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廳,素食館吃一吃這樣子,講不出所以然,也不知道要說些什麼,世間人他在說什麼?所說的都是生滅法、是非,對不對?如果是好幾年沒見面的女衆,好幾年沒見面的,所講的就是:我的老公怎麼樣,我的兒子怎麼樣,如果生個聰明的兒子,我的兒子現在得到獎狀。一說起她兒子就滿面春風,說起她兒子就滿面春風,是不然就是她老公的事業,要不然就說到我現在病苦怎麼樣的。都是講這個東西,不相信你作筆記看看,不然不要說叁兩個相約去談天,電話拿起來跟你家裏的人說看他說什麼話題,到最後你就兩個字:無聊,無聊,不知道說什麼好,對不對?無聊。衆生迷茫、無聊不知怎麼熬,不懂生命,生命對他來講是一種懲罰,他懲罰自己,每天在那裏懲罰自己,所以雖說真正彌漫于世間,但一般人所說的話不合真理,)但佛對衆生說的,不論是說的(說的是,是說的,也不論說的是)怎樣一句話,(這叁個字是“說的是”那個“是”排在下面,那叁個字的排列組合是也不論說的是怎樣一句話,佛不論說哪一句話,)沒有不與真理相應的,不與真理相應的話,佛陀根本就不會說。(所以他一輩子開口就是真理,我們現在不必說開口就是真理,我們現在開口就說好話,這樣就不錯了,開口就說好話這樣就算不錯了。)世間衆生的根性,是各式各樣的,如國人常說的“百人百性”,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個性,(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個性,)每一個人的個性,真是極不相同。(所以)普通人說話,要想適合每個人個性,這是絕對做不到的,(你再怎麼做,做到每一個對你贊歎,有可能嗎?有可能嗎?不可能的。美國總統就最偉大了,姓克的,姓克的出一個能人就是克林頓,對不對?克林頓總統,對不對?你看美國的報紙,也是把他批得一無是處,是不是這樣子?所以你絕對無法做到合每一個人的個性,)但佛所說的話,不論是說那句,使得人聽了,都以爲是對自己說的,所以佛所說的話,能契合衆生的根機。具足這兩個意義,所以名爲契經。真正說來,經是線的意思。如一粒粒的佛珠,本來是散著的,用一根線把他貫串起來,不但可以作爲念佛之用,而且不會再行散失。佛在世時說法,是沒有經本的,只用金口講出,到佛滅後,由佛弟子將佛所說的話,用文字組織起來,使佛所說的話不致散失,並且一直流通到未來,所以說經是線的意思。 經字通題解釋過了,現在繼續來講別題。(別題只有這一部經有而已,)于別題中,我想先講“十善業道”四字,十善業道是對十惡業道說的,衆生的一切行爲活動,要不外于在善惡兩方面轉來轉去,不是行善就是作惡,我想這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得到的。(不是善就是惡,)有人以爲佛教忽視,甚至否定偷道德的,這對佛教真是最大的誤解,影響佛教的弘傳很大。其實,現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各大宗教,最重視倫理道德的,敢說沒有超過佛教的,(可以說沒有超過佛教的,)這在佛教各經論中,可以找一最大的證明。特別像本經所說的十善業道,可說完全在人本位上,發揮倫理道德的,果真大家能本此十善業道去行,不特個人的道德完整無缺,而且社會道德的促進,亦將發生極大的效力,所以現在有些接觸到佛教的西洋學者,亦肯定了佛教的這點。 十善的“善”,年紀稍大的人,對這個字是不會陌生的,如我們常聽人說,你要做善事,或說“爲善最樂”。出生在這世間上的人,大都是喜歡做善事的,認爲做善事是最快樂的。我們中國人,對善事亦是很重視的,特別是在華僑社會中,一般僑胞們,更是踴躍的,做種種善事。但善字的定義究竟怎樣,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不免有點模糊不清,只知做善事,不知善的定義,是就如中山先生說的“知難行易”了。(知難行易,知道,要真正徹底知是很困難,但是你只要肯去做,其實很容易的,)其實我們要做善事,最好能夠了解善的定義,如對善的真義不明,有時出發點雖是善的,但結果卻做出與善相反的事來,這實在是最不值得的。(我爲你好,我爲你好這樣而已,要兒子好整天把他關著,叫他不可以出去參加party,要好好地准備聯考爲他好,也不偶爾讓他透透氣,到最後嚴重地失眠,嚴重地失眠,所以爲他好還要方法對,適合他的個性,還要適合他的體力,他如果沒有能力來挑這個擔子,你爲他好有時候反而害了他,反而害了他,對不對?所以說如果爲他好,要了解他本身(的條件),要了解他本身(的條件)。以前有一個婆婆,也是爲了她孫子好,怕她的孫子噎死,她就嚼一嚼、嚼一嚼,以前的人才有,現在的人可能沒有了,嚼一嚼、嚼一嚼,怕她的孫子不會嚼去噎到,拿起來嚼一嚼喂他吃,現在鄉下可能還看得到,比較少了。結果阿媽有肺病,孩子承受不了死了,死了檢查起來覺得奇怪,這個孩子好好地怎麼突然死了,這麼嚴重的肺病,以前肺病是沒救的,會死的,孩子承受不了,承受不了,所以說爲孫子好,但是沒想到你會傳染給他,所以“我是好意的”,這一句話要講得很有智慧,我是好意的,沒有錯你是好意的,問題是你的好意適不適合他,單單這一句“好意”,有時候會誤到一切,我是好意的,但是我們有沒有衡量,好意的輕重、次第、先後,我們如果沒有衡量次第、先後,我們的好意有時候會害到對方,因爲你不了解他的立場,不了解他的立場,譬如說她的兒子,帶女朋友回來,他家裏的人不喜歡,不喜歡,不喜歡這個女孩子的臉很大,臉圓嘟嘟的像豬頭,又塌鼻沒有福報什麼的,顴骨太高又克夫種種的,他家裏的人只看外表,不過她的兒子很喜歡,她就阻止他們兩個人交往,這個男孩子心都在女友身上,他的父母不准他交往,他的父母是好意,怕他娶到壞老婆,好意,問題是他們兩個很好,就這樣問題就出來了,問題就出來了,後來這個男孩子沒有辦法,無法相愛,以死明志而割腕自殺,割手腕自殺,割手腕自殺,對不對?後來死了他媽媽說就後悔,後悔來不及了,死了,死了,對不對?師父要徒弟好也是一樣的,也是一樣的,他不能接受的方法,沒有辦法,拿他沒辦法,所以就等待因緣,這是一定的,這個就是智慧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實在是很困難。底下:所以說,)佛教對于善字所下的定義,是很嚴格的,所以現在特別來分析給諸位聽。 善,根據佛陀給予我們的指示,可從叁方面來說明其定義: 一、(你說你行善想想看,)從內心的動念說:(從你內心的起心動念是善或是惡來診斷善惡,)每一個人都有其心理活動,而這心理活動的純潔不純潔,就有很大的分別。清淨而純潔的心理活動,沒有煩惱夾雜在裏面,而僅與無貪、無嗔、無癡、慚、愧等的善心所相應,(這個)就是善的;反過來說,雜染的而不純潔的心理活動,經常與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我)慢、無慚、無愧等的煩惱糾纏在一起,就是惡的。(就是惡的。)善惡的分別,完全是看內心的清淨不清淨。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爲吾人的所有一切行爲活動,都是由于內心的驅使而活動的,如果內心的不淨因素多,所表現出來的行爲,自然是不善的;如果內心的清淨因素多,所表現出來的行爲,自然是屬善的。 二、從行爲的影響說: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都是相關的,(息息相關,)因而任何一個行爲的表現,都會影響到別人,從影響是好或者不好,就可分別出是善或者是惡。如有一個患肺病的人,(肺病,)其痰內是含有肺病菌的,設若將一口痰吐在大街上,經過太陽的曝曬,由風飛揚到空中,使細菌傳染到別人的身上去,影響到別人的,是屬壞的方面,就可說是不善。一個真正重視道德的,患了肺病不可隨地吐痰。(第二個角度)從好的影響說,如我來越南後,堤岸西貢,(這是地名,就是越南,)前後發生了叁次火災,尤其是這次西貢永會區的災情特別慘重,我們從報章、從聽聞或親自看到淒慘的情狀,發出救濟火災的呼聲,影響廣大社會人群,都來做這救災工作,其影響是好的,就可說是善的。所以我人不論講一句話或做一件事,先要考慮我這話與事情,是有利益于社會人群的?還是有害于社會人群的?(要先想想看是有益還是有害,)如果是有利的,我們便多去做,假使是有害的,我們便不要做。再說,一個人的行爲活動,不但影響社會人群,亦複影響自己本身,是以行爲所發生的影響,對個己身心,對社會人群,假如都是好的,這是最理想的善行;設若我人的行爲活動,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甚而至于還要有所犧牲,如出錢出力,流血流汗,但對廣大的社會人群,是有極大利益的,依佛法說,這還是關于善;(這還是屬于善。)但如我們所做的事情,對自己雖有很大的好處,使自己的生活享受美滿,但對社會人群,(有害,)不特沒有利益,反而有所損害,這在佛法認爲是屬惡的。所以行爲的善惡,主要是約影響社會人群的利害來分的。 叁、從時間的前後說:世間上的一般人,大都是重視現實,要求把握現實,但在佛法講,(在佛法講,)不但有現在的時間,還有未來的時間,如再向前看,還有過去的時間,佛法是將時間,分爲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我們現在做人,(眼光)不能短視,(太短視,)只顧現在,應該還要想想未來,如一想到未來,現在行爲活動,就不敢隨便了,(這樣做下去會身敗名裂,這樣做下去會被抓去關,犯法的事情你也做,這樣就不要,)即當表現一種行爲時,先得考慮一下,我的這個行爲活動,是否對于現在未來都是有利益的?假定對現在的生命有很大的利益,對未來的新生命亦有很大的利益,無疑這是屬于善的行爲。假定只對現在有好處,如以不正當的方法,求得現實生活上的滿足,而對未來的新生命,不但沒有好處,而且還會感受很大的苦痛,這在佛法中說是惡。(譬如說現在的綁票就是這樣子,拿到錢,用不正當的手段拿到錢,拿到錢以後犯法以後被抓去關,甚至被抓去槍斃被世人唾棄,我們不必要拿這種肮…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