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1997年3月2日文殊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天是一九九七年三月二日,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号,今天要讲的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为什么要讲这一部经呢?因为这一部经是人天乘的基础,人天乘的基础,因为我们以前所讲的法都有一个次第,次第就是从我们讲堂建好以后,开始很有次第地由浅渐渐地、渐渐地讲入深的,最主要是要栽培我们讲堂的法师,以及利益这些年轻的在家居士渐渐来提升我们佛教的水准,不要让人家讲我们佛教都只讲因果故事,这样子对理的深入研究得不透彻,因此有六、七年的时间都很有次第的由浅入深讲到最上乘法到昨天就讲到一个段落了,讲到一个段落了,我们法师或者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或者是学佛比较久的人他们受益很多,不过有些初学者或者是老年人有很多不受益听不懂,所以我们讲到昨天告一个段落,以后要开《华严经》的课程。开《华严经》的课程,这不是一般人有办法了解的,这么深的经典,如果这个课程一直讲得这么深,我们讲堂将来人会愈来愈少,愈来愈少。今天是受八关斋戒才会楼上楼下坐这么多人,要不然就像头发没理干净一样,这里一小撮那里两、三个,根本没什么人,确实听不懂,确实听不懂,这个不能怪大家,所以我现在要再绕回来,除了开《华严经》以外,现在要开《华严经》以外,绕回来从基础打起,包括我或者徒弟法宣师父,他安排比较浅的课程,让这些初学者年纪比较大的国语听不懂的人,或者是他的时间短的,很想要学佛,但是一来参加都听到这么深的,所以说现在绕回来安排一些粗浅的大家看得懂的基础性的,尽量用台语来讲,包括我来讲譬如说我讲《华严经》到一个段落,一个礼拜就可以安排一节,两个钟头就可以,一个钟头开浅一点的课程,譬如说《什么是佛法》,可能用《因果选集》就是讲一些比较浅一点的,另外一节课呢?譬如说讲中等一点的,譬如说《唯识论讲话》、《大智度论》这属于中等的,或者是复讲《十四讲表》或者是《临终宝鉴》,或者是《缁门崇行录》选一些比较中等的文言文,《华严经》讲一节就好,现在是这样的构想,由浅的、中等的、深的,统统由我来安排这个课程,法宣师父就尽量安排一些比较粗浅一点的,大家都听得懂的,譬如说《弥陀经白话注解》,白话注解,也可以讲《了凡四训》,转变因果这个例子很好,大家可以从基础或者是讲五戒,在家的五戒相经表解都可以,都可以,所以打从现在起就开始有粗浅的课程,如果方便的话,《华严经》我就讲少一点,反正这部经典不晓得要讲到什么时候,把它讲完,讲堂不晓得已经往生多少人了,华严讲完的话,不晓得要花几十年的时间,这部就先暂且搁下,听多少算多少,现在转回来要利益这些初学的、中等的这样子,如果说深的《华严经》是最深的,所以变成下、中、上等的根性都可以全盘考量到,不过师父会比较辛苦一点而已,我会比较辛苦一点,比较辛苦一点,所以李炳南老居士他栽培他的学生栽培六年以后,他的学生就开始上台就去复讲,去复讲,这里的徒弟有的才四年而已,有的还不到五年,能力还是没有办法。 我们今天要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这一本是演培法师所写的,诸位,请翻开第一页右边: 印光大师开示 【一切佛经,及阐扬】阐扬就是宣扬、弘扬【佛法诸书】就是一切的书,像我们那里摆了很多,我常常在想我们那里摆了那么多的书不晓得对还是不对,有的人来拿没有节制拿了很多,还发生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情,有人来我们这里拿经书拿到台北、校园、台北县,离我们这里很远,知道人家是佛教徒就拿了《慧律法师开示录》说:你看这是慧律法师要印的书你要随喜多少?他已经从我们这里拿走很多了,然后再说我们这里要印书,其实并没有要印书,根本就没有,就说要印书问他要不要随喜,那位在家居士实在很老实,就拿了五千块给他。你看,拿了我们一堆的书到外面骗人家,说我们要印书骗人家的钱,你看看,人家打电话来跟师父讲,要我在讲经的时候跟大家提醒。这实在很可怕,这实在很可怕就是说利用我们佛教的慈善,不怕因果骗人家的钱,骗人家的钱,现在这种事情很多,听说三百六十五行这个行业最好。一下子听说:你们要不要护持文殊讲堂?他就把钱收一收,钱也没寄到讲堂来,都利用我的名字,要不然就拿我们这里的经书,去骗人家的钱,去骗人家的钱,实在是防不胜防,防不胜防,你没办法。有的冒我徒弟的名,说有一个叫做法明师,法明师,说了还会哭,跟人家骗钱说:我是慧律法师的徒弟这样子,也去跟人家骗钱,他都知道我们这里的情形他也知道有佛兴寺统统知道,讲起来就好像是我们里面的人不晓得他从哪里得知的,信徒都被他骗得团团转,钱都交给他了,钱都交给他了。所以说,利用我们出家人的慈悲、善心,摆了那么多的经典任由他拿,拿去骗人家的钱,不晓得要怎么办才好,他脸上又没有写:“我是骗钱的人”,他也没写,没有证据又不能抓他,对不对?不晓得要怎么办才好,所以说我们如果要印经典可以汇款到一零一室这里,汇到师父的帐户来,他就没办法了,对不对?我们对一切都是负因果,像我们《华严经》印了三千部,本来收款收了一百六十几万,后来收到二百多万,干脆就印三千部,我们如是因就得如是果,要印经典的钱,我们绝对不敢用到别处,所以《华严经》就印了三千部,因此把那么多的经书摆在那里,任由人家拿取,不晓得是对还是不对,不晓得是对还是不对,真的不晓得。底下说【无不令人趋吉避凶,】趋就是朝向吉祥,朝向吉祥,避凶就是远离凶恶,远离灾难。趋吉就是朝向吉祥、安乐;避凶就是远离凶恶、灾难,【改过迁善,】迁就是向善的意思。佛经都要我们改过自新向善,明三世之因果,】明白三世的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就是出离生死的苦海,【生极乐之莲邦。】往生极乐的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难遭就是难遭难遇,难遭难遇,作难遭难遇想。我们看佛经要【净手】就是我们的手要清净,摸佛经的手要清净,【洁案,】案就是桌子,我们要放佛经桌子要整洁,不要乱七八糟的也不整理,对佛经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案就是桌子。我们要用清净的手放在桌上的东西,我们要先把桌上整理干净,把桌上整理干净,【主敬存诚,】这个主就是指我们内心所重要的依据,简单讲主就是内心为主,敬就是恭敬,内心恭敬,存就是保持,保持虔诚,诚就是虔诚,所以主敬存诚意思就是说:内心要保持恭敬、虔诚、尊重,不要轻慢。这个主是事物之所本终也,事物的根本叫做主,人的根本就是一颗心,所以主敬存诚就是:心恭敬存一念的虔诚,【如面佛天,】面就是面对,就像诸佛菩萨现在在你面前,天就是天龙八部,护法诸天在你面前,你如果看佛经,就像佛祖在我们面前,就像天龙八部在我们的面前,当然我们要恭恭敬敬的,虽然我们是自己一个人,旁边没有人,看佛经也是这么地恭敬,【如临师保,】临就是靠近、接近,就好像接近什么呢?师就是师长,师长,师就是师长,所以保就是养育或者是指调教,面对师长的调教、教育,这个叫做保。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如临师保的意思就是说:就像师长、父母在我们的身边,师保本来是指养育、调教、养育我们调教我们,在这个地方是指师长、父母这些长辈们,在我们的身旁调教我们一样,如临师保,就像我们师长、我们的父母,在身边很用心地养育我们,教育、调教我们的意思,像这样的心,【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这样才真正能够得到利益,自可亲得,要不然,虽然拜佛、念佛、看经典用功,不过【若肆无忌惮,】肆无忌惮就是毫无顾忌,譬如说在佛经前面放屁,在佛经前面乱吐口水,在佛经前面不恭敬,这些都不可以。我们在忏公那里很严格,佛经一定要放在腰部以上。在忏公那里,他身边一定放一条手帕,手帕要沾湿不是干的,不是干的,包括你摸一下鼻孔,都要赶快擦一擦,赶快擦一擦,像我们有时候在看书的时候,脸上有一颗青春痘,挤青春痘,手要赶快擦一擦、擦一擦,这只手,如果摸到身体的哪一个地方,譬如说青春痘、弄一下鼻毛,或者是抓一下头,忏公都不准就是要恭恭敬敬,用一条湿毛巾赶快擦干净,擦干净,所以肆无忌惮就是胡作非为,毫无顾忌就是很不恭敬,对佛经很不恭敬,【任意亵渎,】这个亵渎就是轻慢、冒犯。随着我们众生的来信、习气或者是不好的态度,轻慢、冒犯对佛经很不恭敬,【及固执管见,】管就是我们用一根望远镜,一个圈圈看出去的范围就有限,用管子看天,天本来很大无量无边,用管子看,就变成很小的范围而已。管见就是己见。这个有很多,如果讲到拜佛就:消极、迷信,郎嗣的第四个儿子益谦出家了,可怜喔!可怜喔!不晓得受到什么刺激。如果拿经典给他:我还早得很,我还早得很,今年才五十多岁而已,差不多七十再来吃素,七十,结果今年一讲完隔年就往生了,连看到一本佛经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这个固执管见,佛教都是劝人为善而已,慢一点再来吃素,等到儿孙大一点都娶妻、嫁人,都办妥了我再来吃素、念佛,都是这样子,这是比较好的一方面,有的甚至于他儿子信佛,把佛经都烧光光,烧光光,那就是固执己见,以自己的看法为主,自己的看法为主,所以管见就是说在管中窥物,窥就是看这个物,比喻见解浅薄、很浅近,他的见解很浅的意思,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佛法这么深奥你没办法,你要他来信佛你没有相当的经教、辩才根本没办法,众生很难度,不但难度,底下又说:【妄生毁谤,】还会产生毁谤,【则罪过弥天,】弥天就是满天,就是说大的意思,罪过很大如天那么大,【苦报无尽。】你不相信没有关系,还固执、轻慢、肆无忌惮,妄生毁…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