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生生世世了,今生就要拼往生了,要極樂世界了哪還要再來,誰對我們好,誰對我們不好,已經不重要了。說:師父,你對我有恩,要做什麼?來世報答你。我說:千萬不要,來世你自己來就好了,你自己來就好了,我不來了,等我如果有阿彌陀佛那種能力,我就來,示現的可以,不再來了,不再來了。)一個人出現到這世間來,家庭對于自己的影響是很大的,因在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正義高張的青年時期,都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庭中每個成員思想行爲活動,都對青少年有著啓發性和模仿性,(和模仿性,不要說青少年,小孩子他都會模仿我們大人了。美國有一對夫婦,美國的夫婦,你知道嗎?美國的夫婦,他們晚上睡覺沒有關房門,沒有關房門,他們的孩子不懂,半夜醒來,都會要找爸爸,他們把弟弟和妹妹關在另一個房間,另一個房間,弟弟看了也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他回房間就把他的妹妹壓倒在地上,把他的妹妹壓倒在地上,常常把她壓倒,媽媽說:你怎麼可以欺負妹妹呢?小孩子模仿也不知道在做什麼,你看那種模仿能力有多強,對不對?說:你怎麼可以欺負妹妹?等到有一天他媽媽很大聲地罵他,你怎麼可以欺負妹妹,小孩子跟她說爸爸也欺負你,他不知道他們在搞什麼,他說爸爸也是欺負你,他不懂,他不懂,所以說這個模仿性不只是青少年,小孩子也很厲害。)是以生在怎樣一個家庭中,對于自己的思想見解,有著很大的關系。如出生正見敬信之家,換句話說,你若生在佛化家庭中之中,受佛化思想的熏陶,因佛化行爲的感染,你便自然而然地生起正見,敬信叁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如你生在不信叁寶的邪見之家,要想信仰叁寶就很困難。這問題還是在于我人能否離邪倒心:能離邪倒心的,便會恒生正見之家,願意見佛,喜歡聞法,更高興地供養出家僧衆,認爲這是人天的福田!如小孩生在正信之家,父母到寺院聽經將之帶來,走入寺院門內就見到佛,且見到出家人,見到父母禮佛奉僧,(小孩子也會學。上次有一對父母帶一個妹妹來,她的父母頂禮完後,頂禮師父,這樣子,妹妹說話大舌頭,還很小看起來很可愛,很像外國人,我也不敢問她爸爸是不是美國人。很可愛,她媽媽說頂禮師父,妹妹:頂禮師父,好像說頂禮魚脯,魚脯,肉脯。頂禮師父,說話大舌頭實在很可愛,你看她媽媽拜女兒就跟著拜,就跟著拜,對不對?她能了解頂禮師父是什麼嗎?對不對?就會學習,一次一次地看,熏習,)小孩子對于佛僧,也就恭敬尊重。小孩能否信佛,歸敬叁寶,做父母的將之帶來寺廟,使其受到佛法的熏習,久而久之,便會信敬叁寶。所以我望每個信佛的人,應從佛化家庭做起。 敬信叁寶,更要想到叁寶的出現世間,是由佛陀過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來,我們要想紹隆叁寶,(紹隆叁寶就是紹續興隆叁寶,)發揚佛教,就得, 如佛菩薩一樣地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當然不免有很多的困難,或者會遇到很多的魔障,但這是必然的現象,困難來了予以克服,魔障來了予以擊退,決不因此退墮下來,是爲【常不忘失大菩提心。】經中有說:“假使熱鐵輪,于汝頂上旋,終不爲此苦,退失菩提心”。(假使熱鐵輪在你的頭上轉來轉去,你不會因爲這種苦而退失菩提心,)發了菩提心而又退失菩提心,是即名爲敗壞菩薩,要想紹隆叁寶是做不到的。從諸經典去看,佛陀所告訴我們的,凡是由行菩薩道而成佛的,沒有不堅定大菩提心而完成的,所以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便成爲菩薩行者最重要的一部分。 是爲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以施就是以布施。) 這是上文的總結。大士,即菩薩的別名,爲發大心的人,如觀音大士、地藏大士等。像上所說的種種,【是爲】發心【大士】,在【修菩薩道時,】離十惡業,【行十善業,以】布【施】波羅蜜【莊嚴所獲大利。】通常一般講布施的,似乎布施只是布施,殊不知在行布施時,可以與十善業同時並行的,並不是孤立的。同樣是布施,依十善業而行布施,所獲利益就大,不依十善業而行布施,所獲利益就小,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今日如果發心布施,亦應依十善業去行,不可孤立地只行布施。() 丁二 略明余五度 如是,龍王!舉要言之(就是簡單講):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依十善業而行六波羅蜜,前面已很詳細地說明如何行布施,其余的五波羅蜜,本亦應該這樣詳細分別的,但這麼一來,未免太過煩瑣,所以佛只簡單的一說,科文也就判爲略明余五度。(前面的布施說的比較詳細,後面的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後面這些講得比較少,)【如是】像上所說,【龍王!】我再對你【舉要言之:】 六度中的第二是持戒度,你如發心嚴持戒行,就得在奉行十善業道下如法持戒,假定你能【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便【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戒是佛法中的重要一法:以小乘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就是說你持戒,順著持戒就直接解脫。)以大乘說,“戒是無上菩提之本”。(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性,)不論你做個怎樣的佛教徒,不能不如法地持戒,因爲一切佛法義利,各式各樣廣大志願,都是以戒爲基礎而圓滿完成的,反過來說,沒有戒行的莊嚴,一切佛法義利不得成就,一切大願不得完成,由此可以想見戒行的重要。因爲持戒之人,不但在今世中,爲人之所恭敬尊重,就是生命結束以後,上生天國固然沒有問題,後得佛道亦複沒有問題,可說持戒之人,無事不成辦的,所以說能生一切佛法義利。至于滿足大願,《智度論》說:“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十二歲,(就是經過十二年,)求索富貴。(希望他能夠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你有什麼要求?)答言:(這兩個字是……,答言:回答說)我求富貴,欲令心之所願一切皆得。天與一器(天上就給他一個寶瓶,)名曰德瓶,(像聚寶盆那樣的你要什麼就有,)而語之言:所須之物(你需要什麼東西)從此瓶出。其人得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按照他的心所想的都跑出來,)……持戒之人亦複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真正發心修行戒法,持戒清淨,不但能滿足你解脫生老病死的大願,就是你求證無上菩提的大願,亦能使你獲得滿足。所以若人欲求一切佛法義利,應當堅持淨戒,如惜重寶,如護生命。爲什麼?“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爲一切善法住處”。 (這個《華嚴經》講很多,《華嚴經》裏面講到戒的問題講得很多,我們如果讀《華嚴經》,我們就會看到,)如一方面欲求一切佛法義利,而另方面對于戒行加以忽視,怎能所願皆得?不但如此,假使毀犯戒行,種種無量罪惡,說是說不盡的,將來所受苦果,亦是無盡期的。如有偈說:“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就是慢慢地一切衰弱,)因爲如此,所以行者應當一心護持淨戒。戒爲黑暗中的明燈,戒爲惡病中的良藥,戒爲恐怖中的守護,戒爲惡道中的橋梁,以是之故應持淨戒。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這是說修忍辱波羅蜜所得利益。在這現實世間,一般人們大概是這樣的:遇到侵害來時,內心就生起嗔恚,碰到利益來時,內心就生起歡喜,到達恐怖之處,內心就生起畏懼。一個修忍辱行的菩薩應當怎樣?惱害逆境現前,不生嗔恚,敬養順境來臨,不生喜悅,衆苦艱難之處,不生怖畏,能夠這樣地觀察,就是實行忍辱。特別在見衆生來惱亂時,更是以忍克製嗔恚,不可因此而大發雷霆,(大發雷霆就是大怒,)應當深深地這樣作想:來惱亂我的,不是我的敵人,而是我的善士,(就是善知識,)假定不是他惱亂我,怎麼能夠成就我的忍辱?(常常這樣想:他在成就我,他不是在對我發脾氣這樣子。)這麼一想,天大的脾氣,亦發不出來了。再說,衆生是有衆苦的,我若對之大發脾氣,增加他的痛苦,豈是大悲拔苦的菩薩所應爲?還有,衆生對我加諸嗔惱,固然是很不對的事,但他還有其他的種種功德,我爲了念其諸余功德,怎麼可以對他生嗔?總之,如能處處從衆生好的方面去想,要你去嗔衆生,亦不願這樣做了。以此忍辱莊嚴,究有什麼利益?一可得佛圓音,二可具足相好。(所以你如果要貌相莊嚴,忍辱很重要,你如果起嗔恨心臉就不好看,我們如果要得到好的貌相,我們要把嗔恨心放下,就是沒有恨,)圓音亦可說爲一音,如我現在所講,從我口中發出的聲音,只有一個,但聽衆中,有的是福建人,有的是潮州人,(潮州人,)有的是廣東人,假使不經過一種翻譯,便有很多人聽不懂我的話。(因爲語言不同,不同。)但佛不然,所說雖也是一音,可是說出來的話,任何種類的衆生都聽得懂,如福建人聽了是福建話,潮州人聽了是潮州話,廣東人聽了是廣東話,如果擴大來講,天人聽了是天人的話,畜生聽了亦懂得所講是什麼。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說出來每一個衆生聽到的都是他自己的語言,)就是此意。而這圓音,由修忍辱波羅蜜得來的。這話怎講?如我們以嗔報嗔,以罵報罵,(他嗔恨我,我嗔恨他,他罵我,我回報他,就是罵他,)所發出的言音,一定是粗暴的,不堪入耳的,爲人所不願聞,因而就爲方言之所障礙,(方言就是地方的語言,單單臺灣就有好多種,臺灣有國語、臺語、客家語,還有山地同胞原住發的語言,對不對?還有一個九族,九族什麼布農族、阿美族……,現在有第十族,我去盧醫師那裏有第十族,第十族,我說:你們是什麼?他說:我們是第十族,我們住在九族文化村的旁邊,第十族,我說:第十族是什麼?叫做不滿足。…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