴經》,看菩薩是怎樣修行的,而我們是怎樣修行的,我們現在的人受到些許委屈他就受不了,一點點,若要跟菩薩比,那根本是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現在受菩薩戒都是受一個名字菩薩,菩薩不能有嗔心,就是不能有嗔恨心,我們哪裏是菩薩呢!名字菩薩,所以講起來很慚愧也很羞恥,我們若看到人家菩薩那種心境跟忍辱,我們連人家的一根寒毛都不如,下面說【勉進大乘、】勉勵進這個大乘,【舍權歸實。】舍這個權巧方便,歸實,歸入這個空性。【使上根叁心】上根機的人,叁心就是【一至誠心。二深心。】深心就是堅固不動搖,簡單講就是信心不退叫做深心,【叁回向發願心。】就是沒有自私自利,一切以利益衆生爲主,所謂上根的叁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圓發、】圓滿來發,所以【直入無生。】一直進入到無生。【令下根】機的人在臨命終【十念】念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