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57

  ..續本文上一頁不會給你餅的。于是尊者便入滅受想定,(暫時的,暫時的涅槃,)入了此定沒有氣息,就好像死了一樣。老婦一看,以爲尊者真的死去,不禁害怕起來,因她知道尊者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所最尊敬的大德,假定死在自己家裏,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于是又對尊者說:你如果活過來,我決定給你餅。(爲了要吃一塊餅實在很難過,迦留陀夷實在是證果,如果是我去,她如果說:你看到眼睛掉下來,我也不會給你吃。我說:我才不吃,我要把眼睛留下來看經典,我才不吃,你自己留著吃,對不對?何必看到眼睛掉下來,我連吃都不想吃,但是菩薩不能這樣做,他要度她。)尊者知道她已有轉意,便立刻地出滅盡定。老婦說了要供養餅,當然不好反悔,但因悭貪成性,(說你若活過來就餅給你吃,)舍不得以大餅供養,就以一小塊面,(炒面,這個面就像我們現在的米仔麸,米仔麸,這個在戒律學裏面有講,把五谷磨成粉末狀拌水,一塊一塊就這樣子拿著吃,就像我們現在的米仔麸,或者是麥粉那一類的,)放到鍋裏去煎,尊者以其神通,使所煎餅越變越大,老婦見到餅大,又舍不得供養,(見到餅漲大舍不得供養,)于是便說:這裏有現成的六七個餅,你隨便地拿一個好了。但聖者取一個時,其余的都與之連結起來分不開。老婦看到急得不得了,(她想拿一塊六七塊都黏在一起,這不是她的意思,我叫他拿一塊起來,六七塊都黏在一起,心悭貪。)尊者這時便對她說:你不要怕,我是不要你這些餅的,最好你拿到祇樹給孤獨園去供養衆僧,其功德是不可限量的。大概老婦的善根開發了,就遵照尊者的指示,到祇園去供僧。供僧以後,她見迦留陀夷坐在樹下,便跑去坐在他的隔鄰,尊者知她善根成熟,便對她說法,她聽了之後,立刻證到初果。(這種角色能證初果,我看到這裏打了個問號,貪成這個樣子能證初果,我覺得這個可能是講故事,初果多厲害,初果已經斷見惑,斷見惑就是我見,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都斷了,佛在世,證果不就好像吃飯那麼快,我們現在證初果的沒半個,所以不簡單,不簡單,善根因緣,這種角色,這種角色也會證初果,這太不簡單了,太不簡單了。)所以一個人有了悭心是不好的,有了悭心最好想辦法將之對治掉,不要讓她存在。嫉是嫉妒,(這個很難修,)人類的嫉妒心是很大的,(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家有錢,見不得人家漂亮,見不得人家布施,他都有話說,)而且不論什麼人都有的。當然,這可通于各方面的,就是,凡爲別人勝過自己的,都要對之生起嫉妒心來。以做善事來說:自己不做善事,見到別人做了,還要嫉妒,怎麼可以?如離貪欲,這些過失就沒有,而且得到五種功德,所以說【是爲五。】 以上得到的功德,都是屬于世間方面的,【若能】進一步地將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那你【後】來【成佛】的【時】候,便將成爲【叁界特尊,皆共敬養。】因爲佛是人天教主,叁界導師,叁界之內的衆生,沒有一個不特別尊重你的,不但尊重,而且恭敬供養。你在因中行菩薩道時,以自己所有的一切,施舍給與所有的衆生,到了成佛,當然會得到人天供養。所以佛法常說:不論人們做件什麼善事,千萬不要以爲這是自己的犧牲,事實上你做了的,總是有代價的,雖然你自己不希望有何酬報,但在因果不爽定律下,必然會給予你相當代價的,(譬如說師父講經雖然累了一點,雖然累一點,不過我講經,彼此互相勉勵增加我的印象,講經,我可以得到很多,是不是?我可以積至很多的,智慧、辯才、學習的機會,所以講經得到的搞不好比臺下的還多,因爲我自己要先看,因此這種事情都是這樣子,肯犧牲的人絕對不吃虧,這是一定的道理,)做人不要太過聰敏,而是需要有點傻勁,(比丘常常叁分呆,人家說我們的壞話當做沒聽到,人家要侵損我們,除非有生命危險,要不然稍微侵損當做不知道,知道裝作不知道,他的缺點看也不用看,講也無須對他講,爲什麼?有個傻勁兒,什麼事情看自己就好,)多做功德,多行善事,多作利益人群社會的事業! (再來,這一段又很重要。) 丙九 明離嗔恚功德 (嗔恨心,就是脾氣,這個男女都有包括我也有就對了。) 複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就是說不要發脾氣,你能得到八種的心法,)何等爲八?一、無損惱心;(就是沒有損害惱亂的心。)二、無嗔恚心;(無嗔恚心。)叁、無诤訟心;(诤訟就是爭論,诤就是爭論,訟就是訴訟。)四、柔和質直心;(質直就是正直,柔和正直的心,因爲你沒有嗔恚。)五、得聖者慈心;(聖人都有慈悲心。)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因爲你沒有嗔恚,衆生都喜歡親近你,你利益衆生大家都很歡喜,因爲你沒有嗔恚。)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所以說前世和今生醜陋的原因和莊嚴的原因也有很大的關系,前世有插花或者是前世脾氣比較好比較慈善的,善事做很多貌相會很莊嚴,所以說你如果沒有嗔恚的人,身相就是端嚴,衆共尊敬,誰都想要長得好看,誰願意長得醜,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很簡單的事情,譬如說一個歌星或是一個影星或者好萊塢影星、影後、影帝,相片一出來,每一個就說這個很漂亮,每一句話一定這樣講的,一定這樣講的,對不對?這個實在夠醜的,不曉得紅些什麼怎麼會這麼紅,這麼醜,這麼醜也當女主角,我們人都是這樣子,照片一刊登出來,美醜,立竿見影,對美醜的分別心很嚴重的,所以這個貌相是宿世修來的,宿世個來的。有的說要不然我去美容,你知道嗎?以前美國有的人鼻子扁扁的,有的人鼻子扁扁的去美容,鼻子不曉得從哪裏割開,把它弄上來,結果只要刮風下雨,鼻子就開始酸蓄膿,鼻水一直流,鼻水一直流,後遺症變得很嚴重,後遺症很大,後遺症,美國人用矽膠去隆乳,從這裏割開,割開之後放進去裏面産生病變,溶和體質病變擴散痛到背後去,痛到背後去,前後都痛,就是整個都痛,就爲了要豐滿一些,你看那個後遺症,後遺症。所以自然就是美,創造自然的美是我釋慧律的責任。)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和就是慈和,忍就是忍辱,速生梵世就是梵天清淨的國土。)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觀者,見到的人都非常地贊歎,歡喜心。) 離嗔恚是對嗔恚說的,嗔恚即發脾氣,在這世間做人,個個都有脾氣,只是大小不同。小脾氣只表現出不開心,大脾氣就要暴跳如雷。有了嗔恚是很苦的,因嗔恚多容易得罪人,起到這裏是仇人,走到那裏是仇人,人人都成爲你的怨家對頭,那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嗔恚猶如大火,若常發生大火,就將一切燒光,如人常起嗔恚,好像有大火在身心中燃燒一樣,是很不好受的。(所以我們人如果發脾氣就像一塊火炭,好似一團火在心中燃燒,)如今天發了脾氣,就算燒了再好的菜,你也是吃不下去的,(因爲發大脾氣菜吃不下,)因內心被火所燒,吃來一點味也沒有,所以嗔恚心,在佛陀看來,其罪惡是很大的,釋尊深深體驗到這點,特別要我們遠離嗔恚,(不要發脾氣,脾氣學好一點,)如你真能遠離嗔恚,那你身心就可得到清涼,《正法念處經》說(這部總共七十卷,元魏般若流支所以翻譯的,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本經的重點在說叁界六道的因果以及出家人的修行,《正法念處經》,在《正法念處經》裏面說):“是故智者舍嗔如火,(有智慧的人舍掉嗔恨心就是舍掉這個火,)知嗔過故能自利益。(因爲嗔恨心的罪過很重,所以他能夠自利益,)爲欲自利利益他人,應當行忍。”(應當要有忍辱。)《智度論》說:“衆生爲煩惱所牽,起諸惡事不得自在。譬如,人爲非人所持(人被鬼神所纏住而生病,)而罵辱良醫,(其實不是醫生的問題,)良醫是時但爲(一心一意只想)除鬼(而已)不嫌其罵。(因爲他是醫生,怎麼醫治他才會好,去除非人附身,他的病就好了,當然他非人附身就會一直罵他,對不對?所以說修行人,)行者亦如是,衆生加惡(就是惡言,衆生如何地罵我們,對我們加諸一切惡言,)向己,不嫌其嗔,(我們不須要見他以嗔恨心對待我們,)但爲除結”。(就是說除去煩惱,譬如說我們靜靜地讓他罵,罵一個鍾頭兩個鍾頭,這樣對方的結就打開了,爲了要除掉他心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忍辱讓他罵,任由他念(唠叨)、念……,這樣念這樣念,爲了要除掉他的煩惱,當然這個要看情形,有的女人念(唠叨)不停的,你讓她念(唠叨)不要理她,她以爲我們怕她,對不對?是不是?要看情形要用智慧來排解,要用智慧來排解,你如果讓女人常常念(唠叨),讓女人常常念(唠叨),念久了她會養成習慣,老了會變得很唠叨,跟她生活在一直會很難過,老了加上精神不太正常,又常常忘記,念(唠叨)了再念,念了再念,念了再念,會忘記的。) 所以佛又對【龍王】說:【若】人能遠【離嗔恚,即】可【得】到【八種喜悅心法。】喜悅,即歡喜快樂,沒有嗔恚,當然歡喜。【何等爲八?】 【一、無損惱心】:損即損害,惱即惱亂。有嗔恚心的人,在脾氣正發作的時候,見到什麼就要打什麼,如見到狗就打狗,若見到貓就打貓,即或見不到動物,看見地下的小草,也要狠狠地踏一下,設不這樣,好像不能泄心中之憤似的。由于這一因緣,往往爲了小小爭執,彼此成爲生死冤家。(所以遇到什麼事情,大家都要退一步,)設或自己得勝,但是他怨轉深,設或自己理屈,反而增加憂苦,結果只有走上損惱衆生的一途。可是我們不要以爲損惱衆生,只是衆生一方面的痛苦,實際自己也是痛苦不堪的,不說在你想方設法時,會感受到很大苦惱,就是在你惱害衆生後,同樣受良心責備之苦。(因爲是你害他的,)假定沒有嗔恚心,不起損惱之想,心裏安安樂樂地會得無限歡喜! 【二、無嗔恚心】:這個嗔恚與離嗔恚的嗔…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