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27

  ..續本文上一頁口袋裏,說:我付,我付。結果人家已經會完了,這樣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改天由我來付。改天也是伸到左手邊來,這種人直到哪裏人家都不歡迎,都不歡迎,一輩子都不曾付半毛錢。)二、嗔行人,是心嗔的心想爲主的有情;(嗔恨心就是說會麼都看不順,你叫他找一天心情平靜,不要生氣是不可能的,斤斤計較,不順他就生氣,時時刻刻,你看到他都是氣鼓鼓的臉,像水腫似的,水腫,水腫,沒有笑容,沒有笑容。嗔恨心重的人沒有笑容,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得罪他,動不動就發脾氣。)叁、癡行人,是以癡的心想爲主的有情;(這個普天下都是,這個一看就是老人吃蛋(癡呆)症,一看就知道是愚癡臉,衆生單單內心的掙紮那種執著,在修行人看是這麼單純的事情,他困擾不已,跟他說沒事,沒事,他卻困擾不已,跟他說他也不聽,你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所以修行心境差很多,如果對于佛教不了解,他時時刻刻都表現愚癡,譬如說什麼事情,他就統統是很大的事情,如果懂得佛法的人,兩大的事情他都沒有什麼事情,沒有什麼事情,不相信,沒學佛的和學佛的,這張嘴巴就好了,你去公司行號試試看,包括做老師的,包括做老師的,你去看,沒有學佛的一坐下就開始:我先生怎麼樣;我兒子怎麼樣;鄰居那個大肚子的怎麼樣;那個最近訂婚了怎麼樣;我的病苦怎麼樣。她都講這些說:婆婆怎麼樣;再來放假怎麼樣;哪一個老師教得不好怎麼樣的;包括校長都批評。她一坐下就是是非,一, 坐下就是煩惱,修行人一坐下就是沒事,就算碰到什麼事他也是沒事。爲什麼?萬法皆空,不可得的東西,平等、平等。)四、等分行人,就是貪嗔癡惑叁者平等俱有的有情。(就是統統有,有的貪嗔癡都有。)換句話說:貪行人的貪心妄想特別多,嗔行人的嗔心妄想特別多,癡行人的癡心妄想特別多,等分行人的貪(嗔癡)等妄想同等地多,所以說爲心想異故。如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那衆生的心想也就有八萬四千那麼多。如說這個衆生一向以來非常驕傲,是即顯示他的驕傲妄想多,如說這個衆生一向以來嫉妒心強,是即顯示他他的嫉妒妄想多。由于衆生有這種種不好的心想,所以隨時隨刻可將其弱點暴露出來,(大家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弱點,)我們隨時隨刻去觀察,亦將可以發現衆生種種不同的心想。這是從不好的心想說的,如從好的心想方面觀察,同樣有種種的差別,如以無貪爲主而有的無貪心想,以無嗔爲主而有的無嗔心想等,是爲心想差別。 由于衆生心想的千差萬別,所以所造行業亦有千差萬別。(小事情他就把它搞得很大,造業就重,造業就重,大事情來到我們心中就沒事,這樣就沒有造業,業就停了,聰明的人就懂得止業,懂得止業,所以阿姜查說了一句話:修行人過的日子,叫做甯靜的革命,甯靜的革命。什麼叫做甯靜的革命?你要修行你不必去破壞緣起,心保持甯靜,徹底地改革以前妄想和執著,所以我們修行人就是打一場甯靜的革命,心很甯靜,你就可以改掉一切妄想、執著,叫做甯靜的革命。)業是我們的行爲活動,一個人在世間,不但身體、語言的活動,有著種種的不同,就是內心的活動,亦是各各差別的。(身、口、意)叁業行爲活動所造業,通常可分別爲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業就是非善非惡,非善非惡,)叁類,亦有分爲罪業(罪業就是惡業)、福業(就是善業)、不動業(不動,顧名思義就是心有禅定功夫的人所造的業,叫做不動業。大部分都是指色界天或者是指無色界天的天人叫做不動業)的叁類。善、惡、無記的叁業,諸位向來聽到的,姑且不講。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來會隨到叁惡道中去受苦的。福業,就是福德之業,將來就會招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間上的福樂。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禅定說的,(心不動,這也是一種業,心不動的業,)如修四禅定,將來就會得不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會得不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中,享受禅定之樂,不爲外境所動,是名不動業。 衆生所造的業是什麼,就看心中所想的是什麼,(其實我們注意心中所想的,業就是找出因來,業就找出因來,找出因來我們就能斷,)如心想在不好的方面,想要損人利己,所造的業自然是惡的,如心想好的方面,想要覺世濟人,(覺悟世間人要幫助別人,)所造的業自然是善的,可見內心中的想念,對于造業有著很大關系。經中說的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真是一點也不錯!因此,佛法要我人在起心動念時,(起心動念)務須特別注意,(叫做觀照。所以你在觀照什麼?觀照你的身心時時刻刻地變化,莫住、莫著、莫執、莫分別,時時刻刻觀照我們身體的變化,時時刻刻觀照我們心的變化,所以要特別注意,)看看心想究竟是趨向于哪一方面。如動念是好的,不妨隨著自己的心念去做,如動念是不好的,不特不可隨著自己的心念去做,並且要遏止這個惡念,(譬如說欺人、騙人,遏止這個惡念,)不要讓它繼續地想下去,如讓它繼續地想下去,必然就要造出很多惡業。所以人生在世,最要緊的在于起心動念,亦即世俗說的要存好心,(所以我常告訴諸位要發好心,好心多做一些,壞心不要做,)如你常常存好心,向善的方面去想,那就不致做出人所不應做的事來了。 心想異故,是明造業的動機:(你的心怎麼想,所造的業就會有差別,每一個人的想法不同,因此什麼事情都要往好的方面想,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你就能轉業。“什麼事情你都往好的方面去想”。就是人家侮辱你,你也要想:這是他在成就我,就是這樣子,所以造業就不同,所以大智慧的人能夠把一切的順境、逆境當做是增上緣,如果不懂得觀照的人,會把順境迷惑顛倒執著不放,如果是逆境就嗔恨不息,都是這樣子,所以境無好壞,唯心所造,也是這個想法,因此說)【造業亦異】,是明所造的業因;故有諸趣輪轉,是明業感的果報。諸趣,是指五趣或六趣。衆生造作了種種的業,隨著這種種的業力,而感到來生的果報,要不外于在諸趣中受生,(沒有辦法離開于諸趣中,)至于究在那一趣中受生,那是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你要轉世到哪一道,沒有人敢向你保證,)因爲我們受生,是隨業力之所牽引的,自己一點也做不得主,你造了什麼業,就去受什麼生,要想不去是不行的。(控製不住的,像有的喜歡吃海鮮,喜歡吃海鮮,龍蝦,譬如說我哥哥的公司的董事長爲了吃龍蝦,坐飛機到香港吃海鮮,吃完海鮮再坐飛機回臺灣,你曾經聽過這種事嗎?爲了要吃香港的龍蝦,香港人又很善于烹調,他爲了吃那種口味,他甯願花來回……,從臺北到香港不知道多少錢,龍蝦一只才多少錢而已,他坐飛機到香港吃龍蝦再回來,業力在牽引是多麼地可怕,學佛的人,我們不吃那一只會死嗎?對不對?但是對于他來講很重要,一牽引就跟著走了,一牽引就跟著走了,看多麼厲害,所以說你賭博,賭博牽引就跟著走,好色,色牽引就跟著走,酒,酒牽引就跟著走,賭博,賭博牽引就跟著走,業力控製不住,控製不住。我們如果學佛,對不對?我們要來聽經,什麼人也控製不住我們,善業在牽引,對不對?他說:不要去聽經。我聽你在……我要去聽經爲什麼不去聽經?這也是善業所牽,他將來就會了生死,所以善業所牽引力量也是很大,不過不比惡業大,惡業在牽引比較快,有的修行修了十年的,人家隨便一牽道心就退了,很快,在造善業就像在爬山,造惡業就像從山上跌落山谷,一刹那之間而已,所以人如果要上進很難,人如果在墮落就像跌入山谷,一下子就摔死了,很快的,刹那之間而已,因此在座諸位想清楚,今生要走對于路,把它固定起來,說:你要做什麼?說:我業力在牽引。牽引到哪裏?牽到文殊講堂。說:我要到7-11。他說:別阻擋我,別阻擋我,一定要去。就這樣今天牽明天牽,久了就變成習慣性了,善就一直轉一直轉來,一直轉來,我們人都是有惰性,都是有惰性,人家說去聽《十善業道經》吧?不要,等師父開《華嚴》我再去聽,聽《華嚴》我不才肯,聽這個他覺得太淺。我都不覺得太淺了,他覺得太淺。所以說,法還有選擇性的,分別深淺的,功夫還不夠,法的東西做不到就是很深,十善,你做不做得到,做不到你就是要聽,就算聽一句你也是要聽,做不到,對不對?要不然我們舉手看看,十善,你統統做得到的,十種善你都不曾犯的請舉手。你不敢舉手,你難道不曾貪心不曾嗔恨心?不可能的。你不曾造口業?不可能的。不曾大小聲,我都會了你不會。哪有可能都那麼乖的,不可能的事情。那就表示十善我們做不到,所以做不到就是很深,做不到就是很深。其告訴你:深淺怎麼論斷?做不到就算是深的。底下說如果業力牽引你,你不去也不行,)業力牽引你上叁善道,你不得不乖乖地跟在後面走,業力牽引你上叁惡道,你得同樣地踏上這個泥塗。(泥塗就是泥濘的道路,比喻拙劣的惡趣,泥濘不堪的道路,塗就是道路,泥濘的路,很可憐的路,你不得不去,要不然誰要轉世做豬,做貓頭鷹、做老鼠、做老虎,對不對?做貓、做狗,誰願意做這個,對不對?)諸趣輪轉,就是六道輪回的意思。有人不相信輪回,以爲自心的光明就是天堂,黑暗就是地獄,天堂地獄之說,是宗教家編造出來的,根本沒有實質的天堂和地獄所在! 佛法不承認此說,而認爲是【有諸趣輪轉】的,因爲有這輪轉,才可建立業果。學佛的人,有時少念一部經,都沒有什麼要緊,如果不相信輪回,那問題就重大了(他會拼命地造惡業,反正也不怕因果,)。我們要對這個建立起基本信念,首先承認這個生命,經過死亡的階段後,一定還得感受新的生命,前後生命確是不一不異地延續著的。(說同一個,我今世和前世不同,但是我這個生命是由前世延續而來的,延續而來的,所以)在我們凡夫雖不能明見這點,但在聖者,特別是得了天眼通的…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