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P66

  ..续本文上一页有生生世世了,今生就要拼往生了,要极乐世界了哪还要再来,谁对我们好,谁对我们不好,已经不重要了。说:师父,你对我有恩,要做什么?来世报答你。我说:千万不要,来世你自己来就好了,你自己来就好了,我不来了,等我如果有阿弥陀佛那种能力,我就来,示现的可以,不再来了,不再来了。)一个人出现到这世间来,家庭对于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因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正义高张的青年时期,都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庭中每个成员思想行为活动,都对青少年有着启发性和模仿性,(和模仿性,不要说青少年,小孩子他都会模仿我们大人了。美国有一对夫妇,美国的夫妇,你知道吗?美国的夫妇,他们晚上睡觉没有关房门,没有关房门,他们的孩子不懂,半夜醒来,都会要找爸爸,他们把弟弟和妹妹关在另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弟弟看了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回房间就把他的妹妹压倒在地上,把他的妹妹压倒在地上,常常把她压倒,妈妈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妹妹呢?小孩子模仿也不知道在做什么,你看那种模仿能力有多强,对不对?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妹妹?等到有一天他妈妈很大声地骂他,你怎么可以欺负妹妹,小孩子跟她说爸爸也欺负你,他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他说爸爸也是欺负你,他不懂,他不懂,所以说这个模仿性不只是青少年,小孩子也很厉害。)是以生在怎样一个家庭中,对于自己的思想见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出生正见敬信之家,换句话说,你若生在佛化家庭中之中,受佛化思想的熏陶,因佛化行为的感染,你便自然而然地生起正见,敬信三宝,【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如你生在不信三宝的邪见之家,要想信仰三宝就很困难。这问题还是在于我人能否离邪倒心:能离邪倒心的,便会恒生正见之家,愿意见佛,喜欢闻法,更高兴地供养出家僧众,认为这是人天的福田!如小孩生在正信之家,父母到寺院听经将之带来,走入寺院门内就见到佛,且见到出家人,见到父母礼佛奉僧,(小孩子也会学。上次有一对父母带一个妹妹来,她的父母顶礼完后,顶礼师父,这样子,妹妹说话大舌头,还很小看起来很可爱,很像外国人,我也不敢问她爸爸是不是美国人。很可爱,她妈妈说顶礼师父,妹妹:顶礼师父,好像说顶礼鱼脯,鱼脯,肉脯。顶礼师父,说话大舌头实在很可爱,你看她妈妈拜女儿就跟着拜,就跟着拜,对不对?她能了解顶礼师父是什么吗?对不对?就会学习,一次一次地看,熏习,)小孩子对于佛僧,也就恭敬尊重。小孩能否信佛,归敬三宝,做父母的将之带来寺庙,使其受到佛法的熏习,久而久之,便会信敬三宝。所以我望每个信佛的人,应从佛化家庭做起。 敬信三宝,更要想到三宝的出现世间,是由佛陀过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来,我们要想绍隆三宝,(绍隆三宝就是绍续兴隆三宝,)发扬佛教,就得, 如佛菩萨一样地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当然不免有很多的困难,或者会遇到很多的魔障,但这是必然的现象,困难来了予以克服,魔障来了予以击退,决不因此退堕下来,是为【常不忘失大菩提心。】经中有说:“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假使热铁轮在你的头上转来转去,你不会因为这种苦而退失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而又退失菩提心,是即名为败坏菩萨,要想绍隆三宝是做不到的。从诸经典去看,佛陀所告诉我们的,凡是由行菩萨道而成佛的,没有不坚定大菩提心而完成的,所以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便成为菩萨行者最重要的一部分。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以施就是以布施。) 这是上文的总结。大士,即菩萨的别名,为发大心的人,如观音大士、地藏大士等。像上所说的种种,【是为】发心【大士】,在【修菩萨道时,】离十恶业,【行十善业,以】布【施】波罗蜜【庄严所获大利。】通常一般讲布施的,似乎布施只是布施,殊不知在行布施时,可以与十善业同时并行的,并不是孤立的。同样是布施,依十善业而行布施,所获利益就大,不依十善业而行布施,所获利益就小,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今日如果发心布施,亦应依十善业去行,不可孤立地只行布施。() 丁二 略明余五度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就是简单讲):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依十善业而行六波罗蜜,前面已很详细地说明如何行布施,其余的五波罗蜜,本亦应该这样详细分别的,但这么一来,未免太过烦琐,所以佛只简单的一说,科文也就判为略明余五度。(前面的布施说的比较详细,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后面这些讲得比较少,)【如是】像上所说,【龙王!】我再对你【举要言之:】 六度中的第二是持戒度,你如发心严持戒行,就得在奉行十善业道下如法持戒,假定你能【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便【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戒是佛法中的重要一法:以小乘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就是说你持戒,顺着持戒就直接解脱。)以大乘说,“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菩提就是我们的觉性,)不论你做个怎样的佛教徒,不能不如法地持戒,因为一切佛法义利,各式各样广大志愿,都是以戒为基础而圆满完成的,反过来说,没有戒行的庄严,一切佛法义利不得成就,一切大愿不得完成,由此可以想见戒行的重要。因为持戒之人,不但在今世中,为人之所恭敬尊重,就是生命结束以后,上生天国固然没有问题,后得佛道亦复没有问题,可说持戒之人,无事不成办的,所以说能生一切佛法义利。至于满足大愿,《智度论》说:“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就是经过十二年,)求索富贵。(希望他能够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你有什么要求?)答言:(这两个字是……,答言:回答说)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天上就给他一个宝瓶,)名曰德瓶,(像聚宝盆那样的你要什么就有,)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你需要什么东西)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按照他的心所想的都跑出来,)……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真正发心修行戒法,持戒清净,不但能满足你解脱生老病死的大愿,就是你求证无上菩提的大愿,亦能使你获得满足。所以若人欲求一切佛法义利,应当坚持净戒,如惜重宝,如护生命。为什么?“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这个《华严经》讲很多,《华严经》里面讲到戒的问题讲得很多,我们如果读《华严经》,我们就会看到,)如一方面欲求一切佛法义利,而另方面对于戒行加以忽视,怎能所愿皆得?不但如此,假使毁犯戒行,种种无量罪恶,说是说不尽的,将来所受苦果,亦是无尽期的。如有偈说:“持戒之人而毁戒,今世后世一切衰”。(就是慢慢地一切衰弱,)因为如此,所以行者应当一心护持净戒。戒为黑暗中的明灯,戒为恶病中的良药,戒为恐怖中的守护,戒为恶道中的桥梁,以是之故应持净戒。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这是说修忍辱波罗蜜所得利益。在这现实世间,一般人们大概是这样的:遇到侵害来时,内心就生起嗔恚,碰到利益来时,内心就生起欢喜,到达恐怖之处,内心就生起畏惧。一个修忍辱行的菩萨应当怎样?恼害逆境现前,不生嗔恚,敬养顺境来临,不生喜悦,众苦艰难之处,不生怖畏,能够这样地观察,就是实行忍辱。特别在见众生来恼乱时,更是以忍克制嗔恚,不可因此而大发雷霆,(大发雷霆就是大怒,)应当深深地这样作想:来恼乱我的,不是我的敌人,而是我的善士,(就是善知识,)假定不是他恼乱我,怎么能够成就我的忍辱?(常常这样想:他在成就我,他不是在对我发脾气这样子。)这么一想,天大的脾气,亦发不出来了。再说,众生是有众苦的,我若对之大发脾气,增加他的痛苦,岂是大悲拔苦的菩萨所应为?还有,众生对我加诸嗔恼,固然是很不对的事,但他还有其他的种种功德,我为了念其诸余功德,怎么可以对他生嗔?总之,如能处处从众生好的方面去想,要你去嗔众生,亦不愿这样做了。以此忍辱庄严,究有什么利益?一可得佛圆音,二可具足相好。(所以你如果要貌相庄严,忍辱很重要,你如果起嗔恨心脸就不好看,我们如果要得到好的貌相,我们要把嗔恨心放下,就是没有恨,)圆音亦可说为一音,如我现在所讲,从我口中发出的声音,只有一个,但听众中,有的是福建人,有的是潮州人,(潮州人,)有的是广东人,假使不经过一种翻译,便有很多人听不懂我的话。(因为语言不同,不同。)但佛不然,所说虽也是一音,可是说出来的话,任何种类的众生都听得懂,如福建人听了是福建话,潮州人听了是潮州话,广东人听了是广东话,如果扩大来讲,天人听了是天人的话,畜生听了亦懂得所讲是什么。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出来每一个众生听到的都是他自己的语言,)就是此意。而这圆音,由修忍辱波罗蜜得来的。这话怎讲?如我们以嗔报嗔,以骂报骂,(他嗔恨我,我嗔恨他,他骂我,我回报他,就是骂他,)所发出的言音,一定是粗暴的,不堪入耳的,为人所不愿闻,因而就为方言之所障碍,(方言就是地方的语言,单单台湾就有好多种,台湾有国语、台语、客家语,还有山地同胞原住发的语言,对不对?还有一个九族,九族什么布农族、阿美族……,现在有第十族,我去卢医师那里有第十族,第十族,我说:你们是什么?他说:我们是第十族,我们住在九族文化村的旁边,第十族,我说:第十族是什么?叫做不满足。…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