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P64

  ..續本文上一頁好的關系,這是離間語的最大罪惡。(人家夫妻、母子感情很好,師徒感情很好,就跟人家挑撥離間,挑撥離間,出家人也是這樣子,想要自己的道場有人,就說:你那個師父怎樣怎樣,你來我這裏住,我一個月給你多少多少,挑撥離間,挑撥離間。)【離離間語】,是消極的不作惡,【而行施故,】乃是積極地去行善。由于這種因緣,不但【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诤。】眷屬,就世俗說,是家庭裏的人,如父子、母女、夫婦、兄弟、姊妹等。彼此同處在一家庭中,大家和和樂樂地不吵嘴,不爭執,自然就能夠和睦相處。志樂的樂,就是好樂,亦即志趣。本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志趣好樂,很難達于一致的,但一家庭裏的成員,大體要有“同一志樂”才好。不說別人,單以夫婦來說,假定志趣不同,那就相當麻煩。且以宗教信仰方面講:如丈夫是信仰佛教的,太太是信仰基督教的,(信耶稣的,)二人的志趣自然就不同。比方晚上妙法精舍講經,丈夫就想拉太太去聽經,太太便說,我又不信佛,爲什麼要聽經?到了星期天,基督堂做禮拜,太太想要拉先生去做禱告,先生便說,我是佛教徒,怎可跪在十字架前?由于二人志趣不同,彼此之間便常有乖诤,動不動就吵嘴。(宗教信仰不同就是這樣子,就會很糟糕,)再以父母與子女來說:父母年紀老大,多數信奉佛教,子女比較年輕,要學洋派時髦,多數去信天主、基督。父母想要子女去拜佛,子女就說父母是迷信,子女想要父母去做禮拜,父母就說青年人喜歡耍洋派,互相爭執不已。如能同一志趣,自然恒無乖诤。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歸依;(歸依就是親近,大家都很喜歡親近我們,這裏的歸依不是歸依叁寶。一切衆會就是一切大衆的集會,歡喜歸依就是大家很歡喜的,親近那個沒有出惡語的人,說起話來就口出惡言,人家怎樣會喜歡,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連學都不行,也不能說這些,這樣誰願意信仰叁寶,)言皆信受,無違拒者。】(說起話來別人都能夠信用我們也沒有違逆也沒有拒絕我們。) 這是語業中的第叁種,即前說的惡口。凡是用惡語罵人,所說的話一定是很粗的,不但大人罵人如此,就是小孩罵人亦然。中國有句俗語說:“相罵沒好言”,真是一點不錯,所以佛法說的粗惡語,就是粗暴凶惡的話,使人聽了有點受不了,世人大都犯有這個毛病,佛法認爲這是罪惡,所以要我們離粗惡語。【離粗惡語】,是消極的不作惡,【而行施故,】是積極的行諸善。果能這樣做去,便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不但如此,而且【一切衆會,歡喜歸依。】衆會,就是大衆集會,如某地方舉行什麼集會,一定是有很多人參加的。一切衆會,是示各式各樣的大衆集會。在大衆集會中,有些人爲人見了就很歡喜,有些人爲人見了(不高興,心情不好,)便不高興,(人家見到他就很討厭,)甚而至于討厭,這是什麼道理?(真的,學佛也是這樣子,你在學佛當中見到這個就很歡喜心,有的人見到他就很討厭,很奇怪,見到他就很討厭,就是說不上來,說不上來,就是這樣子。)探究其原因,便要看你有沒有粗惡語,如你過去生中沒有說過粗惡語,對任何人說話都是輕言細語,則你在現生中,不論參加什麼集會,必然會有好人緣,得到大衆的歡迎;反之,就爲大衆所鄙視、遺棄,根本不願和你來往。歸依,本是歸投依靠的意思,在此當做親近或接近的意思講。如在集會中,有些人不用去接近人,而人自然會來接近你,有些人想去接近人,而人卻離得遠遠的,不願意與你親近,這就是有無粗惡語的原因。再說,凡是大衆集會,定要討論事項(,討論一些事情):有的人發言得到大多數人的贊成,歸投他的這邊來,有的人發言根本不爲人重視,你要拉人過去,人亦不肯倒了過去。(人家也不一定會靠過去你那一邊,倒了過去就是靠過去你那一邊,)得到大家贊成歸投的,由于他所發表的意見好,是爲利益大衆的,加以平時不說惡語,所以便得一切衆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如同樣的是講話,有的人一句話說出來,不論是怎樣的婉轉動聽,但得不到人的信崇接受,有些人話一說出來,馬上便得到人信崇(信崇,信仰跟崇拜,)接受。這個原因,亦在平時做人有沒有粗惡語。在這現實世間,兩人面對面地或在大庭廣衆中說話,總希望自己所說的,能得到別人的信受,而不至于違逆拒絕,假使沒有人信受而遭違拒,便會悶悶不樂不高興了。人人都是這樣的,不只某人如此。但要做到這點首先還是需要自己不說粗惡語言,否則的話,要想言皆信受無違拒者,是絕對做不到的。(絕對做不到的。)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這是語業中的第四種,即前說的绮語。所謂無義語,就是說些不叁不四的話,一點意義都沒有。人與人說話,本應有點道理或意義,使人聽了,能得一點利益,明白一點道理,假如整天說張叁長李四短,甚至說些啓人邪思的話,與其信口而說,不如不說爲妙。在我國的大叢林中,往往在門上貼有“少說閑話”的字條,警覺人們不要隨便亂說。但世間的人們,幾個人在一起,如你對他講正經話談道理,他聽了就想跑,或者呼呼欲睡;設若對他天南地北地亂說一陣,他便聚精會神地傾聽,聽得忘記時間。(一切衆生都喜歡聽是非,都喜歡聽那些是是非非,如果說到正經的沒人肯聽,和現在的孩子一樣,開那個演唱會嚇死人了,國中生好幾萬人,開佛學講座打死也不肯來,意思相同,現在國中的孩子就是這樣子,哪裏有演唱會,哪裏有什麼演唱會,不得了,還有什麼辣妹合唱團,來,很風行,風行,不得了,衆生,如果講佛法沒人肯來,要有善根的才會來。)其實,所說不叁不四無意義的話,不但對別人沒有利益,亦複浪費自己的光陰,所以佛要我們離無義語。【離無義語】,是消極的不作惡;【而行施故,】是積極地行諸善。果能如此做去,便得【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同時,因你不喜歡說空話,所以【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要麼不說話,(要麼不說話,)如說出話來,一定是能使人得大利益的,所以得到人人恭敬,大家都很樂意地來接近你。【能善方便,斷諸疑惑】者,疑惑,猶豫不決。如一個人信佛,就來勸你信佛,說信佛可以解除煩惱,可得身心解脫,但是說得唇焦舌敝,(敝就是幹,說得嘴唇焦了舌頭幹了,敝就是幹燥,幹了的意思,)而你仍是疑疑惑惑,不肯立即信受。于是進一步地再對你說:這沒有什麼可疑惑的,說信佛一定是能得到好處的。如還不能斷除你的疑惑,是即顯示他所說不叁不四的話太多,一時不能令你信受。設若換個不說空話的人來對你說:某人所說的話,的確是不錯的,信佛一定可以得到身心解脫的利益。你聽了以後,不再有疑惑,恭敬地歸信叁寶,誠摯地尊重佛陀。勸人信仰叁寶,要用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很重要,譬如說二十五日下午兩點我要去文化中心演講,至德堂演講,針對臺灣省政府那些官員,你能說拜佛很好你要來皈依,你要念阿彌陀佛,這些話都不能說,因爲臺下的人也有一貫道,也有基督教、天主教都有,這些話都不能說,總統要講心靈的改革,所以禮拜一沒有上課,我要冷靜想想演講稿要怎麼講,要先擬一張演講稿,什麼話該講什麼話不應該講,響應總統的心靈改革,所以要善巧方便,不可使他反感,)要以誠懇態度,要說柔和愛語,不可粗裏粗氣的,以強迫的口吻,令人相信。(你如果以強迫的口吻,再好的道理人家也不相信,)如說世間上的宗教,本都是勸人爲善、向上的,不過,有的宗教是徹底的,有的是不徹底的,吾人應以究竟而徹底的宗教,爲所歸信的對象,(當然是佛教,佛教是究竟和徹底的宗教,爲所以歸信的對象,)你能用這種善巧勸化世人,便是能善方便斷諸疑惑。不僅勸人信仰宗教是如此,就是對于任何諸疑惑事,只要我們不曾說過無意義語,就可運用善巧方便,斷除別人諸疑惑事,無義語,不特是沒有意義,而且是不誠實的,常說這樣的話,當然不能以善方便斷諸疑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舍;(惠施就是施舍的意思,)信解堅固,(所謂信解就是對因果深信不已。信解堅固,如果中間加兩個字意思更清楚,叫做信解因果堅固,這樣意思更清楚了。信解因果堅固就是深信因果,一點都不敢做違逆因果的事情,)具大威力。(就是大威德力,爲衆人恭敬、尊重、擁戴、護持。) 語業的四種,已在上面講完,現在繼續所要講的,是意業的叁種,先說貪求心,貪即貪愛,不是屬于自己所有的,硬想把它貪求過來。如貪求名,或貪求利,貪求兩字是常放在一起的。人類的貪求心,永遠不得滿足。(這是真的,打開報紙你就知道,)如過去所住的是茅屋,看見別人住的瓦房,便說假若我有瓦房住,我便心滿意足了。等到自己住進瓦房,看見別人住的高樓大廈,便說我若有座鋼骨水泥的樓房,我便心滿意足了,等到真的有了高樓大廈,一座不夠,更想兩座,所以人類的貪求心,永遠沒有滿足停止的時候。現在佛要我們【離貪求心】,(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是屬消極的不作惡,(不作惡,)如果進一步地【而行施故,】即屬積極的行諸善。果能真的如此做去,便得【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不唯如此,而且自己【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一切所有都布施。)一切所有,是指自己所有的東西,包括的範圍很廣,如飲食、衣服、臥具、金銀財寶等。是諸所有,當然是屬自己所需要的一部分,除了家庭及自己所用之外,凡是自己可以做得主的,可以自由分配運用的,完全地拿去惠施別人,不但沒有貪求心,而且沒有悭吝心。(悭吝就是不肯施舍,貪心是把別人的東西拿來,悭是我們自己有東西不肯布施出去,)有些人喜…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