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58

  ..續本文上一頁恚有所不同,離嗔恚的嗔恚,是就潛隱于內在的種子說的,還沒有表現出來;無嗔恚的嗔恚,是就表現于外在的現行說的,(表現在于臉上,)即已顯現在面上。因有嗔恚的種子,才有嗔恚的現行。如你遠離嗔恚,自然就沒有嗔恚的樣子表現出來。所以要想不發脾氣,首先還是需要解決嗔恚種子。 【叁、無诤訟心】:一個嗔恚心大的人,好勝心一定是很強的,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要與人诤論一場,(他都要贏,都要贏,這個隨處可見,贏、贏到最後兩個都輸,因爲兩個在吵架,兩個在吵吵鬧鬧,他要贏他也要贏,到最後兩個都輸,哪一種情形他才會贏呢?兩個都有智慧,發現在鬥爭兩個都有智慧,要停,兩個都退一步,這個兩個都贏,兩個都贏,)就是诤到面紅耳赤,也非诤到底不可,有時爲了重大事情,甚至不惜與人訴訟,(互相控告,)以期(就是希望,希望)運用法律解決,是爲诤訟。“衆人有诤訟,不報者爲勝”;(就是衆人鬥诤,沒有回報的人就是說不報仇,不去回報的人那個人就贏了,意思是說你要跟我鬥诤,我不跟你鬥诤這樣我就贏了,)“見無诤訟者,不謂爲愚騃”。(“騃ái”就是愚癡,見到無鬥诤的人,不能說他是愚癡,)假使沒有嗔恚心,自然沒有爭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柔即柔軟,各即和善,質即樸素,直即正直。嗔恚心大的人,其性是剛強的,動不動地發怒,態度是不和善的,對人總是橫暴,其心更不質樸,無謂地發脾氣,明明沒有理的,硬說自己是對。可是一個遠離嗔心的人,其心一定很柔和慈善,更是質直無邪,不會想出不正當的理由(不會想出一個不正當的理由)爲自己辯護。 【五、得聖者慈心】:慈心就是慈悲心,爲對治嗔恚的不二法藥。有了嗔恚心存在,就不容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現前,嗔恚心自歸烏有,二者是敵體對立的。(所以我們要擁有慈悲心,不要有嗔恚心,)這裏所說的聖者,從最高的方面說是指佛陀,從最低方面說是指初地以上,他們慈悲心,都是很大的,得到聖者所有的慈悲心,對于衆生就會起同情心,不致隨便發脾氣了。 【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遠離嗔恚的人,在他的內心中,常常總是想著如何利益衆生,如何安樂衆生,因爲在他的觀察中,衆生在生死海中,已經是夠苦了,我不想辦法去利益安樂他們,(還等什麼?)還等待什麼人來做這工作?正因爲是這樣,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決不再存有損害衆生的念頭,衆生就從他那兒,可以得到安全感了。 【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不論什麼人,一旦發脾氣,其面貌所表現出來的樣子,一定是很難看的,所以沒有那個願看發脾氣人的面孔。在發脾氣的人,當然不自覺得,但在別人看來,實在是不好看,因此,將來你所感得的果報,就不會端正莊嚴。但如遠離嗔恚,時時都有一副慈和的面孔,就得端正莊嚴之身,而爲人人所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慈和忍辱爲人生最大的美德,但這要能遠離嗔恚才可做到。做人如果真正做到和忍,不但在現生中有很好的人緣,而且死後一定會生到梵世去。梵世,即清淨的世界,亦即梵天。如擴大點說,亦是指佛教所說的清淨國土,所以生到清淨世界,亦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淨琉璃世界。以學佛的真正願望說,不是以生梵天爲目的,而是以生淨土爲目的,在淨土世界的人,沒有哪個還會生嗔恚的,大家都是和和樂樂的相處,以德行相互勉,以解脫爲共期。我們現在學佛,如果要生淨土,就得修慈和忍辱行,這個工夫修好了,到了臨命終時,就可很快地往生淨土,即或不能立即生他方淨土,但亦可以上生梵天,(所以不要嗔恚總是好的,如果到梵天,可)享受天上的清淨之福!(所以沒有壞脾氣心就清淨,心淨則國土淨。) 如是像上所得的八種喜悅心法,還是屬于有漏的世間的,(有漏,)【若能】更進一步地將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那你【後】來【成佛】的【時】候,便可【得無礙心,】令諸【觀者無厭。】礙是阻礙障礙,如心裏汙穢的東西多,不論對于什麼觀察,就有很大的阻礙,不能無謬地認識。(無謬就是無誤、沒有正確,無錯誤就是正確的意思,不能夠正確的認識,)且以了解一個人來說,假定你的智慧被嗔恚蒙蔽,便不能立刻地了解一個人,如遠離嗔恚心,(因爲他遠離嗔恚心,)以其敏銳智慧透視,就不難正確地了解一個人。(他了解一個人並不困難,)如果心裏任何煩惱都沒有了,(就像佛一樣,佛什麼煩惱都沒有,當然他)對于任何事情的了解認識(都很透徹),也就得到無障無礙,是爲得無礙心。由于佛心如虛空的無所障礙,所以所得的相好莊嚴,使得任何一個見到的人,都會百看不厭,而且越看越要看,越看越生起歡喜心、恭敬心、尊重心。 丙十 明離邪見功德 (邪見,這個就是佛教講的有正知正見,要有正知正見,邪見害人不但是斷法身慧命,甚至于使整個國家都會敗壞,政策的不對來自于邪見,修行不能成佛,邪見,外道修行不能成就,因爲執著邪見,所以這個邪見就像指南針,就是一個指針,羅盤,航行在大海要看羅盤的指針,正不正的方向,善知識就是羅盤指針,我們初學佛的人一定要善知識,我們才不會走錯路,才不會走錯路,所以這個邪見很可怕,非常可怕,邪見不但很可怕,他又自己覺得很對,他自己覺得他很對,譬如說,一貫道他覺得我們很可憐,一貫道他覺得我們很可憐,爲什麼呢?因爲只有他們才能得到,我們得不到,基督教覺得我們很可憐,因爲他們才是真耶稣基督,他是真子,唯一的真神,回教也覺得我們佛教很可憐,其他都不對,一樣的,每一個人都認爲他信仰的宗教是世間無上的真理,每一個衆生都是這樣,當他是宗教的狂熱份子的時候,佛教不一樣,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一個智慧、理性的宗教律宗教,理性的一種哲學,要說是宗教實在是很勉強,因爲它不是一種儀式,它是一種智慧之門,解脫之門,遠離邪見之門,能夠成就我們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個不能說它是一個宗教,宗教它的教主、教義、教理,種種的儀式這是人爲的因素,佛說的都是叫你觀照以心爲主,叫你不要愚癡,叫你放下執著和分別,單刀直入地講我們的心,所以說一個人唱誦唱得很好,不一定會解脫,他不會唱誦,但是他懂得觀照他放得下,他就是統統不會念也沒有關系,他會解脫,佛教以解脫爲主,不是以複雜的宗教儀式爲主,不是以莊嚴的唱誦爲主,是以解脫,所以佛教不是表相的宗教,不是膚淺的宗教,也不是繁瑣宗教儀式的一種宗教,不是,佛教是單刀直入講解脫的,設立這些種種的拜忏、贊佛,宗教的儀式,不過是要藉著外境團結,藉著莊嚴的團體,來攝我們這顆心,攝心並不是代表解脫,解脫需要靠觀照,靠觀照,解脫需要靠觀照,所以你忏拜得多麼莊嚴,心沒有解脫,白費的,白費的,白費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我們今天才不會迷失,和一般衆生一樣迷失,迷失。)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爲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等侶就是同學、朋友、同參道友,就是得到好的朋友。會拉你來解脫、修行,不會拉你去死的、造惡業的。)二、深信因果,(這個很重要,)甯殒身命,終不作惡;(殒就是犧牲。甯願犧牲身命,也不願作違背因果的事情。)叁、唯歸依佛,(不歸于其他外道天,)非余天等;(歸依佛不歸于外道天魔。)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意思是說哪裏是吉清清楚楚,哪裏是凶應該避之也清清楚楚,這些吉凶他很清楚不會懷疑,趨吉避凶一點都不懷疑。)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意思是說不會再生于惡道,常常生人道或是天道,不會出生在叁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轉轉就是輾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聖道;八、不起身見,(身見就是我見,動念就著一個我,起心動念就著一個我,身見就是我見,就是這個身體是我的,這個身體是我的,到要死了還是我的,對方已經他爲骨灰了,他已經捧著骨灰了,他還是執著的心,電影就是常常這樣演的,人已經死了已經火化了,他的那種影相,統統都在他的腦海裏,不但是我執深見,還執著外在的境界是實在的。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因爲你有“我”就會造一切惡,“無我”你要造什麼惡,吃虧你也不覺得是吃虧,對不對?犧牲你也不覺得是犧牲,你無我,一切無我。)九、住無礙見;(就是通達無礙。)十、不墮諸難;(意思就是八種難以修學佛法的情況。一般都讀作八難,好像八種地方是一種災難,所以我讀慣了都讀八難,我讀習慣了。)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離邪見是對邪見說的,邪見,有的地方譯爲愚癡。(因爲你愚癡,所以你看法不正確,你看法不正確。)佛說意業,在善的方面,有不貪(心)、不嗔(心)、不癡(心);(要多加一個心才叫做意,)在惡的方面,是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所以遠離邪見,亦可說爲遠離愚癡。愚癡,從名詞上聽來,似乎是糊裏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但這是世間一般人的看法,如站在佛法的立場來說,愚癡並不是糊裏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而且很有一點小聰明的,所以愚癡不是不明白不認識。現在世界上有所謂愚人節,有人便大寫其文章,說愚也有愚的哲學,這也未嘗沒有它的道理。愚不一定不好,愚有愚的哲學。孔子的弟子群中,顔淵是最出色的一個,但《論語》有:“顔淵終日不違(不違就是不反問、不發問,違就是不違背師長的教育,意思是說孔子如果在上課,顔回就聽從來不發問,不違就是不發問、不反問,)如愚”之語。(如愚就是像愚癡的人,但是等他聽完課,私底下和別人討論,都會把孔子的道理發揮出來,說顔回實在是不愚癡,不愚笨。所以說:“顔回終日不違如愚。”顔回整天都聽孔子講課但是不反…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