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知道嗎?實在有夠快的快,聽來聽去,聽來聽去,實在很快,說:師父,怎麼會死?我說:沒氣就死了,懶得呼吸就死了那還用講,一定是這樣子,所以很快,你無須看我,我也無須看你。很快,還沒開《華嚴》。他說:師父,我要來聽《華嚴經》,什麼《華嚴經》還沒開就死了,就回去了,五月二十六要開《華嚴經》,對不對?你有沒有辦法等到五月二十六日,還不知道,所以還是趕緊念佛,所以我們女衆要改,要改,不要看別人好我們就受不了。看人家兩個要好,就好像對自己不利,)于是想出種種辦法,予以破壞挑撥,務必使得雙方感情破裂而後快,(後快就是感覺很舒服,很舒服。這個女衆就有很多、很多,看到人家兩個要好受不了,受不了,沒有向她問好也不行,所以對女衆最簡單了,最簡單了,不要對她太好,也不能對她太壞,遇到了禮貌上一定要向她問好,禮貌上向她問好這樣子,但不要講太多,你對女衆講太多,以後她會說都是你說的,真的,明明是她說的,她也說是你說的。舉一個例子,女衆如果聽到兩個人在講別人的壞話,這個女衆如果傳給第叁者就說:整個市場都在講,整個市場。她只是聽到兩個人講,就說整個市場。我去買菜整個市場都在講,哪有,只有兩個而已,她是聽到每一個,再聽到第二個她回來就說整個市場,女衆的毛病就是這樣子,看到那個女衆和一個男的在講話,那個剛好死了丈夫,她就說:你看,你看,**,你看,那一天我在市場上看到……。佛陀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其實她也沒看到什麼,只見到他們兩個在講話而已,這樣一回來就開始製造神秘感。她說:我不要講。然後對方就好奇地說:你看到了什麼?慧律法師講的:我不要造口業。她愈講對方就愈好奇,跟我講沒有關系。我跟你講你不要跟別人講。就講給她聽,講給她聽,講給別人聽,另外那個又是女衆,她又去跟別人講,某人叫我不要講,我現在講給你聽,連那一句“不要聽”都講給你聽。所以這個很可怕,問我們自己,稍微冷靜想想看,稍微想想看,我們人很可怕,錯覺、猜測、疑神疑鬼,所以叁種力量,叁種力量你沒有辦法修行,每一、嫉妒,嫉妒你沒有辦法修行;第二、傲慢、我慢慢,你沒有平等心;第叁、偏見。你如果得到這叁種病,你沒辦法修行。再怎麼修你都沒有辦法修行,傲慢、偏見、嫉妒,你只要這叁種有一樣,你都沒有辦法修行。見到人家好我們就受不了了,所以要學什麼?要學師父這樣子,學什麼?什麼都好。師父說:你看這樣好嗎?好,OK,什麼都好,都隨喜功德。底下,所以當然語言的搬弄,讓雙方的感情破裂,)最突出的,當然是語言的撥弄,在這邊說這樣的話,在那邊說那樣的話,有的說話技巧高的,別人聽來好像是對自己非常的關心,(其實他在挑撥你不知道,這種人才可怕,這種人才可怕,我不騙你的,他講話講得使你……,其實是在挑撥,他講起來好像很關心你,我跟你講,我跟你講,我是關心你,你覺得文殊講堂怎麼樣?他就說:不錯。我是爲你好,你再觀察看看,我不要跟你講太多,你自己稍微冷靜一下,爲了你的法身慧命,你再考慮看看,其實我並沒有跟你講什麼,他不跟你明講一些,使你覺得後面有一個問號,讓你一頭霧水。講得好像爲你好,其實是在斷你的慧命,在跟你挑撥離間,對不對?如果是我,遇到我,我就不會這樣,我說:你不要跟我講那麼多,你有什麼事情直接明講,你不要跟我講那一些,對不對?你有什麼事情直接明講,衆生都是這樣子,世間沒有什麼秘密,愚癡才有秘密,愚癡的人才有秘密,大智慧他哪有什麼秘密,大智慧就像太陽那樣,他也沒有陰暗的地方,也只有愚癡的人才喜歡聽那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事情,這樣他才會中毒,所以會中毒,其實不是別人跟我們講才中毒,是我們本身的問題,沒有智慧才會中毒。底下,別人聽來,好像是對自己非常的關心,)並發現不出他的挑撥離間,殊不知雙方因他的說話,已經互相猜疑起來;(這個有很多,非常地多,)有的說話技巧差的,使人一聽就知他在挑撥,反而不易受他分化。(所以會講話的,有時候造業更厲害,)不管怎樣,鬥構兩頭,(就是搬弄口舌製造爭端,)離間分化,都是一種罪惡,因爲由此使得人情冷落,社會不安。諸位試想想看:生存在這個互相猜疑的人群社會中,是多麼痛苦的一回事!(“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帕默斯頓勳爵(Lord Palmerston,1855-1865年任英國首相,那時中國把他的名字翻譯成巴麥尊。)) 第六永離惡口,即粗惡語。(學佛的人再講粗惡語、惡口,這個很不應該,)人與人的相處,必然要說話的,但所說的,應是輕言細語,柔和愛語,藉此(輕言細語)增進彼此的感情,果能這樣,整個社會,就充滿了和樂氣氛。然而事實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美滿,社會的每一角落,幾乎無日沒有互相謾罵的(謾罵就是任意相罵,謾罵,謾罵就是任意胡亂地罵,)惡言惡聲。一個很好的鄰居,偶因語言的沖突,形成終身的仇敵,(這個有很多,交朋友交了十年,一句話就成了仇人了,一句話,好兄弟也是一樣,兄弟姐妹也是一樣這樣子,一句話而已就成了仇人了,一句話,再加上對方如果恨心重,聽一句不爽快,就一輩子不跟你講話,兄弟姐妹也都是這樣子。所以)可說所在多是。(太多了,)俗說“想罵沒好言”,一旦互相對罵起來,問題揀那聽不入耳的話來罵,沒有一言半語的好話說出來。這樣,使得對方聽了,傷透了自己心,終身不會忘記你的。(永遠記得你,)佛陀知道這是衆生的大病,人世間的很多不和,都是源此而來,所以特別教誡我們,不要以惡口罵人,否則的話,小則個人與個人之間發生爭執,大則引起國際間的爭端。(國際間的爭端,一句話而已。) 第七永離绮語,(绮語)即是無義語,亦即所謂不叁不四的話。我們講話,本來應該說些有意義的話,或者說些有道德的話,或者說些有益人群的話,然而事實不然,每當叁五人集合一處閑談時,總是東說說西說說,說些言不及義的話,(就是說話未相應于,相應這個正當的義理,言不及義,所說的話都與正當的義理都不相應,)甚至從他的談話中,引起別人的胡思亂想,誤導他人走上邪道,而永遠不能自拔,所以無意義語,亦是一種罪惡!有很多人本是很純潔的,因爲受了無義語的影響,變成鬼(詭)計多端的,(無義語就是邪曲、不正當有害世道人心的語言、文學,)做出不正當的行爲。最明顯的例子,如一般流行的小說,(我這輩子最不喜歡看小說,這輩子。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同學迷小說迷到什麼程度,買武俠小說二十幾本來,書都可以不用讀了,武俠小說都是小本的,他一本一本這樣看,整晚可以不必睡,那一部武俠小說就把它看完,他看完一本入迷了不能自拔,不能自拔,所以小說店,我從小到現在不喜歡看小說,我只喜歡看電影而已,我只喜歡看電影而已,小說我很不喜歡看,)或描寫男女間的愛情,或描寫大盜的勾當,或描寫太保太妹的行爲,使得從來不曾有過這種心理的人讀了,心裏慢慢滋生這個念頭,(産生這個念頭。你看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現在暴力的電影就是這樣子,你看飙車族的,摩托車騎過去見人就殺,他跟他無怨無仇就殺他,砍得縫了叁十幾針,縫了叁十幾針,問他怎麼會這麼做?是看港劇的,看香港片,香港片就是槍戰片,所以人家問卷調查,調查有兩種片最賣錢,色情加暴力,色情加暴力等于賺錢,拍電影最後的答案就是色情加暴力就等于賺錢,就等于賺錢。所以我們現在都受這個影響很大,影響,很可怕,很可怕,因此我們知道要來學佛這條路走對了,走對了,)不知不覺地也向這方面去做,走上墮落之途,這是多麼罪惡!所以應永離绮語。 第八永離貪欲,(貪到最後你什麼也沒有,)即對世間的五欲境界不生貪著。欲樂(世間的五欲六塵乃是)爲衆生所共同貪求的,只要你是個衆生,必然對這貪著不舍。姑不論欲樂是否可以爲我們求得,即或有時求得亦不會感到滿足的。(暫時不要說欲望我們能不能得到,就是得到了不一定會滿足,)如說:“欲望無窮”;或說“欲壑難填”。(就是欲望的溝壑,壑就是深谷,深的溝是很難填滿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欲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當你得到這個時,又去要求那個,從來沒有止境的,所以貪欲心強的人,那是很苦的。經說:“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就是被五欲之毒箭所射中,我們的欲望如果未能達到心中的欲望,我們就覺得很煩惱,就像中箭那樣痛苦,我們人如果中了五欲六塵的箭,不要說什麼,就說逛百貨公司好了,女衆她逛百貨公司逛習慣了,那沒辦法,或者是男人酗酒,喝酒,只要他中了一咱,要放,放不下沒有辦法,如果不喝酒會痛苦,或者是說沒有逛百貨公司也會很痛苦,習慣了沒有辦法,有沒有買不管去逛一逛也好,遛一遛,習慣性,習慣性,)如一個人爲毒箭所中,其所感受的痛苦,真是所謂苦不可當。(就是承受,)當知一個追求欲樂的人,如其所希望的,沒有達到目的,那他內心中的苦惱,並不亞于(不亞于就是不輸于,)爲箭(就是被箭)所中的那個人。(我們的欲望如果沒有達到就像中箭那樣痛苦,被箭射中的人會很痛,相同的,沒有達到我們的欲望,我們也是很苦惱,世間人就是這樣子,)所以做人最好澹泊知足,(澹泊知足就是少欲知足,欲望少一點日子比較好過,)不要妄事貪求。(不要一直虛妄地追求這個世間,)貪求欲樂,個人痛苦,還是小事,如果因此,引起鬥爭,才成爲重大問題。世間很多爭鬥,都從貪欲而來,故應遠離。 第九永離嗔恚,就是不必要的脾氣,最好不發,壞脾氣一旦發作起來,有如洪水泛濫一樣,後果往往是不堪設想的,佛陀深知這點,所以要我們永離嗔恚。人類脾氣的表…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