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出去什麼都很順,而且又起歡喜心,不論人家謾罵、侮辱你,沒有根據的毀謗,包括人家贊歎你或者是稱贊你,你都是這個樣子,很快活、很解脫,簡單講就是學佛以後,調伏以後看什麼事情都很順,到那個時候,你臨命終絕對往生極樂世界,因爲你已經無障無礙了,你如果念佛的時候人家說你兩句就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時候,百年以後你要保證你沒有逆境,如果百年以後你有逆境的時候,煩惱起來,貪嗔癡起來,你要如何往生?所以我們現在要學什麼?學看什麼都要很順眼,放下,記住!跟生死沒有關系的統統放下,你要常常這樣想:如果有人批評你、毀謗你,你就要想連佛陀他剃度的比丘在背後都會毀謗世尊了,你呢?今天你又算什麼?全世界有比佛陀偉大的人嗎?有佛陀的智慧嗎?沒有,批評你是正常的,走到哪裏都會有批評、毀謗、不滿,這些在任何地方,在這個世間都是一定存在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是非,這是絕對免不了的,所以我們如果這樣想,煩惱就會減輕的,會減輕的,要不然我們會受不了,要不然我們會受不了,煩惱濁。再來就是衆生濁,衆生,衆生就是我們,我們衆生受到劣弱的色身,我們的身體弱小,我們的身體弱小又多病,這個叫做衆生濁,所有的衆生肉體都很脆弱,很脆弱,尤其是我們人很脆弱。今天這裏痛,明天那裏痛,後天那裏痛,冬天一到這個色身就痠抽痛,這個叫做衆生濁。第五叫做命濁,命濁就是衆生的生命很短促叫做命濁,命濁,刹那間那個死了,刹那間就那個死了,刹那間就那個死了,很快的這個死、那個死這樣子,命濁。這是五濁。【叁毒所造成的無間熱惱,地獄中受慘切悲痛的大苦,而我們獨能得到這清涼之境,】這就是廬山,廬山,【我們只如是一想,便知道我們所受的清涼幸福,】我們今天就是如此,我們來到講堂,還能坐在這裏打八關齋戒,還能聽到師父開示,內心充滿著智慧跟充滿了喜悅,這是多麼地清涼多麼自在,對不對?【實在是一切大恩所聚,】聚就是聚合,【一切善緣所鍾,】鍾就是聚集,叁聚淨戒的聚,聚餐的聚,聚集,集集的集,集集,有一個地名叫做集集,聚集,聚集,【只有萬分地感激,】所以這個人開口閉口都是感恩,【而于感激之余,我們更要想如何報答自己所受的一切大恩,將世間一切在熱惱中受罪的同胞們救濟出來,使之同受清涼的幸福,並且在一切衆生的心上、身上建設起一個清涼國土,並及世界,】就是全世界,【垂之】就是流傳後世【久遠,】就恒長久遠,【才是我們爲人之道,】你看這位戴居士就是存這種心,處處都是感恩,處處都是要佛教興盛,我們稍微想想看今天我們出家,一點小事就覺得很煩,你想想看吃施主的那麼多,難道都沒有一點發心嗎?對不對?在家居士,你們看這位戴居士發這麼大的心,我們爲什麼不也發個心來護持叁寶呢?使佛教更興盛。底下,【尤其才是我們民國人民中皈依叁寶的人們】只要我們皈依叁寶,【應盡之道。 我們想想國內】這是指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好山好水】好的山水,【甚多,何以廬山之名獨著,】著就是唯獨特別著名,就是有名,爲什麼房山特別出名?像我們臺灣的阿裏山,阿裏山玉山是東南亞最高的,我們的玉山,【大家一提起廬山都知道是一個清涼道場。曆來】曆來就是過去曆代以來,這些【名士文人、詩歌諷詠,】諷就是諷誦,詠就是詠歎,諷誦就是朗讀,詠歎就是歌詠贊歎,所以在諷在底下加一個“誦”,在詠在底下加一個“歎”,意思就更明了了,詩歌諷誦詠吧,贊歎的歎,【使得今人都知來此地尋】就是求【清涼,這是如何的來由呢?】如何的來由呢?【匡廬之名,】就是廬山,相傳在秦朝,秦始皇的秦,秦朝的末年,有一位名叫匡俗共有兄弟七人,俗就是俗氣的俗,俗家的俗,真俗的俗,匡俗,共有兄弟七人,結廬隱居于此山故名爲廬山,結廬,廬就是粗陋的房舍,所以這個廬山,匡廬之名就是這麼來的,一個姓匡的結這個茅廬,一個姓匡的叫做匡俗,七個兄弟結茅廬在此修行,從此以後就叫做匡廬,這座山叫做廬山,【本是得之于匡君,】匡君就是匡氏的兄弟,【據傳說所載這位匡】匡臺語不曉得怎麼讀,可能讀成匡,大概是框東西這個框的讀音,讀成匡臺語念起來也是怪怪的,叫做匡俗,【先生是一位道德高尚不慕世間】慕就是貪戀,不貪戀這個世間的【榮名利祿】榮就是榮耀,榮耀,名就是聲名,利就是錢財,祿,錢財、地位這些虛名浮利,他沒有羨慕、貪戀世間這些聲名、錢財【的】一位【君子,匡山之名完全由記念匡先生而起,】你看一個世間人,他不貪名利、錢財,爲什麼我們一個出家人會對金錢這麼執著,真是笑死人了,【但是我們再想匡先生的道德,】因爲這個都是由紀念這位匡俗先生而起的,我們再想匡俗先生的道德,【並不是他一人突然而得,實是繼承】現在就談到以前,【千萬年間古聖先賢高尚的思想而來,假使沒有中國遠古的文明,那裏會有這位匡先生呢?至于廬山與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人,結成一個廣大深遠的殊勝因緣,實在始于慧遠法師】慧遠法師,西元叁叁四年到西元四一六年,距今一千六百多年,慧遠大師,西元叁叁四年到西元四一六年,世壽八十叁歲,是東晉的一位高僧,隨道安大師出家,常常以律宗弘法爲己任,他勤誦經典認真思惟佛法,晝夜研究,尤其特別是般若之學,是他的專長,慧遠大師隱居于廬山領衆修行,共經曆叁十多年,他的行迹未曾出山,未曾到過熱鬧的都市,平常差額頂多送到虎溪爲界,虎溪爲界,平常他都修習十六觀經,根據《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的念佛法門,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慧遠大師一生見過阿彌陀佛西方叁聖叁次,他是真的以肉眼清清楚楚地看見,清清楚楚地看見,不是像我們晚上作夢,半睡半醒夢到的,不是這樣子,那是現在他的眼前,看得清清楚楚地修到那一種厲害的程度,但是他看見叁次都沒有說,都沒有說,不會吹噓,我們看見一次就不得了了,更何況看見叁次,還是晚上夢到的,不是真的親眼所見,就吹噓得不得了了,就像一只母雞生個蛋好像生個小星球那樣的偉大,就到處吹噓深怕全世界的人都不認識他,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不要有這種症狀,這種症狀吃中藥都不會痊愈,不會痊愈,所以我們要像慧遠大師這樣子,見到了仍保持沈默,【的東林結社,因此偉大的內修】內修就是以佛法向內觀照叫做內修,【外化,】我們要用心而有所得,用得到的成就來度化有緣的衆生,【才把匡先生的獨善其身的淨土變成兼善天下的淨土,把中國國內一個尋常的好山好水,造成一個世界文化上的靈山勝地,由此關系想來我們便知假使沒有佛教,那裏會有一位遠公】就是慧遠大師【來結社念佛,沒有佛出世。又那裏來有佛教從這一點推想上去,我們是不能不感謝天地的鍾靈毓秀,】鍾靈就是天地的彙聚的地方,特別能夠孕育俊秀傑出的人才,鍾就是聚彙的意思,或者是彙聚,彙聚而來,毓本來是指養育或者是生長,意思是說優美的環境,能夠産生優秀的人才,鍾靈毓秀,【感謝中國曆代的聖賢,感謝諸佛的】教【化】跟引【導。 我們今天與會】就是參加講經法會【的同人,】同人就是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個仁,這個人跟那個仁都是一樣的,就是一起共事的人,一起共事的人或者是志趣相同的人叫做同人,【各自內省】就是省思,好好地思惟,向【外】好好地【觀】察【,在此乘涼】乘涼就是納涼,【玩境,】就是遊山玩水,【在此修法】就是精進修行,【行道,到底各自的身體、各自的心識從何而來,大家切莫想是都只有幾十歲】我們的生命不過是幾十歲【的年齡,】這樣子而已,【幾十年的學問經曆實在由時間上溯往古,】就是往前追溯,探求本源,向上追溯到往昔,古時候,【由空間廣觀宇宙,】宇宙就是時間跟空間的綜合體,宇宙就是時空,【便知道我們若沒有父母便沒有此色身,如是遞推】就是說依次向前的推演,來推算它,遞推,有次第地推演、推算,【人類有幾百萬年的曆史,我們的壽命也有了幾百成年,一切生物自有生元】生元就是起源,自有生命起源【以來,有了幾千萬年的曆史,】幾千萬年的曆史,【我們也就遞嬗】這個念shàn,嬗是遞相繁衍流傳【聯綿】就是接續不斷。遞嬗,遞就是遞相,嬗就是繁衍流傳,遞嬗就是遞相。聯綿就是接續不斷,流傳不斷。因爲遞相接續不斷【地生存了幾千萬歲,乃至曠觀】曠觀就是宏觀,宏觀【無盡的宇宙真是自有宇宙,即有了各人生命的根源,至于慧命相續, 較之生命的相續更加因長緣廣,】因緣深遠廣大,無盡無限,【只我們這一點念佛慧根,已是縱超千古,】縱就是時間上來說,已經超越千古,【橫絕】就是在究竟上來說已經超越了【太】虛【空,】所以這整句的意思就是說:縱跟橫,縱就是時間,橫就是空間,站在時間來講,我們這一點念佛的慧根,已經超越千古,就空間來講,我們也已經超越了太虛空,【小而言之,曆劫無盡的師友,】這是站在時間,【十方無盡的衆生萬物,】站在空間,【都是這小小一點慧根的種子,不過我們在世間的關系上,我們要報恩】持著報恩的心,【行化,乃至要學法修道,】要度化衆生,不要做一個自了漢要發大心,【必須是要經過自近及遠,】由淺近到深遠,【自小及大,】小就是出離心,大就是大悲心、菩提心。自小及大,【自親及疏的階段,】親就是我們四周圍的衆生,疏就是無盡的衆生,所以說自親就是生緣慈,跟衆生的因緣的慈悲。疏就是無緣大慈,跟我們沒有關系的照樣要度他,不只是度我們的親戚朋友,不只是度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這些至親的人,跟我們沒有關系的人,有因緣的人我們照樣要度他,【故中國的感人常說親親仁民,仁民愛物,】這個要解釋一下:這是《孟子·盡心篇》“說親親”,中間加一個而,而且的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就是說一個君子由親…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