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作業是這樣的種種不同,所以所受果報自然不能一律,一切果報都是由業來的,離開業力沒有果報可說,所以在造業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佛法有句話說:“自作自受”,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記著的一句話。一個人在世界上所享受的果報,是苦還是樂,完全是自己所造善不善業得來。(不要怨天尤人,)如你得到好的果報享受,不用多謝別人,只要多謝自己,因爲是你自己所作善業所感;如你得到不好的果報逼迫,不用怨天尤人,只應責怪自己,因爲是你自己所作惡業所感,天不能負你的責任,人也不能負你的責任。(都要自己負自己的責任,)如六十個學生同在一班聽課,講的是同一老師,授的是同一科目,有的學生下課回家,很用功地溫習課程,到考試的時候當然考得好,有的學生下課回家,丟下書包就去遊玩,到考試的時候成績就很差,但這不能說先生偏心,(先生就是老師,你不能說是老師偏心,)只怪自己不用功讀書,如怪先生不好,那是沒有道理的,(因爲他同樣這樣教,)大家想想對不對? 丙五 結勸修學 汝今應常如是修學,亦令衆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于此正見不動,(正見不動就是擁有正念不要被別人動搖了,)勿複墮在斷、常見中。于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在明世出世業果的一段文中,計分五大段落,現在講到第五結勸修學的一段文。即將上文所說的來一總結,而勸大家依之共同的修學。因爲業果分明,絲毫不爽,(絲毫就是一絲一毫都不差,我們常常說因果比電腦還准,比網路電腦更准,)如在人生曆程中走錯了一步路,將來所得的果報是不好受的。我們常說:一個人盡管不迷信,但不能不深信因果。因果不是迷信,而是科學上的定律,有因方能有果,春種(就是春天播種,)才能秋收,(秋天才能有收成,)這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認的。凡有幾十年人生經驗的,大都會親眼看見或聽聞到許多報應的故事,可以爲證。 佛陀從因從果說明事實後,又勸告龍王說:【汝】從現【今】開始,【常】常的【應】照我上面所說的話,【如是修學】佛法,易言之,(就是換句話說)就是依照善惡業果的道理去修,惡的竭力地避免,善的盡量地去修,惡的竭力避免,善的盡量地去修,以期得到好的果報。不但你自己應這樣地修學,而且要運用你的影響力,【亦令】一切【衆生了達】善惡【因果,】斷除惡業,【修習善業。】衆生之所以作惡,不是他本意如此,而是不了達因果深義,如透徹地了達因果道理,那就不敢再去造諸惡業。事實的確如此,有些人造了惡,自己一點不知,還以爲是對的,一旦經人說明,立刻就會改邪歸正,這證明對于因果的了達,在做人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佛進一步地對龍王說:【汝當于此】因果道理,生起【正見,不】要【動】搖了你的因果信念。修學佛法的人,最重要的是有正見。正見,就是正確地認識,亦即正確的知見,或即正確的思想。知見本是人人有的,是否正確爲一問題,佛分爲邪見與正見兩種。邪見,是否定因果,不信因果;正見,是承認因果,深信因果,這個當中,有著很大地差別。你龍王應牢牢地把握住因果不昧(不昧因果不會消失的。)的正見,對于善惡業果的信心,不要受到任何思想的動搖,即使自己的環境惡劣到怎樣,亦不改變深信因果的正見,千萬【勿複墮在斷、常見中。】斷常見,就是二邊見。經中常說:斷是一邊,常是一邊,離此二邊,(斷常,斷見、常見二見,)方爲中道。世間衆生墮在二邊見中的很多,現在略爲分別如下: 斷見,只承認現在這生,一旦這個生命結束,如油盡燈滅一樣,死了完了,什麼都沒有了,根本不相信有未來的生命。一個人有了這思想,那的確是很危險的,因爲自覺(自覺就是自認爲,他自己自認爲)死了就沒有了,必然就要好好把握現實,希望在現實生命中,過一種安逸快樂的生命,如果生活的享受發生問題,就要想方設法地(就是設想方法尋求種種的手段,)巧取豪奪,甚至做出搶劫奸殺的行爲,橫豎(就是反正)死了算了,還怕什麼犯法?如果人人這樣想,社會就要混亂,一般亡命之徒,(所謂亡命之徒是指流氓、盜賊之類的,不顧性命胡作非爲,作奸犯科的壞人,亡命之徒,要錢不要命,要錢不要命)就墮在斷見中。常見,承認死後還有新的生命要來,但所來的還是原來的那個,如人死了仍來做人,人是永遠做人的,所以有些人犯了罪,處以應得之罪時,(他就是這樣講,)就說二十年後,(意思是說槍斃以後,二十年後,)又是一條英雄好漢,殺就殺吧,沒有關系。(所以壞事做盡,)如果這樣的人多了,社會同樣不得安定,世界亦將不得太平。斷常二見,都是一種錯誤思想,不但影響自己未來的生命,亦複影響社會人群的秩序。所以佛陀要我們每個人具有正見,不要墮在斷常二見中,這是很要緊的事情! 古代印度的學人,具有這種錯誤思想的很多,佛陀出現以後,發現在他們的思想中,含有相當的毒素,毒害著每個生命,不忍一般生命,受到這個思想的毒害,所以一有機會,就對這個思想,予以不留情的痛斥!(痛加斥責。)近代(馬克斯)唯物論的思想,將人當作物質看,以爲人死了就是歸于烏有,(沒有了,)所以異想天開的,把人的死屍作肥料,這真是滅絕人發性的斷滅見者!我們應本佛陀的正見,對于近代唯物論的謬見,(錯誤的見解,)給予無情的批判,免得生靈(就是一般的百姓,)受到塗炭(塗就是汙泥,央就是炭火,比喻汙穢,是指不正見,誤導染汙了一般人的心靈,這個叫做塗炭,或者是痛苦的意思,以免,生就是一般的衆生,違背因果受到無量無邊的痛苦。) 既然具有正見深信因果,一定就要修諸善業,修諸善業,本是隨時隨地都可修的,最重要的,還是【于諸福田,歡喜、敬養】。這裏說的福田,主要是指叁寶。(所以)叁寶的出現世間,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經很久的時間,才有叁寶的出現。佛法僧叁寶,是世間的良福田,假定歡歡喜喜的,對之恭敬供養,那你就可獲得很大的福德,所以稱爲福田。田有生長的意義,如世間的稻田麥田,能夠生長稻麥,叁寶能夠生長我們的福德,所以喻之爲田。不過由于衆生的好樂不同:有的見到佛的功德相好,生起深信,以爲這是福田,而恭敬供養的;有的聽聞如來正法,生起敬信,以爲這是福田,而恭敬供養的;(參加印經典,)有的見到戒行莊嚴的德僧,生起虔信,以爲這是福田,而恭敬供養的;有的具見叁寶的廣大功德,對之生起高度的信念,以爲這是福田,而恭敬供養的。不管出發于什麼因緣,叁寶是人天的福田,這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在臺灣要見到出家人,很簡單,處處可見到出家人,甚至看到不要看,太多了,你到國外去走一走,我們到德國去沒見到半個出家人,到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沒見到半個出家人,沒見到,去意大利看的都是歌德式的教堂,歌德式的教堂,這樣看,這樣看,看來看去都沒有,只有看到一個慧律法師,看來看去只看到……。晚上回到飯店,今天一整天都沒有看到出家人,突然在鏡中出現一個出家人,那個就是我,只有一個叁寶而已,看了感觸很大,所以我們在臺灣看出家人,可以說看到不想看,國外看不到出家人,看不到出家人,真的,就是說我們到日本去十幾天,有一天我們去參觀四天王殿,有一個日本人穿一件類似海青黑黑的,我就問由紀,我說:那是出家人?她說:不是,那是在家。那個有娶老婆的,那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她說真正的出家人在深山裏面修行,日本真正的出家人都在深山裏面修行,仿唐,模仿唐朝禅宗的規矩。我說:他們怎麼修行?她說他們去修一百天,吃幾個月的苦,一天吃一餐有的吃得很少,去那邊訓練。日本有一個叫做訓練班,冬天也是這樣子穿一件,穿得很少吃得很少就是這樣訓練,訓練結束以後只要出來,就是可以吃葷食可以娶妻,等于畢業了,也可以做住持,算是去出家的學校訓練班,訓練出來,打坐、威儀、吃飯,受苦一陣子,受苦一陣子就是可以算畢業了,畢業就是可以當住持了,也可以講經、娶妻、吃葷、喝酒,去日本,我們去到溫泉,去到溫泉說有叁個出家人,說:有叁個出家人,去看看。我就是想說有叁個出家人,又有可以翻譯的,來跟日本的出家人了解一下,到底他懂些什麼,我們請他開示一下,結果要出去跟他們講話時,那叁個卻喝得醉醺醺的,倒在那裏,可以喝酒、可以娶妻、吃葷食,都不管這些了,已經都不管了,所以說他們這個可以說等于一個形式而已,變成一個形式而已,沒有真正的出家人,真正的出家人是有卻很少,聽說吃得很苦,吃得很苦,仿唐,模仿唐朝禅宗的規矩,非常地嚴格,聽說有,但是沒看到,沒看到。) 你對叁寶恭敬供養,不但得到很大的福德,亦得人天尊敬供養于你,所以說:【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中國儒家亦有這樣的話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你能怎樣地尊敬人,一定得到別人對你尊敬;你能怎樣地愛護人,一定得到別人對你愛護。所以我們常說:要想別人怎樣地待你,首先看你怎樣地待人。如你常常以微笑的面孔對人,別人也一定以微笑的面孔對你;(當然微笑是應該的,如果睡覺就是不一樣了,你一直帶著微笑睡覺,別人就是不一定帶著微笑睡覺,別人一直打鼾也不一定,你微笑的睡覺對待別人,別人不一定微笑睡覺,尤其是那個會打鼾的,我就笑不出來了,在房間裏面,如果有一個會打鼾的,那個晚上我就會失眠,如果讓他先睡著就是糟糕了,就是糟糕了。以前小的時候,師媽睡覺都會打鼾,一點點,一點點,會打鼾,她打鼾不是很大聲,常常動她會不好意思,就在她的手綁一條繩子,如果打鼾就是稍微拉一下,就會轉個身,隔天一看有一條繩子,最開始打鼾還不會那麼誇張,我們因爲家裏窮,就把一間房間租給…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