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事情都不滿足,我們是第十族,不滿足,不滿足。)不能使每一地方的人,都能聽得懂自己的話。(我們聽不懂,所以說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語言都不同,)假定我們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不爲感情之所激動,不爲嗔恚之所驅使,所言所語,柔和悅耳,使人不覺刺激,樂意聽你講話,那你將來就可得佛圓音,隨類都能聽得懂你的話了。具衆相好,就是普通說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莊嚴,這是人人所喜愛的,但這要從忍辱行中來,如不能忍辱而常發脾氣,要想具衆相好,是絕對不可能。我常常說,你要相好圓滿,得先從不嗔恚做起,能夠忍辱無嗔,一定具衆相好。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這是說的修精進波羅蜜所得利益。精進,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今天說要修學佛道,又懶惰得要命那怎麼可能,既不聽經聞法,也不念佛,他說他是佛教徒卻不精進,這樣生死還很久遠,看這人如果不精進,你就知道他離了生死還很遠,)果真照著精進做去,不但能出生一切諸善法,乃至無上菩提之法,亦從精進而得生起。如《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你一定要精進,精進是不可免的,精進看經典,精進聽經聞法,精進參禅,精進念佛,精進拜佛,你什麼都要用到精進,哪有那種懈怠佛的,我不曾聽說懈怠可以成佛的,哪有那種懶惰佛,對不對?沒那回事,什麼事情就是要精進,不然我們的習氣、煩惱要怎麼斷?)《智度論》說:“問曰: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所以我就跟你們說很多經典都引用《大智度論》,)答曰: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皆由精進得。複次,若人欲自度身,尚當勤急精進,何況菩薩誓願欲度一切?”當然更須精進。其實,不論做什麼,世間的出世間的諸事,都有賴于精進,沒有精進,什麼事都做不成的,(這個世間要賺錢也是一樣的,要想多賺一些錢,白天上班晚上還得兼家教,對不對?要不然還要擺地攤,不然怎麼賺得到錢,世間的……世俗就是這樣子,要賺一些錢或者要看一些書,你都要精進,)所以佛在經中,曾以種種方法,贊歎精進修學,勸勿懶惰懈怠,如法而行精進,所求沒有不成就的。 如有一次,阿難爲諸比丘,開示七覺支義,當說到精進覺支時,佛就起而告訴阿難說:假定行者愛樂修行精進,無有一事不可得的,(你如果精進什麼事情都可以完成,)乃至得成無上佛道,亦終不會是虛假的。然而如何始能精進而不懈廢?(始能就是才能夠。)這要常作叁種思惟:一、不論什麼事情,假定我不去作,絕對不得果報。(你沒去做怎麼得到果報。譬如說我今天如果不上臺講經,沒有這個因緣,對不對?製造衆生覺悟的因緣,對我自己好對衆生也好,要去做。)二、不論什麼事情,若我自己不認真地去做,絕對不會從他人得到什麼。(我要從他人得到什麼東西,我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什麼事情也都要自己來,連小便也都要自己來,何況是做一切叁寶的工作,什麼都要自己來。)叁、不論什麼事情,假定我自己努力地做了,一定終歸不會喪失的。(爲什麼?因果絕對跑不掉的,)如是思惟,必然就會精進起來。然而怎樣才算精進?《智度論》說:(他所以引用的《大智度論》,別的注解引用《大智度論》不計其數,因爲《大智度論》的資料是非常好,所以幾乎所有的注解都引用《大智度論》,幾乎。)“于事必能,起發無難,志意堅強,心無疲倦,所作究竟:以此五事爲精進相”。(以這五事爲精進相。上面再讀一遍:于事必能,起發無難,志意堅強,心無疲倦,所作究竟。就是什麼事情他都有辦法,動到這個起點,起發無難就是起動不困難,意志的堅定,心無疲倦,所以作究竟,所以說要成就都是這樣,就像以前師父在看《大藏經》,就是這樣子,一天睡不到叁、四個小時,就是這樣一直看,所以說任何的成就都是要吃過苦頭,)如以勤求佛道來說:精進勇猛不休不息的一心而求佛道,是爲精進波羅蜜。(精進波羅蜜。) 如能真正這樣以精進爲莊嚴,便能破除魔怨,入佛法藏。所以《智度論》說:“菩薩一人獨無等侶,(沒有其他的,)以精進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煩惱,)得成佛道。”魔即魔王,是專門擾亂行者修道的,特別是菩薩行者,向無上佛道前進時,魔軍常以種種方法,阻礙行者進入佛道,因而菩薩在菩提道上,也就常常與魔軍展開激烈地鬥爭,掃除前進的障礙,痛剿魔軍的瘋狂,務期克敵製勝而後已!(克製這個敵人製勝,)怨是怨家對頭,見不得你的向上向善,一發現你要向上向善,他就來擾亂你,使你不能達到目的。若以身心不息的精進,繼續不斷地前進,就可破除怨家的作對,達到自己所要求的目的。佛法是無量無邊的,我們要想入佛法藏,獲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法,亦非精進不辦。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這是說明禅定波羅蜜所得的利益。如何名定?心一境性名之爲定,(就是說對這個境界都沒有動念,能所一如,心一就是心專注,境性,境界達到平等,都不起心動念,沒有顛倒、妄想、執著、分別,統統沒有,)就是將心專注在一個境界上,不讓它東馳西散,就可得到靜定。菩薩行者爲什麼要修禅定?因爲菩薩欲度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就是把這個色身灰身泯志,斷煩惱以後又把異熟果報,五蘊所成的色身完全無所依處,叫做無余涅槃,就是毀掉這個色身進入淨土,滅度。)但是無余涅槃,是從真實智慧而證得的,真實智慧,又是從一心禅定所生,所以不能不修禅定。定修好了,便得念等。念是明記不忘的意思,(明記不忘的意思。)心多散亂的人,對于所曾經驗過的事,很快會忘失。所謂患健忘症的,就是由于未能從定得念,假使從定得念,健忘症就被對治,而能明記一切了。智慧是定生的,所謂從定發慧,就是這個意思。修定最要的是诃五欲,(就是除去色聲香味觸法,)如一味的在五欲方面追求,只知獲得五欲的享受,那就很難生起慚愧心來。(一個人整天追求五欲六塵,他的心怎麼會定。)現因勤修禅定,不再貪著五欲,慚愧心便油然而生。慚是對自己的,即覺得自己一切不如人;愧是對他人的,即覺得他人的道德高尚,愧我不如。(我不如他。所以)慚在崇重賢善,(這個崇跟第叁個字崇賢,然後重是重善是這個意思,崇拜賢能的人重視十善的業,崇重賢善就是崇賢重善的意思,第一個字配第叁個字,第二個字配第四個字,)就是對于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應該予以崇敬尊重;愧在輕拒暴惡,(輕拒暴惡,)就是對于不道德的暴惡之事,應該設法予以避免,不要與它多所親近。爲人如要在內心中,時時保持慚愧觀念,須仗叁大力量,(第一)就是自力、(自己的力量;第二就是)法力、(就是真理,依法修行;第叁就是)世間力。(世間力就是輿論,輿論,要世間每個人都認同,這樣才有力量,世間力就是大家要認同。)自力,約尊重自己說;法力,約尊重真理說;世間力,約尊重輿論說。能夠這樣地尊重叁大方面,慚愧心沒有不現前的。輕安,亦是修定所得的境界,不修定的人不會有的。散心位上的人,身心都是很粗重的,不能擔當什麼,一旦修定,到了相當工夫,就可獲得輕安,(所以定很重要,)而有所堪能了。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我們衆生都是落入觀念,觀念就是分別、妄見,你如果看《楞伽經》就知道,看《楞伽經》就知道,《楞伽經》到最後人家問佛,問:一切法自然。佛說:這是戲論。馬上開門見山跟他講這是戲論。再講:大梵天所生。佛說:戲論。然後就問:萬法因緣生。佛說:是戲論。大家都很驚訝,因緣法是世尊講的,世尊爲什麼自己說這個是戲論?他說二乘人那個也是戲論,凡是不究竟的統統叫做戲論,佛陀就說……,譬如說我們一般講小乘講觀身不淨,對不對?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不是這樣講的,是觀身如虛空,對不對?大、小乘的修持差距很大,差距很大,我們說觀身不淨,小乘所以修持的就是觀照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佛在大乘經典不是這種說法,佛在究竟大乘經典裏是:觀身如虛空,觀受是苦,小乘說觀受是苦,佛在大乘經典不二法門不是這樣講,釋迦牟尼佛說觀受,一切法受與不受皆不取,不可取,何以故?皆是分別、妄見,都是分別心的東西,取跟不取都是顛倒,因緣法也是不究竟,方便說,方便說。爲什麼?一切法本自不生,哪有什麼因什麼緣什麼果的,非因緣非自然,所以說非莊嚴故,能斷一切的分別、妄見。簡單講我們現在眼睛所以看的,統統叫做分別、妄見,都是戲論,戲論,放下。)這是明修智慧波羅蜜所得利益。以慧莊嚴,這是最要的一法,因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智,)就是以得了知諸法實相智慧(以得了知諸法實相智慧,實相就是無相,無相,實相叫做無相,什麼叫做無相呢?無相就是空不可得,任何法都必須回歸到當下,何以故?本不生本不滅,任何一個法不回歸到當下,就不是正法就不是究竟法,當下一念具足,)爲目的的(意思)。智慧是從勤學中得來,(我們說學智慧是從勤學,認真來學習,)你能學一切法,就可得一切智慧,如法了知諸法真相,(真相,真相就是真實相,)不再爲一切分別妄見之所惑亂,(要記住一切法都是我們的分別、妄見,但是分別、妄見當體即空,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本來的面目,也不離分別、妄見,)所以能夠斷除。(並不離當下。)妄見,即虛妄之見,(本來這個就是假相,假相所以建立的觀念會束縛我們,束縛,我們衆生就是建立再破除,建立、破除這個就是輪回相,譬如說我們建立了錢的觀念,錢的觀念,商業的行爲,貿易,之後我們對金錢變成一種執著,執著之後再來學佛再破除它,再破除它,這個永遠破除不了,佛告訴我們:錢是一種觀念你要去超越它,那倒是真的,…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