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表解▪P44

  ..续本文上一页好、坏都是我们的分别心,如果你悟到这一点,那日子好过了,你也没有敌人,也不会仇视。他对不起你,大家保持一个距离就好,你也没有报复的心理,因为,唯心所造,你想善的,那你就是善的,所以,要给人希望,不要给人失望,给人善意,不要给人恶意,因为,你给别人恶就是给自己恶,唯心嘛!你动一个恶,那就是等于使自己恶一样的道理。

  就像你这个含血喷人,还没有喷到对方,你的嘴巴就已经怎么样,已经染污了血,你的心,你仇视别人,你还不能让对方倒,他没有死,你就先死,你恨死别人,那死的是自己,因为,你恨别人,别人不知道,你呕死,自己在那里团团转,所以,万法唯心所造,你怎么想,那就是什么境。善于照顾自己的心性的人,是不容易随外境所迷惑的,善于照顾自己的人,是绝对不会被外物所迷惑,这个高僧大德吃得很坏,他也一餐;吃得很好,他也一餐,他怎么样都可以过日子,他才不会被碍到。世间人是大鱼大肉的吃,他还是很不舒服,有一天,没有吃到,他就会很难过,大修行人有吃,也这样过日子,大鱼大肉的吃,丰沛的吃他也这样子,当然,这只是方便讲。

  比如说,今天吃素吃好一点他也这样,明天讲经说法很忙,买个包子啃一啃也这样子,为什么?才不会因为吃多、吃少、吃好、吃坏而起这个烦恼,反正能够使这个躯壳,透得过去就好了,因此,这个相分完全你的内心所变现出来的,见分:[心性明了,能照前境,能缘为义。喻如工人。]相分就像这个物品,有质碍的,见分就像这个工人,工人会搬来搬去,工人专门搬这个物品,自证分:[指见分以为自用,对见分再加以认识的作用。]就是说见分,自证分就是认识见分,指见分以为自用,自己的作用,对见分再加以认识的作用,[喻如董事长。]董事长监工,看着工人怎么做,再来,证自证分。[缘自证分之内缘作用,]内缘就是内缘自证分,自证分当作体,证自证分就当作用,[能证知自证分者。]就是自证分证明见分,证自证分证明自证分,自证分又证明证自证分,反证回来就不需要再立第五分,所以,能证知自证分,[喻如董事长夫人。]董事长夫人专门管董事长,董事长专门管董事长夫人,两个人互相管来管去的,牵制的。

  如果我的话,那不可能,一个月给你三万,你给我静默,你是女人,你管什么事,拿去用,这就好了,你管什么,你要什么你讲,我要轿车,轿车买给你,对不对?你就是不可以管事就对了,你还有什么条件?你要扮得美美的,kiss me口红,太阳水粉饼买一打卡车给你抹,看你怎么涂都没有关系,你再怎么涂都是那张脸而已,心不美,涂那个有用吗?人的漂亮气质,她才不是看外表的,出家人也没有化妆什么,出家人有时候看起来,他就是很有气质,不一定要外表,不过,外表也很重要,是不是?

  [性境],这个性不是本性的意思,就是一定的、实在的意思,实在的境界,[性境:或事或理显现不虚,纯其性质非从计度],不是从推度而来的,[从实种生,]实实在在的,[可现实作用,前五尘是。如山色、钟声等。]山我们看得很清楚,钟声我们听得很清楚,性境。[带质境],带质境就是[依于本质],就是有对象但是看错了,比如说,依于本质就是对象,晚上在这个树林底下,很阴暗的地方,实在看到树在摇动以为是鬼,有这个本质,这树就是本质,[起别异解]就是错觉,起错觉,[解境违质而带彼质],解境违质,要了解这个境界,可是违背了本来的本质,但是,却含带有对方的本质,因为树而引起的这个鬼的错觉,如果,没有这个树的这个本质,就不可能产生这个错觉,就变成空空荡荡的,因此,叫做解境违质,违背了本来的质,但是,又必须要带着彼质,而如果没有这个树带这个树的质:彼质,那么就不会误解成鬼。

  [于五尘上之错觉,如夜暗暏物,疑是遇鬼。独影境],就是[不仗本质心缘三际],不仗本质心缘过去、现在、未来,[体不显现],没有任何东西,[心起影像]就是自己想的,[独头意识所缘法尘,如梦幻泡影阳焰等。]比如说,自己坐着就想:我要是个国王多好,我要是出家当尼姑的话,要当王,尼姑王。自己在观想,人家点三点,我要点十二点,后面在点三点,很远远的就看到我,知道我是个尼姑王,左、右再点三点,总共加起来就十八点。自己想像,想像说我如果是一个皇后的话,然后,自己照照镜子,顾影自怜,像我这般如此的美,嗯!当皇后也不错,自己在想,自己看一看,独影境就是自己幻想,幻想成科学家、美女、皇后、国王,或者幻想说他已经现出家相了,自己在那边想的,或者想五百年后的事情,想的都是龟毛兔角的。乌龟没有毛,兔子也没有角,想像的但是这一些不实在的叫做独影境,独影境换句话说就是第六意识的幻想,没有任何根据,自己想的。

  [五重唯识观表,遣虚存实观],遣虚妄的,虚妄的就是遍计所执,存实,依他起性是实的。遣遍计所执,存在这个依他而起性、圆成实性的,底下[心外诸境,体用非有],心外面的境界,体跟用是不能说它有的,因为它是[遍计所执]应当[(遣),心外诸法,体用非无],也不能说它没有,因为仗着缘起而生的,也不能说心外诸法否认它,[依他圆成],依他起圆成实性,所以,要遣除这个遍计所执,保留存在,依他起而圆成实。

  再来[舍滥留纯观],舍滥,这个滥,[相分为所缘之境(舍)],相分是所缘,所攀缘的境界,这个要舍,也就是说外在的境不是实在的,纯就是完全是这个精神作用,完全是[后三分(留)],后面的三分就是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舍滥,滥就是会混淆的,会使你诱惑你的,会使你迷茫的叫做滥,那么就是境界,相分就是境界,就是舍掉境界,单单留住你的精神,就是唯心,留住你那个心。意思就是说境完全是虚妄的,你要注意就注意你那一颗心,所以,相分是所缘的境我们要舍,后面三分就是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为能缘之心(留),摄末归本观],这个末是[见相二分从识分起(摄),识自体有能所二取(归)],能取跟所取。譬如说,蜗牛的身体是自体分,蜗牛的两个角是见分跟相分,那么见分跟相分收归回来,那么也是在蜗牛的身体,所以,这个摄末,摄这个见、相二分回归到自体,简单讲一切物质、精神的作用,都离不开你的本体。见、相二分从意识分别起,这个要摄归回来,识的自体,它有能取跟所取,有能以及所,所以,要把它摄归回来。

  [隐劣显胜观],这个是就心所跟心王来比较,心所是劣,所以心王是胜,把心所那个作用,把它放下;隐就是放下,单单显胜就是存在八识,就是你一念看出去的时候,统统不要起心,不要动念,就是不加任何的心所,只有作意,那么一切境界本来就如如不动,所以,我们一切的作用,实在讲是心所的作用,贪、嗔、痴、慢、疑、善心所,统统是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在作用,当你看到第一眼不动,那就是只有八识在作用,心所完全没有作用,就是保持如如不动的时候,[八识心王各有心所为臣(隐)],隐就是使它不要有作用,不起心、不动念的意思,[八识自体各称心王为君(显),遣相证性观],相是指八识心王,[八识心王是依他起之事相],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是依照本体而迷了,动念所以变成八识心王,这个要[(遣),事相]当体即空,就是[实性为二空之],当体就是[圆成实],这个要[证],遣相证性识。

  好![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依[遣虚],遍计所执就所谓的虚,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这个就是[存实],存的,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这个要存实。那么依他起自性,不是[境]就是[心],那么境要除:[舍滥],心要[留纯],这是第[二]个功夫,第[三个呢?自证体]就是[归本,见相用:摄末],末就是见、相二分,回归到自体分,就是见、相二分收归回来,就是所谓的自体分,回到这个本:自体分,第[四]个呢?[心王]跟[心所]的比较,心所是[劣]要[隐],是存留在心王。意思就是只存第一念,当下第一念,[显胜]心王:八识,一看到,不要动念,心所是第二念,心所第二念就是继续造善、恶业;心王,一看是第一念,心所马上连接的出来。所以,你只要看到不动念,完全放下,就只有八识在作用,一切的业统统不作用,不思善、不思恶,就怎么时,就这个时候即见到本来的面目。

  [识相]:八识除,本性就显现出来,事相:[遣相,识性]就是圆成实性,就是[证性],最后,[转识成智表,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顾名思义就是成就一切所作的,我们是坏一切所作,眼、耳、鼻、舌、身,所作都是造业,成所作就成就一切所作的,为什么?[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成本愿力所应作事就是成所作的,就是眼、耳、鼻、舌、身,统统成就一切众生。[第六识:妙观察智:]我们第六意识是妄想,妄想、分别,刹那之间的一种虚幻的,一种错误的思想,而转识成智以后,第六意识就变成妙观察,妙观察顾名思义就是不可思议的观照力量,简单讲就是这样子。能够观照众生的根机,能度、不能度,因缘成熟、因缘不成熟,这就妙观察。我们哪里有妙观察,要称得上这个妙,还可不简单的,我们就笨,没有所谓的妙,我们这第六意识就笨笨的。

  底下,妙观察智,[此心品善观察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都能够得到自在,[第七识: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这个是根本,平等:不高也不低,没有我、也没有你,没有这个你、我、他,统统没有,如果,你要下手的话,在这个地方要多下功夫,平等性…

《百法明门论表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