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1997年3月2日文殊講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今天是一九九七年叁月二日,一九九七年叁月二號,今天要講的是《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爲什麼要講這一部經呢?因爲這一部經是人天乘的基礎,人天乘的基礎,因爲我們以前所講的法都有一個次第,次第就是從我們講堂建好以後,開始很有次第地由淺漸漸地、漸漸地講入深的,最主要是要栽培我們講堂的法師,以及利益這些年輕的在家居士漸漸來提升我們佛教的水准,不要讓人家講我們佛教都只講因果故事,這樣子對理的深入研究得不透徹,因此有六、七年的時間都很有次第的由淺入深講到最上乘法到昨天就講到一個段落了,講到一個段落了,我們法師或者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或者是學佛比較久的人他們受益很多,不過有些初學者或者是老年人有很多不受益聽不懂,所以我們講到昨天告一個段落,以後要開《華嚴經》的課程。開《華嚴經》的課程,這不是一般人有辦法了解的,這麼深的經典,如果這個課程一直講得這麼深,我們講堂將來人會愈來愈少,愈來愈少。今天是受八關齋戒才會樓上樓下坐這麼多人,要不然就像頭發沒理幹淨一樣,這裏一小撮那裏兩、叁個,根本沒什麼人,確實聽不懂,確實聽不懂,這個不能怪大家,所以我現在要再繞回來,除了開《華嚴經》以外,現在要開《華嚴經》以外,繞回來從基礎打起,包括我或者徒弟法宣師父,他安排比較淺的課程,讓這些初學者年紀比較大的國語聽不懂的人,或者是他的時間短的,很想要學佛,但是一來參加都聽到這麼深的,所以說現在繞回來安排一些粗淺的大家看得懂的基礎性的,盡量用臺語來講,包括我來講譬如說我講《華嚴經》到一個段落,一個禮拜就可以安排一節,兩個鍾頭就可以,一個鍾頭開淺一點的課程,譬如說《什麼是佛法》,可能用《因果選集》就是講一些比較淺一點的,另外一節課呢?譬如說講中等一點的,譬如說《唯識論講話》、《大智度論》這屬于中等的,或者是複講《十四講表》或者是《臨終寶鑒》,或者是《缁門崇行錄》選一些比較中等的文言文,《華嚴經》講一節就好,現在是這樣的構想,由淺的、中等的、深的,統統由我來安排這個課程,法宣師父就盡量安排一些比較粗淺一點的,大家都聽得懂的,譬如說《彌陀經白話注解》,白話注解,也可以講《了凡四訓》,轉變因果這個例子很好,大家可以從基礎或者是講五戒,在家的五戒相經表解都可以,都可以,所以打從現在起就開始有粗淺的課程,如果方便的話,《華嚴經》我就講少一點,反正這部經典不曉得要講到什麼時候,把它講完,講堂不曉得已經往生多少人了,華嚴講完的話,不曉得要花幾十年的時間,這部就先暫且擱下,聽多少算多少,現在轉回來要利益這些初學的、中等的這樣子,如果說深的《華嚴經》是最深的,所以變成下、中、上等的根性都可以全盤考量到,不過師父會比較辛苦一點而已,我會比較辛苦一點,比較辛苦一點,所以李炳南老居士他栽培他的學生栽培六年以後,他的學生就開始上臺就去複講,去複講,這裏的徒弟有的才四年而已,有的還不到五年,能力還是沒有辦法。 我們今天要講《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這一本是演培法師所寫的,諸位,請翻開第一頁右邊: 印光大師開示 【一切佛經,及闡揚】闡揚就是宣揚、弘揚【佛法諸書】就是一切的書,像我們那裏擺了很多,我常常在想我們那裏擺了那麼多的書不曉得對還是不對,有的人來拿沒有節製拿了很多,還發生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有人來我們這裏拿經書拿到臺北、校園、臺北縣,離我們這裏很遠,知道人家是佛教徒就拿了《慧律法師開示錄》說:你看這是慧律法師要印的書你要隨喜多少?他已經從我們這裏拿走很多了,然後再說我們這裏要印書,其實並沒有要印書,根本就沒有,就說要印書問他要不要隨喜,那位在家居士實在很老實,就拿了五千塊給他。你看,拿了我們一堆的書到外面騙人家,說我們要印書騙人家的錢,你看看,人家打電話來跟師父講,要我在講經的時候跟大家提醒。這實在很可怕,這實在很可怕就是說利用我們佛教的慈善,不怕因果騙人家的錢,騙人家的錢,現在這種事情很多,聽說叁百六十五行這個行業最好。一下子聽說:你們要不要護持文殊講堂?他就把錢收一收,錢也沒寄到講堂來,都利用我的名字,要不然就拿我們這裏的經書,去騙人家的錢,去騙人家的錢,實在是防不勝防,防不勝防,你沒辦法。有的冒我徒弟的名,說有一個叫做法明師,法明師,說了還會哭,跟人家騙錢說:我是慧律法師的徒弟這樣子,也去跟人家騙錢,他都知道我們這裏的情形他也知道有佛興寺統統知道,講起來就好像是我們裏面的人不曉得他從哪裏得知的,信徒都被他騙得團團轉,錢都交給他了,錢都交給他了。所以說,利用我們出家人的慈悲、善心,擺了那麼多的經典任由他拿,拿去騙人家的錢,不曉得要怎麼辦才好,他臉上又沒有寫:“我是騙錢的人”,他也沒寫,沒有證據又不能抓他,對不對?不曉得要怎麼辦才好,所以說我們如果要印經典可以彙款到一零一室這裏,彙到師父的帳戶來,他就沒辦法了,對不對?我們對一切都是負因果,像我們《華嚴經》印了叁千部,本來收款收了一百六十幾萬,後來收到二百多萬,幹脆就印叁千部,我們如是因就得如是果,要印經典的錢,我們絕對不敢用到別處,所以《華嚴經》就印了叁千部,因此把那麼多的經書擺在那裏,任由人家拿取,不曉得是對還是不對,不曉得是對還是不對,真的不曉得。底下說【無不令人趨吉避凶,】趨就是朝向吉祥,朝向吉祥,避凶就是遠離凶惡,遠離災難。趨吉就是朝向吉祥、安樂;避凶就是遠離凶惡、災難,【改過遷善,】遷就是向善的意思。佛經都要我們改過自新向善,明叁世之因果,】明白叁世的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就是出離生死的苦海,【生極樂之蓮邦。】往生極樂的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難遭就是難遭難遇,難遭難遇,作難遭難遇想。我們看佛經要【淨手】就是我們的手要清淨,摸佛經的手要清淨,【潔案,】案就是桌子,我們要放佛經桌子要整潔,不要亂七八糟的也不整理,對佛經一點恭敬心都沒有。案就是桌子。我們要用清淨的手放在桌上的東西,我們要先把桌上整理幹淨,把桌上整理幹淨,【主敬存誠,】這個主就是指我們內心所重要的依據,簡單講主就是內心爲主,敬就是恭敬,內心恭敬,存就是保持,保持虔誠,誠就是虔誠,所以主敬存誠意思就是說:內心要保持恭敬、虔誠、尊重,不要輕慢。這個主是事物之所本終也,事物的根本叫做主,人的根本就是一顆心,所以主敬存誠就是:心恭敬存一念的虔誠,【如面佛天,】面就是面對,就像諸佛菩薩現在在你面前,天就是天龍八部,護法諸天在你面前,你如果看佛經,就像佛祖在我們面前,就像天龍八部在我們的面前,當然我們要恭恭敬敬的,雖然我們是自己一個人,旁邊沒有人,看佛經也是這麼地恭敬,【如臨師保,】臨就是靠近、接近,就好像接近什麼呢?師就是師長,師長,師就是師長,所以保就是養育或者是指調教,面對師長的調教、教育,這個叫做保。所以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如臨師保的意思就是說:就像師長、父母在我們的身邊,師保本來是指養育、調教、養育我們調教我們,在這個地方是指師長、父母這些長輩們,在我們的身旁調教我們一樣,如臨師保,就像我們師長、我們的父母,在身邊很用心地養育我們,教育、調教我們的意思,像這樣的心,【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這樣才真正能夠得到利益,自可親得,要不然,雖然拜佛、念佛、看經典用功,不過【若肆無忌憚,】肆無忌憚就是毫無顧忌,譬如說在佛經前面放屁,在佛經前面亂吐口水,在佛經前面不恭敬,這些都不可以。我們在忏公那裏很嚴格,佛經一定要放在腰部以上。在忏公那裏,他身邊一定放一條手帕,手帕要沾濕不是幹的,不是幹的,包括你摸一下鼻孔,都要趕快擦一擦,趕快擦一擦,像我們有時候在看書的時候,臉上有一顆青春痘,擠青春痘,手要趕快擦一擦、擦一擦,這只手,如果摸到身體的哪一個地方,譬如說青春痘、弄一下鼻毛,或者是抓一下頭,忏公都不准就是要恭恭敬敬,用一條濕毛巾趕快擦幹淨,擦幹淨,所以肆無忌憚就是胡作非爲,毫無顧忌就是很不恭敬,對佛經很不恭敬,【任意亵渎,】這個亵渎就是輕慢、冒犯。隨著我們衆生的來信、習氣或者是不好的態度,輕慢、冒犯對佛經很不恭敬,【及固執管見,】管就是我們用一根望遠鏡,一個圈圈看出去的範圍就有限,用管子看天,天本來很大無量無邊,用管子看,就變成很小的範圍而已。管見就是己見。這個有很多,如果講到拜佛就:消極、迷信,郎嗣的第四個兒子益謙出家了,可憐喔!可憐喔!不曉得受到什麼刺激。如果拿經典給他:我還早得很,我還早得很,今年才五十多歲而已,差不多七十再來吃素,七十,結果今年一講完隔年就往生了,連看到一本佛經的機會都沒有,所以這個固執管見,佛教都是勸人爲善而已,慢一點再來吃素,等到兒孫大一點都娶妻、嫁人,都辦妥了我再來吃素、念佛,都是這樣子,這是比較好的一方面,有的甚至于他兒子信佛,把佛經都燒光光,燒光光,那就是固執己見,以自己的看法爲主,自己的看法爲主,所以管見就是說在管中窺物,窺就是看這個物,比喻見解淺薄、很淺近,他的見解很淺的意思,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子,佛法這麼深奧你沒辦法,你要他來信佛你沒有相當的經教、辯才根本沒辦法,衆生很難度,不但難度,底下又說:【妄生毀謗,】還會産生毀謗,【則罪過彌天,】彌天就是滿天,就是說大的意思,罪過很大如天那麼大,【苦報無盡。】你不相信沒有關系,還固執、輕慢、肆無忌憚,妄生毀…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