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54

  ..續本文上一頁人很樂意地傾聽他談話。實際上講,言必契理,(契理就是合理,)這是很要緊的,假定說的不契于理,與其說了不如不說。(不如不要說,)以佛法說,出言必定契于真理,唯佛與佛乃能如是,佛不論在什麼時候以及什麼處所,從來不說一句沒有道理的話的。 【四、言詞美妙】:說話不但要溫和,而且言詞要美妙,就是一字一句地用詞,都用得非常恰當,並且用得極爲自然,使人聽到你的音聲,就得到一種異常美感!多聽人講話就知道:會得說話的人,(就是有善于說話的人,會得就是善于,善于說話的人,)吐露出來的言詞,如像選擇過的樣子,不知多麼悅耳中聽;不會說話的人,言詞既粗俗,聽來又刺耳,很難令人生起好感!(都快死了,他一開口就是要跟你漏氣,一開口就是要刺你的心,你看誰肯跟他說話,每次都是他對,說到最後沒有辦法再說了,你再怎麼樣都不對,沒有辦法溝通,所以我們有時候要冷靜聽別人怎麼講,對我們的修養有益無害,)同樣是說話,言詞美妙不美妙,給人影響有著很大的不同。當然,一個人惡口罵慣了的,要他有什麼美妙言詞說出來,自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若你能遠離惡口,除非不說話,(若你能遠離惡口,)說起話來,所用的言詞,一定是很高雅的、動聽的、美妙的,具有吸引力的。(具有吸引力,)言詞美妙,是遠離惡口所得的善果,所以做人不可隨便開口罵人。(不可隨便開口罵人。) 【五、言可承領】:承領,是接受的意思。有的人一說話,別的人立刻就接受,覺得你所說的很有道理,是值得我人接受的;有的人說了話,別的人不但不接受,而且以爲你是說大話,根本不值得重視的。原因在那裏?就在你是否以惡口罵人。如你常以惡口罵人,那你說出來的話,好像有刺一樣,使人不敢接受。俗說:你的話我領教得多了,現在再也不敢領教。這樣,你的說話,打了很大的折扣,很難邀得(邀得就是得到,很難得到)人們的信任。在世間做人,說話最要的,是在于信用,信用沒有了,說什麼都沒有用。有人到了什麼地方,專門喜歡高談闊論,但是沒有哪個願意聽他的,做人做到這個地步,(說話沒人肯聽,)可謂毫無意義。(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要想說話發生力量,令人接受,最主要的是遠離惡口。 【六、言則信用】:信用,在這世間是很要緊的。孔老夫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知其可也就是不知道他怎樣來立身處世。)信用,從什麼地方表現出來?當然是從說話中,顯示你的高度信用。比方人家請求我們一件事情,我們不答應便罷,答應了就得盡心盡力地去做,至于效果如何在所不計,即使沒有達成承諾人家的任務,人家也不會怪你的。(因爲你很有信用,)世間有很多人,不論對什麼人的請求,總是滿口答應,(沒有問題,)但是答應過了,似乎也就算了,根本沒有當作一回事!(一開始人家認爲你有信用,)可是經過時間久了,大家知道你只是應酬而已,慢慢便會對你失去信心。信心一旦失去,以後就是說真話,亦沒有人肯相信你。一個不以惡口罵人的人,無論在什麼場所說話,無論在什麼時候說話,都會得到人的信用,相信你所說的話,一定會兌現的。 【七、言無可譏】:譏即諷刺或批評。在這世間,有很多人說話,雜亂無章的,不知說的什麼,所以說了以後,或當面受人批評,或背後爲人譏笑,做人說話如此,實在是沒有意思。推其原因,還是由于惡口而來。有的人說話,溫文爾雅的,有條有理的,既有豐富的內容,又有美妙的詞句,不管什麼人聽了,想要在你的說話中,找出什麼缺點,以便批評諷刺你,甚至當面譏笑你,那是絕對找不到的,所以說言無可譏。現實世間的人,沒有哪一個說話,不受人批評的,所以常有“說話難”之歎!不過你能遠離惡口,從不刺耳的(講話不要那麼帶刺,)言論批評人、諷刺人,(就是講話帶刺不怕你死,)那你現在說話,就也不會爲人批評、諷刺、譏笑,所以說言無可譏。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得從不惡口做起。(有的是對方自己敏感,不是我們的問題,對方很脆弱,你稍微一句話,他就是覺得你他,這樣我們不算惡口,像那樣就是不要說話,有的不是我們惡口,是對方太過敏感,敏感,你說一他想成十,甚至扭曲你,所以沒有辦法談論,不是我們的問題,這種情形盡量不談,因爲你講他認爲你在傷害他。) 【八、言盡愛樂】:(就是所說的話都受到一切人的歡喜,就是這個意思。)說話不爲人批評,固然是很難得的,若更能爲人愛樂的,自更是說話的成功。如有人說話,說不到叁言五句,就不爲人愛聽,當然更談不上好樂;另有些人說話,使人越聽越愛聽,越聽越想聽。若問原因何在?我想亦在有無惡口。(講話當中都不含有罵人、諷刺,都沒有,大家都喜歡聽,)還有造惡口業的,說話就不會有人愛樂,未造惡口業的,所言自然盡爲人之所愛樂了。 上面所說的八種淨業,都是屬于世間的,【若能】將這淨業功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那你【後】來【成佛】的【時】候,便能【具足如來梵音聲相。】梵音,即清淨音,如來所說的都是梵音。梵音聲相,爲如來叁十二相中的一相。由在因地中遠離惡口,所以到佛果位上,就得梵音聲相,此之所謂因果相應絲毫不爽。(因爲很簡單,所以我們不須什麼解釋,跟大家互相勉勵,讀一遍增加大家的印象,沒什麼好解釋的,這個你們都看得懂。) 丙七 明離绮語功德 複次,龍王!(這一段是說要離绮語。)若離绮語,即得成就叁種決定。何等爲叁?一、定爲智人所愛;(所愛就是所敬愛,就是必定爲智人所以尊重、恭敬。)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能夠用智慧如實來回答。)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爲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浪費。不唐捐就是說不會白費功夫。) 離绮語是對绮語說的,绮語就是(說男女的事情,男女)不叁不四的話,(譬如說贊歎淫欲,贊歎感情,贊歎束縛的世間法,)一點意義都沒有。一般人見面談話,談些有意義的話比較少,大都喜歡說些笑話,或故意地逗人發笑,這便叫做绮語。或說一些不正當的話,(就是男女,)令人發生種種妄想,這也叫做绮語。一般人聽了也許認爲無傷大雅,說說笑話有什麼關系?(像現在電視什麼頻率?打電話進去就會聽到什麼聲音,……,忘記了,常常在報導,說十八歲以上才可以打,打進去就是說一些不叁不四的,還寫什麼國際收費,這一點我實在想不透,你打出去的電話,是由電信局收費的,怎麼寫一個國際收費,難道他會到你家裏來收費嗎?你打電話,費用一定是電信局收去,這個我們都想不通,這是弄不清楚他爲什麼這樣寫,這個就是绮語,)但真正站在世間做人的立場來講,或站在修學佛法的立場來講,最好還是不要說些(男女當中)無謂的話,(男女)不叁不四的話,張叁長李四短的話,最好不要講。以學佛的人說:彼此見面的時候,問問近來用什麼功?或問有沒有進步?使得大家(彼此之間)知所策勉,(策就是鞭策,勉就是勉勵,)而不至于懈怠,如是便可離绮語了。 佛又叫聲【龍王】說:【若】人能夠遠【離绮語】的話,那他【即得成就叁種決定。】決定,即表示一點猶豫都沒有。如我人一時想這樣,一時想那樣,在這樣那樣之間,心中會生起疑惑,這就叫做不決定。一個人不能決定一樣什麼,(連一樣他都沒有辦法決定,)那他將什麼事都做不成。說绮語的人,一時說這樣的話,一時說那樣的話,使人對你捉摸不定,要想得決定果,那怎麼做得到?如你一向沒有說不叁不四的話,自然就可得到叁種決定。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這是一定的道理。【何等爲叁?】這是問,下面一一解說。 【一、定爲智人所愛】:所愛(就是所以敬)的愛,(多一個尊敬的敬,意思就是出來,)不是單純的講愛,而含有尊重恭敬的意思在內,亦即所謂敬愛。諸位或許有體驗到或聽人說過:如現在有個人進來,假定他平時喜歡說不叁不四的話,我們便說這人又來了,而對他抱有一種輕視的心理;如走進來的一個人,平常從不喜歡說些無謂的話,亦即所謂“不苟言笑”的,(就是說不隨便談笑風生,態度很嚴肅,)我們自然而然地便對他生起恭敬心來,是即爲人所愛。一個人爲普通人敬愛,這是沒有什麼希奇的,爲有智慧的人之所敬愛,這就極爲難得了,因他沒有相當的聲望和人格,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他敬愛的。普通人看人只看表面,有智慧的人可以深入人的內心去觀察的。如你是個離绮語的人,便能得到有智慧的人敬愛,所以說定爲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吾人彼此見面,或在一個集會當中,不免有人提出一些問題來問,我們當然要予以回答。有些人頑皮或歡喜開玩笑,那他便會“王顧左右而言他”,(顧左右而言他就是說,看來看去的言不中意,你問什麼他都答些別的,)不肯如實的答覆。如問從何而來,應該老實回答,我從某某地方來,但他卻說我剛吃完飯,(他答非所問,)或問你現在讀什麼經,《金剛經》還是《地藏經》,你如答覆說,我每天讀《金剛經》一卷,這便是如實答問。拿道理來說:世間的道理很多,我們當然不能每個道理都知道。如有人問這個道理,自己懂得便回答,所謂“知之爲知之”。有些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以爲自己是個大通家,(這個有很多,)隨便亂答一陣,(這個有很多,他一知半解卻半桶水晃蕩,不論對錯跟人家亂講胡謅一通亂回答,)所謂“強不知以爲知”。(勉強自己不知當成自己知道,)假定別人問的,自己並不明白,便老實說不知,(我們老實講有什麼關系,不知道並不可恥,不知道,我們跟人家說不知道並不可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老老實實地講,)或說關于這道理,我還不怎麼清楚,等我研究了解以後再答覆你,這便叫做定能…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