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谤、毁谤三宝、毁谤佛法、毁谤僧伽,你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这个国语读作dàng,不是dǎng,【远罪求益,】远当动词叫做远离、避开来,远离、避开,当远罪求益,应当远离罪过求利益,能够【离苦得乐也。】能够离苦得乐。 佛学小丛书 佛教信徒报恩弘法要从寻常十善道做起 【佛教信徒】如果要【报恩】或者是【弘法,】【要从寻常】就是平常,要从平常【十善道做起】,意思就是说这是我们的基础,要成佛做祖要深入一点,经典都有但是要从十善道做起。 【戴季陶】这个戴季陶又叫戴传贤,传贤,传就是传来传去的传,贤就是贤能的贤,戴传贤就是戴季陶居士,他活到六十岁,是一八九○,这是他的出生,一八九○到一九四九,活了六十岁,一八九○到一九四九,四川人,曾任考试院院长,是民国以来佛教界一个很伟大的大护法,他的一生,不论政治不论于佛教,不论于社会他的影响都很大,都很大,所以是一位很发心的护法居士,影响我们佛教很大,他刚好出生在战乱时期,他这一篇是演讲稿,这一篇刚好太虚大师在讲经,这一篇跟后面的都没有关系。后面这些小字是演培法师的。这一篇是太虚大师要讲经以前请他来致词的,请他来致词的,但是因为他的内容有救国、救世、救教,这种强烈的菩萨心肠,所以这一篇就是他演讲之后,整理出来的稿子,流露出他的悲心,感叹佛教的没落,来呼吁这些出家、在家,共同来发菩提心,好好地来振兴佛教,振兴我们佛教,因为那个时候是战乱,我们现在看到这篇,也可以深深体会到一个在家居士这么地护法,呼吁我们叫我们要发心,要发心救国、救世、救教,救我们佛教,虽然是一篇白话文,不过某一些地方还是须要解释。底下: 【主席、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同志: 今天承大林莲社各位同志招待极为感谢,刚才听到主席过分夸奖,】就是跟他赞叹,【实属惭愧万分。兄弟】他在这里称呼兄弟,兄弟【回顾】回顾就是回想,【过去四十几年当中,尤其是在总理】就是中山先生,我们中山先生孙逸仙,孙逸仙,一八六六到一九二五我们的国父也是六十岁,我们的国父也是活六十岁,一八六六到一九二五,我们的总理中山先生【逝世后向】就是过去,过去【十年间,凡耳所闻、目所见、身所历的,常使我切实】应于真的、实实在在,【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就是罪过非常的重大,【不但对于国家人民毫无贡献,便是下而对于自己的一家、】包括对我自己【一身,都未曾尽得一点本分内的责任,】实在很谦虚,戴居士讲话实在很谦虚,这个我们要向他学习,【直】就是简直。直【可谓】就是简直可以说,简直可以这样说,【一身罪过,】直可谓就是简直可以说是一身罪过,【昔年】就是往昔,过去几年,【年少气锐,】锐,锐气,年轻气盛,就是很积极,进取心很强,不过气很盛,气很盛,【对人则责望】责就是要求,望就是冀望,就是对人的要求很高,【太奢】就是太高、过度,太奢,意思是说对别人的要求很高,对自己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对己则志夸言大,】夸大志向,夸大,言过其实叫做志夸言大,看到这里我就想戴季陶的好大喜功怎么都跟我一样,以前的我跟他所讲的每一句都犯过,统统犯过,实在是……,他所说的每一句我都有,年少气锐、对人责望太奢,对自己就是这样子夸大、吹牛,看到这里实在很不好意思,每一句我都有,【近数年中方才知道守分】就是守本分,【尽责】就是尽责任【的道理,看到自己一切】的【言】语【行】为【,处处都是错误,】开始会发现他的错误了,开始懂得检讨自己了,【尤其是古圣人教我们的物有本末、】天地万物就是有根本跟枝末,有根本跟枝末,【事有始终、】事情有结束也有开始,所以什么是结束?什么是开始?【知所先后】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先?什么是后?这样我们了解这个次第,【则近道矣】这样我们就接近道了,【的一段话正是自己成分惭愧的地方,】在大众当中懂得如此谦虚确实是一位能人,不懂的人就会说了,不懂的人就会说:我最伟大了,我怎么吃苦,我有多行,我比别人更怎么样。都会这样讲,这个戴居士没有这样讲,所说的刚好都相反,说他怎么笨,年少时多么地冲动、锐气,现在发现自己惭愧的地方,都是讲自己不好的地方,【今日国乱民苦,】国家动乱,民生疾苦,痛苦,【到了如此地步就是自己无能和错误的证据,】他把国家的乱觉得是自己的错,就是没有尽到责任,【主席刚才的奖饰,】就是嘉奖,饰就是赞美,这个奖跟底下一个犬部是一样的,这个奖品的奖用大或者用一个犬就是多一点,右上角如果多一点,那个字是通用的,也可以,奖饰,奖饰,【不惟是不敢当,】不只是不敢当,因为他说赞叹他,他不敢当,【直是】就是简直是可以说,实在是可以说【令人愈加惭愧惶恐,】惶恐,惶恐,这个用台语念实在怪怪的,【悲不自胜。】悲不自胜就是非常的哀痛,不自胜就是克制不住,这个哀痛无法克制。 【今天大家有很好的缘法,】就是因缘,【相聚于庐山清凉的道场,】庐山是一座山名,位于江西省的九江县,江西省的九江县,九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那个九,江就是江西省的江,九江县的南方,庐山北倚长江,东南边接鄱阳湖,我们以前讲过的洞庭湖,什么鄱阳湖,庐山三面临水,西临陆地,山的海拔有一千五百公尺,山的上面有白鹿洞,还有天池等等的名胜,又名匡山或者叫做匡庐,庐就是简陋的房子叫做庐,简陋的草茅、草棚,匡是一个囗,但是没有右边这一线,匡就是一个巨大的巨,巨人的巨,但是里面是一个王,巨蛋的巨把那个巨里面除掉,放一个王这个匡,匡是一个人的名字,所说庐山以前有匡俗的七个兄弟德行很高,他们在这里结茅修行,所以叫匡庐,匡庐,后来又改成庐山,这个庐本来就是茅棚的意思,简陋的茅棚,就是这七个兄弟在这个地方,盖一间简陋的茅棚在修行,后来就叫做庐山,清凉的道场,【是很难得的一件事,真是感到十方诸佛恩、天地恩、父母恩,国家社会恩、一切众生恩的深重,】会讲话的人就会懂得感恩,会讲话的人开口就是感恩,不会讲话的人一开口就是对立、伤害、吹毛求疵,【我们若向周围四顾,】就是举目四面环顾,就是举目四望,四顾就是四处看一看,【在】庐山【环山而外,】环山就是环绕庐山,环绕庐山,【而外的数千百里,乃至近山的百数十里、二三百里以外所居的同胞,】数百十里一个顿点,二三百里就是说大概,就是说两个公里数,表示没有确定的里数,以外所居的同胞,【他们都在五浊,】这个五浊是形容中国大陆当时除了庐山这个地方,是清凉的胜地以外,其他的地方就好像是五浊恶世,这个五浊就是末法时期,五种恶劣的生存的状态,叫做劫浊,劫浊就是这个时期很污浊,灾害不断,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子,像我们现在灾难实在很多,灾难实在很多,时节的污浊灾害不断,所以这个劫浊是形容后面的四浊,劫浊,劫就是时间,时间的灾难就是我们这个时节灾难很多,意谓我们出世的不是时候。再来,第二叫做见浊,见浊就是邪见,外道的邪见增盛,现在举目皆是,突然就会跑出一个自称是佛的,就会跑出一个自称他是什么菩萨有多么行,就是邪见增盛,令人不修善法,不修善法,见浊;再来,第三叫做烦恼浊,就是众生都起贪、嗔、痴的烦恼,烦恼很多,烦恼,所以说在这个世间光是要应付众生就很不简单了,就很不简单了,有时候像夫妻生活在一起,对方如果烦恼一起来,你要安慰他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很不简单了,甚至说出家的徒弟他烦恼一起来,有时候当师父的也是会束手无策,他要这样就是这样,他就是照着他自己的办法,他动不动就:我要还俗,要不然就是我要离开,我自己要到山上去修行,有时候他烦恼一起来,我们觉得实在也没什么事情,不过对他来讲很重要,克服不了,克服不了,回想以前我的脾气,也是很不好也是很烦恼,只是我在佛门二十年,有心性的功夫,才能彻底地了解我们要改变自己不要改变别人,然后才一天一天地进步,所以我对徒弟的烦恼点子很多,我都很同情他们,会烦恼。有时候,他们会看师父的对跟不对,会有批评也会有认同,都有,佛当时在世就是这样子,佛当时在世就是跟随佛陀出家《大般涅槃经》里面讲:佛陀如果制定戒律,或者叫他们半月、半月诵戒,因为跟随佛陀出家,私底下都会骂佛陀是髡头(髡kūn 1.本义: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2. 髡,剃发也。——《说文》髡刖(古代刑罚,去发称髡,断足称刖);髡钳(古代刑罚,去发为髡,用铁束颈为钳);髡发(剃去头发);髡首(剃光头发,光头);髡人(被剃去头发的罪人);髡头(光头。同髡首) 3. 剪去树枝4. 〈名〉僧尼。如:髡缁(道士,代指道教);髡人(僧侣,僧人);髡首(指僧尼))沙门,髡头就是光头。以前释迦牟尼佛的徒弟叫他的师父叫什么呢?叫光头沙门,就是骂他的师父,偷骂佛陀这样子,有的出家以后,福德因缘不够就还俗,还俗没有关系还跟随外道出家,还跟随外道出家,你看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还可以听得到佛经,还能深信还跟佛陀跪着顶礼,赞叹佛陀的伟大,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你想想看,对不对?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就有人骂佛陀,佛陀所讲的话他也不听,而且还俗跟随外道出家,佛陀当时在世就这样子,那些众生就是难调难伏。结果佛陀一入涅槃,东西往空中一丢,大喊一声:我解脱了,快活了,佛陀死了,现在束缚不了我了,快活了。你看佛在世就有恶性的比丘,恶劣到这种程度,更何况现在,我又不是圣人,对不对?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佛陀的问题,也不是师父本身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是众生自己烦恼看不开,他看什么都不顺,说:师父,要怎么样才能觉得我修行有进步,才能觉得我临命终没有障碍。我说:很简单,你如果修到一…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