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出去什么都很顺,而且又起欢喜心,不论人家谩骂、侮辱你,没有根据的毁谤,包括人家赞叹你或者是称赞你,你都是这个样子,很快活、很解脱,简单讲就是学佛以后,调伏以后看什么事情都很顺,到那个时候,你临命终绝对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已经无障无碍了,你如果念佛的时候人家说你两句就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时候,百年以后你要保证你没有逆境,如果百年以后你有逆境的时候,烦恼起来,贪嗔痴起来,你要如何往生?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什么?学看什么都要很顺眼,放下,记住!跟生死没有关系的统统放下,你要常常这样想:如果有人批评你、毁谤你,你就要想连佛陀他剃度的比丘在背后都会毁谤世尊了,你呢?今天你又算什么?全世界有比佛陀伟大的人吗?有佛陀的智慧吗?没有,批评你是正常的,走到哪里都会有批评、毁谤、不满,这些在任何地方,在这个世间都是一定存在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是非,这是绝对免不了的,所以我们如果这样想,烦恼就会减轻的,会减轻的,要不然我们会受不了,要不然我们会受不了,烦恼浊。再来就是众生浊,众生,众生就是我们,我们众生受到劣弱的色身,我们的身体弱小,我们的身体弱小又多病,这个叫做众生浊,所有的众生肉体都很脆弱,很脆弱,尤其是我们人很脆弱。今天这里痛,明天那里痛,后天那里痛,冬天一到这个色身就痠抽痛,这个叫做众生浊。第五叫做命浊,命浊就是众生的生命很短促叫做命浊,命浊,刹那间那个死了,刹那间就那个死了,刹那间就那个死了,很快的这个死、那个死这样子,命浊。这是五浊。【三毒所造成的无间热恼,地狱中受惨切悲痛的大苦,而我们独能得到这清凉之境,】这就是庐山,庐山,【我们只如是一想,便知道我们所受的清凉幸福,】我们今天就是如此,我们来到讲堂,还能坐在这里打八关斋戒,还能听到师父开示,内心充满着智慧跟充满了喜悦,这是多么地清凉多么自在,对不对?【实在是一切大恩所聚,】聚就是聚合,【一切善缘所钟,】钟就是聚集,三聚净戒的聚,聚餐的聚,聚集,集集的集,集集,有一个地名叫做集集,聚集,聚集,【只有万分地感激,】所以这个人开口闭口都是感恩,【而于感激之余,我们更要想如何报答自己所受的一切大恩,将世间一切在热恼中受罪的同胞们救济出来,使之同受清凉的幸福,并且在一切众生的心上、身上建设起一个清凉国土,并及世界,】就是全世界,【垂之】就是流传后世【久远,】就恒长久远,【才是我们为人之道,】你看这位戴居士就是存这种心,处处都是感恩,处处都是要佛教兴盛,我们稍微想想看今天我们出家,一点小事就觉得很烦,你想想看吃施主的那么多,难道都没有一点发心吗?对不对?在家居士,你们看这位戴居士发这么大的心,我们为什么不也发个心来护持三宝呢?使佛教更兴盛。底下,【尤其才是我们民国人民中皈依三宝的人们】只要我们皈依三宝,【应尽之道。 我们想想国内】这是指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好山好水】好的山水,【甚多,何以庐山之名独著,】著就是唯独特别著名,就是有名,为什么房山特别出名?像我们台湾的阿里山,阿里山玉山是东南亚最高的,我们的玉山,【大家一提起庐山都知道是一个清凉道场。历来】历来就是过去历代以来,这些【名士文人、诗歌讽咏,】讽就是讽诵,咏就是咏叹,讽诵就是朗读,咏叹就是歌咏赞叹,所以在讽在底下加一个“诵”,在咏在底下加一个“叹”,意思就更明了了,诗歌讽诵咏吧,赞叹的叹,【使得今人都知来此地寻】就是求【清凉,这是如何的来由呢?】如何的来由呢?【匡庐之名,】就是庐山,相传在秦朝,秦始皇的秦,秦朝的末年,有一位名叫匡俗共有兄弟七人,俗就是俗气的俗,俗家的俗,真俗的俗,匡俗,共有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山故名为庐山,结庐,庐就是粗陋的房舍,所以这个庐山,匡庐之名就是这么来的,一个姓匡的结这个茅庐,一个姓匡的叫做匡俗,七个兄弟结茅庐在此修行,从此以后就叫做匡庐,这座山叫做庐山,【本是得之于匡君,】匡君就是匡氏的兄弟,【据传说所载这位匡】匡台语不晓得怎么读,可能读成匡,大概是框东西这个框的读音,读成匡台语念起来也是怪怪的,叫做匡俗,【先生是一位道德高尚不慕世间】慕就是贪恋,不贪恋这个世间的【荣名利禄】荣就是荣耀,荣耀,名就是声名,利就是钱财,禄,钱财、地位这些虚名浮利,他没有羡慕、贪恋世间这些声名、钱财【的】一位【君子,匡山之名完全由记念匡先生而起,】你看一个世间人,他不贪名利、钱财,为什么我们一个出家人会对金钱这么执著,真是笑死人了,【但是我们再想匡先生的道德,】因为这个都是由纪念这位匡俗先生而起的,我们再想匡俗先生的道德,【并不是他一人突然而得,实是继承】现在就谈到以前,【千万年间古圣先贤高尚的思想而来,假使没有中国远古的文明,那里会有这位匡先生呢?至于庐山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结成一个广大深远的殊胜因缘,实在始于慧远法师】慧远法师,西元三三四年到西元四一六年,距今一千六百多年,慧远大师,西元三三四年到西元四一六年,世寿八十三岁,是东晋的一位高僧,随道安大师出家,常常以律宗弘法为己任,他勤诵经典认真思惟佛法,昼夜研究,尤其特别是般若之学,是他的专长,慧远大师隐居于庐山领众修行,共经历三十多年,他的行迹未曾出山,未曾到过热闹的都市,平常差额顶多送到虎溪为界,虎溪为界,平常他都修习十六观经,根据《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的念佛法门,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慧远大师一生见过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三次,他是真的以肉眼清清楚楚地看见,清清楚楚地看见,不是像我们晚上作梦,半睡半醒梦到的,不是这样子,那是现在他的眼前,看得清清楚楚地修到那一种厉害的程度,但是他看见三次都没有说,都没有说,不会吹嘘,我们看见一次就不得了了,更何况看见三次,还是晚上梦到的,不是真的亲眼所见,就吹嘘得不得了了,就像一只母鸡生个蛋好像生个小星球那样的伟大,就到处吹嘘深怕全世界的人都不认识他,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不要有这种症状,这种症状吃中药都不会痊愈,不会痊愈,所以我们要像慧远大师这样子,见到了仍保持沉默,【的东林结社,因此伟大的内修】内修就是以佛法向内观照叫做内修,【外化,】我们要用心而有所得,用得到的成就来度化有缘的众生,【才把匡先生的独善其身的净土变成兼善天下的净土,把中国国内一个寻常的好山好水,造成一个世界文化上的灵山胜地,由此关系想来我们便知假使没有佛教,那里会有一位远公】就是慧远大师【来结社念佛,没有佛出世。又那里来有佛教从这一点推想上去,我们是不能不感谢天地的钟灵毓秀,】钟灵就是天地的汇聚的地方,特别能够孕育俊秀杰出的人才,钟就是聚汇的意思,或者是汇聚,汇聚而来,毓本来是指养育或者是生长,意思是说优美的环境,能够产生优秀的人才,钟灵毓秀,【感谢中国历代的圣贤,感谢诸佛的】教【化】跟引【导。 我们今天与会】就是参加讲经法会【的同人,】同人就是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个仁,这个人跟那个仁都是一样的,就是一起共事的人,一起共事的人或者是志趣相同的人叫做同人,【各自内省】就是省思,好好地思惟,向【外】好好地【观】察【,在此乘凉】乘凉就是纳凉,【玩境,】就是游山玩水,【在此修法】就是精进修行,【行道,到底各自的身体、各自的心识从何而来,大家切莫想是都只有几十岁】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几十岁【的年龄,】这样子而已,【几十年的学问经历实在由时间上溯往古,】就是往前追溯,探求本源,向上追溯到往昔,古时候,【由空间广观宇宙,】宇宙就是时间跟空间的综合体,宇宙就是时空,【便知道我们若没有父母便没有此色身,如是递推】就是说依次向前的推演,来推算它,递推,有次第地推演、推算,【人类有几百万年的历史,我们的寿命也有了几百成年,一切生物自有生元】生元就是起源,自有生命起源【以来,有了几千万年的历史,】几千万年的历史,【我们也就递嬗】这个念shàn,嬗是递相繁衍流传【联绵】就是接续不断。递嬗,递就是递相,嬗就是繁衍流传,递嬗就是递相。联绵就是接续不断,流传不断。因为递相接续不断【地生存了几千万岁,乃至旷观】旷观就是宏观,宏观【无尽的宇宙真是自有宇宙,即有了各人生命的根源,至于慧命相续, 较之生命的相续更加因长缘广,】因缘深远广大,无尽无限,【只我们这一点念佛慧根,已是纵超千古,】纵就是时间上来说,已经超越千古,【横绝】就是在究竟上来说已经超越了【太】虚【空,】所以这整句的意思就是说:纵跟横,纵就是时间,横就是空间,站在时间来讲,我们这一点念佛的慧根,已经超越千古,就空间来讲,我们也已经超越了太虚空,【小而言之,历劫无尽的师友,】这是站在时间,【十方无尽的众生万物,】站在空间,【都是这小小一点慧根的种子,不过我们在世间的关系上,我们要报恩】持著报恩的心,【行化,乃至要学法修道,】要度化众生,不要做一个自了汉要发大心,【必须是要经过自近及远,】由浅近到深远,【自小及大,】小就是出离心,大就是大悲心、菩提心。自小及大,【自亲及疏的阶段,】亲就是我们四周围的众生,疏就是无尽的众生,所以说自亲就是生缘慈,跟众生的因缘的慈悲。疏就是无缘大慈,跟我们没有关系的照样要度他,不只是度我们的亲戚朋友,不只是度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这些至亲的人,跟我们没有关系的人,有因缘的人我们照样要度他,【故中国的感人常说亲亲仁民,仁民爱物,】这个要解释一下:这是《孟子·尽心篇》“说亲亲”,中间加一个而,而且的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就是说一个君子由亲…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