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智如實答問。但世間上的人,都愛自作聰明,作不如實答問,原因在于平時說的笑話太多,對于任何問題都不作切實地答覆。 【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我們常聽人說某人很威,(就是很有威望,威勢聲望,)僅是很威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威而有德才是最極殊勝的,有威而無德,(人家由外表怕你這個沒有什麼,德是由內心欽佩,所以說你有威沒有德,沒有用的,你只讓人外表怕你,這個沒有用,要從內心裏面佩服,這個就是有德行,外表怕叫做威,內心佩服叫做德,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這樣子,所以有威沒德,)很容易使人對你生起:“敬鬼神而遠之”的心理,所以有威有德,才是我們所須要的。“有威可畏,有德可敬”,使人對你生起敬畏之心而樂予親近,才是最極理想的。如你能離绮語,便會得到威德,而且所得威德,不僅是在人間最爲殊勝,即在天上也是最殊勝的。爲什麼會如此?因他從來無有虛妄的關系。無有虛妄,所以有此殊勝威德。 上來所得的勝利,還是屬于世間的,【若能】進一步地將此功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那他【後】來【成佛】的【時】候,【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授記,是佛法中常用的名詞,即對諸大菩薩等,授與未來的懸記,(懸記就是未來的意思,)如說你將來定在什麼時候成佛,國土叫什麼名字,四衆弟子有多少,正法住世多少時等,名爲授記。授記,在菩薩修行的過程中,不是一次兩次的,你到了怎樣的程度,就可爲你授怎樣的記,含有鼓勵的意思,目的在于使你更向佛道前進。如鼓勵小孩用功讀書,告訴他這次可以考第一名,他就認真地用功讀書了。如來爲佛法行者授記,是確實如此的,是真實不虛的,決不會不兌現的,所以說皆不唐捐。 丙八 明離貪欲功德 (這個貪,世間人最難斷,世間人最難斷,很難斷,我們說財色名食睡,說吃飯就好,說吃飯,吃飯已經吃得很飽,吃得很飽,實在是飽了,再端一盤出來,那一盤剛好是我們最愛吃的,明明已經很飽了再吃兩口,再吃兩口,中國話很厲害,說:嘴飽眼不飽。眼睛不肯飽,嘴巴已經飽了吃不下了,吃不下了,眼睛不肯飽,眼睛看了覺得不知足,看色香味都俱全就想吃,中國人講話很厲害,真的,嘴飽眼不飽,眼不飽,因此高僧大德吃飯的時候,眼睛不會東瞄西瞄亂看,我們一般人吃飯都是這樣子,眼睛一直轉個不停,看那一盤轉過來,轉到我們的面前,現在都是用轉的,轉到我們的面前,好吃,速度很快,怕再被轉走,怕再被轉走,所以看我們吃飯,就知道這個貪欲很困難,很困難。所以說何況是其他的欲望。) 複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所以這個要下功夫,這個貪心要斷要離,要下一點功夫,)何等爲五?一、叁業自在,(你不貪當然身口意束縛不了你,)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我沒貪,)一切怨賊不能奪故;叁、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過本所求的意思是說本來我所求的只有一叫做本所求,可是現在超過你本來所以求的,就是你無所求,已經超過原來所求的,你只求一現在給你一百,叫做過本所求,超過本來你自己想要得到的,)百倍殊勝,(因爲你沒有貪,)由于昔時不悭嫉故;是爲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叁界特尊,皆共敬養。 離貪欲是對貪欲說的,貪欲本是多方面的,但人類最大的貪欲,還是在于金錢的積聚,(金錢的積聚,)以爲有了錢,什麼問題都可得到解決。但站在佛法的立場講,貪欲爲一切罪惡的根源,(罪惡的根源,)事實的確如此,試看社會每個角落所發生的罪惡之事,有那樣不與貪欲發生關系?(什麼都是爲了貪,)所以這是應該遠離的。(世間人貪,我們能體諒,我們說修行人不論是法師,或是在家居士我們還著這個貪,等于一條繩子綁住我們,一條繩子綁住我們,貪名、貪利、貪色、貪財,這個都是,貪睡、貪食,財色名食睡都是叫做貪,貪是最大條的繩子,捆得死死的,有了這個貪苦隨後就到,苦一定隨後就到,這個人貪心有多重,你就會了解這個人痛苦有多深,這是一定的道理,慢慢地去感受,慢慢地去感受。所以如果我們讓它自然美,對不對?自然美,內心美就自然美,我們沒有這個貪欲,但是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貪欲心很大,我已經六、七十歲了,我已經老了細胞在變化,細胞在變化,無常一定會到的會慢慢變醜,對不對?但是我們愛漂亮,貪美,貪美就去美容,美容不是壞事,有時候做得好沒有關系,做得不好……,心針美容之後嘴巴往上翹,一夕之間液體掉下來,下巴腫這麼大,你比較胖哦,做小針美容的不敢說她失敗,注射液掉下來,人家說:你怎麼圓嘟嘟的,她不敢跟人家說:我小針美容失敗。她不敢,說:是水腫,水腫。她不敢說,爲什麼?六、七十歲了還做小針美容,當然她會不好意思,世間就是那種……,事實不是這樣卻又不敢說,又不敢說會不好意思,所以光說貪漂亮就好,這種貪愛之病就很難治療了,光是貪漂亮的毛病就很難治療了,所以你看看只要你長期吃素食,認真拜佛、念佛煩惱比較少,煩惱使人家更快老化,煩惱使人更快老化,所以我們的心情很重要,心情很重要。大修行人,他無須化什麼妝就很漂亮了,就算你看起來感覺他很自然,不過他的美就在這自然當中,世間人有時候化妝得很那個,不過從她的眼神,眼神,眼神看起來她就沒有氣質,沒有氣質,人的氣質從眼神看,眼神,眼神,任你怎麼擦粉,那兩顆眼睛你一定擦不到的,眼睛擦粉你會變怎樣,所以一個修行人高僧大德,或者是在家居士很有修行,眼神就很慈祥,他無須化妝你只看他的眼神,就很歡喜親近他,慈眼視衆生,所以最了不起的化妝師就是佛,他把我們的心化妝得好好的,無貪、無嗔、無癡,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就是最棒的化妝師,他讓你做一個永遠的美人,心美,心美,所以要學佛。) 貪欲心的罪惡之大,大到有的時候,連手足之情都不認的。(這個有很多,)關于這個,現我說個故事:過去有兄弟二人,同時從外鄉回來,每人身上背有二十斤黃金,在道理上說,親兄弟應該互相照顧,但走到一個荒山野嶺四顧無人的地方,哥哥首先起了一個不好的念頭,如我把弟弟殺了,那我可多得二十斤黃金;但奇怪得很,當哥哥正在這樣想時,弟弟也同樣地生起這個不好的念頭,想殺掉哥哥而自己多得二十斤黃金。雖然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但誰也沒有動手,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有點不太好看而已。(因爲貪,貪一起來會不自然,動到貪的念頭,心會不自然講話不會響亮,不會響亮,心不貪講話就會響亮,對不對?心不貪講話就會響亮,你要來就來,不來拉倒,不增也不減,法無來去,對不對?)可是走了沒有多遠,兄弟兩人又覺悟過來,心裏便也和平了些,並且這樣想道:他有錢也好,我有錢也好,爲什麼想要謀害對方?于是繼續地向前走,走到一個有水的池塘邊,哥哥心裏這樣想,金錢這東西,是毒物,是不好的,使我生起殺弟的惡念,于是便站在水塘邊,將黃金一塊一塊地丟到水裏去,弟弟看見了便說:“善哉!善哉!”弟弟這樣贊美後,將自己的金錢也一塊一塊地丟到水裏去。哥哥在旁看了說:“善哉!善哉!”兩人都很奇怪地問:我將金丟到水裏,你爲什麼在說善哉?到這時,大家很坦白地說出自己所起的念頭,不是覺悟得快,恐怕老早就使我們造下彌天大罪!(彌天大罪。這是一個故事,現在講起來也很愚癡,爲什麼動一個念頭後來又丟掉,何必如此,如果是我,我不可能動念頭,我會想:這些拿回去印經不是很好,何必丟到水裏,對不對?不需要這要做,不需要這樣做,我覺得這兩個兄弟很愚癡,很愚癡,起心動念講一講就好了,拿回去做功德不是很好,)這現象,在世間是常有的,如一個家庭父母死去以後,兄弟分家,實際說來,哥哥分多一點,弟弟分少一點;弟弟分多一點,哥哥分少一點,本是沒有什麼關系的,但誰都不肯吃虧,于是對簿公庭,互相爭執起來!(像我們兄弟,世間最好的就是我們兄弟,我們當時分財産的時候,一個都不貪,爲什麼?因爲分一百多萬的債務,每一個都不貪,我分四十萬,好,給你,給你,我們兄弟都不貪,不過那是因爲是債務,差別就在這裏,)爲了貪欲,什麼兄弟之情也不顧了!所以佛說貪欲有很大的過失,要我們絕對遠離。(遠離。) 【複次,】佛又叫聲【龍王】說:爲人【若】能【離貪欲,】那他【即得成就五種自在。】自在就是自由,亦即所謂自由自在。世間上的人,無論在哪方面,都受種種牽製,不能隨心所欲。原因在于人們,貪欲心太大,(這句話就是根本,貪心很難除去,很難除去,)見到這個想這個,而爲這個所縛,見到那個想那個,而爲那個所縛,怎麼能夠得到自在?不自在的原因,不是由于有個外在什麼,將你捆縛住了,而是由于內在的貪心,所以貪心就是一根最堅固的繩子。(像出國就是這樣子,我們到泰國去,泰國賣藥的就吹擂這藥有多好多好。師媽很好騙,我不看賣藥的,我都注意看師媽的眼神,賣藥的一直吹擂藥有多好多好,我就看她(師媽)的眼神,我說:買一瓶吧。買一瓶,這樣好嗎?我說:好。我知道她聽人家說那藥,好得不得了,不買她會很難過,買一瓶,然後又載、載……,載到哪裏?載去看紅寶石跟藍寶石,都打叁折,被那個導遊一說,連天都可以舉起來旋轉了,這個說有多便宜就多便宜,本來一只是十萬都打二折而已,才兩萬元而已什麼什麼的,師媽眼睛瞪得大大的,喜歡又不敢講,後來:喜歡嗎?買一只來戴戴,我是不好意思跟她說:你的手戴這個也沒用,手爛掉剩下一堆白骨,戴這個也沒有比較漂亮,又不能跟她說白骨觀,老人家,現在出國能讓媽媽高興就好,要不要買?要買,買一只,他說:師父,你很…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