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很乐意地倾听他谈话。实际上讲,言必契理,(契理就是合理,)这是很要紧的,假定说的不契于理,与其说了不如不说。(不如不要说,)以佛法说,出言必定契于真理,唯佛与佛乃能如是,佛不论在什么时候以及什么处所,从来不说一句没有道理的话的。 【四、言词美妙】:说话不但要温和,而且言词要美妙,就是一字一句地用词,都用得非常恰当,并且用得极为自然,使人听到你的音声,就得到一种异常美感!多听人讲话就知道:会得说话的人,(就是有善于说话的人,会得就是善于,善于说话的人,)吐露出来的言词,如像选择过的样子,不知多么悦耳中听;不会说话的人,言词既粗俗,听来又刺耳,很难令人生起好感!(都快死了,他一开口就是要跟你漏气,一开口就是要刺你的心,你看谁肯跟他说话,每次都是他对,说到最后没有办法再说了,你再怎么样都不对,没有办法沟通,所以我们有时候要冷静听别人怎么讲,对我们的修养有益无害,)同样是说话,言词美妙不美妙,给人影响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一个人恶口骂惯了的,要他有什么美妙言词说出来,自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若你能远离恶口,除非不说话,(若你能远离恶口,)说起话来,所用的言词,一定是很高雅的、动听的、美妙的,具有吸引力的。(具有吸引力,)言词美妙,是远离恶口所得的善果,所以做人不可随便开口骂人。(不可随便开口骂人。) 【五、言可承领】:承领,是接受的意思。有的人一说话,别的人立刻就接受,觉得你所说的很有道理,是值得我人接受的;有的人说了话,别的人不但不接受,而且以为你是说大话,根本不值得重视的。原因在那里?就在你是否以恶口骂人。如你常以恶口骂人,那你说出来的话,好像有刺一样,使人不敢接受。俗说:你的话我领教得多了,现在再也不敢领教。这样,你的说话,打了很大的折扣,很难邀得(邀得就是得到,很难得到)人们的信任。在世间做人,说话最要的,是在于信用,信用没有了,说什么都没有用。有人到了什么地方,专门喜欢高谈阔论,但是没有哪个愿意听他的,做人做到这个地步,(说话没人肯听,)可谓毫无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要想说话发生力量,令人接受,最主要的是远离恶口。 【六、言则信用】:信用,在这世间是很要紧的。孔老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知其可也就是不知道他怎样来立身处世。)信用,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当然是从说话中,显示你的高度信用。比方人家请求我们一件事情,我们不答应便罢,答应了就得尽心尽力地去做,至于效果如何在所不计,即使没有达成承诺人家的任务,人家也不会怪你的。(因为你很有信用,)世间有很多人,不论对什么人的请求,总是满口答应,(没有问题,)但是答应过了,似乎也就算了,根本没有当作一回事!(一开始人家认为你有信用,)可是经过时间久了,大家知道你只是应酬而已,慢慢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信心一旦失去,以后就是说真话,亦没有人肯相信你。一个不以恶口骂人的人,无论在什么场所说话,无论在什么时候说话,都会得到人的信用,相信你所说的话,一定会兑现的。 【七、言无可讥】:讥即讽刺或批评。在这世间,有很多人说话,杂乱无章的,不知说的什么,所以说了以后,或当面受人批评,或背后为人讥笑,做人说话如此,实在是没有意思。推其原因,还是由于恶口而来。有的人说话,温文尔雅的,有条有理的,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美妙的词句,不管什么人听了,想要在你的说话中,找出什么缺点,以便批评讽刺你,甚至当面讥笑你,那是绝对找不到的,所以说言无可讥。现实世间的人,没有哪一个说话,不受人批评的,所以常有“说话难”之叹!不过你能远离恶口,从不刺耳的(讲话不要那么带刺,)言论批评人、讽刺人,(就是讲话带刺不怕你死,)那你现在说话,就也不会为人批评、讽刺、讥笑,所以说言无可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不恶口做起。(有的是对方自己敏感,不是我们的问题,对方很脆弱,你稍微一句话,他就是觉得你他,这样我们不算恶口,像那样就是不要说话,有的不是我们恶口,是对方太过敏感,敏感,你说一他想成十,甚至扭曲你,所以没有办法谈论,不是我们的问题,这种情形尽量不谈,因为你讲他认为你在伤害他。) 【八、言尽爱乐】:(就是所说的话都受到一切人的欢喜,就是这个意思。)说话不为人批评,固然是很难得的,若更能为人爱乐的,自更是说话的成功。如有人说话,说不到三言五句,就不为人爱听,当然更谈不上好乐;另有些人说话,使人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想听。若问原因何在?我想亦在有无恶口。(讲话当中都不含有骂人、讽刺,都没有,大家都喜欢听,)还有造恶口业的,说话就不会有人爱乐,未造恶口业的,所言自然尽为人之所爱乐了。 上面所说的八种净业,都是属于世间的,【若能】将这净业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你【后】来【成佛】的【时】候,便能【具足如来梵音声相。】梵音,即清净音,如来所说的都是梵音。梵音声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中的一相。由在因地中远离恶口,所以到佛果位上,就得梵音声相,此之所谓因果相应丝毫不爽。(因为很简单,所以我们不须什么解释,跟大家互相勉励,读一遍增加大家的印象,没什么好解释的,这个你们都看得懂。) 丙七 明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这一段是说要离绮语。)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所爱就是所敬爱,就是必定为智人所以尊重、恭敬。)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能够用智慧如实来回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浪费。不唐捐就是说不会白费功夫。) 离绮语是对绮语说的,绮语就是(说男女的事情,男女)不三不四的话,(譬如说赞叹淫欲,赞叹感情,赞叹束缚的世间法,)一点意义都没有。一般人见面谈话,谈些有意义的话比较少,大都喜欢说些笑话,或故意地逗人发笑,这便叫做绮语。或说一些不正当的话,(就是男女,)令人发生种种妄想,这也叫做绮语。一般人听了也许认为无伤大雅,说说笑话有什么关系?(像现在电视什么频率?打电话进去就会听到什么声音,……,忘记了,常常在报导,说十八岁以上才可以打,打进去就是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还写什么国际收费,这一点我实在想不透,你打出去的电话,是由电信局收费的,怎么写一个国际收费,难道他会到你家里来收费吗?你打电话,费用一定是电信局收去,这个我们都想不通,这是弄不清楚他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就是绮语,)但真正站在世间做人的立场来讲,或站在修学佛法的立场来讲,最好还是不要说些(男女当中)无谓的话,(男女)不三不四的话,张三长李四短的话,最好不要讲。以学佛的人说:彼此见面的时候,问问近来用什么功?或问有没有进步?使得大家(彼此之间)知所策勉,(策就是鞭策,勉就是勉励,)而不至于懈怠,如是便可离绮语了。 佛又叫声【龙王】说:【若】人能够远【离绮语】的话,那他【即得成就三种决定。】决定,即表示一点犹豫都没有。如我人一时想这样,一时想那样,在这样那样之间,心中会生起疑惑,这就叫做不决定。一个人不能决定一样什么,(连一样他都没有办法决定,)那他将什么事都做不成。说绮语的人,一时说这样的话,一时说那样的话,使人对你捉摸不定,要想得决定果,那怎么做得到?如你一向没有说不三不四的话,自然就可得到三种决定。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这是一定的道理。【何等为三?】这是问,下面一一解说。 【一、定为智人所爱】:所爱(就是所以敬)的爱,(多一个尊敬的敬,意思就是出来,)不是单纯的讲爱,而含有尊重恭敬的意思在内,亦即所谓敬爱。诸位或许有体验到或听人说过:如现在有个人进来,假定他平时喜欢说不三不四的话,我们便说这人又来了,而对他抱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如走进来的一个人,平常从不喜欢说些无谓的话,亦即所谓“不苟言笑”的,(就是说不随便谈笑风生,态度很严肃,)我们自然而然地便对他生起恭敬心来,是即为人所爱。一个人为普通人敬爱,这是没有什么希奇的,为有智慧的人之所敬爱,这就极为难得了,因他没有相当的声望和人格,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敬爱的。普通人看人只看表面,有智慧的人可以深入人的内心去观察的。如你是个离绮语的人,便能得到有智慧的人敬爱,所以说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吾人彼此见面,或在一个集会当中,不免有人提出一些问题来问,我们当然要予以回答。有些人顽皮或欢喜开玩笑,那他便会“王顾左右而言他”,(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说,看来看去的言不中意,你问什么他都答些别的,)不肯如实的答覆。如问从何而来,应该老实回答,我从某某地方来,但他却说我刚吃完饭,(他答非所问,)或问你现在读什么经,《金刚经》还是《地藏经》,你如答覆说,我每天读《金刚经》一卷,这便是如实答问。拿道理来说:世间的道理很多,我们当然不能每个道理都知道。如有人问这个道理,自己懂得便回答,所谓“知之为知之”。有些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自己是个大通家,(这个有很多,)随便乱答一阵,(这个有很多,他一知半解却半桶水晃荡,不论对错跟人家乱讲胡诌一通乱回答,)所谓“强不知以为知”。(勉强自己不知当成自己知道,)假定别人问的,自己并不明白,便老实说不知,(我们老实讲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并不可耻,不知道,我们跟人家说不知道并不可耻,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老老实实地讲,)或说关于这道理,我还不怎么清楚,等我研究了解以后再答覆你,这便叫做定能…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