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有辦法像菩薩這麼的積極,所以說佛教)亦是最關心人類劇苦的宗教,(世間的苦知道是苦,不過沒有辦法用正當的方法去解除,沒錢苦,他不用搶的,更苦,被抓去槍斃,被抓去槍斃,對不對?今天女朋友離開了他很郁悶,他很郁悶拿錢到外面交易,暫時得到滿足,結果得了AIDS回來,得病回來,本來想快樂一下,變成宣判死刑,我們人本來在煩悶當中想找一個來解決我們的煩悶,結果變得更糟糕,更糟糕,所以說徹底的認識佛教,就是要徹底認識自己,徹底地認識自己,就下定決心改過遷善,這樣自然離苦得樂,)因爲佛教是以救人救世爲最終目的,是真正推動這個救人救世之工作的,就是菩薩。 諸位不要以爲供在寺院殿堂上泥塑木雕紙畫銅鑄的是菩薩,寺院殿堂上所供的,不僅是菩薩像,還有比菩薩高一級的佛陀像,亦有比菩薩低一級的羅漢像,就是供的菩薩像,亦爲我人所未見,(這個未畫×,也是我們人所常常見到的像,所常見的不是所未見)而是作爲我人崇拜的對象,以爲恭敬供養和瞻禮的,(瞻禮就是瞻仰跟禮拜,)亦即以諸大菩薩來作我們的模範。 佛法以發了菩提心的就是菩薩,所以佛法所重的是做救人救世工作的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殺了發菩提心的衆生得重罪,非常重的罪,這個人已經發菩提心,要來行菩薩道要來弘法利生,你把他殺了這個罪非常重的,你以後不能出家,你殺發菩提心的衆生,你完蛋了,你沒辦法成佛,不夠資格受佛陀的戒律,要好好地求忏悔,)而像這樣實際工作的菩薩,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問題在你有沒有發菩提心,如能現刻發了菩提心,那你當下就可稱爲菩薩,所以佛法中所說真正的菩薩,就是每個學佛發菩提心的人。我們對于菩薩,應該這樣認識。至于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等諸大菩薩,是久修大行的聖者菩薩,比起初發心的,當然高超得多。 同時(我們)要知道:比丘一定是要出家的,沒有在家者可以稱爲比丘。菩薩不一定要出家,所以有出家菩薩與在家菩薩的兩類。出家比丘,如能發菩提心,稱爲出家菩薩,在家居士,如能發菩提心,即爲在家菩薩,男居士稱爲老菩薩一,女居士稱爲女菩薩,發心幾十年的是老菩薩,剛發心的是新菩薩,所以菩薩是人人可做的,不要以爲菩薩于我無分。(所以)中國有句古話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只要想做)有爲者,(只要你想做,)亦若是。(也可以像他這樣。)”所可惜的,就是現在這個世界上,發心做菩薩的,以救人救世爲己任的,實在是太少了。(因爲辛苦,因爲辛苦,大家都想說我好就好了,對不對?服務衆生是辛苦的,因此他就不想這麼辛苦,說起來實在很悲哀,底下說:)假定人人本著菩薩的精神,去做利人救世的工作,我相信這個世界,就可得到太平。因此,我望有多點人發心來做菩薩。(師父也是希望這些出家的徒弟,師父如果叫你上來講經,諸位就義不容辭上臺來,你有這個能力就上臺來講講看,所以我們下回如果講經,二樓的電燈要全部關掉,因爲這樣很浪費,你知道嗎?樓下的電跟二樓的電這樣子,二樓的電關掉以後,都下來坐樓下比較省電,省電,你看樓下都沒坐滿,樓下可以坐上百個人,對不對

  二樓開電燈,甚至開冷氣二樓也要開,照說我們如果要爲常住省錢,要把二樓的電燈關掉,我講經如果人多,開二樓沒有關系。) 菩薩雖然人人可做,但有高級與低級菩薩之別。這裏的叁萬二千菩薩都是大菩薩,所以稱爲菩薩摩诃薩。摩诃是印度話,譯成中文就是大的意思。我願現在發心學佛的人,一方面以諸大菩薩爲自己模範,一方面自己也來做個初發心的菩薩,本于佛法的精神,做救度衆生的事業,將這世界淨化起來,成爲人間淨土,就將成爲大菩薩了。(所以在座諸位,不管你有沒有能力,你都是要這麼做,要盡心盡力地發心,叁寶的工作我們義不容辭,但是記住身體要好,身體要好。其一直跟出家的徒弟們講:你有願力、有慈悲力、有大智慧力沒有用,爲什麼?你少一個體力,你就什麼都不要談,你有體力後面才有願力,才有慈悲力,才有智慧力,你連體力都沒有,你要跟人家談什麼願力呢?對不對?願力,免談了,免談了,你沒有體力都免談,一做起工作馬上就打盹了,對不對?就累了腰痠背痛了,那裏痛,這裏痛,這裏也痛,那裏也痛,要做什麼菩薩,先把身體顧好,先把身體顧好,對不對?所以我現在開大悟了,奇哉!奇哉!身體健康最重要,一切衆生如果要發心于佛教,身體健康最重要,沒有健康的身體什麼都別談。) 甲二 正說(正宗分) (這是說明世和出世間的業果,業就是業因,果就是果報,業就是業因,果就是果報。正宗分這個分做五段,這是每一段。) 乙一 明世出世業果 (所以正說總共分五段(見目錄),乙一、乙二、乙叁、乙四、乙五,這樣跟你講就會有一個觀念,這樣你就知道這一段在講什麼,五個大段。) 丙一 就因明果(就這個業因說明這個果報。)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因爲我們衆生的妄想的差別,執著深淺的差別,)造業亦異,(造業的深淺、善惡千差萬別,)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因爲造業千差萬別,所以有六道輪回。) 證信已于前面講過,以下繼續講解正說。正說,就是釋迦牟尼佛正式地爲諸大衆宣說《十善業道經》,亦即說明經中最主要內容。每一本經有每一本經的主要內容,聽經而不了解其主要內容所在,那就等于沒有聽一樣,所以我們要聽一本經,一定要聽該經的內容或(它的重點,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如果把握了這點,那你就真地了解了這部經,所以正說是全經的宗要,(宗要就是綱要,)亦即一段最重要的經文。這段經文很長,必須分爲幾個段落來說,如不分段解說,那就很難了解經文前後的脈絡。(這個念mò luò,以前都念mài luò,mò luò,脈絡就是條理,條理。)在正說中,共分爲五大段,(剛才我們已經講過了,第一段:明世出世業果;第二段:乙二正明十善業道;第叁段:明十善業功德;第四段:明十善業勝行;第五段:明十善業殊勝。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現在先講第一段明世出世業果。我們常說,佛教雖然說有很多道理,但最主要的是明我們造了什麼業便感什麼果,(有因一定有果,)業果實是佛法的根本所在。世間法有世間法的業果,出世法有出世法的業果,關于這個,正是第一段經文所要說明的,所以科爲明世出世業果。世間上的業果,由于五趣或六道的差別,(少了一個阿修羅,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如果六道就是加上阿修羅道,因爲阿修羅遍滿在五趣裏面,遍滿在天、人、餓鬼、畜生,都有,所以阿修羅沒有另外一道,如果說阿修羅另外稱爲一道,加起來叫做六道,)善有善的業果,惡有惡的業果,善惡業果,絲毫沒有差錯的。假定你不了解業果的道理,那你對于佛法就不會有正確的認識;假定你不相信業果,那你更加不能接觸到佛法。業果,不但在本經中是個重要的課題,在全體佛法中亦是一個極爲重要的課題,值得每個佛弟子所應注意的! 記得我國在對日抗戰時,太虛大師在大後方(努力),曾組織佛教國際訪問團,到亞洲各佛教國家作親善訪問。于出國的前幾天,很多政府官員及學佛人士爲大師餞行,(設宴會送行,)齋次(,就是用齋完畢之後),有位政府的要員,突然向大師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你學佛這麼多年,對于佛法又有這樣深刻地認識,可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究竟是什麼?能否請大師爲我們指出?好讓我們得到佛法的根本!”太虛大師很簡單地舉出“業果”兩字,(業果,業就是因,就是講因果兩個字,)答覆那位要員的請問。(他就這樣回答他,)意思是說:不論你是學佛的人或是不學佛的人,如對業果信任得過去,並切實地循著業果的定律去做,則你在做人方面,一定是個完善的人,在做佛法行者方面,一定是個標准的佛弟子,所以我們要把業果看成佛法最重要的一法,亦即是佛法的根本! 佛教,不管大乘小乘,不論那宗那派,沒有不說業果及深信業果的,如有那個學者不講業果,我們便不承認他是個佛教徒。(壞了因果,他哪有資格說他是佛教徒,他就跟外道一樣了,)全部佛法,不外是說世間法及出世間法,而這都不能超出業果範圍,否則,無世間法亦無出世法。如對世出世法的業果再加分別,還可作這樣的說法:世間業果是雜染(有善、有惡、也有無記,無記,無記的因果,這個叫做雜染的)因果,出世業果是清淨因果,(是不生不滅的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是爲世間出世間業果最大的差別。(世間的因果就是雜染,有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無記業得無記果,出世間純粹清淨的因果,)在世間雜染業果方面來講,又可分爲善的業果與惡的業果兩類。善的業果,是由修十善業而招感天、人、阿修羅的果報;惡的業果,是由造十惡業而招感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這是總的業果,如果細分起來,是有各式各樣的不同,而且極爲深細,不是一般人所能體察得到的,所以我們對于業果兩字,必須正確地把握! 我們如要知道一個人是否爲真正佛教徒,就看他是否深信業果,如對業果是深信的,那怕對佛法一無所知,亦承認他是個佛教徒,(他知道因果,)如對業果沒有信念,那怕對佛法有深認識,亦不承認他是個真正佛教徒,如彼自認是個佛教徒,那也不過是冒充的佛教徒而已。(他不怕因果。) 【爾時】:就是那個時候的意思,亦即諸大比丘、諸大菩薩集合在龍宮中想要聽法,而釋迦牟尼佛亦正准備爲諸大衆說法的時候。這個時候,【世尊告】訴【龍王】說:【一切衆生】(因爲什麼呢?)由于【心想異故】,(意思是說心意和相念,心意和想念,妄想和執著種種千差萬別,)所以【造業亦】即有種種差【異】,因爲造業各各不同的關系,【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就在這…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