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欢拿别人的东西或公家的东西去做人情,这种慷他人之慨的作风,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拿别人的东西来做自己的面子,对不对?别人桌上挟肉喂婆婆,就是这样子,)亦不算得稀奇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功德的。自己有的拿去布施,越多越好,自己没有不必勉强,(打脸子充胖,)苦充门面,毫无意义。(毫无意义。)“助人为快乐之本”,佛法说布施,就是以助人为目的的,但所施舍的,一定是要自己所有的。【信解坚固,】就是对于因果深信不疑。相信拿自己所有的东西去布施,不是布施出去就完了的,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中国民间劝人做好事时常这样说:“一钱不落虚空地”。 (这个钱不可能放在虚空,它一定会掉下来,意思就是说,)不要以为一个钱用去就没有了,老实说,你的这一个钱,等于放在泥土里的种子,将来会开花结果的。但这要有信心,没有信心是做不到的。(叫他拿钱出来,好像要割他的肉似的,布施不出来,)如有人说,做功德是有好处的,不信的人就说,你说有好处,可是我看不见,看不见的事要我去做,那是不干的,可见信心的重要。还要有所了解,比方我们拿一百元去救济灾黎,(灾黎就是灾民,)自己相信这是有功德的。但另一人来对你说:你这个人真傻!为什么要拿一百元去救济?如将这钱买东西来吃,不但你一人,就是你一家,都会吃得饱饱的。假定你对布施没有正确地认识,听了这话以为不错,(没错,)那你的信心便动摇了!(你的信心便动摇了,)假定你对布施,是有正确认识的,听了别人这样说后,你就可以这样回答:要知我的一百元是不会白用的,将来一定会得好处的,你这样说是有罪过的。这就显示你的信解坚固,(我们的信心要坚定不要被动摇了,)不为邪说之所动摇。再如有人来妙法精舍听经,听了以后,觉得佛法很有道理,于是便对佛法生起信心,可是等到他去礼拜堂听牧师讲道时,又觉佛教道理并不怎样高妙,因而就又动摇了佛法的信念。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具有坚定信心,还要具有坚定认识,(像愚公移山,以前的愚公移山,前面有一座山,一天移一些移一些,有人说:你头壳坏掉了,那座山那么高你要如何移。他说:我若移不完就留给子孙来移,总有一天这座山会被移走的,愚公移山,读小学的时候就会讲到这个故事,不过,说归说也要有那种头脑,对不对?要有那种头脑,譬如说那个小孩不会读书,你硬要他坚定地认真读书,读不好就是读不好,真的,有的孩子他书读不好,但是他很会打电动玩具,他电动玩具每次一打都会赢钱,坏掉还会自己修理,有的孩子很厉害,有的孩子书读不好,却很会玩电脑,很会玩电脑,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一定要读书,不一定要读书,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在,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在,我们看这个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有我们心目中的佛菩萨,每一个都比我们行,这样我们学佛才能成功,假使我们都瞧不起每一个人,他书读不好你就瞧不起他,这样我们就无法修行,第一步你就……,会轻视别人的,他就没有平等心,没有平等心就不是佛的心,要有平等心,读大学也好,读小学也好,乖乖的就好了,乖乖的就好了,)才不至于跟着别人脚跟乱转。(你如果有坚定你的理念,你就不会团团转,)一个人有了坚固信解,则在世界上,就【具大威力】,而为人人之所恭敬尊重。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就是说我们的态度不能忿怒,)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无碍心智就是看什么都了解,都通达无障无碍,无障无碍,了解一切都是观念,观念当下就是无所以著就是超越,智慧就产生,歇即是菩提,)诸根严好,(就是六根具足端正庄严,经典都处处告诉我们,如果有好的具足清净的六根,就是)见皆敬爱。(每一个见到他都是:这么庄严。大家都很敬爱他,所以貌相也要照顾好,不要邋邋遢遢的,不要邋邋遢遢的,穿着也是一种礼貌。) 这是意业中的第二种,亦即前面说的嗔恚。不过依照唯识学严格说来:嗔恚是属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等等根本烦恼,)忿怒是属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根本烦恼就像树木的根,小随烦恼就像树木的枝,树枝,这是树根,根本烦恼就像树木的根,忿怒是属小随烦恼,)为根本烦恼的流势。(流势就是流变衍生的力用,意思就是说,这是指随烦恼,是跟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作用,意思就是说这小随烦恼的忿怒,离不开贪嗔痴,)如人与人间的争执,(这个处处都是,争执,争得有意义吗?能不能了生死,我如果说争这个可以了生死的,你就要争,譬如说你吃得太多,这要稍微跟自己的习性争一下,你睡眠太长,重试的昏沉往生会有障碍,你的睡眠要稍微自己控制一下,自己控制一下,这个要争,你说两个人在那里争吵了老半天,对生死一点助益都没有,这就无聊了,争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谁赢也是无常,谁输也是无常,赢了也不能了生死,输了心情又不快乐,所以我们争实在是很伤身心,身体疲惫不堪,心又烦恼,所以我们如果能学这个绝招,无诤,丛林无诤就是福,这句话你要牢牢地记住,丛林,丛林就是团结的意思,团结如果没有斗争,就是这个团体的福报,丛林无诤就是福,一个团体如果没有斗争,这个团结就有福报了,所以我们宁愿牺牲我们个人,人家如果要和我们斗争,我们宁愿牺牲我们个人,让你赢,完成这个无诤的和合的团体,这个人不要说有没有修行,这个人如果和大家都合不来,我不相信他多么有修行,真的,这个人如果和这个也合不来,跟那个也合不来,你不要和我说他多么有修行,连做人基本的和合都没办法了,他如何说修行,真的,这个人一天到晚和这个吵架,和这个相骂和这个斗争,和这个坚持意见,不得了了和这个也合不来,和那个也合不来,你想想看你说他多有修行,基本上的和合他都没有办法,六和合的最基本上的口和无诤都没办法,你怎样修行呢?是不是?所以说我们修行人每一个要无诤,无诤,我们轻松对方也轻松,对方也轻松,要理性一点不要这样死执。上次,我去忏公那里参加佛学讲座,开会当中每一个大专生都有意见,我是解门学员长,我就厨房忏公交代我负责,对不对?看开会的意见这么多,忏公就说了一句话,两种力量解决纷争的办法,第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第二个当你们争执不下的时候,由师父裁决,师父如果签名,按照我的意思去做,就解决了,对不对?哪像现在这样子,现在,师父已经说完了还在争,师父说了还在争,真是奇怪,没有办法就是没有办法,可见那个烦恼之重,烦恼之重,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就不行,对不对?某些东西我们应当坚持,譬如说忍辱,我们应当坚持,争执你怎么可以坚持,坚持要争执那就糟糕了,别想要修行,人与人之间这个生活是很大的学问很大的艺术,艺术。)争到不得解决时,便大起忿怒,如忿忿不已,或怒形于色。(所以在这个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冷静一下,休息一下,不要再说,再说不会有结果的,两个人在极端的愤怒之下,最好大家都不要谈,电话挂断不要谈,冷静休息一下使火气消一下,使火气消一下,真的,)在这世间,有很多人,见到不合理的事情,便忿忿不平地大发其怒。忿怒的现象,在众生心中,是常常现起的。人一发起忿怒心时,其样子是很难看的,假定没有忿怒心的发作,则面貌就很和善慈蔼,人人见了都很欢喜。尽管有人常以难堪面色给人看,但自己却不愿见到别人不好的面色,所以我们应该如佛说的远离忿怒。(不要单说忿怒,你们来我这个地方,我板个脸孔给你们看,你们就受不了,来,我就默不作声一个脸孔,你们就受不了,不要说我在忿怒,你叫了我老半天我不理你,你就受不了了,对不对?所以说脸上无嗔真供养,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是真供养,千百万的供养,不如你不要忿怒的供养,你如果供养金钱,不如你态度温和来供养三宝,对不对?你没有钱没关系,但是对三宝要诚恳,你用不生气和合来供养三宝,在三宝门中,待人处事都是要用一片和气,什么事情你如果都要斤斤计较,你会什么事情都无法做的,我不骗你的,过得去就好,真的,就更这样子,意思是说对这个世间的假相,不要什么都计较,这样是无法修行的。) 【离忿怒心】,这是消极的不作恶;【而行施故,】才是积极的行诸善。果能如此做去,便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而且很快地【速自成就无碍心智】。原来一个人在忿怒心起时,其理智完全丧失,你说什么话也没有用的,(两个人在大声争吵时,你说什么话有用?)最好是走开不要理他,等他忿怒心过后,你才去对他说什么,始能获得他的相信,因为他已恢复他的理智。有了理智,对于任何事物的观察,(比较放得下他心情比较快乐,心情快乐你对他讲什么,他都说:好、好……,心情不快乐,他什么都:不好,不好……。对不对?不要得罪我,得罪到我就给你好看,还跟你恐吓一下,)便可通达无碍,不再受到任何限制,所以离忿怒心,速自成就无碍心智。(所以我们尽量不暴怒,不要发脾气。)上面已经说过,不起忿怒心的,相貌一定和善,所以【诸根严好,见皆敬爱】。诸根,就是指六根,严好,意谓庄严。庄严端正的相貌,不管什么人见了,是都敬爱不已的,不会遭人讨厌,设若常发脾气,便会给人讨厌,这是很要紧的。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这是意业的第三种,亦即前面说的邪见,或叫做不正见。邪见,(这很可怕,)是颠倒的心理,不信因果,否定道德,(否定传统,)对于做人有极不好的影响,所以佛要我们远离邪见。【离邪倒心】,是属消极的不作恶;【而行施故,】乃属积极的行诸善。果能这样做去,自然【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而且生生世世【恒生正见敬信之家。】(不要再…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