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表解▪P13

  ..續本文上一頁,還沒有變成果報的因,那麼就是我們現在的思想;我們現在的思想都是非業果的無記業。再來,這個善也[能熏]習,惡也能熏習,而非業果的無記,現在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當然能熏習,好、壞都可以熏習,無記也可以;非業果的無記也可以熏習,是不是?這個[第七意識]就更不用講了,第七意識是我執最強、法執最強一定能熏習。

  再來談到不能熏習的無記的業果,無記的果報,現在的果報。比如一個人的癡呆症,已經變成果報了,第六意識也沒什麼作用,它雖然有善、惡心,可是,它的無記性作用力,沒有什麼作用。所以他已經遭受的果報不能熏習,比如說變成白癡,或者變成人,在第六意識無記的業果不能熏習,還有[第八識]也[非能熏]。就因位來講是不能熏,它不是種子,它是被熏習的。爲什麼第八意識沒有主動的能力去熏習它?它必須要吸引前七識造業的,七轉識的能熏,它沒有辦法,第八意識只有接受的分,所以,不能熏習;第八意識只有接受的這個力量不能熏習。[果位]也不能熏習,從佛果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不生不滅的東西,你怎麼能夠熏習?所以,不能熏。因此,不能熏習的,就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是只有接受分,它哪裏有造業分,還有無記的業果,成爲業果報的事實,那就不能轉變。還有佛果,這個都不能熏習。簡單講,七轉識還有強烈的善惡業,還有沒有成定形的無記業;沒有成定形的無記業就是非業果。這樣子我想沒有什麼困難。

  [23第七識釋義表],八識,前面講的統統是第八識的關系,現在講第七意識。本來我可以很簡單的講,可是,爲了要讓大家對《百法明門論》,徹底的了解這八識,不得不不厭其煩的重複的講,聽起來很吃力,但是不講也不行。好!第七識釋義表,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叁能變當中的思量能變,思量能變就是加上一層執著。第八意識叫做初能變,第一能變。第二,思量,第八意識本來是如如不動,跟本性是和合爲一,現在變成真如不能回複到本來的面目,那就是無明。這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因爲第二能變的我執、法執所産生的第二思量能變,這個識是迷情的根本識。

  衆生迷了的根本,而自無始劫以來永遠卡在第八意識俱起相續,所以,以第八識的見分爲本質,另外緣這個相分妄執實我法。妄執有一個我,有一個法,有一個真正人身,有一個真正宇宙,其實我們法身本身就是統合了人身宇宙的一切,空相的東西。我人就是因爲這個第七意識,才自無始劫以來無法離開這個迷,恢複到這個真如。無法脫離生死苦海,就是輪回。所以,同學們要在第七意識裏面下一番功夫,就是破除我執。修行你抓得到根本,這才叫做不虧、不負善知識再叁重複的開示,不要對這個世間太執著,善惡全都放下,一心一意的觀照內在,好好的念佛,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歸宿。

  [末那]梵語就是[manas],翻譯成中文叫做[意]或者是[思量]。此識因較他識的思量作用殊勝,而且含有[恒],永遠存在;[審]就是分別心、執著心很重叫做思量識。所以,第七識雖然仍然不斷的相續俱有恒,但是,任運分別不深,力量不強。缺少了審,第六意識雖然能夠計度、分別,俱有審義,但是,時間會間斷,所以,少掉一個恒。前五識既然不相續,也不計度,也不分別、執著,缺少兩個意思。所以,它的關系,意是思量。[第八識]就是一個[恒]叫[具一];第七意識一個恒要加上一個[審],[具二];恒跟審同時具足就[第七識]。再來,審[具一];[第六識]只有分別沒有恒,晚上一睡覺沒有做夢就沒有了。[俱缺],[前五識],不恒也不審叫做俱缺。

  [24第七識四煩惱表],如果,你會修行,你是真的修行學佛之人,同學們!這四個放下就不得了,[四煩惱常俱],什麼叫四煩惱常俱?第一個[我癡:即無明也,于諸事理迷暗之謂]。要聽到佛法才能開大般若智慧,沒有聽到佛法只能講是世間的聰明人,卻是愚癡人。我曾經告訴大家,政治家到最後不能解決,他一定要找宗教家。很多在大陸當軍閥的,現在都八、九十歲了,以前西安事變的那個叫什麼?也是軍閥,他現在是信基督教,他現身說法。所以,這政治家到最後要找宗教家;大企業家到最後也要找宗教家。否則,你怎麼辦呢?你一天到晚老賺錢,能夠解決什麼?當然,像這些大企業家,也是很偉大,養活無量無邊的衆生。比如一個工廠,養活十萬人,一個十萬,也養活了家人。但是,不能解決生死。

  普天下只要沒有聽到佛法的都是癡人。就算聽到佛法的人,那一分執著還不肯放下,也是離不開癡。癡就是知見有毛病,我覺得禅宗很了不起,我很佩服禅宗的祖師。禅宗講的話都是一針見血的,修行就是一句話。禅宗裏面有一句話說:離相是諸佛修行之本,若能參透,即是本來面目。就是離開一切執著,你就是佛,就這麼簡單。他不會像其他這個講來講去,研究了那麼多,就是離不開這個相,你就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禅宗的修行就是單刀直入一句話,如果你可以離開一切妄相的執著,迷妄顛倒放得下,你就是自在的大神。來去就是自如,也不會跟你講很多,所以,禅宗爲什麼會那麼有力量?因爲他一句話就參、參,他不是每天在研究。

  我們這個叫做研究佛法,每天看,我們這個不叫參,沒有什麼力量。我們這個叫做看,薰習,那打不深的;禅宗就像斧頭一樣,我們的頑固、冥頑不靈的思想在這個地方,參,啪!離相就是諸佛之本,你看!一句話就解決了。那我們離相了沒有?我們不但沒有離相,還執著了很多名相,修行。我今天會告訴你:噢!原來開悟就是這麼容易!我今天的心境來告訴你,噢!原來本性就是這樣,開悟也是很容易。可是,對你們來講要難得要死,搞了老半天還不曉得做什麼,無念也不對,有念也不對;執著也不對,不執著也不對,怎麼辦?所以,這個《大般若經》裏面講,若悟般若,亦雲言語也是般若,這個沈默也是般若,如果是大徹大悟,懂得般若的人。如果不懂般若的人,言般若被般若所束縛,言非般若,被非般若所束縛;動態,動態所束縛;靜態,靜態所束縛。如果,大徹悟的人,靜態,靜態開悟、解脫;動態,動態開悟、解脫。

  爲什麼?一切言語、名相都是緣起法的東西,他才不會去動一個念頭去執著這個東西。他不會在智慧裏面夾雜傲慢,也不會在語言裏面夾雜執著,你講什麼,他都解脫。他講也解脫,沈默也解脫,你是講也束縛,沈默也是束縛。你以爲他坐在牆角下,在那邊參,你叫做開悟,那也是一種束縛。你說:師父,那怎麼辦?不曉得!我也不曉得,大徹悟的人只能告訴你這樣子,只能告訴你:很簡單,就在你的眼前。大道不離當下,所以,諸法不相到,什麼叫諸法不相到?也沒有來,也沒有去,當然就不相到,當體就空。

  你也不要一直追求順境,說我要追求快樂,摒除痛苦。那你是永遠不能開悟,你追求好人,就痛恨惡人,你也不能開悟。沒有取舍,沒有對立,善惡自體本空,如如一切皆如,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本末體空,當處寂滅,你開悟沒有?很簡單。我今天告訴你開悟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很容易的事,就沒有什麼了。你找到這個心地,用功起來就快樂無邊,每天都在過年。你躺著也好,站著也好,沒有一個地方不舒服。離相是諸佛之本,離一切相的執著,所以,我們要學禅宗那種功夫,一句就讓你活得很快樂。

  [我見]就是[緣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之假相,妄執爲常、一、主宰之我身]。我見就是強烈的自尊心,傲視,藉著自己的學曆、經驗傲視別人,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我見就是一種爭執的開端,先生有先生的見地,太太有太太的見地,這個我見是一切紛爭的開始。娑婆世界的紛亂從哪裏來,從見地上不同,主宰一個我。[我慢:恃所執之我,]傲視所執著的我,[令心高舉]。這個慢換句話說就是自尊心太強,其實這是很脆弱的。我慢的人是最煩惱的,不懂謙虛的人是最煩惱的,因爲,他處處都要人家贊歎、讴歌、贊頌。我的話,我會把自己當作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你吐痰也好,你罵我也好,這個我本來就很壞,我本來就很差。你對我的侮辱,沒有什麼作用,我慢就沒有了。自尊心愈強的人,是世界, 上最脆弱的人,爲什麼?他不允許人家傷害。自尊心愈高的人就爬得愈高,把自己提得很高,不允許人家傷害,他就會打妄語。

  我慢心的人:唉呀!你不探聽看看,我是怎麼樣子?所以,我慢心的人,最容易打妄語,他爲了要鞏固自己,自尊、優越感,然後就講謊話,講謊話又怕人家識破,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補。所以,我慢的人每天都在補自己的缺點。高傲、狂妄、自負,編一大堆的理由來說我是怎麼樣的能力,我是怎麼樣子。以前,有一個競選好象是立法委員,說他是留學德國,底下的人就說:你留學德國,那你講幾句德語,哇!完了!所以,我慢的人希望別人尊重他,愈糟糕。愈想保護自己的人就愈糟糕,而最重要的把自己坦誠公布,我有多少能力我講多少話,行就講行,不行就不行,就這麼簡單。

  我講經說法也是這樣,我懂我就告訴你我懂,我不行,不懂就是不懂,這個也不能裝的。裝的要負因果,所以,誠懇的人很可愛,世間最高而且最尊貴的就是人類的誠心。誠懇,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使詐,不要吹噓。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爲知也,你孔老夫子沒有念過嗎?這個我慢不要,不能有。我勸告你們:學習講話講謙虛一點,你們試試看,好嗎?試試看。比如我贊歎:某某人,你很了不起!唉呀!哪裏,托您老人家的福。我慢是很可怕的,而且是自尋煩惱,要我的話,我一點能力也沒有,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我都認爲我的徒弟比我行。我常好:歹竹出好筍,師父不行,徒弟總是很行。真的,我把每一個出家徒弟,包括你們在家徒…

《百法明門論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