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62

  ..續本文上一頁種種財寶,就能長期享受,不致中途死去,留下大量財寶。一個人爲什麼會夭亡,以因果律來說,由于平時殺生太多。殺生,是促短他人或畜生的生命,自己要想長壽怎麼可能?遠離殺生是因,長壽無夭是果,是亦明顯的因果定律。(以前我殺死過很多的螞蟻,不計其數,不計其數,所以我現在很認真地念佛,跟那些亡者螞蟻先生、小姐超度,會擔心,殺不計其數,數不清,數不清,無法算的,螞蟻。) 叁、【不爲一切怨賊損害。】這是由行無畏施而得的利益。因你常給衆生安全感,使衆生獲得無畏,那你現在所有的,不論是內命外命,(身體叫做內命,手足,身體,就是色身的內命;外命就是指財産,或者是資生用具、物品等等。內命指身體,外債指財産,)也都獲得相當的保障,不特一般人,不會奪取你的外命,損害你的內命,就是一切怨賊,亦不會損害你的內命,奪取你的外命,使你不能生存下去,假定不是這樣,還有什麼因果可言? 離不與取(不與取就是沒有允許不可拿,不與就是不給你,不給你,你就拿叫做不與取,)而行施故,(而行布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就是最殊勝,)悉能備集(備集就是積聚,)諸佛法藏。 十善業道中的第二種,叫做遠離偷盜,亦即離不與取。凡是別人的錢物,別人沒能給與我的,自己私下將之拿走,這叫不與取,如別人善意給與我的,自然不犯什麼過失。(不犯什麼過失,不過我們要了解,要了解……。那天有個人來請教,我不知道她今天有沒有來聽課,說太太存私房錢,她先生拿給她買菜的錢,買菜的錢存私房錢,拿來供養叁寶,說這樣犯戒,說有一位法師這樣開示,說這樣犯了因果,犯戒,我說:這是根據什麼說的,我不曾聽過,她先生拿錢給她買菜,她存一些錢起來布施,要不然女人她也沒在賺錢,要去哪裏拿錢,存一些私房錢,這每個人都會的,我如果做人家的太太,我也是會存的,哪有不存私房錢的,少騙我了,一定會存私房錢的,存多和存少而已,私房錢,我也不可能讓我的丈夫知道,以我這種個性,怎麼可能他知道,對不對?是不是?我不會放在口袋,我會放在褲管,他連碰都不敢碰我,這樣怎麼會犯戒,存私房錢來供養叁寶,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她就問師父看這樣有沒有犯戒。我說:沒有,這樣哪有犯戒,夫妻財産共有,對不對?他可以說要有偷盜心,要有偷盜心才算犯,沒有偷盜心這樣哪算犯,你自己的地方,自己人,自己人,對不對?而且是他拿給你買菜的,又沒有叫你買……,他如果拿兩千元給你,需要兩千元都買完嗎?不一定要這樣子,不會存叁、五百元嗎?當女人這一招最厲害的,哪一個不會存,不然你不會存的舉手,真的,沒人敢舉手,存多和存少而已,除非那個傻,傻,偷偷標會,問你有沒有標會還說沒有,隔了幾天在哭,怎麼了,會款被倒了,哭又不敢講怕被先生打,你說沒有標會哭什麼,對不對?所以有時候啞巴吃黃連就是這樣子,偷存私房錢是很痛苦的事,所以我認爲夫妻財産共有,她沒有惡意,我認爲這樣沒有所謂的犯戒,我覺得她這樣很了不起,我覺得她很了不起,這們護持叁寶,我覺得她很了不起。)離不與取是消極的不作惡,現更進一步的,不但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且將自己所有的施與別人,這麼一來, 自然能夠常富財寶了,所以說【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不特沒有人侵奪你的財寶,而且你所得的財寶,是【最】極殊【勝無】有可以與之倫【比】的。如七寶之類,別人所得的,可能是很粗的,而你所得的,是極爲殊勝的。僅僅得到世間的財寶,並不算得怎樣稀奇,其最殊勝難得的,是【悉能備集諸佛法藏。】所謂備集諸佛法藏,換句話說,就是積集大量“法財”。我們常說:一個修學佛法的行者,對于世間的錢財,大可不必積集,(有沒有能力都隨緣,)但對佛法的法財,是越集得多越好的。(所以我才勸告諸位,我們如果聽經聞法,我們如果聽經聞法來到這個地方,久沒來講堂,來到這個地方一聽,說:這個太淺了,藐視正法,譬如他說這個太淺了,這種人無法學佛,佛法沒有所謂的深淺,這些都佛說的法,他就是重法,深淺,你都要端正,恭恭敬敬地坐著接納佛的開示,祖師大德的開示,沒有所謂的深淺,你又不是聖人,所以我們人都有我慢,看到淺一點的就不來聽,看到深一點,這個夠水准,才要來,所以前幾天遇到信徒哪裏來的我不認識:慧律法師,聽說要開《華嚴》?我說:對,對。我說:有什麼事?說:幾月幾號?我說:五月二十四。他說:最近在講什麼?說:《十善業道經》。他說:那個太淺了,太淺了,我等《華嚴》才來。這樣子,沒有辦法他要等《華嚴》才要來。所以開《華嚴經》,五月二十四日那一天,一定會有很多人,爲什麼?開課第一天因爲要來領課本,叁本一千元,一定會來領的,又是贈送的,對不對?第一天來領回去,第二天就不見人影了,爲什麼?拿回去做大藏(cáng)經,不是大藏(zàng)經,是大藏(cáng)經,拿回去藏(cáng)起來,他看不懂,保證看不懂,《華嚴經》怎麼看得懂,二乘人都如聾如啞了,你是凡夫怎麼看得懂,不可能,所以他的大藏(cáng)經拿回去就藏(cáng)起來,法師你其爲大藏(zàng)經,如果在家居士看不懂,叫做大藏(cáng)經,藏(cáng)起來,拿了藏(cáng)起來,藏(cáng)起來,大藏(cáng)經,大藏(cáng)經,他拿這叁本也好,拿這叁本也好,爲什麼?他走起路來……,他明明不識字拿這一本那麼厚來在過耳沒洞這裏,腋下:師姑,你要去哪裏?我要到文殊講堂聽經,你夾著的那一本那麼厚《華嚴經》耶!《華嚴經》耶!你看這麼厚,這麼厚,面子,不好意思死了,學佛的人死要面子,其實是看不懂,卻夾那一本那麼厚,這樣翻這樣翻。他說:師姑,你不識字看得懂嗎?她說:看不懂,可是慧律法師說結緣,看不懂,我坐在那裏都念阿彌陀佛。我告訴你:這個還算不錯,還算不錯,愛面子,算不錯了,至少她還要來坐在臺下聽講,算不錯了,真的,有的十分自大,說:慧律法師要開《華嚴經》。說:嗯。那個聽過了,聽過了,聽過了,那《華嚴經》在講什麼?那個太淺了,那個太淺了,他自己看不懂,那人又問他說:《華嚴經》在講什麼?那些我都聽過了,答非所問,他根本不懂,根本不懂,所以這個人很可怕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這是何等的胸懷。孔子說的: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何等修養的人才有辦法這樣講,那麼老實,我知道就跟你說我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學佛的人就是偉大,其實道理很簡單,存在我們一念的良心當中而已,你就照你的能力來講話,我告訴你什麼都很得體,照你的能力來講話,你講話就很得體了,懂,我就跟你說我懂,不懂,我就跟你說不懂,對不對?是不是?他說:慧律法師,你幫我看看,我的肚子尖尖的可能要生男孩。我說:對不起,我真的不懂,我真的不懂,尖尖不一定是……,搞不好是長瘤還是生什麼……。真的,很難講。不懂,我就說:我不是醫生你還問我,你還問我,對不對?還打電話來說:她女兒很嚴重好像發瘋似的。我說:我沒辦法你去請教醫生,你去請教醫生。不是做法師就什麼都懂,不可能的,沒有辦法,我也有很多不懂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做法師本應如此,不懂不要怕人家笑,最怕的是不懂裝懂。底下說,我們這個法財愈多愈好,)離不與取而行布施,爲什麼能夠備集諸佛法藏?當知布施中有法施,在你以法施與人時,如果自己不懂得法,如何以法而施與人?菩薩行者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要認真聽經,認真親近善知識,一天一天地熏習,就一天一天地開悟,就一天一天地成長,這樣我們才是佛的弟子,對不對?哪有說淺的就不來聽,深的才要來聽,拜托,你是多有水准,說出這句話,我就覺得你很沒水准。)亦即備集諸佛法藏之意。(備集諸佛法藏之意,)就以財施來說:能離世間之財,便能得到法財。如以左手代表錢財,而以右手代表法財,一旦我們的錢財少了,是即表示我們的法財增多。(這比喻說不貪心,比喻,我們對世間的金錢很看得開,)修學佛法的人,以積集法財爲主,世間錢財的有無,是無足輕重的。(我常說你存那麼多錢來做什麼,要帶進棺材裏面用嗎?我們人就是活在一種觀念,活在一種觀念,譬如說這疊是五千元,這五張是衛生紙,我們就覺得這個沒有價值,這五張是五千元,我們就覺得這個不得了,有的說這五張是股票,一張是十萬股,五張就五十萬股,不得了了,這個就是一個觀念,生命是一種觀念,我現在點火把它燒掉,我點火把它燒掉,五千元化爲黑煙,沾醬油也不能吃,錢,自小因爲它很好運用,變成我們非這個不行,但是錢是相對重要,不是絕對重要,所以生命是一種觀念,觀念轉不過來,我們會活得很痛苦,所以懂得觀照的人,就了解處處有菩提,不懂得觀照的人處處就有障礙和煩惱,所以,阿姜查說過一句話,說:觀念跟超越是同時的,你也可以擁有他的觀念,但是,但莫執著。說觀念跟超越可以同時的,你擁有什麼觀念這不爲過,錢很重要,我也知道錢很重要,但是它綁不住我,當下就超越它,所以有了觀念這不爲過,但是它可以超越的,看我們各人的運用。)諸如聽聞佛法,修習智慧等,都是積集法財的方法。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其家就是妻子,妻子)貞順(就是守貞操);母(就是母親,)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就是外人也不會用欲心來看他的妻子。) 非梵行,是不清淨行,即前面所說的邪行,這是佛弟子所必須避免的。【離非梵行】,是屬消極地不作惡,【而行施故,】是屬積極地行善。(積極地行善。)【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是由行施所得的結果。(講…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