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n,大遍空寺,取這個名字怪怪的,大遍空寺,算整間都是大便,大遍這個讀作biàn,不是讀作piàn,你如果讀作大piàn空寺就錯了,這個讀作大biàn空寺,真的,把它取爲華嚴不是很好的聽嗎?)由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本,後來交由沙門複禮(複禮大師)、法藏(法師)等,于佛授記寺整理而成八十卷《華嚴》。當譯這部經時,據實叉難陀傳說:“天後親臨法座煥發序文,(煥發序文,煥發就是增添序文的光采,煥就是光采的意思,親筆作序增添《華嚴經》的光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自運就是親自運筆。仙毫就是毛筆的意思,皇帝的毛筆叫做仙毫,自運仙毫就是親自運筆,就是運筆,爲經名、品名題字,經名和品名題字,所以就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可以說是極爲隆重其事。(隆重就是鄭重、盛大、莊嚴,所以我們常常念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這偈就是武則天所做的,可見她的學問有多好,直到現在我們都還在讀誦武則天的偈頌,對不對?開經偈,大家都“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句就是武則天所做的,你看她的學問好到什麼程度,這個女人真是不簡單,所以你不要瞧不起女人,如果剃度,剃到武則天這麼厲害的,她差不多變成我的師父了,比我還凶,太過分就抓去砍頭,對不對?)六十華嚴因爲是在晉時譯的,所以後人稱爲晉譯。八十《華嚴》因爲是在唐時譯的,所以後人稱爲唐譯。實叉難陀譯成《華嚴經》後,又繼續地譯《大乘入楞伽經》、(我覺得《楞伽經》,這一本經非常地棒,只是很可惜太深了,如果你想要空間開悟的人,這一本書不得不看,我們印了一本《楞伽經(的)義貫》,這一本寫得不錯,諸位,你們如果有因緣,你們如果要,講堂有印,老參的人才看得懂,初學的人沒有辦法,老參也很難講,實在是不知所雲,我看過的經典之作,這本《楞伽經》是可以說是最深的,最艱澀,到現在爲止我已經看過四遍了,看過四遍了,如果看得懂保證你開悟,但是依我看你保證看不懂,拍胸脯保證一定看不懂。)《文殊授記經》等,前後總共譯了十九部經,本經(《十善業道經》,)就是十九部中的一部,亦是在武則天女皇的護持下譯成中文的。 實叉難陀是他自己本國的名稱,譯成中文是學喜。(學喜,學習、歡喜,)傳記上說:(說實叉難陀)“智度恢曠,(智度恢曠就是說智慧高超,氣度宏廣,恢曠就是恢宏曠達,智慧跟氣度都恢宏曠達,)風格不群;(就是說他的品格,風就是風範,不群就是脫俗超群,品格風範脫俗超群,)善大小乘,(他不但精通大乘,而且又精通小乘,)旁通異學。(旁通異學,就是說還包括其他的四書五經,統統都懂,《易經》也懂,)”不但精通大小乘的佛法,對世間的哲學以及種種學問,亦都有相當的研究和認識,不是一位普通的法師。因爲他的學問高深,(深厚地通達,)所以對于佛法方面,不但了解經藏,對律藏、論藏,亦有深湛的通達,因此稱爲叁藏法師。(我們一般稱叁藏法師,都把他當做玄奘法師,其實不是,如果通達叁藏的,都稱爲叁藏法師,)後來實叉難陀,感于慈母衰老,很想回去看看,以慰慈母之情,所以特上書請求歸裏,皇上由于他的孝思,不特准他回去,並且派人送到于阗。沒有經過好久,再度來到中國,寂後火化,其舌猶存,(跟鸠摩羅什一樣,)真是難得。諸位還要知道的,本經除了實叉難陀的翻譯,更有施護叁藏所譯的,(施護叁藏是宋代的譯經師,宋代,北印度人,世稱顯教大師,出生在什麼地方?什麼年代?出卒年不詳,他平常都致力于翻譯經典,)名爲《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這部經就是《十善業道經》,共一卷,宋代施護所翻譯的,施護所翻譯的,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與實叉難陀所翻譯之《十善業道經》們本異譯,)是可取來作爲研究參考的。 正釋經文 甲一 證信(證信就是序分,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看到佛講經的對象在龍宮對海龍王,這個列入畜生道,與大比丘衆這樣就是聲聞,還針對菩薩又是摩诃薩,又是大菩薩,所以當機衆有畜生就是凡夫,有比丘衆就是聲聞還有菩薩衆,這樣就知道他所講的這部經典,是五乘所共有的,懂得看經典的人看第一句他就知道了,他就知道後面要講什麼了,表示這一部經典所講的是五乘所共修的,我們打開《華嚴經》,就不是這樣子,《華嚴經》一打開,就什麼菩薩什麼菩薩,全部統統都是在講菩薩,當機衆全部都是菩薩,所以會看經典的一看前面就知道後面了,看他對什麼根機來講的,譬如說《金剛經》他是對解空第一的講的,《金剛經》須菩提就是當機者,一看《金剛經》就是在講空、講般若,講般若。所以看經典看前面就知道後面了。底下說:) 佛教講經,對于經文,首先是要分科的,其最有名的,就是序(底下加一個“分”,序分,序分)、(就像一個人的頭,就像一個人的頭,)正(宗分,就像我們人的五髒六腑,)、流通(分,就像我們人的雙腳和雙手,會流通,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叁分法,而這在中國佛教史上,爲晉代高僧道安法師所分的,(道安這個很重要,東晉的一個高僧,跟慧遠大師都是東晉,道安大師影響我們佛教非常地大,非常地大,西元叁一二到西元叁八五年,西元叁一二到西元叁八五年,東晉的一個高僧,他十八歲就出家,他的師父叫做佛圖澄,佛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圖是圖畫的畫,畫圖的圖,澄是澄清湖的澄,佛圖澄,佛圖澄神通非常廣大,外道都勝不過他,過去、未來的事情都知道,在《高僧傳》裏面佛圖澄他降伏很多的外道,他用神通降服很多的外道。道安大師他對佛經的翻譯跟經典的記錄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是東晉當代的高僧,對佛教有很深遠的影響。道安法師所分的,)後代佛教大德講經,大都是依這個分科來講的,所以有“彌天高判,(彌天高判就是說像天那麼高,意思沒有人比他更行了,他把一部經典判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就像天那麼高了,這個判是指最圓滿最高,)今古同遵”之說。(大家都遵守,所以每一部經典都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所以)一般經典的序分,本有證信序(證信序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與……衆”多少人這樣,叫做證信。證信就是說證明這部經確確實實是我阿難所聽來的,不是捏造的,)與發起序之別,(發起序就是看哪一個當機者,像《金剛經》就是須菩提,就對他合掌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就發起序。起是誰發起的叫做發起序,)現在此經只有證信序而無發起序。(證明這部經是佛所說的,沒有。) 所謂證信,就是爲了使人信仰,必須找出事實證明。世間有許多事情,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樣就是這樣,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那樣就是那樣,)當下可以相信,不必另找證明。但也有很多事情,不是親自見聞得來,如要他人相信,就得事實證明。現在講的這段經文,目的就在證明本經的確是佛所說的,所以稱爲證信。 關于證信這段經文的敘述,太虛大師老早舉出一個例說:“如現代人的舉行仁義,在會議簿的記錄上,一定寫明會議的地點、(會議的)時間、(會議)主席(是誰)、出席人數(有多少)、會議事項(是什麼?)。後來如有人對討論事項發生懷疑,就可取出當時會議記錄來作證明,使你不得不相信這一事實。”(所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裏,這個就是證明確實有這件事。) 【如是】:二字,通俗地說,就是這個,爲指定下面的全部經文。若以信受不信受解釋如是,就是白話所說“是的”。如我們平時對人講一件什麼事情,假定對方信任得過,文雅的便說“如是,如是”; (這樣、這樣對。)通俗的便說“是的,是的”。設或對方信任不過,文雅的便說“不如是,不如是”;(不是這樣子,不是這樣子。)通俗的便說“不是的,不是的”。可見如是兩字,含有信的意思。(信或者是不信。) 【我聞】:的我,是代名詞,亦即阿難自稱。聞即聽聞,如諸位在聽《十善業道經》這樣,我一句一句地講,你們一句一句地聽,名之爲聞。我聞,是表示親自聽聞。如諸位今晚聽完經回家,告訴家裏沒有來聽的人說:“這次聽講的十善業道經,是由實叉難陀譯成中文的。”家人如果問你:“你怎麼知道的?”你可肯定地回答說:“是我自己從法師那裏親聽得來的。”(所以)每一個人自己所聽到的,都可稱爲我聞。本經是阿難尊者所結集的,爲了表示這不是自己所說或杜撰的,(杜撰就是沒有事實的依據,而憑空捏造的,)而是由我從佛那裏親自聽聞得來,所以稱爲我聞。 【一時】:時指說法的時間,等于現在開會的時間。世間一般開會的時間,都寫明某年某月某日,把日期交待得清清楚楚的。佛說法自有其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時間,)爲什麼不把它指明而籠統(籠統就是說不明確、含糊,統括或者不明確,籠統。爲什麼不把它指明而用這種不太明確)地說爲一時?(他爲什麼不說某月某日某時?當然)這是有道理的。現我告訴諸位:在這個世界上,由于各國的曆法不同,(像我們中國就使用農曆和國曆,國曆是全世界的,國曆是全世界的,農曆就是中國人使用的,所以)因而各地的時間,也就顯然的有著差別,(我們現在晚上就是美國的白天,所以)特別是在古代,中國有中國的曆法,印度有印度的曆法,如中國一年分爲春夏秋冬的四季,印度一年則分爲熱際(你稍微作個筆記,熱際就是:正月十六日到五月十五日,這是印度的分法,正月十六日到五月十五日,總共四個月)、雨際(就是五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五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如果是印度的)寒際(呢?就是九月十六日到正月十五日,所以是每四個月一季,我們中國春夏秋冬是…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