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事情都不满足,我们是第十族,不满足,不满足。)不能使每一地方的人,都能听得懂自己的话。(我们听不懂,所以说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语言都不同,)假定我们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不为感情之所激动,不为嗔恚之所驱使,所言所语,柔和悦耳,使人不觉刺激,乐意听你讲话,那你将来就可得佛圆音,随类都能听得懂你的话了。具众相好,就是普通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这是人人所喜爱的,但这要从忍辱行中来,如不能忍辱而常发脾气,要想具众相好,是绝对不可能。我常常说,你要相好圆满,得先从不嗔恚做起,能够忍辱无嗔,一定具众相好。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这是说的修精进波罗蜜所得利益。精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们今天说要修学佛道,又懒惰得要命那怎么可能,既不听经闻法,也不念佛,他说他是佛教徒却不精进,这样生死还很久远,看这人如果不精进,你就知道他离了生死还很远,)果真照着精进做去,不但能出生一切诸善法,乃至无上菩提之法,亦从精进而得生起。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你一定要精进,精进是不可免的,精进看经典,精进听经闻法,精进参禅,精进念佛,精进拜佛,你什么都要用到精进,哪有那种懈怠佛的,我不曾听说懈怠可以成佛的,哪有那种懒惰佛,对不对?没那回事,什么事情就是要精进,不然我们的习气、烦恼要怎么断?)《智度论》说:“问曰: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所以我就跟你们说很多经典都引用《大智度论》,)答曰:一切今世后世道德利益皆由精进得。复次,若人欲自度身,尚当勤急精进,何况菩萨誓愿欲度一切?”当然更须精进。其实,不论做什么,世间的出世间的诸事,都有赖于精进,没有精进,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这个世间要赚钱也是一样的,要想多赚一些钱,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兼家教,对不对?要不然还要摆地摊,不然怎么赚得到钱,世间的……世俗就是这样子,要赚一些钱或者要看一些书,你都要精进,)所以佛在经中,曾以种种方法,赞叹精进修学,劝勿懒惰懈怠,如法而行精进,所求没有不成就的。 如有一次,阿难为诸比丘,开示七觉支义,当说到精进觉支时,佛就起而告诉阿难说:假定行者爱乐修行精进,无有一事不可得的,(你如果精进什么事情都可以完成,)乃至得成无上佛道,亦终不会是虚假的。然而如何始能精进而不懈废?(始能就是才能够。)这要常作三种思惟:一、不论什么事情,假定我不去作,绝对不得果报。(你没去做怎么得到果报。譬如说我今天如果不上台讲经,没有这个因缘,对不对?制造众生觉悟的因缘,对我自己好对众生也好,要去做。)二、不论什么事情,若我自己不认真地去做,绝对不会从他人得到什么。(我要从他人得到什么东西,我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什么事情也都要自己来,连小便也都要自己来,何况是做一切三宝的工作,什么都要自己来。)三、不论什么事情,假定我自己努力地做了,一定终归不会丧失的。(为什么?因果绝对跑不掉的,)如是思惟,必然就会精进起来。然而怎样才算精进?《智度论》说:(他所以引用的《大智度论》,别的注解引用《大智度论》不计其数,因为《大智度论》的资料是非常好,所以几乎所有的注解都引用《大智度论》,几乎。)“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以这五事为精进相。上面再读一遍: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就是什么事情他都有办法,动到这个起点,起发无难就是起动不困难,意志的坚定,心无疲倦,所以作究竟,所以说要成就都是这样,就像以前师父在看《大藏经》,就是这样子,一天睡不到三、四个小时,就是这样一直看,所以说任何的成就都是要吃过苦头,)如以勤求佛道来说:精进勇猛不休不息的一心而求佛道,是为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 如能真正这样以精进为庄严,便能破除魔怨,入佛法藏。所以《智度论》说:“菩萨一人独无等侣,(没有其他的,)以精进福德力故,能破魔军及结使贼,(烦恼,)得成佛道。”魔即魔王,是专门扰乱行者修道的,特别是菩萨行者,向无上佛道前进时,魔军常以种种方法,阻碍行者进入佛道,因而菩萨在菩提道上,也就常常与魔军展开激烈地斗争,扫除前进的障碍,痛剿魔军的疯狂,务期克敌制胜而后已!(克制这个敌人制胜,)怨是怨家对头,见不得你的向上向善,一发现你要向上向善,他就来扰乱你,使你不能达到目的。若以身心不息的精进,继续不断地前进,就可破除怨家的作对,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目的。佛法是无量无边的,我们要想入佛法藏,获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法,亦非精进不办。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这是说明禅定波罗蜜所得的利益。如何名定?心一境性名之为定,(就是说对这个境界都没有动念,能所一如,心一就是心专注,境性,境界达到平等,都不起心动念,没有颠倒、妄想、执著、分别,统统没有,)就是将心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不让它东驰西散,就可得到静定。菩萨行者为什么要修禅定?因为菩萨欲度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把这个色身灰身泯志,断烦恼以后又把异熟果报,五蕴所成的色身完全无所依处,叫做无余涅槃,就是毁掉这个色身进入净土,灭度。)但是无余涅槃,是从真实智慧而证得的,真实智慧,又是从一心禅定所生,所以不能不修禅定。定修好了,便得念等。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明记不忘的意思。)心多散乱的人,对于所曾经验过的事,很快会忘失。所谓患健忘症的,就是由于未能从定得念,假使从定得念,健忘症就被对治,而能明记一切了。智慧是定生的,所谓从定发慧,就是这个意思。修定最要的是诃五欲,(就是除去色声香味触法,)如一味的在五欲方面追求,只知获得五欲的享受,那就很难生起惭愧心来。(一个人整天追求五欲六尘,他的心怎么会定。)现因勤修禅定,不再贪著五欲,惭愧心便油然而生。惭是对自己的,即觉得自己一切不如人;愧是对他人的,即觉得他人的道德高尚,愧我不如。(我不如他。所以)惭在崇重贤善,(这个崇跟第三个字崇贤,然后重是重善是这个意思,崇拜贤能的人重视十善的业,崇重贤善就是崇贤重善的意思,第一个字配第三个字,第二个字配第四个字,)就是对于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该予以崇敬尊重;愧在轻拒暴恶,(轻拒暴恶,)就是对于不道德的暴恶之事,应该设法予以避免,不要与它多所亲近。为人如要在内心中,时时保持惭愧观念,须仗三大力量,(第一)就是自力、(自己的力量;第二就是)法力、(就是真理,依法修行;第三就是)世间力。(世间力就是舆论,舆论,要世间每个人都认同,这样才有力量,世间力就是大家要认同。)自力,约尊重自己说;法力,约尊重真理说;世间力,约尊重舆论说。能够这样地尊重三大方面,惭愧心没有不现前的。轻安,亦是修定所得的境界,不修定的人不会有的。散心位上的人,身心都是很粗重的,不能担当什么,一旦修定,到了相当工夫,就可获得轻安,(所以定很重要,)而有所堪能了。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我们众生都是落入观念,观念就是分别、妄见,你如果看《楞伽经》就知道,看《楞伽经》就知道,《楞伽经》到最后人家问佛,问:一切法自然。佛说:这是戏论。马上开门见山跟他讲这是戏论。再讲:大梵天所生。佛说:戏论。然后就问:万法因缘生。佛说:是戏论。大家都很惊讶,因缘法是世尊讲的,世尊为什么自己说这个是戏论?他说二乘人那个也是戏论,凡是不究竟的统统叫做戏论,佛陀就说……,譬如说我们一般讲小乘讲观身不净,对不对?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不是这样讲的,是观身如虚空,对不对?大、小乘的修持差距很大,差距很大,我们说观身不净,小乘所以修持的就是观照我们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佛在大乘经典不是这种说法,佛在究竟大乘经典里是:观身如虚空,观受是苦,小乘说观受是苦,佛在大乘经典不二法门不是这样讲,释迦牟尼佛说观受,一切法受与不受皆不取,不可取,何以故?皆是分别、妄见,都是分别心的东西,取跟不取都是颠倒,因缘法也是不究竟,方便说,方便说。为什么?一切法本自不生,哪有什么因什么缘什么果的,非因缘非自然,所以说非庄严故,能断一切的分别、妄见。简单讲我们现在眼睛所以看的,统统叫做分别、妄见,都是戏论,戏论,放下。)这是明修智慧波罗蜜所得利益。以慧庄严,这是最要的一法,因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智,)就是以得了知诸法实相智慧(以得了知诸法实相智慧,实相就是无相,无相,实相叫做无相,什么叫做无相呢?无相就是空不可得,任何法都必须回归到当下,何以故?本不生本不灭,任何一个法不回归到当下,就不是正法就不是究竟法,当下一念具足,)为目的的(意思)。智慧是从勤学中得来,(我们说学智慧是从勤学,认真来学习,)你能学一切法,就可得一切智慧,如法了知诸法真相,(真相,真相就是真实相,)不再为一切分别妄见之所惑乱,(要记住一切法都是我们的分别、妄见,但是分别、妄见当体即空,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来的面目,也不离分别、妄见,)所以能够断除。(并不离当下。)妄见,即虚妄之见,(本来这个就是假相,假相所以建立的观念会束缚我们,束缚,我们众生就是建立再破除,建立、破除这个就是轮回相,譬如说我们建立了钱的观念,钱的观念,商业的行为,贸易,之后我们对金钱变成一种执著,执著之后再来学佛再破除它,再破除它,这个永远破除不了,佛告诉我们:钱是一种观念你要去超越它,那倒是真的,…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