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是他的法,)佛與諸比丘及諸菩薩,共同地踏著這個寶階到龍宮裏去,受諸龍衆的供養,並爲龍衆說法。依據此說來看,不特佛及聲聞並諸大菩薩有其神通,就是海中的龍王亦有其神通,(所以大乘佛法,如果用神通都講得通,它都是用這樣解釋都叫做神通,)所以龍王能變化寶階,佛等能循這個寶階而行,在沒有得神通的我人,當然是做不到的。 《佛說十善業道經》的這個龍宮,叫做娑竭羅龍宮。娑竭羅是印度話,中國譯爲鹹海,因爲其龍常住在鹹海中,而其龍宮亦是在鹹海的下面,所以稱爲娑竭羅龍宮。娑竭羅龍王,是很多龍王的一種,如《法華經》就說有八大龍王。(《法華經》裏面的八大龍王,我讀給你們聽一下:一、難陀龍王;二、跋難陀龍王;叁、娑伽羅龍王;四、和修吉龍王;五、德叉迦龍王;第六、阿那婆達多龍王;七、摩那斯龍王;八、優缽羅龍王。這個在《法華經》裏面有,你不必作筆記,讀一遍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龍在印度叫做那伽,是一種身體很長的動物,而且是沒有足的,其形態有點像蛇,不過比蛇長得多,還有相當的神力,可作種種的變化。佛法承認有龍,龍亦作爲佛教的護法,列爲天龍八部之一,所以說“天龍八部皆護法”。(龍在中國來說是吉祥物,譬如說十二生肖,你知道這些都有可能,十一個生肖有可能,唯獨龍不曾見過,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你看有十二生肖,唯獨龍你不曾見過,爲什麼龍不曾見過?而十一生肖都見過,唯獨龍不曾見過,不過十二生肖裏面其中又有龍,對不對?叫做龍,你要否認牠,對不對?中國人也都承認有龍,是不是?因此我看天龍八部這個天龍,可能也是一種業力,跟我們人間不太相同,在某一個時刻它會顯現出來,會顯現出來,好像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就像鬼道一樣的會變化的一種,牠是列爲畜生,所以我認爲牠是一種,屬于會變化的一種畜生,這個可能比較合理化,要不然我們那些鼠牛虎兔龍,中國人不曾見過龍,但是他就有這個龍。)不過龍雖有神力變化,但在佛法,仍把它歸納在畜生的一類中,如豬馬牛羊一般。可是不要以爲是畜生,就小看了它。老實告訴諸位,很多畜生的福報,比我們人類還要大,因爲嗔心大的關系,始墮到畜生去,龍就是有大福德的。(畜生有的比我們人福報大,像狗這樣的畜生如果長得漂亮,被有錢人飼養這只狗就好命了,真的,它也不必要看門,整天幫它梳毛還綁兩個人蝴蝶結,主人回來這只狗就跟他舔兩下,這樣主人就高興了,尾巴搖兩下,對不對?狗就很好命了,你看像我們有的當乞丐,寒流來的時候沒地方住,臺北市就有很多睡地下道、鐵道旁要不然就睡火車站,要不然就睡公路局的,沒地方睡,你看人不如一只畜生,那只畜生他又弄最好的給它吃,還有“寶路”,看是一只狗而已卻疼愛有加,一個人比不上一只狗,真的就是這樣子,說真的就是這樣子,所以狗的狗的福報,人有人的業力。) 【與八千大比丘,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這是指出聞法的大衆,亦即等于出席會議的人數。聞法的大衆分爲兩類,就是大比丘衆與大菩薩衆。比丘衆有八千這麼多,而且都是已有相當果證的,即是已證聖果的大比丘,不是剛出家的新比丘。比丘是男人出家已受具足戒的通稱,如果女衆出家而受具足戒的,就稱比丘尼。 比丘是印度話,中國譯爲乞士,乞是乞求的意思,士是人的代名詞,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乞化之人。佛所定的出家僧團製度,在僧團中住的出家衆,不可做政府的官吏,不可做士農工商的事業,(都不可以,)所有一切生活所需,都向信徒乞化而來,所以叫做乞士。(這個在佛在世時可以,泰國也可以,臺灣行不通,在中國大陸就行不通了,中國大陸,冷到零下二、叁十度,零下二、叁十度,在零下二、叁十度,比丘僧團如何出來外面托缽,我問你:什麼人要煮給叢林叁百個人吃飯,叢林甚至有五百個比丘,五百個比丘在零下二、叁十度出來托缽,像黑龍江,我們教授說的:黑龍江,零下都四十幾度,你怎麼出來托缽?打到耳朵,耳朵掉下來,打手,手斷掉,你沒有辦法托缽,所以這種生活在佛在世,今天的泰國也可以,比較熱的地方可以,太冷的地方根本沒有辦法,所以中國大陸我們那些祖師大德都沒有辦法用乞食的,所以就自己煮,因此我們中國修行就比較好修,爲什麼?關起門來你不必去攀緣信徒,你也不必怕去犯衆,也沒有譏嫌罪,爲什麼?我只要跟衆生保持距離,我就不可能犯衆或者犯到譏嫌,這個根本不可能,沒有在接觸,對不對?所以說,我們中國的法師修行就很輕松,像法觀師他們去泰國,他說泰國每一個都要托缽,去那裏親近每一個都要托缽,他說四、五點就要出門了,叁個比丘走到一個地方要分叉路,他從東邊走,他從南邊走,他從西邊走這樣子,分開去托缽,你不能叁個都在同一間托缽,他煮來不及給你們吃,沒有那麼多,一趟出去,回來都兩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我說:你去如果尿急要怎麼辦?他說有時候尿急,急得回來袈裟一丟就跑廁所了,托缽一次要兩個多小時,哪像我們文殊講堂早課結束,一坐下去,引磬拿著,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放下,開始吃,就這麼輕松,佛在世就是這麼苦的日子,親自去體會到那種艱苦,那一種冷眼甚至碰到恭敬的,也有碰到輕視你的,也都有,侮辱你的,所以在托缽當中動心忍性,磨練你的個性,我就是一個乞丐,降伏你的傲慢,你出家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你跟乞丐一樣跟人家托缽,低聲下氣,但是偉大的地方,外表很窮不過內心很富有,向佛陀乞法,向衆生乞食,所以他走路托缽,也有很大的用意,很大的用意。底下:所以說除了乞以外還乞正法,所以說不可做政府的官吏,不可做士農工商的事業,所有一切生活所需二種我見信徒乞化而來,所以叫做乞士,)如更深一層地說,就是乞法。出家之人,最要緊的,還是乞法,即常常地向佛乞求正法,唯有乞求正法,才能聽到正法,這樣說來,比丘叫做乞士,是向兩方面乞化的:外向社會的群衆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內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唯有如此,出家的生活,方可算是正命,(所以正命就是佛弟子依從正法,遠離咒術、占蔔等等,五種邪惡的謀生之法,如法如律求此飲食、衣服等生活資具稱做正命,正命就是用正當的方法養活自己的生命,不從事咒術、占蔔、算命等等,)而不至于過著邪命不正當的生活。 比丘除了乞士一義以外,還有破惡與怖魔的二義,順便再爲一談。惡在這裏,主要指內心中的種種煩惱,出家以了生死得解脫爲目的,若不解決生死根源的煩惱,無論如何不能達到目的的,所以當修戒定慧的叁學,撲滅貪嗔癡等煩惱,是爲破惡義。魔在這裏,主要是指六欲天的天魔,(這個天魔是他化自在天子魔,住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人天魔,魔王跟他的眷屬叫做天魔,)天魔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切衆生,皆爲魔子魔孫,永遠受他控製,如有欲跳出叁界,不願再爲其掌握,那他就要來作種種破壞。(你要修行他就破壞,製造種種的逆境給你,)設若不爲所動,那他就要害怕起來。(他就會害怕,你若爲所動他就高興,)出家的佛弟子,大都認真修行,而以解脫爲期,(爲期就是期望、目標,)天魔外道擾亂,不能發生作用,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所以稱爲怖魔。修行能使魔王恐怖,這就真的有了相當功夫。如果馬馬虎虎地修,(馬馬虎虎地修就是隨隨便便,)縱然出家,魔王亦不會怖畏的。(他也不會怕的。) 菩薩的聽衆,超過比丘叁倍,共有叁萬二千那麼多,所以說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中國譯爲覺有情。佛法將人以及畜生等,都名有情,雖然同樣的叫做有情,但覺悟與不覺悟,就有很大的差別。覺有情,是指覺悟了的有情說的。怎樣稱爲覺有情?我們知道,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多得很,而這衆多的事物,依佛法看,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化中,甚至刹那刹那的在生滅變化中,(所以阿姜查說一句話:一切萬法唯有兩個字,生跟滅而已。萬法唯有這兩個字而已,生跟滅而已,你如果體會到阿姜查這句話,你就開悟了,不是生就是滅,沒什麼好討論的,世間沒有什麼叫做高興,沒什麼好傷心的,該滅的滅,該生的生,就是這樣子而已,)所以說:“一切諸法,生滅無常。”可是世間上的一般人,很難體認到這點。如以重建的妙法精舍來說,因爲它是剛剛修好,大家覺得它是新的,今天來看到的是新的妙法精舍,明天來看到的還是新的妙法精舍,似乎一點變化都沒有,殊不知這樣看法錯了!事實上,妙法精舍時刻都在變的,不特現在不可說它是新的,當建樓上時,樓下已開始變化而向舊的方面邁進了,(新的一蓋好就向舊在變化,)昨天與今天的絕對不同,後一小時的絕對不是前一小時的,如有這樣的領悟,是就叫做覺悟,世間難得有人體悟到這點,所以只叫做迷昧的有情。但菩薩已確切的領悟到無常的定律,深知諸法刹那刹那的在變化不息中,向毀滅的路上推進,決不再對演化的萬有諸法,(演化就是遷流變化,)生起常住的妄執。(意思是說我們對于生滅演變的假相,我們都很清楚地去透視它,我們千萬不要在這生生滅滅的無常的世間,生起一念虛妄的執著,明明知道這是假的東西,怎麼如此死執不放,這樣痛苦到自己,痛苦到自己,)由于有了這樣正確的領悟,所以稱爲覺有情。(覺有情。) 菩薩在佛教中說來,是個很重要的修學佛法的人,亦是積極推動救人救世的行者。世間有很多不了解佛教是覺世救人的宗教,以爲修學佛法的行人,對于人類社會的事情,不聞不問,(都沒有在關心,)似乎有點近于消極,其實,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可以說是最積極的宗教,(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觀世音菩薩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做度人舟。我問你們:哪…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