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謗、毀謗叁寶、毀謗佛法、毀謗僧伽,你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這個國語讀作dàng,不是dǎng,【遠罪求益,】遠當動詞叫做遠離、避開來,遠離、避開,當遠罪求益,應當遠離罪過求利益,能夠【離苦得樂也。】能夠離苦得樂。 佛學小叢書 佛教信徒報恩弘法要從尋常十善道做起 【佛教信徒】如果要【報恩】或者是【弘法,】【要從尋常】就是平常,要從平常【十善道做起】,意思就是說這是我們的基礎,要成佛做祖要深入一點,經典都有但是要從十善道做起。 【戴季陶】這個戴季陶又叫戴傳賢,傳賢,傳就是傳來傳去的傳,賢就是賢能的賢,戴傳賢就是戴季陶居士,他活到六十歲,是一八九○,這是他的出生,一八九○到一九四九,活了六十歲,一八九○到一九四九,四川人,曾任考試院院長,是民國以來佛教界一個很偉大的大護法,他的一生,不論政治不論于佛教,不論于社會他的影響都很大,都很大,所以是一位很發心的護法居士,影響我們佛教很大,他剛好出生在戰亂時期,他這一篇是演講稿,這一篇剛好太虛大師在講經,這一篇跟後面的都沒有關系。後面這些小字是演培法師的。這一篇是太虛大師要講經以前請他來致詞的,請他來致詞的,但是因爲他的內容有救國、救世、救教,這種強烈的菩薩心腸,所以這一篇就是他演講之後,整理出來的稿子,流露出他的悲心,感歎佛教的沒落,來呼籲這些出家、在家,共同來發菩提心,好好地來振興佛教,振興我們佛教,因爲那個時候是戰亂,我們現在看到這篇,也可以深深體會到一個在家居士這麼地護法,呼籲我們叫我們要發心,要發心救國、救世、救教,救我們佛教,雖然是一篇白話文,不過某一些地方還是須要解釋。底下: 【主席、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同志: 今天承大林蓮社各位同志招待極爲感謝,剛才聽到主席過分誇獎,】就是跟他贊歎,【實屬慚愧萬分。兄弟】他在這裏稱呼兄弟,兄弟【回顧】回顧就是回想,【過去四十幾年當中,尤其是在總理】就是中山先生,我們中山先生孫逸仙,孫逸仙,一八六六到一九二五我們的國父也是六十歲,我們的國父也是活六十歲,一八六六到一九二五,我們的總理中山先生【逝世後向】就是過去,過去【十年間,凡耳所聞、目所見、身所曆的,常使我切實】應于真的、實實在在,【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就是罪過非常的重大,【不但對于國家人民毫無貢獻,便是下而對于自己的一家、】包括對我自己【一身,都未曾盡得一點本分內的責任,】實在很謙虛,戴居士講話實在很謙虛,這個我們要向他學習,【直】就是簡直。直【可謂】就是簡直可以說,簡直可以這樣說,【一身罪過,】直可謂就是簡直可以說是一身罪過,【昔年】就是往昔,過去幾年,【年少氣銳,】銳,銳氣,年輕氣盛,就是很積極,進取心很強,不過氣很盛,氣很盛,【對人則責望】責就是要求,望就是冀望,就是對人的要求很高,【太奢】就是太高、過度,太奢,意思是說對別人的要求很高,對自己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對己則志誇言大,】誇大志向,誇大,言過其實叫做志誇言大,看到這裏我就想戴季陶的好大喜功怎麼都跟我一樣,以前的我跟他所講的每一句都犯過,統統犯過,實在是……,他所說的每一句我都有,年少氣銳、對人責望太奢,對自己就是這樣子誇大、吹牛,看到這裏實在很不好意思,每一句我都有,【近數年中方才知道守分】就是守本分,【盡責】就是盡責任【的道理,看到自己一切】的【言】語【行】爲【,處處都是錯誤,】開始會發現他的錯誤了,開始懂得檢討自己了,【尤其是古聖人教我們的物有本末、】天地萬物就是有根本跟枝末,有根本跟枝末,【事有始終、】事情有結束也有開始,所以什麼是結束?什麼是開始?【知所先後】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先?什麼是後?這樣我們了解這個次第,【則近道矣】這樣我們就接近道了,【的一段話正是自己成分慚愧的地方,】在大衆當中懂得如此謙虛確實是一位能人,不懂的人就會說了,不懂的人就會說:我最偉大了,我怎麼吃苦,我有多行,我比別人更怎麼樣。都會這樣講,這個戴居士沒有這樣講,所說的剛好都相反,說他怎麼笨,年少時多麼地沖動、銳氣,現在發現自己慚愧的地方,都是講自己不好的地方,【今日國亂民苦,】國家動亂,民生疾苦,痛苦,【到了如此地步就是自己無能和錯誤的證據,】他把國家的亂覺得是自己的錯,就是沒有盡到責任,【主席剛才的獎飾,】就是嘉獎,飾就是贊美,這個獎跟底下一個犬部是一樣的,這個獎品的獎用大或者用一個犬就是多一點,右上角如果多一點,那個字是通用的,也可以,獎飾,獎飾,【不惟是不敢當,】不只是不敢當,因爲他說贊歎他,他不敢當,【直是】就是簡直是可以說,實在是可以說【令人愈加慚愧惶恐,】惶恐,惶恐,這個用臺語念實在怪怪的,【悲不自勝。】悲不自勝就是非常的哀痛,不自勝就是克製不住,這個哀痛無法克製。 【今天大家有很好的緣法,】就是因緣,【相聚于廬山清涼的道場,】廬山是一座山名,位于江西省的九江縣,江西省的九江縣,九就是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那個九,江就是江西省的江,九江縣的南方,廬山北倚長江,東南邊接鄱陽湖,我們以前講過的洞庭湖,什麼鄱陽湖,廬山叁面臨水,西臨陸地,山的海拔有一千五百公尺,山的上面有白鹿洞,還有天池等等的名勝,又名匡山或者叫做匡廬,廬就是簡陋的房子叫做廬,簡陋的草茅、草棚,匡是一個囗,但是沒有右邊這一線,匡就是一個巨大的巨,巨人的巨,但是裏面是一個王,巨蛋的巨把那個巨裏面除掉,放一個王這個匡,匡是一個人的名字,所說廬山以前有匡俗的七個兄弟德行很高,他們在這裏結茅修行,所以叫匡廬,匡廬,後來又改成廬山,這個廬本來就是茅棚的意思,簡陋的茅棚,就是這七個兄弟在這個地方,蓋一間簡陋的茅棚在修行,後來就叫做廬山,清涼的道場,【是很難得的一件事,真是感到十方諸佛恩、天地恩、父母恩,國家社會恩、一切衆生恩的深重,】會講話的人就會懂得感恩,會講話的人開口就是感恩,不會講話的人一開口就是對立、傷害、吹毛求疵,【我們若向周圍四顧,】就是舉目四面環顧,就是舉目四望,四顧就是四處看一看,【在】廬山【環山而外,】環山就是環繞廬山,環繞廬山,【而外的數千百裏,乃至近山的百數十裏、二叁百裏以外所居的同胞,】數百十裏一個頓點,二叁百裏就是說大概,就是說兩個公裏數,表示沒有確定的裏數,以外所居的同胞,【他們都在五濁,】這個五濁是形容中國大陸當時除了廬山這個地方,是清涼的勝地以外,其他的地方就好像是五濁惡世,這個五濁就是末法時期,五種惡劣的生存的狀態,叫做劫濁,劫濁就是這個時期很汙濁,災害不斷,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子,像我們現在災難實在很多,災難實在很多,時節的汙濁災害不斷,所以這個劫濁是形容後面的四濁,劫濁,劫就是時間,時間的災難就是我們這個時節災難很多,意謂我們出世的不是時候。再來,第二叫做見濁,見濁就是邪見,外道的邪見增盛,現在舉目皆是,突然就會跑出一個自稱是佛的,就會跑出一個自稱他是什麼菩薩有多麼行,就是邪見增盛,令人不修善法,不修善法,見濁;再來,第叁叫做煩惱濁,就是衆生都起貪、嗔、癡的煩惱,煩惱很多,煩惱,所以說在這個世間光是要應付衆生就很不簡單了,就很不簡單了,有時候像夫妻生活在一起,對方如果煩惱一起來,你要安慰他就已經很不簡單了,很不簡單了,甚至說出家的徒弟他煩惱一起來,有時候當師父的也是會束手無策,他要這樣就是這樣,他就是照著他自己的辦法,他動不動就:我要還俗,要不然就是我要離開,我自己要到山上去修行,有時候他煩惱一起來,我們覺得實在也沒什麼事情,不過對他來講很重要,克服不了,克服不了,回想以前我的脾氣,也是很不好也是很煩惱,只是我在佛門二十年,有心性的功夫,才能徹底地了解我們要改變自己不要改變別人,然後才一天一天地進步,所以我對徒弟的煩惱點子很多,我都很同情他們,會煩惱。有時候,他們會看師父的對跟不對,會有批評也會有認同,都有,佛當時在世就是這樣子,佛當時在世就是跟隨佛陀出家《大般涅槃經》裏面講:佛陀如果製定戒律,或者叫他們半月、半月誦戒,因爲跟隨佛陀出家,私底下都會罵佛陀是髡頭(髡kūn 1.本義:古代一種剃去頭發的刑罰2. 髡,剃發也。——《說文》髡刖(古代刑罰,去發稱髡,斷足稱刖);髡鉗(古代刑罰,去發爲髡,用鐵束頸爲鉗);髡發(剃去頭發);髡首(剃光頭發,光頭);髡人(被剃去頭發的罪人);髡頭(光頭。同髡首) 3. 剪去樹枝4. 〈名〉僧尼。如:髡缁(道士,代指道教);髡人(僧侶,僧人);髡首(指僧尼))沙門,髡頭就是光頭。以前釋迦牟尼佛的徒弟叫他的師父叫什麼呢?叫光頭沙門,就是罵他的師父,偷罵佛陀這樣子,有的出家以後,福德因緣不夠就還俗,還俗沒有關系還跟隨外道出家,還跟隨外道出家,你看兩千多年後的我們還可以聽得到佛經,還能深信還跟佛陀跪著頂禮,贊歎佛陀的偉大,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你想想看,對不對?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就有人罵佛陀,佛陀所講的話他也不聽,而且還俗跟隨外道出家,佛陀當時在世就這樣子,那些衆生就是難調難伏。結果佛陀一入涅槃,東西往空中一丟,大喊一聲:我解脫了,快活了,佛陀死了,現在束縛不了我了,快活了。你看佛在世就有惡性的比丘,惡劣到這種程度,更何況現在,我又不是聖人,對不對?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佛陀的問題,也不是師父本身的問題,很多事情都是衆生自己煩惱看不開,他看什麼都不順,說:師父,要怎麼樣才能覺得我修行有進步,才能覺得我臨命終沒有障礙。我說:很簡單,你如果修到一…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