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边都跪着,从体育场的这边,直到体育场的那边,跪多少人,体育场有多大,他们这样跪过去,人多得难以计数,对法师实在是很恭敬很恭敬,实在很恭敬。 一九一九到一九六六年,世寿四十八,他俗姓徐,双人徐,年十二岁,现在讲到续明法师,他十二岁出家曾亲近慈舟大师,太虚大师、印顺导师等大德,亦曾协助编辑太虚大师全集,主编《海潮音》月刊,续明法师一生都是以戒律为依归,其生平著述,后人编辑为《续明法师遗集》,《续明法师遗集》,这个是在新加坡所写的,所以演培法师比续明法师多活了三十二年,他(续明法师)一九六六年往生的,他(演培法师)是一九九六年往生的,多他三十年也是死,也是一样往生了。演培法师往生是求生兜率天,兜率天,所以演培法师临命终的时候,他自己知道,他说:我活的世寿和佛祖同岁,我很满足了,我很知足了,最可惜的是收徒弟,身边剩下一个女众,剩下一个女众,我到新加坡跟他顶礼的时候,身边不晓得剩一个,还是两个比丘尼,他收女众,收女众,男众当然不在没有办法,所以只要是男、女众都收的法师,大部分的男众都会跑光的,一定会跑光的,这个就是这样子,一收就没人了,所以说虽然他的学问渊博,不过八十岁临命终的时候,身边没有什么人,他的骨灰,也有拿到元亨寺做仪式,元亨寺也做仪式。 我们今天要从: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一九六三(中华民国五十二年)年春讲于 越南堤岸(这是个地名,地名)妙法精舍 题前概说(讲经题前简单讲述一下。这个分为四段:) 一 闻法胜利 (诸位,现在翻开书:题前概说分为四个大段:第一叫做闻法胜利。这一本因为是讲记,就是演讲的笔记,演讲以后人家作的笔记,所以这个文章就跟讲话一样,跟讲话一样,所以这一本书没有什么困难、深奥的地方,没有什么困难,没有深奥的地方,不曾讲经是这么轻松讲的,所谓的轻松讲就是照本宣科,不曾讲过这么轻松的,因为以前都有一些文言文,稍微解释一下,这整本都是白话文,所以讲起来就没有什么负担,没有什么负担,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因为出家至今二十年来,讲经也讲到告一个段落了,禅、净、律、密,密宗没有,大乘的宗派基础性都打稳了,关于《华严》因为很多,所以用时间换取空间,我们不急,慢慢地来,《华严》讲完就准备要往生了,因为已经差不多了,人的寿命就这样而已,所以我现在心情都很轻松,心情很轻松,就是我的任务讲到一个段落,其余的是参考,如果《华严》就长期抗战,《华严》就长期抗战,八年,我们对日八年抗战,中国大陆跟日本的战争打了八年,《华严》,我们就慢慢来,慢慢来,所以我现在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没有什么负担,很轻松很快活。诸位看:闻法胜利。)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妙法精舍重建落成典礼的高潮,已于日前(就是数日前,几天前)过去(了),(像我们文殊讲堂落成至今,迈入第八年了,七十八(西元1989年)的十月二十五日,七十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十六,迈入第八年,文殊讲堂迈入第八年,)从今晚开始,正式来为诸位讲解《佛说十善业道经》。凡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教法,都叫做经,不用说,这本经,亦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所说的教法,对于我们人生,总有很大利益,不管你是个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只要听闻了佛法,对于个己的身心,不会没有益处的,(一定会有利益的。所以说不会没有利益的,一定会有利益的。)所以无论佛在世时,或佛灭后的任何一个时期,追求怫法以及修学佛法的人是很多的,假定佛法对于人生没有利益,古往今来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求学佛法?(求学佛法。像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感觉,我说:人生难道只走这样的路吗?一代代的结婚生子、做事业,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曾坐着,对生死这个问题思惟过,人这么活着不是办法,人活着就结婚,结婚就生子,生子就……,这样的人生,难道没有其他更特殊的,所以后来,读大学的时候才听到佛法,才发现人生还有一条修行的路,不是刻板的,照着古人传下来这样的生活,所以我们活着变成一种例外,因此佛法如果不是这么好,我也不会这么傻,要走出家修行这一条路。) 关于这点,现在先讲一个因读佛经而认为佛法有益身心的事实。不过要从佛法中得益.你对所阅读及所听闻的佛法,必须要加以善予思惟,(这个于不是这个予,这个予是给予的予,这个于,善于就是等于的于,左边一个方,右边一个人底下两点,那个给予的予,这个是给予的予,善于思惟,这个予是错的,把它改成善于的于,不是关公那个羽毛球的羽,不要看错了,三国时代的书看得太多了,写成关羽的羽,羽毛的羽,真的,有人这样写,有的人不懂佛法,对不对?作笔记,你不相信,把它拿起来看错字一大堆,音又抓得很准,真的,很多人作笔记都做错,有时候把簿子拿起来看,怎么字差这么多,音读起来都对,但是字都错,字都错。底下说,要好好想一想,)从善思惟中了解其义,方能得到实际的利益。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病在不解佛法的真义,(这个病就是问题出在。问题出在不了解佛法的真义,这个病就是问题出在哪里,所以说问题出在不了解佛法的真义是什么?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认为拜佛我就是佛教徒,拿香的就是佛教徒,甚至还会进香,买水果来拜,甚至拿一些钱来供养,这个就叫做佛法,这个是不懂佛法,佛法是讲解脱讲毕竟空,这一些宗教的仪式,不过是约束我们的身体,使我们能感动,然后藉着这种方便导入究竟,导入究竟,所以有的人把法会当成这个就是理所当然的佛教,唱赞这就是佛教,我们的心,如果没有解脱没有觉悟,赞唱得再好有什么用,对不对?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他就是这样子禅坐、思惟,然后下定决心就是这样在修行,)说来实在是很痛惜的!所以现我特将这一事实,介绍给诸位听一听: 过去有个婆罗门教的教徒,(佛教在当时就有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的信仰中心,根据四吠陀圣典发展而来的婆罗门,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佛教还没有兴盛,婆罗门教就很兴盛了,过去有个婆罗门教的教徒,)他的名字叫做憍尸迦,他住的地方是有名的华氏城,在他未曾接触到佛法前,对于印度一般宗教哲学思想,如数论、胜论等的理论,(这个数论就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藏之别称叫数论,就是萨婆多部,小乘说一切有,说一切有就是在有中建立,执著于有的角度来论宇宙,叫数论。胜论,印度的六大学派哲学之一,亦是二十种外道之一,数论、胜论都不是究竟的经典,一个是小乘,一个是外道,)是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的,可以说得上是个当时有名的学者,(一个学者受人尊敬,这是在所难免的,)亦是一个是个忠实的婆罗门教的教徒。因此,他住在华氏城,是有相当声誉而为一般人们之所尊重的!(所以受尊重并不代表有修行,佛当时在世就是有这种人,他是一位学者,出家以后受人尊重,一个学者,去释迦牟尼佛那里出家,学问非常地好,大家对他非常地恭敬,他到佛陀面前,世尊都没有跟他讲话,只是笑笑而已。世尊只是:某某某,你来了。就这样子默默无言,他就开始说他种种的感想、看法,而世尊都默默无言,后来他要离开的时候,世尊说:某某某,你是离开了。他就开始思惟:为什么我来这里讲了那么多话,世尊都没有说半句话?只是问我来了,我回去了。后来他自己这样思惟。因为我讲这些都是妄想、颠倒、理念,后来他体会到世尊的用心,修行不是用讲的,修行不是用一张嘴巴讲的,是心确确实实地去观照去实践,节制他的行为,落实在他的生命当中,学者受人尊重,但是不能了生死,不能了生死,所以什么叫做修行?修行就是两个字:“实在”,叫做修行。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叫做修行,要有正念,如果没有正念,会被这个搞糊涂了,以前有一个得到白血球过多的,叫做坏血症,坏血症,的凤山、大寮那一带,有一位居士学密宗的,学密宗的,他来找我。我跟他说:叫她吃药。他算是密宗的金刚上师,在家人金刚上师算很有修持,他坚持要用加持的方法,他跟他说:加持不是坏事,不是坏事是好事,但是佛在世的时候,就是佛他也会生病,你白血球过多你当然要想办法。但是他就是坚持用加持的,服药控制,他说那个没有办法,他的观念就是说:业如果转就不须靠药物,业如果转就什么都转了的意思,这种观念对圣者来讲可以这么说,圣者他是心解脱如如不动,这个相哪里能不生不灭的,这个相是无常,是业识所影现出来的,四大所造成的,这是心识所造成的,我们既然有缺陷就会生病,人心的觉性不到圆满的阶段,我们就一定会生病。他就是坚持要用加持的,我跟他讲没有用的,我们人没有办法转业要找医生,你再顺便跟她加持跟她安慰,他就拼命地跟她加持、加持,照理说这种病死不了的,他一直拖延一直拖延,不吃药、不看医生,他的信徒又对他很有信心,他遇到这个修密宗的再三地劝告他,我说你不要搞这一些,搞这一些到最后你会后悔,你会后悔,你要用科学、用事实,这就是无常、四大,你要用内四大、外四大的中药,或者是西药来配合,内四大如果不平衡,就借重外四大,心境为重没错,世尊都示现生病了,为什么我们今天病得这么严重,我们不找医生拼命的靠佛法?譬如说他已经无药可治了,已经没办法了,医生束手无策,当然你就要靠佛力,我不是否定加持力,对不对?后来他就跟她加持、加持,在加持当中就起起伏伏,起起伏伏后来她就死了。女众,加持,加持到死这样子,又来找我,我说:我早就跟你讲过了,佛法拼不过定业,拼得过定业的称为圣者,对不对?我说:你要趁早就医,或是赶快找名医医治了,这个白血球多来势汹汹,它一直吃红血球,对不对?她又有其他的病,后来这个修密法…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