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道善法要修,惡法要斷,但一走出講堂,便又立刻忘記,(忘記了,)壞的念頭複起,想做這樣,想做那樣,所以佛要我們,常憶念善法,時刻不要忘記。思惟善法,是要我們對于所做的善法,常常在內心或腦海中,加以思惟或考慮,看看自己所做的善法,對自對他是否有益?同時,從多多思惟中,了解善法的功德和利益,否則的話,要你做善法,就不免感到困難。觀察善法,是要我們從內心的反觀和省察中,檢查我們的起心動念,不讓不善的念頭生起,如果是善的就好好地做去,一刻亦不放松地做去。這樣,叫做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怎樣才叫做常念善法呢?“謂于晝夜”二六時中,不斷“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久而久之,就可【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再有一【毫】一【分】的【不善】之法【間雜】(夾雜)其中,真正地做到純善無惡。我們的心念是前念後念這樣延續的,如前念是善的,後念亦是善的,乃至相續的諸念都是善的,善法自然就在一念一念中增長起來,不善法也就自然不會夾雜其間;如前念是善的,後念來的卻是不善,縱然第叁念又是善的,因爲其間夾雜了一念不善,所以所修的善法,不能算是修到純一無雜,真正發心修習善法的人,絕對不容有一絲一毫地惡法夾雜在裏面,如果做到這點,你所修的善法,就是修得很好。我們這樣講似乎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是並不容易的。 過去有位佛法行者,發心用功修習善法,特別采取這個辦法,就是在自己的面前,一邊擺著黑豆,一邊放著白豆,黑豆代表惡法,白豆代表善法,時時觀察自己內心:如動了一個善的念頭,便取一粒白豆,如動了一個惡的念頭,便取一粒黑豆,用這方法來考驗自己心念的善惡。最初做時,黑豆比白豆多,證明自己的惡念多過善念!如是繼續這樣用功下去,慢慢黑豆與白豆平行,一半是善,一半是惡,還沒有能夠做到完全沒有惡的念頭;再繼續不斷地這樣去修,白豆比黑豆多,亦即表示善念多過惡念,同時證明該行者的修持,已經有了相當的工夫;如此不斷地修下去,(不斷地訓練,)結果,只有白豆而沒有黑豆了,亦即如本經說的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這個方法,諸位不妨試一試。只要我們肯得注意自己每天所起的念頭,是善的多還是惡的多,做這種工夫並不是很難的。如發覺所起的念頭是好,就讓它繼續下去,如發覺所起的念頭的是壞的,立刻要製止,不讓它繼續下去,久而久之,亦能做到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起初修時,當然是很難的,如修久了,善法力量增強,【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諸惡”,主要是指下面所說的十惡。依照上面的善法去做,不但能使一切惡法永遠斷除,而且能使所修一切善法圓滿,進一步地並還能夠得到一種更大利益,就是【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諸余聖衆,是指聲聞、緣覺的二乘聖者。當知這都由修善法而得如此的。 諸位不要以爲親近諸佛是很容易的事,真正得以親近諸佛菩薩,是要具有很大善根福德因緣的,如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不說世間沒有佛,我們無法親近,就算佛在你的面前,你也會當面錯過,而無緣親近的。不說別的,以釋迦佛出現印度說:當時得以親近佛陀的,並不是每個印度人,都有此因緣的。(是經典寫的,以前佛陀當時在印度的時候,叁分之一的人曾經親近過佛陀,見過、瞻仰過、頂禮過,叁分之一的人聽過佛的名字,叁分之一的印度人不知道有一個釋迦牟尼佛,以前資訊不發達,資訊不發達,所以說不一定有這個因緣,)問題在于那裏?這並不是佛陀的不慈悲,而是自己的善根力不夠。親近佛要有善根,聽聞佛法亦要有善根,歸依叁寶亦要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是不行的。有老修行的在家居士,見有新人歸依叁寶,便對他說,你真有善根,可見種善根是很要緊的。《金剛經》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因爲善根種得多,所以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因此我們每天來聽經聞法就是一直種善根,一直種善根,就是功不唐捐,功不唐捐,一直種、一直種、一直種,熏習再熏習,熏習再熏習。) 丙二 釋善法名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我們做人得人身或做天人,算我們有行善,所以在座諸位,我們前世有行善,得人身還可以聽正法,聽到佛法,這就表示我們有行善,因爲人身和天身,人天的身體,這是因爲行五戒十善得來的,所以跟在座諸位恭喜,得人身還能聽到正法。) 善法的作用已經顯出,現在再來釋善法之名。所【言善法者】,究竟是指的什麼?此中還未明白地爲我們指出,只是說明善法的力量,亦即說明善法爲五乘之基。【謂】如【人天身】的生命體,是怎樣而得成就的?當知是依此善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的。比方我們現在所得的這個人身,不要以爲是很易得的,而實人身是很難得的,因爲衆生造惡的機會多,行善的機會少,(尤其是現在造惡的機會很大,很大,現在是無法無天,無法無天,以前男孩子晚上外出晚一點,父母就會擔心了,男孩子喔!現在十七、八歲的女孩子晚上就在外面逗留到兩、叁點,去哪裏?去酒店喝酒,昨天警察才抓到,抓到什麼?十七、八歲的女孩子,去哪裏?去酒店,去酒店做什麼?跟人家劃酒拳,劃輸的脫一件,劃輸的脫一件,劃輸的脫一件,劃拳劃到最後什麼都沒穿,什麼都沒穿,什麼都沒穿當場跳豔舞,你看才十七、八歲,什麼都沒穿,在公衆的pub裏面,那麼多人什麼都沒穿,就這樣跳給人家看,你看看,生到這種女兒,你就……,是不是?你看做父母的傷不傷心,所以現在的小孩無法無天,無法無天,沒錢就用搶的,沒錢就偷,拿刀拿槍的,拿刀拿槍的,真可怕,真的很可怕,所以現在造惡的機會太多了,行善的機會太少了,)如你要得人身,便要修諸善法,不修善法,人身是不可得的,因爲人的生命果報體,是由善業所感的。 關于人身難得,佛經中常作這樣的比喻:“得人身者如爪上塵,(指甲上的塵,抓起來像爪上的塵,)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大地土,意思是說不成比例的意思,)誰都知道,大地土是很多的,我們如要失去這個人身,其機會是很多的,多到如大地土那樣的隨處皆是。一旦人身失去以後,要想重行得到人身,其機會是很少的,少到如爪上塵那樣的難以獲得。(爪上塵那樣的難以獲得,)所以人身是易失而難得的,但如修此善法,即易獲得人身。 人身是依此善法而得成就,天身當更要依此善法而得成就。天身勝過人身,不修善法怎麼能得?不特欲界的天身要修此善法,就是色界的天身也要修此善法,依此善法而得人身,是爲人乘正法,依此善法而得天身,是爲天乘正法,如綜合地說,依此善法而得人天身,是爲人天乘正法。總之,欲得世間善趣果報身,必須修此善法。 【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雖說聲聞聖者是以修四聖谛(就是苦、集、滅、道)爲主,但也要以此善法爲基礎,如果不修這善法,要想得到聲聞菩提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亦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 【獨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自觀花開花謝(這個生生滅滅,緣覺的人,獨覺生在沒有佛的世間,沒有佛,所以他就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由花開花謝,了解到我們人也是會生老病死,所以對世間不會貪著,不會這麼愛、取、有,不會造業,這樣他就解脫生死,所以得到獨覺的菩提,)而得到正覺的聖者。雖說是這樣的,但也要以此善法爲基礎,如果不修這善法,同樣是不可能得到獨覺菩提的,所以說亦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 【無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無上菩提的證得,雖說有他所應修的法門,但也要以此善法爲基礎,如果沒有這一基礎的善法,無上菩提還是不能證得的,所以說【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 聲聞、緣覺、佛果菩提,是出世間的叁乘,再加人乘、天乘,便叫五乘,此中經文告訴我人,此法是五乘共修的,不是專爲人天乘所修的,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一切佛法行者,都當依此法而修,【故名善法。】 這個善法,我們把它說得這樣重要,是否真的這樣重要,不免有人發生懷疑,因爲有人聽了以後,覺得這是很平常的,不過是些做人道理,有什麼重要可言?(何況)中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對這所應修的根本善法,大都是很馬虎而不怎樣重視的,其實這是最大的錯誤!要知不論做什麼,都是有其根本的,如忽略了其根本,那就什麼都做不好,修行自亦如此。善法就是我們修行人的根本,如不把這修學(的基礎)穩固,要想成就叁乘菩提,那真可以說是(徒勞無功)緣木求魚。(就是徒勞無功。跑到樹上找魚怎麼找得到。) 關于善法的重要,中國佛教向來有這樣的故事流傳:在我國唐朝的時候,有位很有名的鳥窠禅師,(鳥窠禅師,鳥窠道林禅師,西元七四一到八二四年,鳥窠禅師,牛頭宗的出家人,鳥窠禅師,)禅師當時住在風景如畫的杭州,遠近佛子來親近他的很多。時白居易(白居易,西元七七二到八四六年,世壽七十五歲是唐代的詩人,號香山居士,白居易中年皈依佛教,受戒修禅親近高僧,晚年重修洛陽香山寺,他發願往生西方專修淨業,到年終,白居易)亦在杭州做官,耳聞禅師的大名,以爲禅師的佛法,一定是很精通的,並能爲我說出深奧的佛法,特去禅師處請求開示,禅師很簡單地對他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當禅師說完了這兩句,白居易便說:“這有什麼難懂的?這是叁歲小孩子都知道。”禅師聽了又說:“不錯,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你更應明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叁歲孩童皆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行不得,)就是你白居易亦未能如法地做到。”白居易聽了禅師這樣開示,始知禅師的確是位了不起的大德,是真參實學的高…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