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表解▪P45

  ..續本文上一頁智:不要瞧不起別人,也不要自己太高傲,不要自己太謙卑,要保持一個坦蕩蕩的,平等就是平常心,坦蕩蕩沒有挂礙,這個可以說極度的快樂,平等。

  [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在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所以,衆生有情示現這個受用身土影像差別,意思就是證得了平等性智,衆生這個有情,看他的功夫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看得不一樣,所以,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爲了度衆生嘛!但是,他到哪裏都是平等,這平等就如大地。在這個小乘的《四阿含》裏面有講,大地之心如什麼?譬如說,有牛走過去,拉了這個牛屎,大地也不反應;有人把金塊、項鏈丟到大地,大地也不執著;有人種植了香,大地也是承受了這個香,有人灑這個糞便、尿液,大地也承受這個尿液、糞便,一切都不動念頭。如果,你能學習如如不動、不取于相,這就是根本,勸勸你們有空,多誦誦《金剛經》,看看《六祖壇經》,那絕對在修行的這個道路上,絕對百益無一害,尤其《金剛經》它很短,誦到快的人十分鍾以內就可以把《金剛經》念完,《金剛經》講的無相法,那是太棒了。《普賢行願品》講完,我們就講《金剛經》,所以,這個平等性智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的人,要好好的用功。

  [第八識:大圓鏡智: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這個不容易的,這個大圓鏡智除了佛以外沒有辦法,[不忘不離一切境相,]這個不是不愚,離的意思,不忘就不會忘記,不必忘記這個境界,但是,也不離一切境界,簡單講就是[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不忘而且不離一切境相,你要修菩薩行的人,你離一切境界,跑到深山去躲起來,那哪裏是菩薩,菩薩有跑到深山去躲起來的嗎?菩薩一定在熱浪滾滾,這個五欲六塵裏面普度衆生。

  《百法明門論》,就講到這裏結束,我們研讀班的去年講過這個《般若心經》、《八大人覺經》、《唯識簡介》,還有《百法明門論》四門,因爲這個是最基本上的功課,大家一定要了解。再來,我們必須以半年到八個月的時間,研究天臺宗的思想,爲什麼研究天臺宗的思想,所有的五重玄義,包括《法華經》,都是用天臺的注解,天臺宗的判教,五時八教如果你弄不懂的話,經典你看到一半會迷迷糊糊。藏通別圓: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時,頓、漸、秘密、不定,這個一定要弄清楚,什麼半字教,什麼滿字教,藏教講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無作四谛,這個一定要弄懂。爲了使大家能夠深入經藏,所以,我必須比較辛苦一點,要開這個天臺宗,天臺《教觀綱宗》,那麼天臺《教觀綱宗》,天臺宗的思想在佛法八大宗派裏面,是列爲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門。華嚴還比較少人研究,因爲,華嚴深奧,華嚴的十玄門深奧;這個天臺的,幾乎到處都有人在研究,基本上的教義弄不懂,將來看經典就會很困難。唯識目前來講,臺灣省沒有人弘揚,臺灣省缺少弘揚的兩大宗,就是唯識跟律宗,戒律:戒律學,一般戒律的話,大部分是對出家人講的,平常的在家居士都是講五戒、八關齋戒,還有就是菩薩戒等等,在家的菩薩戒,臺灣省最多弘法的,就是淨土宗,講最多的就是《地藏經》,地藏法門,講《藥師經》、《普門品》、《彌陀經》,最多的大概是《彌陀經》。

  因此我們已經把基本上的課程到一個段落,我們教義把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還剩下《普賢行願品》沒有講,五經一論基本上的十四講表、唯識、百法,統統一個段落了,現在要八宗同時下手。再來,淨土宗講完了,我們要在禅宗下手,禅宗要用一年的時間,《金剛經》、《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永嘉禅宗,永嘉《證道歌》,再來講《六祖壇經》,尤其是《六祖壇經》,列爲非常重要的課程。再來達磨祖師的這個禅,禅宗必須用一年的時間,把禅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本、一本的研究,淨土宗我們已經有一個觀念了,五經一論已經有一個觀念,禅宗要用一年的時間不止,禅宗要很長的時間,再來天臺宗,我們用一段時間,再來,這整年就講唯識。到最後我們就講《楞伽經》,《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再來講《楞嚴經》,再來講華嚴思想,你一生一世的功課,差不多就師父告訴你的這一些功課。那麼其他的,比如說,講到這個《四阿含經》,阿含的思想可以隨各人的。

  我們有因緣我們講這個《大智度論》,那麼我一生一世如果把這些經典講完也差不多快死掉了,也不可能講那麼多經典,所以,跟著師父需要很長的時間,要跟著師父學道,必須要很長的時間,沒有那麼容易的,這是把我的理念告訴大家,所以這個聽經聞法,當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但是,我們念佛不會斷,星期二的共修,我們講講故事,勸勸念佛,講印光大師的全集,講死亡的處理,我們就是在道。修行上以淨土爲主,其他的,星期六的課程就開得比較深奧,最主要是成就這些知識分子,星期日、星期一開的課程是成就上、中、下的根機,那麼《楞嚴經》一定要講,但是《楞嚴經》沒有叁、五年佛學的基礎,那完全看不懂,所以,我們在不開《楞嚴經》是有我的原因,等到你把禅的思想、淨土的思想、天臺的思想、唯識的思想,都弄清楚了,我們再來看一點華嚴,再來看《楞嚴經》,那就易如反掌,那麼你今生今世你就可以往生了。

  

《百法明門論表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